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思维导图授权培训师私房秘籍和盘托出,一本让你瞬间变聪明的神奇小书。
学府必修的思维整理课,谷歌等世界500强企业员工都在用的思考整理术。
与断舍离、人生整理魔法一起风靡全日本的理念潮流,轻松搞定日常生活中各种小烦恼。
内容简介
思维导图是21世纪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是众多学府鼓励学生学习的必备课程,诸多500强企业正在推进员工学习思维导图。被商界和学界视若珍宝的思维导图,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发挥作用呢?答案是:当然没问题。生活中的各类烦恼,上至应对地震、海啸等紧急情况,下至制定购物清单,无论是外出游玩,还是辅导孩子功课,思维导图总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思维导图是适合你的思考工具,因为它就是你的思维,那些线条就是你的心意啊!生活中遇到什么麻烦,画一张图,顺着自己的心意去解决,结果一定会出乎意料的神奇。
作者简介
矢岛美由希(Yajima Miyuki),Re Prism株式会社法人代表,英国ThinkBuzan公司授权培训师。目前在全日本各地巡回举办思维导图讲座,通过教练式培训和育儿咨询使无数普通民众受益。
程雨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日语专业,后于九州大学取得社会学硕士学位。译有《宠物犬问题行为处方手册》、《今森光彦的昆虫世界》等图书。
目录
前 言
1 何谓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怎样诞生的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终极沟通工具
思维导图的基础知识
介绍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2 大家的思维导图 应用实例① 日常生活篇
应对紧急情况的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制作购物清单
回顾自己的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开家庭会议
家庭旅行计划的思维导图
暑假计划的思维导图
3 大家的思维导图 应用实例② 学习篇
孩子学画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构思作文
明确任务的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学写汉字
有助于考前复习的思维导图
把思维导图引进课堂
思维导图搭建心与心的沟通桥梁
4 大家的思维导图 应用实例③ 职场篇
思维导图手账
收集共享信息的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解决突发性事件
用思维导图做讲座笔记
为演讲画一幅思维导图
总结发言的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调整工作内容
为实现计划而制定的思维导图
规划未来的思维导图
5 思维导图的七条规则
纸张——寻找笔感好的纸张
中心图像——不需要漂亮的“画”
颜色——总之就是要五颜六色!
分支——性感曲线最理想
语言(词语)——为每章起一个标题
层次化——刻意为之则适得其反
TEFCAS——总之先试试看
6 画一画思维导图
自我介绍的思维导图
日程管理的思维导图
中心图像的简易画法
认识自我的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进行沟通
后 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何谓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怎样诞生的
思维导图由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播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介绍学习障碍儿童通过思维导图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期节目使思维导图广为人知,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这种工具。
人 们 通 常 认 为,1982 年 出 版 的 博 赞 的《 开 动 大 脑 》(Use YourHead)是最早将思维导图介绍到日本的著作。但其实,早在1978年,博赞的著作就已经在日本翻译出版了(《充分使用你的大脑》[Make theMost of Your Mind])。这本书的修订者正是以卡片数据整理法——“KJ法”著称的川喜田二郎教授。
后来,随着博赞的著作《思维导图》(神田昌典译)的热销,“思维导图”一词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普及。我的讲座的一位听众告诉我,他们家祖孙三代都很钟爱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日本获得普遍认知的时间或许不长,但说不定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开始使用它了。
只要掌握方法,就会无所不能
思维导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其创始人东尼·博赞刚上小学的时候。
小学按成绩排名分班。少年东尼被分到1A班,而他的好友巴里被分到了1D班。巴里熟知许多昆虫的名字,还非常了解河鱼,东尼很尊敬他。可是,东尼上了成绩最好的A班,巴里却被分到了成绩较差的D班。
天真的东尼萌生了许多疑问:“什么是聪明”“谁决定了聪明的含义”,他开始思考“聪明”为何物。
在少年东尼14岁时,他参加了一场测试阅读速度的考试。这是当时英国升学前的预考。升学后需要阅读大量参考文献,所以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在这场考试中,东尼一分钟读了214个单词。自我感觉良好的他觉得自己表现得不错,可是,班上有个孩子一分钟读了314个单词,速度比他还快了很多。东尼对班主任老师说:“我也想读得和他一样快!”
可老师却告诉东尼:“这是不可能的。”在当时,人们认为阅读速度是一种天赋。“正如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不会改变一样,阅读的速度也是固定不变的。”听到这番回答,东尼又产生了疑问。他从13岁开始锻炼身体,并曾用半年时间练出了6块腹肌,所以他想:“既然身体能通过锻炼变强,那么眼球的转动应该也能练得更加灵活,大脑或许也能通过锻炼变聪明。”
此后,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东尼尝试了多种办法,比如锻炼阅读时眼球的转动、为理解书本内容事先做准备等,最终将阅读速度提升到了一分钟1000单词以上。这个经历使东尼相信:“大脑拥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掌握方法,谁都能够做到。”“很多人只是不懂方法而已。”
大脑的使用说明书
进入大学后,一波接一波的作业使东尼应接不暇,一筹莫展。于是,他去图书馆查找能够提高大脑使用效率的书籍。然而,他把自己要找的书告诉图书馆管理员后,却被带到了解剖生理学的书架前。东尼解释道:“我找的不是这类书,而是介绍如何高效使用大脑的书。”而他得到的是管理员冷冷的回答:“这里没有你要找的书。”
听罢,东尼感到十分震惊。连收音机都有使用说明书,为什么像大脑这么重要的器官却没有说明书?!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巨大转折点。“既然没有大脑使用说明书,那我就自己来写一部!”没错!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来历。
说到这里,我们把时间稍稍倒退到东尼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上。在充满期待和紧张的学生们面前,以厌恶学生迟到著称的克拉克教授走进讲堂。“点名。”说着,教授开始按照名册上的顺序念出学生的名字。一旦发现缺席的学生,教授就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
东尼的一个朋友也缺席了,所以他发现教授并非随口乱说。这给东尼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克拉克教授在课堂结束前再次点了缺席学生的名字,留下一句“我会把他们记在名册上的”,就走出了教室。东尼飞奔出教室,追上教授,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 “老师,请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那么好的记忆力。”
教授当然没有轻易告诉他,但东尼一连恳求了3个多月,终于得到了教授的回答:“记忆有它自己的规律。”
记忆术与思维导图
克拉克教授教给东尼的是希腊记忆术。这是一种把记忆对象和周围事物结合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类似于用谐音背历史年号。这种方法只需很少的体力和脑力就能高效准确地记住事物,现在依旧是全球广为使用的记忆术之一。
东尼将这种记忆术记在笔记本上,加以学习,而后又钻研出了一套独特的记笔记法。在此期间,他一直惦记着“大脑使用说明书”。什么样的笔记才能更为高效地用大脑记住更多的内容?最终,他画出了从中央主题向四周发散线条的放射状笔记,思维导图就这样诞生了。
最初,线条(分支)是用尺子画的直线,颜色也统一是黑色。渐渐地,颜色丰富了起来,线条也变成了曲线,最终进化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思维导图。因为这种奇特的笔记,东尼还曾经挨过教授的批评,但在一次次取得好成绩后,教授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后来,东尼在大学讲授心理学时,发现一些学生总是打盹,不知该如何是好。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专心听讲呢?想着想着,东尼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他的板书用的是列表形式。这也难怪他们会睡着。自我反省后,东尼用思维导图代替了列表形式的板书。于是,他的课上再也看不到打盹的学生了。
将思维导图传向世界
在如何让人变聪明的问题上,东尼·博赞是非常具有野心的。他之所以参加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Mensa)的活动,想必也是求知欲使然(事实上他本人的智商也相当高)。前文中提到的BBC节目也是在门萨活动的机缘下得以实现的。
其实,在那期节目之前,博赞从未把思维导图传授给其他人。他围绕大脑开发组织了诸多活动,也发表过论文,但从未介绍或普及过思维导图。可是,BBC的节目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才使他决定以那期节目为基础著书。就这样,博赞开始了思维导图的推广活动。
著作引发热议,人们纷纷给予积极评价,这让博赞也很高兴。可是,尽管很多人对思维导图赞不绝口,却极少有人亲自尝试。得知此事后,为了更广泛地普及思维导图并让更多的人实践它,博赞开始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
思维导图本是为了提高记忆力而创造出来的,所以,博赞介绍它为一种有助于记忆和学习的工具。然而,随着思维导图在全球的普及和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一些人开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记忆和学习之外的其他场合:有人用它发散思维,有人用它管理日程……这让博赞本人也十分惊讶:思维导图的可能性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想。
由此,思维导图成了一本真正的“大脑使用说明书”。它不仅对记忆和学习等输入知识的过程有所帮助,还能用于管理和事项确认,成了一种万能工具。
如今,70余岁的思维导图创始人博赞仍在推广思维导图。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的著作《思维导图》被翻译引进到日本后,思维导图就在日本广泛地普及开来。该书的译者神田昌典是日本著名的咨询师,也正因为如此,思维导图最初主要在职场人士之间流传。
但是,思维导图并不只对职场人士有所帮助。在我看来,反倒应该把这种工具积极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所谓“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体来说,比如用思维导图列购物清单、制定旅行计划,或者用思维导图制定夫妻间的约定(家务分工或育儿方针等),还可以用来制作日程安排表和待办事项表(to-do list)。
制作思维导图是将画在中央的主题逐渐细化分解的过程。先把从主题延伸出的粗线(主支)分解成中等粗细的线条,再把每根线条继续分解成细线,然后再把它们分解得更细……制作思维导图就是分解步骤的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透彻地分析一个主题。不仅如此,把所有内容都画在一张纸上,可以纵观全局,还能注意到信息之间的联系。
此外,相互连接的线条使分解过程一目了然。细线上的词语是从哪根线上分出来的?它的源头又是哪根粗线?这些问题都能立刻找到答案。可以说思维导图与促成它诞生的记忆术一样,所有信息都是相互关联的。
整理大脑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常被拿来和分项列表作对比。二者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记述,但结果大不相同。二者的区别也许更能凸显思维导图的神奇之处。
首先,我切身体会到的思维导图的一个优点就是便于补充。无论是购物清单、旅行计划还是“今天的待办事项”,当我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思考时,是不是时常会想:“啊,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
如果用的是分项列表,写好后再补充内容总会让列表显得很乱。要是只补充一两处倒也还好,但要是补充内容过多或者想删减部分内容,列表就会变得很凌乱,让人不禁产生重新列表的冲动。结果,在重做列表的过程中,又把刚才想起来的事情给忘了……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不过,如果用的是思维导图,就可以随时把想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添加到图上。要是画不下了,就把分支一直延伸到空白的部分,就能想加多少就加多少。而且,从中间向周围发散的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利用纸上的所有空白。在纸张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思维导图应该能比分项列表记录更多的信息。
其次,“延伸分支”的动作会使人下意识去思考“下面会出现什么内容”,因此有助于想起遗忘的事项或想出新点子(激发灵感的思维导图利用的就是这个优点)。我认为,用线条将浮现在脑海中的事物连在一起可以激发思维,从而减少疏漏。
看一看画好的思维导图,我们就会发现,脑子里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都被井然有序地整理在了纸上。主题画在中央,从中延伸出的粗线上记录着重要的信息;粗线上又分出线条,记录着更为具体的内容。要素在“线条”的作用下自动进行了分类。是思维导图替我们理清了脑内信息,这么说或许也不为过。
思维导图不是“魔法道具”
从这里我们能发现,思维导图中最重要的就是“画画”。画画这种行为本身就能帮我们理清思绪,找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所以,要是不画画就无从下手。
话虽如此,但也不是光画一幅放射状的图画就大功告成了。不少人以为,“只要画一画思维导图,就能发现些什么(线索或答案)”,但实际并非如此。在明确自己为何而画、如何使用的基础上动脑去画,这才有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画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虽然思维导图经常帮助我们想起遗忘事项,但它并非“魔法道具”,变不出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信息。
不过,整理脑内信息也就意味着让我们意识到还缺少什么。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不知道”哪些信息。这种意识说不定就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或线索。
把自己的思维原原本本地画下来、想起来
当你打算做一个分项列表时,是不是就已经下意识地在脑内进行“整理”了?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把列表“做得漂亮一些”,思考怎样才能从上到下排列整齐,如何给事项分门别类。这样做反而会搅乱脑内的信息,有时回头去看做好的列表时甚至不知道上面记了些什么。
相较之下,思维导图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随心所欲地绘制。一根线条可以分出任意根细线,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分出更细的线条。这些情况都是允许出现的。也许我们画好的思维导图上只有一根主支(第一批粗线条),但只要看到这张图就会明白,“在这个主题下只需深入思考一项内容”。
另外,此前我提到,思维导图便于补充内容。反之,如果中途想要删掉一些内容,建议不要用涂改液抹掉,而是用叉号或双横线划掉,把内容保留下来。这样就可以在今后追溯自己的思维过程。只要知道自己“想起了这件事,但还是把它删掉了”,就能回想起“为什么把它删掉”。
思维导图将我们的思维原原本本地体现了出来,也便于我们回想起思维的全过程。当我们用分项列表做记录时,是否曾经冒出过这样的疑问:“列表的第三行是什么来着”“这一项的下面写的是什么来着”?只顾逼自己做出条理清晰的列表,结果记下的内容事后连自己都想不起来。
思维导图完全再现了创作者的思维,只要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回想,就能轻松回忆起来。这些要素不是零散的,它们通过分支连在一起,使我们能一个不落地想起所有必要事项,是名副其实的“顺藤摸瓜式”回忆。
颜色和形状是对回想大有帮助的两个要素。只要看一看本书中收录的思维导图,就会发现思维导图都是五颜六色的。“使用多种颜色”也是绘制思维导图的一项重要规则(详见第144页),丰富的颜色和从中央向四周尽情伸展的线条可以帮助人们用视觉记住所有内容。
所以,大脑无须承受过多负担(压力)就能回想起来。“我记得是写在右下方……用的是红笔,所以它的主支是△△……旁边写的是○○……”思维导图原本就是为改善记忆而创造出来的工具,自然有利于记忆和回想。
形象地表达杂乱日常
在随心所欲绘制出的思维导图上,线条自然而然地分门归类,信息整理得井井有条,但还是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
我认为,这正反映了人脑的状态。人脑中的所有信息也不是一项项排列整齐的。虽说所有信息都彼此相联,但关联形式却是因人而异。有的关联形式会超出他人的想象(也许连本人也想不到),有的信息两端关联的是毫不相干的信息。
况且,日常生活本就是杂乱的,充斥着太多需要思考的事物,成家后更是如此,而思维导图能够将这种杂乱无章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尽管信息是杂乱的,但通过颜色和线条进行了整理,回头再看的时候自己和他人都能看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可以用感觉去理解思维导图上的信息,而不需要靠道理和理论。这是思维导图也适用于儿童的一大原因。
譬如,就算不清楚A和B为什么会相连,只要分支将两者连在一起,我们就知道它们是有关联的。此外,只要看到粗线上分出的细线,就会明白一个较大的要素被分成了几个小要素。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掌握该主题的整体结构和层次。换言之,我们可以系统地理解主题。实际上,思维导图的规则之一便是“层次化”,只要遵循这条规则画思维导图,其结构自然都会一目了然。但层次清晰给思维导图增添了另一个加分项,那便是“传达能力”。
让他人看一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就能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思考。比如,在说明“今年暑假想去冲绳”的原因时,用不着解释为什么想去、冲绳的优点、有什么好处等问题,只要让对方看看思维导图,就能让他顺着自己的思路感受想去冲绳的原因。
也就是说,思维导图也可以用于沟通。忠实再现脑内思维的思维导图能够将难以言表的心情和口头说不清楚的事情全都总结下来,并以紧扣主题的形式传达给对方,可谓一种终极的沟通工具。
思维导图是终极沟通工具
思维导图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大有帮助,本节将说明其中的原因。如前面所说,思维导图的“传达能力”也会促进沟通,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透过思维导图能准确了解对方”,因为思维导图不会说谎。
与他人初次见面时,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对方呢?你是否常常从外表(表情和服装)、谈话方式(语速和声调)、谈话内容、行为举止和礼节等方面去了解对方的为人?但其实,光凭这些我们只能了解很有限的一部分。
比如说,请想象有这样一位男士——他眉毛上挑、留着平头,见到别人会干脆宏亮地问一声“您好”。他态度谦虚,用的自然是敬语,不管遇到何事都不会说别人的坏话,对谁都表示尊敬的态度。
如果这位像武术家一样的男士所画的思维导图线条很细,颜色用的都是粉彩色,你会作何感想?你是否会觉得,“这个人看起来强硬,可说不定是个心思细腻的人?”随着对他的了解逐渐加深,你或许就会确信自己猜得没错。
也就是说,我们能透过思维导图感知一个人的“风格”“本性”和“本质”等部分。与其观察外在要素或客套几句,还不如看几张思维导图就能准确抓住对方的为人。这种例子其实并不少见。
……
前言/序言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