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年鉴(2007-2010) [Puge Yearbook 2007-2010]

普格年鉴(2007-2010) [Puge Yearbook 2007-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普格县史志办公室 编
图书标签:
  • 普格
  • 年鉴
  • 2007-2010
  • 地方志
  • 统计
  • 社会发展
  • 经济
  • 文化
  • 历史
  • 中国
  • 贵州
  • 普格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ISBN:9787514413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585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Puge Yearbook 2007-201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5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格年鉴(2007-2010)》是在中共普格县委的领导下,由普格县人民政府主办,普格县史志办承办,由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机关单位供稿,《普格年鉴》编辑部负责组稿、编辑,全面反映普格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工具书。
  《普格年鉴(2007-2010)》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如实记述普格县这四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咨询服务,为在普格进行各种投资经营者提供资讯。
  《普格年鉴(2007-2010)》收录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特载、大事记、中共普格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群团组织、政法·军事、农业、工业、商贸、旅游·文化、交通·通信、教育·卫生、财税·金融、乡镇、附录、索引等18大类。为方便广大读者日常生活需要,附录内特设了便民服务栏目。
  《普格年鉴(2007-2010)》文体结构由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组成。
  《普格年鉴(2007-2010)》所用资料、图片、数据均由相关单位提供,经所属单位领导审核并加盖公章后送编。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均采用统计部门年报数,并经统计部门审核。
  《普格年鉴(2007-2010)》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全县各乡镇政府、各机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诸多原因,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特载
在中共普格县十届四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在县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共普格县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在十届县委第十九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加快发展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和谐普格而努力奋斗——在县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上的讲话
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28日在普格县十二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1月20日在普格
县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
大事记
大事记
中共普格县委
全委会议
县委综合事务
纪检监察
组织工作
宣传工作
统战工作
机构编制
党校
普格县人大
人大重要会议
人大工作
普格县人民政府
重要政务会议
政府综合事务
民政
扶贫开发
人事
发展与改革
审计
统计
国土资源管理
城乡规划建设
人口与计生
广播影视
工商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
安全生产监督
档案管理
政务中心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气象
防震减灾
政协普格县委员会
政协全委会
政协工作
群团组织
总工会
团委
妇联
残联
工商联
科协
政法·军事
政法
公安
检察
法院
司法
人民武装
农业
农办
农业
畜牧业
林业
水务
烟草
工业
工业综述
电力公司
供排水公司
豪吉集团
商贸
商贸综述
粮油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螺髻山景区管理
交通·通信
交通运输业
邮政
电信
移动
联通
教育·卫生
教育
卫生
财税·金融
财政
国税
地税
农行
信用社
财产保险
人寿保险
乡镇
普基镇
荞窝镇
永安乡
文坪乡
黎安乡
向阳乡
螺髻山镇
五道箐乡
特口乡
附录
索引

精彩书摘

  《普格年鉴(2007-2010)》:
  【救灾救济】2010年,普格县先后遭受冰雪冷冻、洪涝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据统计,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受灾人口6891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6321公顷,其中成灾面积5.4327公顷,绝收面积1.2994公顷。倒塌房屋108间,倒塌居民住房数67户,其中“五保户”3户、低保户5户、困难户49户、一般户10户,损坏房间77间,因灾死亡大牲畜173头,其中,农业损失1204.52万元、公益设施损失135.50万元、家庭财产损失79.31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419.33万元。全县2010年全年共拨付救灾资金125万元,用于解决灾民和特困人民群众生活和住房等困难,冬春期间下拨灾粮30万斤,资金65万元,解决缺粮人口0.95万人,下发捐赠衣服、棉被1万件套,解决0.8万人的困难。对因灾倒房户67户,下拨恢复重建资金15.3万余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426人,救助资金25.56万元,下发彩条布1850米,搭建临时帐篷。另外,普格县投入抗旱救灾资金80余万元。普格县有“五保户”679户704人,集中供养128人,分散供养576人,有1所中心敬老院,4所乡级敬老院,按照逐步提高“五保”对象生活水平的工作思路,按期兑现定期补助,及时下拨“五保”专项补助资金,率先建立生活补助金制度,即分散供养对象每年1800元、集中供养对象每年1800元,全年缴纳新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4080元,确保了“五保户”看病难的实际困难。民生工程,维修敬老院1所,完成比例80%。设立“爱心慈善”超市1个。修订和完善县、乡三级救灾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应急预案体系,救灾应急反应和减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救助】普格县2010年城市低保工作在2009年工作基础上,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有序推进,城市低保工作逐步纳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初步实现了“保障对象公开化、运行程序规范化、保障办法多样化、保障金发放社会化”的“四化建设”。全县城市低保保障对象4094人,发放城市低保保障金740.4万元。为使低保对象做到“有进有出”、低保标准“能升能降”,不断加大动态管理力度。2010年普格县民政局通过县、乡和8个社区居委会三级对原享受城市低保人员进行了核查,对核查中发现不按规定和不符合条件的13户33人给予退出低保保障,停发保障金,并及时增补人员,使普格县城市低保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对享受城市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4007户4007人给予了城市医疗救助,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52.6万元。民政局对城市低保档案的管理,对新增及停发人员的档案建立做到了及时、准确,逐步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使查阅更加方便简捷。完成了城市低保微机信息录入工作,建立起了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微机化管理,按月按质按量上报了城市低保信息数据。2010年,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9020户17730人,完成发放保障金累计1268万元。民政局对全县农村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家庭19813人给予了农村医疗救助,累计支出救助资金382.4万元(其中:资助参合19256人次,支出救助金38.5万元)。对农村低保户及低保边缘家庭人员因病、因灾、因上学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20户20人给予了慈善帮困大学生助学金50000元。全县34个乡镇农村低保保障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工作,确保资金的有序发放。2010年,民政局根据全州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培训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开展了农村低保年度审核工作,并进行了农村低保分类施保工作。
  ……
好的,这里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普格年鉴(2007-2010)》内容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 《东方奇境: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与权力演变》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例如:2023] --- 图书简介 《东方奇境: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与权力演变》 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历史研究著作,深度剖析了公元8世纪至15世纪间,在广袤的印度洋和南海水域中,贸易网络、宗教传播、技术转移以及区域性政治势力兴衰的复杂图景。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以陆地为中心的叙事,将焦点投向了那些塑造了中世纪世界格局的蓝色动脉——海上丝绸之路。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多源史料的整合与批判性解读。作者耗费数年时间,查阅了包括波斯语的航海志、阿拉伯文的商业记录、宋元时期的官方档案、东南亚的碑铭以及出土的沉船文物,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空间。通过对这些看似分散的证据进行精妙的拼图式重构,本书成功地描绘出一幅生动、动态且充满张力的中世纪全球化早期画卷。 第一部分:航路的开辟与早期贸易格局 (8世纪-11世纪)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背景,特别是唐朝后期至宋朝早期,中国南方港口(如广州、泉州)的崛起对区域经济的深远影响。重点关注了早期中印、中阿之间的香料、陶瓷与贵金属的交换机制。 重点内容包括: 1. 季风的秘密: 详细阐述了古代航海家如何掌握季风和洋流规律,将原本危险的远洋航行转化为可预测的商业路径。分析了特定船只设计(如“福船”)在这一过程中的技术进步。 2. “番坊”的治理与生态: 对广州、泉州等地的外商聚居区(番坊)的社会结构、法律实践及文化适应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探讨了这些异域社群如何与本土精英阶层达成权力与商业上的微妙平衡。 3. 宗教的附着: 考察了佛教、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和早期伊斯兰教在海上沿线传播的路径。不同于陆上丝路的显性传教,海上贸易带来的宗教交流更侧重于商人社群的私下实践和地方性融合。 第二部分:宋元时期的繁荣与权力重塑 (12世纪-14世纪) 中世纪盛期,随着宋代商业革命的深入以及蒙古帝国的建立,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本书的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贸易的白热化如何引发了区域权力的重新洗牌。 核心议题探讨了: 1. 海上马六甲的崛起: 详细分析了三佛齐衰落后,新生的港口国家,特别是马六甲苏丹国,如何通过对海峡的控制,成为连接印度洋与南海贸易的关键枢纽。其政治外交策略,包括对暹罗、爪哇及中国朝贡体系的灵活应对,构成了中世纪东南亚政治史的经典案例。 2. 技术扩散与军事影响: 探讨了航海技术(如指南针的改进应用)和火药技术在海上传播的路径。书中特别分析了元代海军对南海的控制,以及这种海洋权力如何反哺了帝国在大陆腹地的战略部署。 3. 金融创新: 研究了宋元时期出现的早期信用票据和复杂的汇兑体系(如“飞钱”在海上的变体),这些金融工具如何降低了远洋贸易的风险,并促进了更大规模的资本流动。 第三部分:帝国的干预与体系的固化 (14世纪末-15世纪)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明初郑和下西洋这一标志性事件,并将其置于中世纪海上贸易体系的黄昏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主张,郑和的航行并非是全新开辟,而是对既有贸易体系的一次空前盛大且官方主导的“检验”与“巩固”。 本书着重呈现了以下观点: 1. 朝贡体系的海洋表达: 批判性地分析了明朝“厚往薄来”的朝贡制度如何与成熟的商业贸易逻辑相冲突或融合。通过比对官方记录与私人贸易活动,本书揭示了这种政治驱动的海洋活动对民间商业生态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2. 从网络到垄断的张力: 考察了随着区域性海权国家的巩固(如马六甲的强化)和中国官方力量的阶段性撤离,海上贸易网络如何从高度自由的、商人驱动的“网络”结构,逐渐向更具排他性的、由区域霸权主导的“通道”结构转变,为后来的欧洲势力介入埋下了结构性伏笔。 3. 文化遗产的物质证据: 结合考古学发现,特别是对南海和南中国海沉船遗址的最新研究,展示了这一时期文化融合的物质遗存,包括不同地域风格的瓷器、金属器物以及宗教饰品,直观地证明了“文化交融”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交流成果。 研究价值与读者定位 《东方奇境》不仅是对中世纪区域贸易史的权威性梳理,更是一部关于早期全球化、技术传播与跨文化治理的深度思考之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挑战了将亚洲历史视为孤立单元的传统视角。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世纪世界史、海洋史、商业人类学以及中国对外关系史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和历史爱好者阅读。它为理解今天亚洲的贸易与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而广阔的历史背景。 --- (注: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2007年至2010年间欧洲或特定区域性文化事件的记载、分析或统计数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普格年鉴(2007-2010)》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通过这四年的记录,我得以窥见那个特定时期普格地区社会变迁的脉络。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地方经济结构的细致描绘。当时,我正关注着中小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转型问题,而年鉴中对当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对比分析,数据详实得令人咋舌。它没有空泛地谈论“发展”,而是深入到具体的行业指数、就业率波动,甚至详细列出了几次关键的政府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记得其中一章专门分析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那种描述既客观又充满人文关怀,让我这个身处异地的人,仿佛也感受到了农民面对新技术时的挣扎与希望。尤其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年鉴如何捕捉到地方政府迅速反应并调整策略的细节,其深度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年鉴”范畴。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社会经济学田野调查报告,为研究类似区域在特定年份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框架。这本书的编撰质量,体现在其对细节的尊重,每一个图表、每一条引文的背后,都能感受到整理者付出的巨大心血。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普格年鉴(2007-2010)》,我立刻被其在文化和社会习俗变迁方面的记录所吸引。我们常常只关注宏观的经济数据,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变化,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用近乎人类学的视角,记录了这四年间当地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仪式变化。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传统手工艺人如何在现代商业冲击下坚守阵地,或者被迫转型的记述,文字极其生动,充满了画面感。我特别喜欢它收录的那些口述历史片段,那些朴实无华的村民或市民的话语,远比官方报告更能触动人心。它让我思考,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究竟“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元视角,它既有冰冷的统计数字,也有热乎乎的生活气息。对于任何一个对区域文化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宝,它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了普格人民的精神面貌的微妙转移。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人士,我对这本年鉴中关于城市空间扩张与环境影响的论述给予高度评价。这四年的时间段,恰逢许多快速城市化的地区面临环境承载力的挑战。年鉴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绿化覆盖率对比上,而是深入剖析了水资源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系统的演变。我尤其欣赏它对几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客观记录和后续问责机制的梳理,这显示了编纂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书中附带的几幅航拍图和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变化图,直观地展示了城镇边界的侵蚀和自然栖息地的退缩。读来令人深思,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否总是以牺牲长远的生态健康为代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有据可查的案例,让我能够在我的研究中,更审慎地评估基础设施投入对区域可持续性的双刃剑效应。它不是一本光说好话的宣传册,而是敢于直面问题的深度报告。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拿起这本《普格年鉴(2007-2010)》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年鉴”这个词常常意味着枯燥和碎片化。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事件的编排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并非简单地将事件罗列,而是展现了一种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历史进程。比如,教育政策的调整是如何在三到四年内渗透到家庭结构和青年就业选择中的,书中的时间线索清晰得令人佩服。我发现它在处理政治事件时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平衡,重点在于解释这些事件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而非纠缠于高层博弈的细节。这种“自下而上”的解读视角,使得即便是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共鸣点。它更像是一部精妙的复调小说,不同的声部——经济、文化、环境——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时期普格的完整肖像。

评分

这本书在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呈现上的匠心独运,是我阅读过的同类出版物中最值得称赞的。我不是一个特别热衷于钻研复杂统计图表的人,但《普格年鉴(2007-2010)》中的信息图表设计得极其直观且富有洞察力。例如,它用一个巧妙的桑基图展示了每年新增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及其受教育程度的分布,信息的密度极高,但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这种对“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的重视,体现了编纂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此外,年鉴中对公共服务效率的评估部分,采用了多维度的指标体系,远远超过了以往只看重“投入”不看重“产出”的传统统计方法。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投入的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市民可感知的福祉。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准确地把握一个区域在特定时间段内综合发展水平的决策者和研究者来说,这本年鉴无疑是一个效率极高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