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一书在2015年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评选的“第六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图书以及“强素质?作表率”推荐图书。全书通过对民主的分析和阐述,梳理了中国近代社会以来民主的发展历程,就为什么选择“协商民主”展开系统论述。此次修订版不仅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协商民主从何而来、为何而成以及如何运行,而且增加其效用如何、走向何方的问题。
内容简介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民主有没有统一模式?答案是否定的。当我们看清了“别人家的民主”天然的弊端,又该如何总结我们自身的实践成果?历史证明,只有协商民主这种形式适合中国,因为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可靠、也管用。
作者简介
林尚立,教授,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政协常委、教育部政治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政治学)委员。出版《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选举政治》、《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政治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合著)等学术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赵宇峰,深圳大学教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缘由
一、 共和民主
二、 统一战线
三、 政治协商
四、 人民民主
第二章 基础
一、 人本政治
二、 市场经济
三、 民主集中
四、 群众路线
五、 政党制度
六、 基层民主
第三章 形态
一、 基本要件
二、 政治协商
三、 政府协商
四、 社会协商
五、 公民协商
第四章 功能
一、 共生政治
二、 合理领导
三、 团结社会
四、 共治国家
第五章 运作
一、 民主法治
二、 开放透明
三、 制约监督
四、 双向参与
五、 和谐共享
第六章 议程
一、 逻辑再造
二、 政党在场
三、 制度供给
四、 社会发育
第七章 程序
一、 政治协商
二、 行政协商
三、 民主恳谈
四、 集体协商
第八章 发展
一、新型民主
二、广泛协商
三、共识政治
四、人民监督
前言/序言
人是追求自由的社会动物。所以,在政治社会,即国家领域,人对民主具有内在需求,以保障和实现人对自由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民主制是国家制度的类本质,换言之,国家制度在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任何不同于民主制度的其他制度,都不过是民主的缺乏。因而,不同政体的差异,本质上是其体现民主程度多少的差异。马克思指出:“民主制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君主制则只是国家制度的一种,并且是不好的一种。民主制是内容和形式,君主制似乎只是形式,而实际上他在伪造内容。”基于此,“一切国家形式在民主制中都有自己的真理,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有几分不同于民主制,就有几分不是真理,这是一目了然的”。这意味着国家制度之间的差异,确实可以用民主制这个标准来衡量。
然而,作为衡量国家制度差异标准的民主制,是从民主制的本质出发呢,还是从民主制的形式出发?马克思主义强调应该从民主制的本质出发,既要看其形式,更要看其本质,而不是仅仅从民主制度的形式出发。形式是由本质决定的,为本质服务。至于民主制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民主制是人民的自我规定所形成的国家制度,所以,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特定内容,在这里,“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国家制度的其他形式中,人却是法律规定的存在。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这样”。可见,民主制的本质在于作为国家与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民是否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决定国家的真正力量。这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民主政治,不是简单地套用民主的形式,而在于通过合理的形式建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的存在是现实,其自由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共同体,这决定了任何形式的民主要真正成为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保障,除了要充分尊重人的自由与发展的意志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如何维系和协调人难以脱离其中的共同体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的民主发展从来没有出现过只从个人要求出发而不考虑共同体发展的民主形式。人及其所建构的共同体都是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因而,要同时兼顾人与共同体发展而确立的民主形式,就不能仅仅从抽象的民主原则出发,相反应将民主内在要求的原则与特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结合,通过建构合理的民主形式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基于此,任何国家的民主化发展,都应该包含民主形式建构的过程,其主体是人民自身,其基础就是特定国家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其取向就是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的制度学习与借鉴都必须内化为主体的选择与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各国来说,不论其现代化发展是内生性的,还是外生性的,其民主制都应该是自我建构的。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在现代化过程中,成功的民主建构都是极具个性化的,它们都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布局民主建构的出发点、路径、进程与实现方式,从而在现代政治文明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主形式。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民主建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现代化发展。但应该看到,在民主化潮流汹涌澎湃的当今世界,决定一个国家民主建构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民主化的潮流,而在于在民主化的潮流中,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内在的定力,从而能够时刻回到自身的发展逻辑,真正从自身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所形成的现代化发展逻辑出发来布局民主的建构。换言之,在今天成也民主、败也民主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民主建构能力,不应体现为随波逐流,而应体现为中流击水,自主沉浮。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其现代民主实践的历史仅有一百年多一点。尽管在这历程中,中国民主化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曲折过程,但凭借其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民族自觉与自信,自主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道路自信,而且形成了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种自信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是极为宝贵的精神力量和战略资源。正是凭借着这种自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将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的协商民主发展为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将其作为推进和完善中国民主的广泛性、多层次和制度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虽然协商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唯一形式,但在中国拥有深厚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的协商民主,一定会使中国民主政治以独特的形态呈现在现代人类政治文明体系之中。
协商是民主的最原始、最基础,也是最普通的要素,民主的任何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最初的根源。西方民主经历了几百年实践之后,在20世纪的后期开始意识到应该开发协商资源以及弥补选举和代议民主之不足,并在基层社会的公民民主实践中掀起发展协商民主的热潮。协商民主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期在中国开始得到推动和开发,但这绝不是对西方协商民主热潮的呼应,而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两者之间虽有一定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但其内在逻辑完全不同。它们各自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民主发展战略。因而,本书的使命不是用西方的协商民主来透视中国的民主发展,而是从中国民主发展的内在逻辑透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基础与发展前景。
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修订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