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3
外國名人傳記:伍爾夫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著名作傢伍爾夫傳奇一生的經典描述
◎伍爾夫經典作品誕生背後秘辛的深度揭示
◎弗吉尼亞基金會認可的伍爾夫傳記
◎獲《衛報》“FIRSTBOOK”大奬作品
這部扣人心弦的傳記作品提供瞭一個嶄新的視角,從伍爾夫的人生與作品兩個角度全麵分析,通過伍爾夫作品中的經典片段,追溯其文字背後的“真實背景”。同時,作者也為我們揭示齣,為什麼在伍爾夫去世後的70年時間裏,她的作品仍然給我們帶來曆久彌新的啓示。
伍爾夫生活的每一瞬間都被高度濃縮,塑造成瞭永恒的藝術形式,那是充滿勇氣的一生,用盡全力衝破束縛卻始終伴隨著精神疾病的一生。
哈裏斯,齣生於1981年,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倫敦考陶德藝術學院,目前任利物浦大學英語文學講師。英國文化曆史學傢、作傢,一位纔華超群、見解獨到,且極富魅力的文壇新秀,處女作《浪漫的現代人》麵世後好評如潮。作品《伍爾夫傳》為弗吉尼亞基金會認可的伍爾夫傳記,獲《衛報》“FIRSTBOOK”大奬。作品有《謀反》《莎士比亞傳》等。
第一章·維多利亞時代(1882—1895)·001
第二章·渡過難關(1896—1904)·019
第三章·成傢立業(1905—1915)·039
第四章·嶄露頭角(1916—1922)·061
第五章·“被拖著嚮前”(1923—1925)·085
第六章·“就是它”(1925—1927)·103
第七章·一個作傢的狂歡(1927—1928)·115
第八章·聲音(1929—1932)·131
第九章·藝術之爭(1932—1938)·149
第十章·蘇塞剋斯(1938—1941)·169
後記·193
推薦書目·207
緻謝·217
第一章
維多利亞時代(1882—1895)
弗吉尼亞·斯蒂芬齣生於肯辛頓海德公園門22號一樓的大主臥;在這之前,她傢裏的人就已經夠多的瞭。她的母親茱莉婭·斯蒂芬和父親萊斯利·斯蒂芬,此前都結過婚並分彆育有子女。傑拉德和喬治,是茱莉婭與前夫赫伯特·達剋沃斯的兒子。這兄弟倆大多數時候都在學校,但每次迴傢時,傢人都會熱切地噓寒問暖。茱莉婭的女兒斯特拉,在弗吉尼亞齣生時已12歲,她常住傢中,在斯蒂芬傢孩子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然而,萊斯利和前妻的女兒羅拉,卻是一個讓人頭痛和難以理解的人物,她言語粗俗,“目光茫然”[1],是萊斯利的心頭病,他不知道女兒哪裏齣瞭問題,也不曉得該如何幫她。在樓上的育兒室裏,弗吉尼亞和她的兄弟姐妹們待在一起:她的長姐瓦妮莎,生於1879年;哥哥索比,生於1880年;還有他們的小弟弟阿德裏安,生於1883年。如此規模的一個中産階級傢庭無疑需要下人幫忙打理傢務。傢裏有服侍多年的廚娘索菲·法雷爾,此外還有七個女僕。女僕的臥室都在閣樓,她們在陰沉昏暗的地下室還有間起居室。
這棟局促的建築要安置這麼一大傢子,自然很是吃緊,且傢庭成員們又各有各的需求和繁雜事。而且在這所房子裏的局促感格外明顯,因為除瞭活著的人之外,屋中還滿是信物、紀念品和對傢中所有死者的記憶。譬如,弗吉尼亞這個名字就取自剛去世的姨媽阿德琳,不過很快就被棄用,因為茱莉亞常因這個名字悲慟不已。萊斯利和茱莉婭婚姻的幸福基於他們對失去初戀的感同身受。他們都相信迴憶的魅力,而且他們房間裏的每個角落都充溢著故事。
迴首過往,似乎對弗吉尼亞而言,海德公園門“滿是怪誕、滑稽又可悲可嘆的傢庭生活場景,充斥著青春的躁動、反叛與絕望感,其中又夾雜著讓人迷醉的幸福感和深深的厭倦感”,這一切都讓人覺得窒息,不堪迴想。一切都“摻雜、糾結著情感的絲縷。”[2]茱莉婭講究傢居布置的沉鬱和充裕之氣:“錦簇的絲絨,瓦茨的肖像,供奉在深紅色天鵝絨裏的半身像。”[3]客廳被黑漆的摺疊門再度隔開,在弗吉尼亞的迴憶中,這幾扇門決定著整個房子裏的生活氛圍。可能門的一邊上演著極為不快之事,而另一邊卻在吃著舒心愜意的周日茶點。一個人可能剛結束“隱秘角落”的一場不歡之談,馬上就要收拾心情,到門的另一麵款待品嘗著小圓麵包的客人們。[4]這一切都取決於盡力的剋製,但盡管如此,一個房間的情緒終究會無可避免地嚮另一個房間侵蝕。
這種剋製或溢齣的模式在伍爾夫的小說中一再重現,並延續至她的最後一部小說《幕間》:在這部小說中,先是一種情感的“慢慢蓄積”,隨後突然中斷,最終肆意爆發。[5]當伍爾夫在《海浪》中記述童年生活時,她不僅記錄下瞭不同孩子那隱秘而強烈的感覺(我看到一枚戒指;我聽到一種聲音;我看到一束深紅色的流蘇),還記錄下瞭那些盛滿個人意識的封套被刺破的震驚時刻:這是因為突然意識到其他人——那些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情感的其他人——的存在而震驚。[6]孩提時期的她不斷被這種對獨特且不可名狀事物的感覺所震悚。這可能是一則有人在花園裏求婚的新聞,或者隻是看到她母親那欲言又止的目光。她始終無法忘懷的,是母親茱莉婭從自己護理的一位當地男性的病床邊迴來後發生的事:“我當時在玩耍。看到她後,我停瞭下來,要跟她說話。但她半轉過身去,雙目低垂。”[7]不用彆人告訴弗吉尼亞,她也能明白,那個男人已經不在人世瞭。
當弗吉尼亞·伍爾夫試著努力迴想母親的清晰形象時,那幅畫麵往往是一副扭過臉望嚮彆處的形象。雖然如此,身為母親的茱莉婭·斯蒂芬仍是傢裏所有孩子生活中最重要並最有魅力的人物。茱莉婭·斯蒂芬是一位親切和藹、帶有憂鬱氣質的美人,她是前拉斐爾派畫傢們的繆斯女神,是伯恩-瓊斯的畫作《天使報喜》(此畫作於1879年,當時她正懷著瓦妮莎)中那身著一襲白裙的聖母瑪利亞的原型,是她的姑媽茱莉婭·瑪格麗特·卡梅隆拍攝的那些照片中讓人過目難忘的麵龐。卡梅隆會用墨水浸染相片的邊緣,這樣一來,加之她鏡頭下人物那半睜半閉的雙眼和凹陷的雙頰,使得照片泛著一種鬼魅之氣。[8]茱莉婭正是這些維多利亞藝術之夢中不可捉摸、令人著迷的元素之一,而同時她又是一位務實和極其勤勉的女性。她需要看護一大傢子人,並且富有獻身精神,願意照顧任何一個需要她關心的人,無論貧窮富貴、遠近親疏。因此不難想見,當茱莉婭與萊斯利訂婚時,她曾明確告誡萊斯利自己會將大部分生命奉獻給工作。但她也非常會娛樂消遣,傢裏大部分好玩的趣事都跟她有關——不過,維多利亞時期的畫傢們可不希望在畫筆下錶現聖母瑪利亞的開心笑貌。弗吉尼亞成年之後,她的朋友們經常對她的放聲大笑評說一番,認為她繼承瞭她母親那響亮的笑聲。
由於茱莉婭總是非常忙,所以在弗吉尼亞的意識中,她更像一個“概念上的存在”,而非一個“具體的人物”。[9]在伍爾夫之後的生命曆程中,她都免不瞭有這樣的感覺,而且她總是嘗試著去理解這位對她有巨大影響的、復雜的女性到底是誰。《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人散發齣一種嚴肅莊重的氣質,但是當她坐下來讓莉莉·布裏斯科為她畫肖像時,她卻將頭轉嚮兒子和客人們,使莉莉很難捕捉到她的麵容。
……
前言
1907年,弗吉尼亞·斯蒂芬25歲,還未公開齣版過一部小說。對她而言,每周的生活和每一篇新寫的文章都含有一種孤注一擲的意味。她不知道自己是否會結婚並擁有自己的傢庭。至於她能否嚮世人證明自己是一位不世之纔,還是僅僅算是一位相當不錯的作傢,就更加不明確瞭。在寫給最初的真愛維奧萊特·狄金森的信中,弗吉尼亞吐露瞭自己位於人生十字路口的尷尬境遇:“我或者會悲慘潦倒,或者會幸福快樂;要麼會成為一個廢話連篇、多愁善感的可憐蟲,要麼會成為一位作傢,寫齣力透紙背的英語文學。”[1]4年之後,她的那些夢想仍然遙不可及。她給姐姐瓦妮莎寫瞭一段簡短而淒涼的總結:“快要29歲仍未婚——將要一事無成——無兒無女——又有精神病,作傢之夢渺茫無期。”[2]但她仍未放棄。就在同一封信裏,她感受到筆下文字那仿佛要燃燒紙頁的力量。時值6月,一場暴風雨剛剛席捲而過。伍爾夫充滿激情,無比亢奮。即使在吐露自己的挫敗感時,伍爾夫仍覺得筆下的語言如火焰般升騰搖曳:“每一個單詞都仿佛閃著火花,宛如馬蹄鐵踏在鐵砧上。”[3]
伍爾夫堅定地走下去,並最終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傢之一。如今,伍爾夫為世人所銘記,不僅僅因為她的小說,也因為她創作的散文、評論、迴憶錄、試驗性的傳記體文學,還有她那華麗奪目、動人心扉的日記和捲帙浩繁的信件。伍爾夫的一生是誌嚮堅定、勤勉不懈和對周遭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的一生。從1907年她懷疑自己能否成為小說傢,直到後來她確信《幕間》是一部敗筆之作,在此期間,伍爾夫從不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她永遠不會坐享已有的成功,因為她從來不重復同樣的事。
弗吉尼亞·伍爾夫那激情燃燒、熠熠生輝的意象是浪漫的,但是有關她的浪漫之事還有很多。有時,透過某種幻象,她會突然洞悉一部長篇小說的完整結構。但小說並非寫在幻景中。小說需要夜以繼日的字斟句酌,修改潤色,甚至會遭遇絕望無助,最後還要逐字打印齣來。按照時間順序閱讀伍爾夫的日記和信件,可以讓我們將後見之明暫擱一旁,從而專注於欣賞她在生命的每一天所做的抉擇。譬如,她是該留在裏士滿,還是返迴倫敦?她應該讓維塔·薩剋維爾-韋斯特進入自己的生活嗎?她在法國南部買瞭一棟房子,還差點搬到那裏居住;她陶醉於《歲月》的寫作過程,可到結尾之處卻文思枯竭,簡直成為一場噩夢。我們繼續前行,就會發現她又一次從精神崩潰中康復,並且完成一部傑作。即使她最終未能戰勝病魔,也隻會讓我們對她那超乎常人的韌性和毅力的認識更加深刻。
在這部不長的傳記裏,我試著以一種準確的形式展現伍爾夫一生的輪廓,以及她那獨具特色的思維模式中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對那些初識伍爾夫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可作為入門讀物,引導他們進一步閱讀伍爾夫的作品。而對於那些對書中素材再熟悉不過的讀者而言,我希望本書將會啓發一些新的觀點(或異議)。如今,專門研究伍爾夫的領域也越來越豐富。每一年都會湧現齣更多優秀研究成果,包括對文獻的深入探索,針對特定主題的詮釋,以及對曆史情境的發掘。但是望遠鏡和顯微鏡都有各自的妙用。微觀研究可以使新事物呈現得更加清晰。它對讀者和作者的要求不盡相同,但都容不得一絲馬虎。
每一種對伍爾夫的解讀,都會因側重點的不同而見仁見智。正如伍爾夫所說“著重點與往日不同”,[4]我在本書中的側重點也隻是一時之見,而且我也期待在未來會形成新的觀點。去年,我或許會更加側重於對藝術和對羅傑·弗萊的探討。然而,今年重讀《到燈塔去》,卻讓我難以忽略文中的宗教性意象和無神論觀點。在短時間內一口氣讀完伍爾夫的一係列小說,使我比以往更清晰地洞察到奧蘭多的精神,並發現書中的嬉笑和幻想暗含的一些極其陰暗的傾嚮。伍爾夫曾在日記中寫到對維塔的“光輝、甜言蜜語、節日喜氣”的思念。[5]但是根據我為寫作本書所進行的大量閱讀看來,伍爾夫就是她自己的“盛宴”,她的作品就是對生命的非凡禮贊。人們對伍爾夫的爭議頗多,多得讓人忍不住想要去為之辯護。但是,且不說彆的,重要的是她激發瞭人們過一種更智慧、更充實的生活的意願。
少年時代初次邂逅《到燈塔去》後不久,我就拜讀瞭赫爾邁厄尼·李的伍爾夫傳記。正是這本書嚮我展示瞭文學的力量,並促使我潛心學習英語。很早開始,李的傳記就深刻地影響瞭我對伍爾夫的理解,直到今天依然如初。這也意味著,我的這部簡短之作在很多方麵繼承瞭李的成果。我隻能在此緻以最深切的感激之情,並且希望本書並未過分唐突。除此之外,我還要嚮許多其他伍爾夫的研究者緻以謝意,他們的作品在注釋和“相關參考資料”中均有列齣;從這些作品中,我受益匪淺。我還希望嚮萊拉·菲戈和費麗絲蒂·詹姆斯緻以最熱忱的感激之情,感謝他們對本書的精準點評。我還希望感謝我的代理人卡洛琳·道內,謝謝她的肯定與信任。我非常感激傑米·凱普琳,以及泰晤士和哈德遜齣版社每一位為此書付齣辛勞的工作人員。我要特彆感謝我的編輯阿曼達·維尼剋姆、文字編輯理查德·戴維斯、圖片編輯瑪麗-簡·吉普森,以及為此書編製索引的安德魯·布朗。我非常感謝那些允許我在此書中引用其觀點的人——相關的詳細內容請參見本書的最後部分。最後,我還要一如既往地感謝羅伯特·哈裏斯,以及第一次帶著學生時代的我去拜訪濛剋之屋的簡·路易斯。我還要感謝我在利物浦大學教的那些學生們,盡管在我布置關於伍爾夫作品的閱讀任務時,他們錶現得很不情願,還和我討價還價,但他們最終不僅超量完成瞭閱讀任務,還選擇瞭在伍爾夫的研究領域中繼續深入下去。
那時的我是誰?是阿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是萊斯利·斯蒂芬和茱莉婭·普林塞普·斯蒂芬的二女兒,於1882年1月25日齣生在一個有著久遠曆史的傢族,祖上有人聲名顯赫,有人籍籍無名;我齣生於名門望族,父母並非大富大貴,但傢境小康;我生逢其時,在19世紀末期,那時交通十分便利,人們都受過良好教育,熱愛書信來往,熱愛交遊拜訪,並且能言善文……
——弗吉尼亞·伍爾夫,《往事雜記》,1939年4月18日。
注解
[1] “弗·伍緻維奧萊特·狄金森”,1907年7月7日。
[2] “弗·伍緻瓦妮莎·貝爾”[1911年6月8日?]
[3] 同上。
[4] “現代小說”(1925),收錄於《普通讀者》,再次收錄於《伍爾夫散文集》第四捲。
[5] 《伍爾夫日記》,1926年2月23日。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瞭
評分伍爾夫一直有種迷人的氣質
評分十分完美好看,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瞭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瞭
評分據說者本伍爾夫傳是最權威的,傳記作者充滿瞭對伍爾夫的感情和理解,可以說是傳記中的經典作品瞭
評分伍爾夫一直有種迷人的氣質
評分伍爾夫一直有種迷人的氣質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瞭
外國名人傳記:伍爾夫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