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设计:声画节奏观念与实践应用

影视音乐设计:声画节奏观念与实践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琦 著,易柯,胡晓 编
图书标签:
  • 影视音乐
  • 音乐设计
  • 配乐
  • 声音设计
  • 电影配乐
  • 视听语言
  • 节奏
  • 声画同步
  • 音乐制作
  • 影视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2176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52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字数:2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影视音乐设计:声画节奏观念与实践应用》从艺术的节奏观念人手,分别对影视声音中的音乐、人声、自然声以及影视画面中的剪辑、镜头运动、画内信息的单个要素以及复合节奏的表现形态、特征、作用展开论述。最后以作品实例分析了影视音乐设计中的节奏观念的应用和作品创作中结构节奏的设计观念及实践应用。
  《影视音乐设计:声画节奏观念与实践应用》适合音乐专业、影视专业人士的创作研究者以及爱好者使用,当然适用于影视音乐、声音以及音响艺术、多媒体艺术专业作为教学、创作、研究的参考书。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关于节奏
第一节 节奏的概念
第二节 艺术的节奏
第三节 影视要素的节奏
一、编剧节奏
二、画面剪辑节奏
三、镜头运动节奏
四、画内信息节奏
五、音乐的节奏
六、人声的节奏
七、自然声的节奏

第二章 影视声音的节奏
第一节 音乐的节奏
一、影视音乐具有音乐节奏的普遍性艺术特征
二、影视音乐也有自身独特的声音节奏艺术特征
第二节 人声的节奏
一、语速
二、人物的多少
三、出现的频率
第三节 自然声的节奏
一、发声密度
二、声音类型的多少
三、出现的频率
第四节 声音复合节奏
一、复合声音的形态及特征
二、复合声音的表现作用
第五节 影视效果声音初探
一、当前影视声音的分类
二、影视效果声音观念的提出
三、效果声音的类型和特征
四、效果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第三章 影视画面的节奏
第一节 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
一、节奏的概念
二、节奏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 画面剪辑节奏
一、快慢节奏
二、剪辑节奏还与画面其他要素有关
第三节 镜头运动的节奏
一、运动的快慢
二、运动的线路
第四节 画内信息运动的节奏
一、节奏的快慢
二、画内信息的复合节奏
第五节 画面复合节奏
一、画面复合节奏的表现
二、画面复合节奏的形态特征
三、画面复合节奏的表现作用

第四章 影视作品的声画节奏
第一节 声画节奏的历史发展
一、无声电影时期的音乐与画面的声画节奏
二、有声电影早期的音乐与画面的声画节奏
三、黄金时期的音乐与画面的声画节奏
四、黄金时期之后的声画节奏
第二节 声画复合节奏的形态
一、影视声画节奏的概念
二、声画节奏在影视作品中的形态及特征
第三节 声画复合节奏的表现作用
一、节奏对应
二、节奏对比
三、节奏互补
四、音乐在声画节奏中的控制作用
第四节 声画节奏与其他节奏要素
一、情节节奏
二、情感节奏与观众的心理节奏

第五章 声画节奏的设计
第一节 影视音乐的形态以及艺术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的类型特征
二、电影主题音乐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音乐的不同表现对象与声画节奏
一、影视音乐与审美表现对象的对应性特征
二、影视音乐与表现对象的非对应性特征
第三节 影视音乐与声音设计应用分析
一、主题音乐的类型分析
二、主题音乐与情节结合时的表现特征
三、主题音乐在声声结合和声画结合中的艺术特征
四、声画结构节奏的设计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影视音乐设计:声画节奏观念与实践应用》一书,旨在提供一个独立、详实的图书介绍。 --- 图书名称:《光影叙事中的声场构建:当代电影声音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前沿》 内容简介 一、 核心主题与研究范畴 本书深入探讨了电影声音作为独立叙事维度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旨在超越传统上将声音简单视为“背景装饰”的刻板印象。我们聚焦于当代电影制作中,声音如何从被动的伴随物转变为主动的叙事驱动力。全书围绕“声场构建”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剖析了声音设计师、混音师以及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对声学空间、听觉心理以及声场布局的精细控制,来塑造观众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结构。 本书尤其关注技术进步(如沉浸式音频格式、杜比全景声等)对电影声音美学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不仅梳理了从早期有声电影发展至今的声音理论脉络,更立足于当前全球顶尖的视听作品,对其声音语言进行细致的案例解构。研究范畴覆盖了声音的物理属性(如频率、动态、空间定位)、心理效应(如暗示、遮蔽、情感投射),以及叙事功能(如揭示信息、构建世界观、控制时间感)。 二、 结构与章节导览 全书分为四大主要部分,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声音的本体论与电影的听觉空间(理论基础篇)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电影声音美学的理论基石。首先,我们探讨了“声音景观”(Soundscape)理论在电影分析中的应用,区分了叙事性声音、环境性声音和结构性声音的界限。随后,重点分析了声音的“在场感”与“虚拟空间”的构建机制。我们引入了现象学视角,考察观众如何通过听觉线索来构建一个“可见且不可见”的影院空间。章节中包含对路易斯·马莱、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等大师作品中声音空间哲学的比较研究。 第二部分:声音的叙事语法与情感编码(实践与分析篇) 此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我们详细阐述了电影声音的“语法”——即声音元素的组织和序列化方式。重点分析了如何运用声音的对比度(强弱悬殊)、密度(信息量饱和度)和节奏(与画面剪辑的同步与异步关系)来操纵观众的注意力。 情绪调色板: 探讨特定音色(Timbre)如何直接关联到角色的内心状态或特定的戏剧张力。例如,低频的侵入性使用与恐惧感的关联,高频的锐利与冲突的暗示。 声画关系的动态解构: 深入剖析声音与画面的“协同作用”、“对位作用”和“互补作用”。特别关注“画外音”(Off-screen Sound)在引导观众认知和制造悬念中的不可替代性,这要求声音设计师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部分:沉浸式音频技术与未来声场设计(技术与前沿篇) 面对杜比全景声、DTS:X等三维音频技术的普及,本部分着眼于声音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不局限于技术的参数介绍,而是探讨这些技术如何解放了声音设计者的创作边界。 空间化叙事: 分析如何在球形声场中精确放置声音对象(Sound Objects),以及这种三维定位如何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尤其是在动作片和科幻片中的应用。 非线性声音体验: 探讨在交互式媒体和VR/AR环境中,声音如何根据观众的视点和行动进行实时响应,从而实现“个人化的声景”。 第四部分:跨文化语境下的电影声音研究(比较与文化篇) 最后一部分将研究视角拓展至全球范围。电影声音的设计往往深受地域文化、民族审美和传统音乐观念的影响。我们比较了: 好莱坞的“清晰度”美学与欧洲艺术电影的“环境渗透”美学在声音混音上的根本差异。 亚洲电影(如日本、韩国)中对“静默”(Silence)和“环境噪音”(Ambient Noise)的独特处理方式,以及它们如何承载深层的文化意涵。 三、 读者对象与本书价值 本书是为电影专业学生、声音设计师、导演、声音工程师,以及所有对电影艺术有深度探究兴趣的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它不仅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框架,更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将抽象的听觉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制作流程。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套完整的工具箱,用以识别、分析并最终创造出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叙事深度的电影声场。本书致力于提升读者对电影声音的“主动聆听”能力,从而更全面地欣赏和参与到光影的艺术之中。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电影声音设计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观众,一直对电影中那些震撼人心的配乐和音效感到好奇,但又觉得这方面的内容似乎离我太遥远。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声音设计”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域,它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呈现出来。书中对“声画节奏”的解读,让我明白了音乐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推动情节、塑造角色的重要工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怀旧电影中音乐应用的分析,它让我意识到,特定的音乐风格和编曲方式,能够瞬间将观众拉回某个时代,唤起深藏的记忆和情感。书中没有使用太多专业术语,即使有,也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或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时不时地回想起自己看过的那些经典影片,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都深受着这些声音元素的潜移默化影响,但却从未真正意识到。这本书让我对电影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我开始更关注声音在电影中的表现,也更加欣赏那些在声音方面做得出色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节奏”这个概念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从音乐领域拓展到了画面和叙事本身。我原本以为“声画节奏”只是指音乐和画面在时间上的同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音乐的内在律动、画面的剪辑速度、镜头运动的轨迹、甚至人物表演的节奏感,都能够形成一种互相呼应、互相影响的整体。书中对蒙太奇理论在音乐节奏应用上的解读,让我看到音乐如何通过与画面切换的配合,来强化情感的爆发或者营造出叙事上的张力。它鼓励我不仅仅关注音乐本身,还要思考音乐如何与画面的动态、空间的布局、甚至是人物的情绪曲线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优秀的影视音乐设计,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影片的语言融为一体,共同构建出引人入胜的观影体验。这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对我今后的创作和鉴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我一直是个电影爱好者,尤其喜欢那些能让我沉浸其中的配乐,但却从未深入思考过音乐是如何与画面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循循善诱地引导我理解“声画节奏”这个概念。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电影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记得书中分析《盗梦空间》里那段标志性的“时钟”旋律时,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种层层递进的紧张感,音乐的节奏和画面剪辑的快慢竟然如此精妙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沉浸感。还有对《肖申克的救赎》中音乐的分析,更是让我明白了如何用音乐来传递希望和救赎的力量。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音乐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引导观众的视线、甚至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完之后,我再看电影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捕捉音乐的语言,去感受它与画面之间微妙的呼应和碰撞,每一次观影都变成了一次充满探索的奇妙旅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其音乐就像是角色的灵魂,它能够直接触及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影视音乐设计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讲解,更是对音乐情感表达力量的深度挖掘。书中关于如何用音乐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挣扎的章节,让我感触良多。我记得它引用了《心灵捕手》中的一段配乐分析,那种简单而深情的旋律,恰恰完美地表达了主角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作者并没有回避音乐创作中的情感挑战,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和捕捉人物的情感,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具体的音乐元素。它让我明白,成功的影视音乐,从来不是冰冷的技巧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情感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设计的指导,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声音去触碰人心的艺术指南,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魅力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音乐制作初学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指导我实践的资料,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让我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电影音乐设计的讲解,都配有详细的分析,甚至拆解了具体的音乐元素,比如和声、旋律、配器如何与画面情绪相契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动作场面音乐设计的章节,作者不仅仅强调了节奏的紧迫感,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旋律的起伏和配器的变化来展现角色的情感状态,以及如何在嘈杂的打斗声中,让音乐依然清晰有力地传达信息。它还鼓励我去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为自己拍摄的一个短片配乐,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相比之前,我能更清晰地感受到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音,而是成为了叙事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音乐设计的无限可能,也给了我继续探索和学习的信心。

评分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