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一帆 编,沈世华 口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9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29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昆曲界,有一位家门是闺门旦的国家非遗传承人,
  她师承周传瑛、王传淞、朱传茗等“传字辈”名家,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代昆曲演员;
  她曾亲历《十五贯》进京,见证了昆曲由衰转兴的全过程;
  她二十岁不到就已经是浙昆的当家花旦;
  “文革”后,中年复出,享有盛名,却急流勇退,隐身于讲台后面,成为新中国一位昆曲女教授;
  她桃李满天下,经她指点过的梨园人有三十余人获得了梅花奖;
  她的唱腔与身段处处都是“传字辈”的影子,朴素中显出高境界;
  她的名字在舞台上已经消失了三十年,却因其艺术魅力而屡屡被人提起,都想一窥其艺术风采。
  她为人低调,绝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积六十年艺术积累始成此书。
  她叫沈世华。

内容简介

  本书是昆曲名家、著名闺门旦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沈世华的口述作品,由戏曲研究界青年才俊张一帆博士记述整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沈世华老师回顾了自己从艺六十年来的昆曲人生,从儿时写起,回顾了自己如何因为一碗馄饨而偶然拜入“传字辈”门下,浙昆如何艰难求生存,“十五贯”是如何辗转进京的并大热天下的,改革开放后重登舞台,却又激流勇退,成为中国一位昆曲女教授,直至新世纪以来国内戏剧市场的反复,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不仅是沈老师自己的艺术人生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是对百余年来昆曲艺术的兴衰荣辱的反思。本书下篇主要是对沈世华昆曲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沈老师以著名的折子戏为例,系统讲述了传统折子戏的一招一式以及她多年来的个人体会,还原了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项目的本来面目,加上本书百余幅珍贵照片、档案,使得本书的资料价值极大。

作者简介

  沈世华,浙江慈溪人,1941年生于上海。中国昆剧艺术教育史上**位女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入浙江国风苏昆剧团(后改为浙江昆剧团)学昆剧表演,工五旦,得到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等诸名家的亲传和指授,后担任主演。1986年起正式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


  张一帆,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讲师,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师从周育德、钮骠、周华斌诸先生治中国戏剧史。曾于《文艺报》《戏曲艺术》《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有《剧学本位的确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


  钮骠,满族,1933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与红旗夜大学中文系,师从萧长华、王传淞、吴小如等前辈名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编审,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离休后仍从事戏曲研究及教学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刘序 _1
吴序 _3
迟序 _7
梅序 _12
引言 _1
上篇
第一章 偶遇“国风”意中缘 _3
一、“偶然”的序幕 _3
二、家庭出身:原籍慈溪,生于上海 _8
三、读书兼“蹭戏” _12
四、偶遇“国风” _18
第二章 初识春色在林园 _25
一、艰难的“国风” _25
二、努力练习基本功 _34
三、开始学戏 _37
四、第一次贴片子和第一次演出 _40
五、“小宁波,过来吃大闸蟹” _42
六、你们有没有决心?我给你们看我的决心! _50
七、临时团部中的生活 _52
八、鞠躬尽瘁的炊事员 _56
第三章 名动京华《十五贯》 _59
一、创编 _60
二、《十五贯》进京 _70
三、周总理来看戏了 _73
四、李少春先生感动得流泪了 _79
五、初执教鞭 _80
六、三个“留学生” _83
七、拍摄电影《十五贯》 _90
八、“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_94
九、《十五贯》表演精华举隅 _97
十、《十五贯》成功的历史经验 _100
附录1 《十五贯》三份演出名单 _106
附录2 周恩来同志观看浙江省昆苏剧团演出《十五贯》后的两次讲话 _109
附录3与昆剧前辈们在一起 _117
第四章 立雪俞门衣钵传 _123
一、结识俞伯伯 _123
二、艺文并授 _132
三、我一个礼拜重了七斤 _135
四、从“言大姐”到“言老师” _137
五、受赐“衣钵” _142
附录1 造就俞氏型的昆剧人才 _146
附录2 昆黄融会铸成大师 _150
第五章 光阴似水韶光贱 _159
一、成为主演 _159
二、“翻箱底” _164
三、初露头角 _167
四、重学《游园惊梦》 _171
五、编演《桃花扇》 _172
六、编演《西园记》 _175
七、再获殊荣 _184
八、编演现代戏 _186
附录 文化部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 _192
第六章 辞亲去国意长牵 _196
一、招考“秀字辈” _196
二、不舍的离去 _205
三、特殊的观众 _208
四、拍摄电影《西园记》 _210
五、辗转进京 _220
六、获奖风波 _224
七、最后的嘱托 _230
附录1 幽兰一茎花正开,堪称空谷不凡才 _247
附录2 浙江昆剧团进京献艺载誉返杭 _255
第七章 同心偕老向花间 _259
下篇
第八章 金针度人绣碧鸳 _269
《孽海记·思凡》 _269
《牡丹亭·游园》 _281
《凤凰山·赠剑》 _293
《南西厢记·佳期》 _305
《铁冠图·刺虎》 _318
《玉簪记·琴挑》 _332
《烂柯山·痴梦》 _341
第九章 洗尽粉黛薪火延 _349
一、教学历程 _352
二、教学体会与要点 _359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 _362
四、不断学习提高 _364
五、对昆剧艺术传承与传播的看法 _365
六、尾声 _372
附录1 沈世华剧目学习师承表 _380
附录2 “世”字辈概况 _385
附录3 王传淞老师谈艺点滴 _392
附录4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昆剧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剧目
安排 _395
附录5 沈世华中国戏曲学院教学情况表(1981—2010)
_404
第十章 已发表文章 _412
悼王传淞老师 _412
德高艺富名垂昆史 _414
心香一瓣祭先师 _419
让昆曲这棵幽兰永远扬芬吐香 _428
昆剧的传承,首要的是表演艺术 _431
回眸20世纪的昆曲 _435
让昆剧延年益寿,常葆青春 _444
用心良苦育南枝 _446
第十一章 报刊评介文章 _453
从《思凡》谈到沈世华(吴小如) _453
沈世华的《思凡》(吴小如) _455
喜看北苑秀南枝(吴小如) _457
在严谨中求灵动
——看沈世华演《游园惊梦》
(朱文相) _459
一曲《思凡》余音绕(胡世均) _461
浙昆移来一枝秀
——记昆剧演员沈世华二三事(宋铁铮) _464
剧坛师表:钮骠与沈世华(高宜三) _465
昆曲名师沈世华(卢雅存) _467
青俪长驻牡丹亭古韵悠扬满庭芳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沈世华
(汪株宇) _47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钮骠、沈世华
收徒仪式
(晓晴) _477
跋:风吹别调亦堪听 _480
后记 _487

精彩书摘

  第三章
  名动京华《十五贯》
  昆剧《十五贯》太出名了,出名在于这“一出戏”“救活”了“昆剧”这“一个剧种”“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最初系周恩来总理看完昆剧《十五贯》后所语,后被引入1956年5月18日发表的《人民日报》社论标题《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出名在于1956年就全国巡演,还拍了彩色戏曲故事片,使得当时全国千千万万的观众都观赏到了获得新生的古老昆剧,知道了周传瑛、王传淞的大名,为况钟、娄阿鼠的艺术形象所倾倒。《十五贯》在全国出名的时候,我只有十六岁,但几乎经历了这部戏的整个创编过程,今天还有很多历史片段值得回忆。
  一、创编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国风剧团”在江浙沪三地的许多码头以演出“半苏半昆”的戏为主,比如最受观众欢迎的“两捉三记”:《活捉王魁》(全苏)、《活捉张三郎》;《南西厢记》、《贩马记》、《还魂记》(《牡丹亭》)。朱国梁老师的文化水平在“国风”诸位前辈中最高,由他主导,大家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观众的审美爱好,从滩簧、京剧、话剧中吸取营养,编了许多新戏,这些戏吸收传统昆曲古本和民间草根演出的特点,加上朱国梁、周传瑛、王传淞、龚祥甫、张艳云、张凤云、张娴等老师不断演出的打磨,形成了“国风”独有的演出风格:服装、舞台布景虽然简陋,但演员的表演真挚感人,加上剧本的情节引人入胜,很受观众欢迎。
  有一个传说:新本《十五贯》排演之前,后来以“访鼠测字”名扬天下的周传瑛先生,曾经在南京请师兄周传沧测过一回字:算算自己和“国风”的前途——传沧老师过去因为生活困顿而改行在南京夫子庙前摆过算卦摊,据说他的算卦水平足以谋生——传瑛先生写了一个“車”字,传沧老师的分析是:“車”字要戴了帽子,成为“軍”字,底下再加上个走之底,才是一个“運”字,所以要想行好运必须得去北边。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后来是否巧合,“国风”果然凭了一出《十五贯》北上京城,一炮打响,红遍天下,也算是应了“典”了。
  《十五贯》的成功除了有以传瑛、传淞二位为代表的“传”字辈老师经过几十年锤炼出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这个必然性之外,其实也还有很多偶然性。
  正如前面所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国梁老师因为编演了抨击侵华日军的戏,得罪了日本宪兵队和汉奸,被迫带着“国风社”离开上海,辗转江浙沪的许多水路码头。他在艰难困苦中收留了王传淞、周传瑛,使他们有饭吃、有戏演。没有朱国梁,传瑛、传淞两位先生轻则改行,另谋生计,重则穷困潦倒,存活维艰,遑论日后娶妻生子、成家兴业了。事实上,这一番收留不仅是留下了两个人,更是留存了昆剧的血脉。
  1952年,在嘉兴获准登记一年的“国风剧团”在松江演出时,郑传鑑、汪传钤两位老师专程从上海赶来,告诉传瑛、传淞:“人民政府要办新传习所哉,请倷们(你们)去做先生。”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昆曲生涯六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版,第99页。原来,是上海成立了华东戏曲研究院,院内准备开设昆剧演员培训班,打算邀请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传”字辈艺人去担任教师。对传瑛、传淞二位和此时也在“国风”的包传铎老师来说(当时周传铮老师在苏州市昆剧研究会担任曲师,还未进入“国风”),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可以结束多年的颠沛和艰辛,生活有了安定改善的机会。然而,传瑛先生不得不考虑的是:如果他们这几个“台柱子”一走,“国风剧团”剩下老的老、小的小,从此必然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面临散伙;“国风”一旦消失,当时江浙一带的码头上,就没有能在舞台上唱昆曲的戏班子了。周、王、包几位老师经过商量之后,毅然决定放弃上海待遇优厚的任教机会据说月工资是一百八十元。,留在“国风剧团”:“要苦就苦在一起,要饿就饿在一起!”——“国风”保住了,全班人马才有在一起排演新本《十五贯》的可能。
  清代中期的《缀白裘》里收录了《十五贯》清代苏州派传奇作家朱素臣代表作之一,因剧情中涉熊友兰、熊友蕙兄弟的冤枉,有双熊入梦启发况钟断案的情节,又名《双熊梦》。其剧情本事系结合宋代话本《错斩崔宁》(后冯梦龙将其编入《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回)因十五贯钱错判二人因奸杀人,《后汉书·汝南李敬传》中李敬因鼠穴藏珠珰而去妇杀婢,李渔《连城璧·清官不受扒灰谤义士难伸窃妇冤》中知府为因鼠穴藏珍而招致冤屈的民女昭雪等情节,融入真实的历史人物况钟和周忱合编而成。中《见都》《访鼠》《测字》三个折子戏。据王传蕖先生回忆,“传”字辈所会的传统昆剧《十五贯》,是早年由沈月泉、吴义生、尤彩云、施桂林等苏州昆剧传习所的老前辈传授,后在上海的徐家花园上演过,计有“商赠、杀尤(鼠祸)、皋桥(受嫌)、审问、朝审、宿庙、男监、女监、判斩、见都、踏勘(疑鼠)、访鼠、测字、审豁(审鼠)”等折见王传蕖口述、朱復整理:《苏州昆剧传习所始末》。。“传”字辈师兄弟们大都演过其中的角色:周传瑛先生先是主要演小生熊友蕙,况钟系老外应工,例由倪传钺老师扮演。而据周传瑛先生回忆,他们在“国风”时期又创排过半昆半苏的《十五贯》,从《商赠》到《审鼠》,共有十二三折戏,其中只有况钟的五六折戏唱昆的,其余则唱苏的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昆曲生涯六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版。,由于演员数量有限,传瑛先生就主演况钟了。这一版昆苏合演的《十五贯》,还是传统《双熊梦》的双线结构。因为后来大家都对改编后的新本《十五贯》很熟悉,而这个昆苏合演版本几乎不再演出,所以时隔几十年,我对主要情节的记忆也渐渐有些模糊了,大略是这样的:
  明朝,淮安府山阳县有熊友兰、熊友蕙兄弟。熊友蕙在家读书,熊友兰出外在船上做艄公。熊家一墙之隔的近邻冯家有个童养媳叫侯三姑,一日,冯家丢失了一对金环和十五贯宝钞,同时儿子又中毒身亡,偏巧熊友蕙又拿着这对金环到冯家的店铺里变卖,被发现后,友蕙和侯氏被认为是“通奸盗财杀人”而入狱。熊友兰船上的客商陶复朱得知友兰弟弟蒙冤,送给熊友兰十五贯铜钱,让他回家去替弟弟伸冤。
  常州府无锡县的屠户游葫芦改编本多作“尤葫芦”。好喝酒、好开玩笑,从皋桥的胞姐处借了十五贯钱作为继续经营肉铺的本钱,酒醉回家后却对继女苏戌娟戏称这些钱是将其卖给大户做丫鬟得来的。苏戌娟信以为真,连夜逃出家门去投奔姑母,路遇熊友兰,结伴同行。当夜游葫芦被杀,十五贯钱不见踪影,熊友兰和苏戌娟被官差同时抓到,熊身上带的钱正是陶复朱赠予的十五贯,与涉案钱数恰好相同,于是本来素不相识的二人也因“通奸杀人”而被问成死罪……
  苏州知府况钟被委任为监斩官,梦见两个野人各衔一鼠乞哀,监斩四人发现案情不实,连夜去向巡抚周忱恳求以官印为押,复审两案,在山阳冯家踏勘发现:冯熊二家的一墙之隔中有一鼠穴,是老鼠把冯家的十五贯宝钞拖入鼠穴,并把冯家的金环拖进了熊家,冯子是误食拌有鼠药的面饼而死,残饼和十五贯宝钞都仍在鼠穴中;况钟又乔装测字先生,在无锡城隍庙听到了陶复朱和娄阿鼠的对话,对娄阿鼠产生怀疑,最终巧妙地套出:原来是娄阿鼠当夜潜入游家,盗取十五贯钱被游葫芦发现,而杀死游。最后,双熊奇冤真相大白,凶手归案,熊友兰、熊友蕙、苏戌娟、侯三姑四人无罪释放。
  这版半昆半苏的《十五贯》演出,要连演四天,总共十二个小时左右。
  1955年,黄源同志从上海调任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长、省文化局局长。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没怎么接触过昆剧,1954年在上海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看过昆苏的演出,感到很有艺术水平,因此来杭州后常请一些朋友去看昆苏的戏。这年11月上旬,上海电影局局长张骏祥陪同印度电影代表团访问杭州,送走印度代表团后,作为东道主和老朋友的黄源就请他到杭州三元坊解放剧场去看国风昆苏剧团的戏。解放剧场简陋破旧,观众寥寥无几,当晚,剧团演出的就是昆苏版《十五贯》。
  曲折的剧情,精彩的表演,特别是况钟、过于执、周忱三个官员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黄源和张骏祥同志。他们全神贯注地看完戏后,张骏祥激动地感叹道:“这戏真激动人心啊!”黄源老更是对《十五贯》这个平反冤狱的情节和苏、昆合演的形式特别感兴趣。根据黄源老晚年的回忆,当时他从自己参加革命斗争多年所得出的政治体会:《十五贯》中坚持按事实办案的况钟与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过于执、周忱之间的冲突,很有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能促使广大干部和观众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他感到,唯心与唯物的斗争古来有之,只要不违反事件发生时的历史情况,以今天的认识高度,可以把这个戏整理改编得更好。于是他很快就邀请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张娴四位老师去文化局开会,并亲自主持,提出改编《十五贯》,方案是删掉熊友蕙和侯三姑“真老鼠”的那条线,只保留熊友兰、苏戌娟的那条线,使情节更为集中,演出时间缩短,便于到外地演出。周、王、朱、张四位老师表示自己改编有困难,于是黄源就指派越剧团剧作家兼导演陈静(笔名陈思)同志来执笔改编。三天以后,陈静改编的本子就拿出了初稿,把原来的二十几场戏缩短成了七场,黄源同志带着改编好的本子和省文化局文艺处郑伯永处长和陈静等同志亲自来到我们团里征求意见据张娴老师生前回忆,原本黄源老希望和全团成员共同探讨,但后来发现全团有四十多人,才调整为和代表一起开会。:你们愿不愿意这么改编。大家对这个改本出炉的速度很是意外和佩服,都愿意接受改编。黄源又说:这个戏的情节很好,但是还需要提炼出个主题,就是要立什么。于是让大家一起开动脑筋想,可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包传铎、周传铮等老师虽然表演经验丰富,但对所谓“主题思想”这样的新名词还比较陌生,所以怎么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还是黄源老一锤定音:主题就是围绕苏州知府况钟(周传瑛饰演)、无锡知县过于执(朱国梁饰演)、江南巡抚周忱(包传铎饰演)这三个官员的不同思想性格和办案方法来展示。黄源老结合当时中央反对主观主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政策形势来分析:况钟,注重实际调查,反对草菅人命,符合马列主义的标准;过于执是主观主义,自以为是清官,凭主观臆测来断案;周忱则是官僚主义,不许况钟轻易翻案。这样一来,一个全新的、主题鲜明的新本《十五贯》就开始排演了,由“江南笛王”李荣圻、周传铮先生作曲、擪笛(陈祖赓先生协助),司鼓项金根,主胡俞金荣,裘云飞先生设计舞台美术。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们平时演出《十五贯》,都是白天演昆苏合演版的老本子,晚上演新本子,在几位“传”字辈老师的主导下,一边演出,一边修改打磨。
  这一年的年底,杭州市文化局给了“国风”经济补助,使剧团可以暂停日常演出,集中精力排演《十五贯》,同时还从文化馆调潘杰同志来作为联络员。我们排《十五贯》的时候,终于有了专属的临时排演场——在原来蔡同德制药厂的制药工场,离西湖很近,后来这个地方拆建成了现在的华侨饭店。虽说是有个固定的排戏地点了,但条件还是很艰苦,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几位老师和我们都住在一起。货栈都是老式的砖木结构房子,楼梯板一踏上去就感觉摇摇晃晃的,楼上铺着地板,地板之间缝很大,大到人在楼上,能透过板缝看到楼下的事;房子前面就是药店的养鹿场,晚上睡觉时还经常能听到“呦呦鹿鸣”。
  《十五贯》的“排演场”就在制药厂里的青石板地上,正式演出该怎么演就怎么排,龙套一直站着,剧中人物需要跪的就在青石板上照跪不误。一直到1956年初去上海演出之前,我们都一直在那个青石板上练功、排戏。冬天下雪的时候,练功都能感到雪花掉到嘴里。那时我们“世”字辈师兄弟姐妹都还是十几岁的小孩,因为喜欢演戏、有兴趣,就没觉得这样的生活有多苦。更何况,在此之前,我们演出几乎没有什么报酬,三天才能拿到一毛多钱;到了排演新本《十五贯》的时候,不但每个人都有演出机会,除了吃饭之外,每天还能发两毛钱,一个月就有六块多钱的收入,几乎和传瑛先生他们的收入差不多,大家戏称为“原始共产主义”,对于我们小演员来说,这真是优厚的待遇了。
  编剧陈静同志也是导演,排戏之余,他还要求我们每个小演员为扮演的角色写艺术自传,这实在是给我们出难题了。先不说大家当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张世萼(金珠)师姐扮演的苏戌娟,自传有内容可写:比如她的母亲是怎么嫁给尤葫芦的,母亲死后,她跟继父尤葫芦在一起又是如何生活的,她那个皋桥的姨娘又是怎么回事……这些内容顺理成章,总是能编得出来——但我们这些跑龙套的——况钟手下站堂口举“肃静”“回避”牌子的青袍也要写自传,可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只能瞎编:我家里是卖豆腐的,穷得叮当响,早上要起得很早去干活,累死累活也挣不到几个钱;来做差人,也能多点收入,所以我就到衙门里来当差了。这样的人物自传简直形同儿戏,其实也没人会认真看,但我们不管是演个青袍还是龙套都很认真地写了自传。后来想想,其实这也是陈静同志有意在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
  新本《十五贯》中很重要的一场“疑鼠”(又名“踏勘”),在传统昆剧《十五贯》中是发生在侯三姑家的事,是黄源老提议把它改到了尤家,况钟用扇子敲击尤家肉铺板壁的优美身段,就是化用了况钟在侯三姑家发现墙壁上有鼠穴的表演,这段戏是郑传
  鑑老师那段时间来杭州时帮着“先生”(传瑛老师)一起“捏”出来的。如今,也成了全剧表演的重要看点之一。
  新本《十五贯》1956年元旦在浙江胜利剧院正式演出,通俗的唱词、明快的节奏、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精彩场次迭起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使这出戏与现代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票房反应由冷转热,在胜利剧院连演十八场还不能满足观众要求,转到杭州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两场,接着又返回胜利剧院加演四场。据钱法成钱法成(1932—),笔名双戈,浙江嵊县崇仁镇人,肄业于萧山浙江湘湖师范。1950年1月参加工作,曾在萧山县团委和中共萧山县委干校任职。1953年初调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1955年2月调浙江省文化局,曾任浙江昆苏剧团指导员,后任《浙江文化报》编委、《俱乐部》半月刊编委、局创作室专职编剧等职。1963年3月赴京参加文化部全国编剧讲习班学习。1977年任省文化局创作室负责人兼《东海》月刊编委。1979年担任浙江省文联领导兼浙江省戏剧家协会负责人。1980年2月起任浙江省文化厅(局)副厅长,兼浙江省文联副主席,1988年3月任厅长。1993年任省政协常委兼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后任浙江省剧协名誉主席、省书法研究会会长、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戏曲剧本创作。同志回忆,一个昆曲剧目当时竟能在杭州连演二十四场,是破天荒的事。
  1956年初,省文化局安排我们团到上海的永安剧场去演出《长生殿》和新本《十五贯》。永安剧场在永安商场的六楼,商场电梯最高只能到五楼,剩下的那一层,道具、布景就得我们自己搬。有些布景太大,电梯间太小进不去,我们就得从一楼一直扛到六楼。一开始,看戏的观众并不多,后来慢慢地就多了起来。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和华东局、上海市的领导魏文伯、陈丕显等同志也来看了,他们对我们团的戏印象都很好,不仅决定在中苏友谊馆剧场为华东局及上海市、区以上干部做专场演出,还决定推荐我们去北京演出。这样,上海的演出还未满期,3月,全团就回杭休整、加工排练,准备进京。
  1956年4月1日,浙江省文化局请示省政府后决定,批准民营公助的“国风昆苏剧团”改为国营的“浙江昆苏剧团”,4月5日,“先生”(传瑛老师)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我们由省文化局副局长陈守川和市文化局文化科副科长伍岳带队进北京演出,主要带的剧目是一台新本《十五贯》、一台《长生殿》和一台昆、苏折子戏。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衣箱上“浙江昆苏剧团”的字样,还是我们那几天在硬纸板上剪出的宋体空心字,贴到每一个墨绿的衣箱侧面,再用白漆刷上去的。
  从“国风苏滩社”到“国风苏昆剧团”,再到“浙江昆苏剧团”,“国风”的招牌没有了,“昆”到了“苏”的前面,光从名字的变化,就能看出朱国梁老师对昆剧从收留、包容到发扬的卓越贡献和宽广胸怀。事实上,人非草木,我们敬爱的国梁伯伯也曾因此有过夜不能寐的思想斗争,但从大局考量,剧团国营化对全团来说是件好事,就像几年前,周、王、包三位老师为了全团的整体利益,放弃优厚待遇不离开“国风”一样,国梁伯伯这次也就毅然放弃了自己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国风”老字号。
  ……

前言/序言

  吴序
  近些年来,沈世华同志逐步总结、归纳自己六十余年来的艺术人生,汇成《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一书,对昆曲——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工作而言,是极有意义的事。目前全书行将付梓,嘱我作序。我虽病衰,但与钮骠、世华贤伉俪相识相知半个多世纪,故欣然通读全书,并勉力略致几点自己的感受。
  世华同志自1953年入国风苏昆剧团,迄今从艺已忽忽一甲子矣。这六十余年中,她师从众多昆剧前辈,潜心学艺,在舞台上全心献艺,在教坛上悉心传艺,为昆曲艺术事业的传承奋斗了大半生。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毅然在自己演艺生涯的黄金期放弃舞台,转到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后,甘当人梯,默默耕耘三十余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除昆剧、京剧外,遍及十几个剧种,其中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就达三十多位。前年(2012年)又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意味着责任与义务,如今年过古稀的她,仍课徒授艺不辍,令人钦佩。我也曾多次撰文,介绍过世华同志的表演艺术。
  20世纪60年代初,叶盛兰先生邀请我到他府上畅谈至深夜,共同研究昆剧《白兔记》的本子,盛兰先生一边听着我对“出猎”“回猎”唱词的解释,一边就根据唱词含义做出各种身段动作来,并表示终于恍然大悟为什么要这样动作,而我坐在一旁,如同看了一整出精彩的折子戏,十分过瘾,不觉已到破晓时分。盛兰先生对此十分高兴,嘱我日后常去。所憾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交流,直至盛兰先生撒手人寰也再没能进行。近日,蒙世华同志见告,说盛兰先生夫人曾对她讲过:盛兰先生直至临终之前,仍对有朝一日能在舞台上复排《白兔记·出猎回猎》念念不忘。
  由此使我想到,昆剧表演艺术的普遍规律,就是唱工与身段的配合浑然一体,有声皆歌,无动不舞,对演员功力的要求很高,师承的实授、有准谱儿与丰富的舞台经验,二者缺一不可。又因为唱工与身段需要同时进行,所以,演员必须要明了唱词的含义,做出身段来方能有的放矢。世华学艺之初,机遇甚好,多亲炙良师,五旦戏授自朱传茗先生,六旦戏授自姚传芗、张传芳先生,正旦戏授自沈传芷先生,巾生戏授自周传瑛先生,丑行戏授自王传淞先生,拍曲授自周传铮、俞振飞先生,对唱词含义的理解,得过张宗祥先生的指点;来京从教后,还就《水浒记·活捉》的唱词典故求教过我;此外,她在青少年时期就受到周传瑛先生的着意培养,有过大量的舞台实践。同时,又很早就开始了教学,因而,世华身怀之技,尤其能体现昆剧表演艺术高水平的活态传承特点。这是需要本书读者特别关注的问题。
  昆曲、京剧、粤剧等中国传统戏剧,如今能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正因为特点在于“非物质”三字,因此对其艺术经验记录与整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记录梅兰芳先生艺术人生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记录萧长华先生艺术人生的《萧长华戏曲谈丛》、记录周传瑛先生艺术人生的《昆剧生涯六十年》等都是其中的精彩代表。世华同志的《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中既有鲜为人知的口述历史,又有舞台实践经验的实录,平实可信,也是一部难得之作。张一帆同志十余年来先后师从周育德、周华斌先生攻读戏曲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同时师从门人钮骠同志治京昆艺术史。根据钮骠、世华的介绍与我本人的了解
  ,一帆同志是一个学风踏实的年轻学人,选中他来做全书的记录、整理与注释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传承的体现。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近年来,对昆曲艺术有兴趣的人群有渐趋扩大之势,然而由于亲历者与知情人的日渐凋零,年轻一代的昆曲从业者、爱好者,对于近代以来昆曲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品格,出现了人云亦云、莫衷一是,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世华同志亲历了浙江昆剧团的变迁发展,尤其是昆剧《十五贯》编创演出的全过程及对昆曲复兴的影响,她在本书中都以亲身经历匡正史实、正本清源,这份回忆十分难得,同样值得读者细细体会,亦是《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的题中之义。
  是为序。
  吴小如
  2014年春分
  迟序
  昆坛求艺六十年
  迟序
  沈世华同志是昆剧“世”字辈的优秀代表,受到过十几位“传”字辈老艺术家的亲传和指授。1980年以后长期生活在北京,转向昆剧表演的教学工作,舞台演出机会不多。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14年底的三十多年来,她为数不多的舞台展演,我都有幸赶上了观看,机会极为难得。观后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感受良多。我想简略地谈几点,与世华同志以及同道和观众们交流。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在所有组成其艺术特色的元素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当属重中之重,是第一位的。演员在场上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做到形神兼备,写心传情,给予观众以美的艺术享受,才能赢得观众的喜闻乐见。然而,这绝不是容易做到的,取决于演员对扮演角色特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后通过娴熟精妙的技艺展现在舞台上,这才能感染观众,打动观众。
  世华本工是五旦(闺门旦),也能兼正旦(青衣)、四旦(刺杀旦)和六旦(花旦),戏路宽而精。我看过她演的《孽海记·思凡》《玉簪记·琴挑》,去年(2014年)12月还在天桥剧场看她参演的“大师版”《牡丹亭》,世华同志主演的《闺塾》《游园》给人印象极深。
  《中国京剧音配像》梅兰芳先生的老唱片《铁冠图·刺虎》,是由梅葆玖先生推荐世华同志配像的,留下了一部精彩的音像资料。《刺虎》的费贞娥虽然是宫人,却毕竟是皇朝公主的贴身侍女,不同于一般的宅门丫鬟,她熟悉宫廷生活,懂得皇家礼仪。费贞娥的表演有其特殊性,一个人物要演出两种身份。一是刚毅忠贞的宫女,此是本色,她一心要手刃仇雠;二是假扮公主的身份,要演出公主的气派和仪态,须稳重端庄。这两个身份交织在一个人物中,表演时还要有所转换,柔中有刚,刚柔互见,能够融洽、适度地表现出来需要深厚的功力,世华同志的表演非常精彩。这又让我联想到世华同志扮演的赵色空、陈妙常、杜丽娘,虽都是古代的青春少女,但在性格、身份和剧中情节的设定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思凡》的色空是一个自幼被舍入空门的佛家弟子,年方二八,不耐寂寞,滋生了少女向往爱情生活的念头。她要冲破藩篱,取得自由,首先是解脱佛门清规戒律的束缚,但还不够,还有世俗封建礼教的束缚,只有依次解脱这两重束缚,才能获得真正自由。因此色空思想感情的表露,就不那么单纯了。不能无拘无束,放纵无节,要不张扬,不浮躁,掌控分寸感,做表适度,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这就要凭借演员自我控制的功力了。《琴挑》的陈妙常年岁比色空稍大几岁,有文化教养,有生活经历,是在离难中流落到道观中寄身为道姑的。对于书生潘必正的到来,虽然顿生爱慕之心,但受礼教和道规的约束,佯怒斥之,其实热在内里,听说朱传茗老师曾比喻此人恰似“暖水瓶”,内里热而外面凉,在做表的含蓄中蕴含着真情。我看过多组生旦搭档的这折戏,我认为,世华与世瑜的一组,是最佳搭档,当属上乘,名列前茅。《游园》的杜丽娘又不一样了,她也是有文化教养的,而且是独居深闺的官家千金,在自家花园赏春,被良辰美景触发了伤春幽怨之感,由于身份所致,要沉稳、娴雅,从一“静”字上去把握,将微妙的内心情感表露出来,既要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她的内心揭示,又要让观众看出她是有节有度的,在眼神、身段中托现出来,难度是大的。世华对这些人物的异同区分清晰,舞台上的表现恰切、妥帖,尤其外在的做表稳重娴静,并不刻意追求对观众的强烈刺激。
  昆曲表演中的含蓄,眼神的运用是关键。常言“眼是心之苗”,在场上要靠眼睛做到眉言目语,用以表达特定人物此时此刻心境的细微变化,不能任意滥用,假如把色空最后逃下山时的眼神用在杜丽娘身上,就错位了,有悖于人物和剧情。回忆我十几岁时看杨小楼先生的《长坂坡》,他演的赵云并不总瞪眼,在听说“曹操连夜发来兵”以后,赵云首先惊起,两眼提神,迅速整理枪、马以备迎敌,每演至此总是能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这就是以眼神的变化呈现舞台的表现张力。在录制“中国京剧音配像”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程砚秋先生1954年演出《锁麟囊》(修改本)的实况录音,听到“朱楼寻球”一场时,仅听到一个满堂好,而且持续时间也不算太长。不像现下有的演出,在这场戏里一味地耍水袖,不像在找球,眼神也缺乏目的性。程先生以寻球的眼神引发出寻找的身段而以水袖翩翩起舞,是有所含蓄、收敛的。程先生曾说过:“描写剧情切忌过分,表演有所涵蓄”,“忌露骨,忌轻浮”见《程砚秋戏剧文集》第29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这很值得青年学子们认真领会。
  历来,京昆不分家,学京剧各行当的演员,必须在打基础时,学习几出本行的昆曲戏,成为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昆曲艺术规范的扎实性、严谨性,在表演基本功训练上是必修的课程。说到这里,不禁想起启功先生谈学习书法的故事,曾有人请教启功先生:您写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启先生回答:有三点,第一点——临帖,第二点——临帖,第三点——还是临帖。启先生这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学戏演戏也要如此,务须不断琢磨,反复体悟,才能与时俱进,从粗至精。世华的表演,能够敬畏传统,尊师重道,遵循师辈传承的规范,而后融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表演上做些微调充实,而不是另起炉灶,改头换面,主体路数没有出格,这是非常可贵的。她对《南西厢记·佳期》文本中某些唱词的变动,即是一例。当下有时有的观众希望看到“麻辣烫”式的表演风格,因而会对有的演员产生影响。而世华近几十年来,主要是在课堂上执教,使昆剧前辈传授给她的昆曲规范和表演风格,得到了老老实实的守护和保留,并将其认认真真地传授下去,承上启下,桃李满门,终成一代名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令人赞佩。
  从沈世华同志六十多年的昆坛求艺之路来看,她从未想过抄近道、走捷径,又不故步自封,不断精进,使古老而又清新的昆曲艺术薪火不断,艺魂永在。我以为,这部《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是昆曲后学值得研读的一本好书,昆曲研究者和爱好者读之,也会有所获益,谨作推荐。
  迟金声
  2015年6月
  梅序
  昆坛求艺六十年
  梅序
  沈世华是戏曲学院老师和同学一致公认的好老师。
  我第一次听到这名字,早在近六十年前。1959年俞五爷(振飞)和言姐姐(慧珠)陪我父亲拍昆曲电影《游园惊梦》,当年12月7日,我随父亲去北影,因为我的昆曲老师朱传茗是该影片的顾问兼笛师,我去看望朱老师。俞五爷和我父亲谈到闺门旦后辈人才时,说到浙昆有一位叫沈世华的,是朱传茗教的,以后会很有出息。因为我听说她和我同师所授,所以很有印象。当天,华文漪、蔡瑶铣、杨春霞那些当红后进都在,她们在电影里扮花神。
  “文革”后,北方昆曲剧院贴出五旦(闺门旦)应工的《琴挑》《思凡》,沈世华主演,我都会去看会儿,因为同是朱传茗老师教的,对我很是有用,而且可以引起我对多年前朱老师给我拍曲子时的种种回忆,回忆是多好的享受啊!经过了“文革”,荒废太多了!看了沈世华的戏,我就在想,以后学梅派的弟子,我要请沈世华来教昆曲,错不了,人才难得!之后从张晶(现在也是教授了)到刘维(硕士)等等梅门弟子不下十多位,都是跟她学的。想不到五十多年前,俞振飞对梅兰芳说的那位小姑娘沈世华今天成了培养众多主演的功臣。我在戏曲学院参与创作老戏新唱的《梅兰霓裳》,特请沈世华为专家顾问,这是必须的。
  沈世华中年以后调到北京,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常在台上展现,很可惜。以前我的师姐中也有一位很强势、很有实力的叫关肃霜,也是那样的,不会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又不善言辞,北京待不下去,去云南了。我父亲在家里特别赞许她,她的《黛诺》,我也学,而且还清唱表演过,我唱现代戏,很特别吧!
  今天京剧界特别需要像沈世华那样讲究真功夫的演员和教师,市场重要,但不是第一;文化知识更重要,也不是第一;我们自身唱念做打、技艺的苦练和积累才是第一!等到自己花钱买票的观众都说没法看、没法听的时候,京剧昆曲可就真的完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去年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纪念我父亲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的梅派艺术研讨会,我特请沈世华老师和她的先生著名京剧学专家钮骠老师来说说,我喜欢他们的说话。沈世华款款来到会场,穿了一件很得体的咖啡色小花底子的旗袍,就是我童年时、上海思南路家中,客人、弟子们如言慧珠、顾正秋常穿的款式,特别的娴静和边式。这是生活中的沈世华。
  沈世华老师这次出书,要我作序,其目的是借以唤起大家对昆曲的重视和自觉的爱护。昆曲是京剧的老师。小时候我父亲对我说:“你必须要学昆曲。”我父亲说话,用“必须……”,不是“应该要学”“尽量要学”,从“必须”二字,可见其分量之重。其含意已经是高等数学里“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思维了。
  昆曲跟京剧相比,应该说比京剧的表演程式更规范,它的演唱、它的板眼、它的尺寸、整个舞台的调度,以及它的眼神比京剧要严格得多。京剧演员要是不学一些昆曲的话,那他的表演,他的手、眼、身、法、步再想提高就有困难了。
  据资料记载,
  我父亲会六十几出昆曲,实际应该比这个数字还要多,他年轻的时候拜了多位昆曲老师,他喜欢昆曲。我小时候跟着我父亲一块儿演出,他让我学了很多出昆曲,像《思凡》《游园惊梦》《金山寺》《断桥》《刺虎》《春香闹学》等。我觉得演昆曲对自己有好处。京剧演员稍微眼神一动、身段一来,人家马上就感觉出来此人是否学过昆曲。
  昆曲的文辞非常美,它跟京剧不一样,京剧唱词是二二三,三三四,这么排列下来的,昆曲不然,它根据曲牌填的词,是长短句。懂昆曲,体会到它词曲的美,对自己的文化修养,对一个演员的素质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跟学生说,你不学昆曲,你演的戏水平上不去。我小时候学昆曲,我父亲也跟我这么说的,你要不学昆曲,你的眼神,你的身段,就不会好看。人家看你身段很傻,可是你有昆曲的身段以后,你这一来,你怎么比画,拿扇子也好,拂尘也好,手绢也好,拂尘有多少种身段,小春香的团扇怎么拿,杜丽娘的折扇怎么打,怎么合,眼睛怎么看,它全有分寸的。我就是那么一招一式学的,所以我今天跟学生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跟
  像沈世华老师这样的
  昆曲老师学昆曲,这一课千万不能缺。
  我这篇序也不像个样儿,说几句真话而已。
  梅葆玖
  2015年5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价格小贵,装帧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这次在京东的购物经历很不错,书是正版的,价格上还算比较实惠,而且品相上还是不错的。此外在送货上,物流比较快,比较及时。因为这个书有时候购买下来有时效的需要,送的及时了,对于使用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所以综上来说,这次还是挺好的,以后也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评分

喜欢的昆剧,喜欢的艺术家,很好

评分

这次在京东的购物经历很不错,书是正版的,价格上还算比较实惠,而且品相上还是不错的。此外在送货上,物流比较快,比较及时。因为这个书有时候购买下来有时效的需要,送的及时了,对于使用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所以综上来说,这次还是挺好的,以后也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评分

昆曲研究类书籍还算是比较冷门,希望京东多多支持,多卖点这种好书。

评分

书做的很精致,送货也很快,售后服务也不错哦!

评分

喜欢的昆剧,喜欢的艺术家,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