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太祖(套装上下册)》: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将唐宗宋祖并称,但与唐太宗相比,长期以来,宋太祖并没有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他所开创的大宋王朝也一直被误解与低估。《宋太祖(套装上下册)》一书作者在全面掌握和充分吃透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事件为中心,用富有文采而感性的文字,幽默而睿智的语言,细致描绘大宋开国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举凡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金匮之盟、太祖誓碑等宋初历史事件的始末和真相,宋太祖赵匡胤、南唐后主李煜、后蜀皇帝孟昶、大小周后、花蕊夫人等知名历史人物跌宕多姿的人生历程和精彩故事皆娓娓道来。对宋太祖一生功过及大宋王朝的历史地位也做了合乎学理、执论允当的辨析和总结。
《宋太宗(套装共2册)》:
长期以来,宋太宗赵光义并没有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他本人更因为“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等长期遭人诋毁和非议。然而,真正的历史并不会因为后人的漠视与误解而消退她本来的繁华。赵光义作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继承长兄大业,励精图治,为宋代的稳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一生,是奋斗与变革的一生,也是毁誉参半的一生。《宋太宗(套装共2册)》将为大家揭示这位自诩与周公相提并论的一代帝王奋斗的心路历程、统一历程、改革历程。
《宋太宗(套装共2册)》采取传记特点和历史评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讲解赵光义“大兴科举”和“提倡文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大众视角关照和解读历史,寄托了知名学者王立群先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作者简介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精彩书评
百道网好书榜“中国好书”
《中华读书报》好书推荐
《读书》杂志推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推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推荐
《中外书摘》推荐
《中国编辑》推荐
目录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上、下)
一 陈桥兵变
二 皇业肇基
三征南唐
四 蹊跷的木牌
五 世宗托孤
六 疑窦丛生
七 百炼成“真”
八 开国大事
九 玩火自焚
十 请君入彀
十一 杯酒释兵权
十二 煞费苦心
十三 集权集权
十四 雪夜定策
十五 一箭双雕
十六 锦城烟雨
十七 兵发两川
十八 平定蜀乱
十九 孟昶之死
二十 平蜀总结
二十一 百官读书
二十二 可乘之机
二十三 挥师河东
二十四 巫宦之国
二十五 势如破竹
二十六 风花雪月
二十七 进退失据
二十八 万事俱备
二十九 六路并进
三十 李煜进京
三十一 迁都之争
三十二 斧声烛影
三十三 非常事件
三十四 匪夷所思
三十五 太祖誓约
三十六 反贪倡廉
三十七 为国守财
三十八 双面胶皇帝
三十九 千里送京娘
四十 任人评说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1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2
精彩书摘
《王立群读<宋史>(套装共4册)》:
陈桥兵变,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将后周柴氏的天下变成了大宋赵氏的政权。从历史的长时段发展来看,陈桥兵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但是,在当时看来,陈桥兵变只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军事政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时代。
第一,一个君臣义绝的时代。
《宋史》说:五代所建立的国家,传位不到三四代就改换姓氏,大臣侍奉君主就像受雇佣一样,旧皇帝下台,就侍奉新皇帝,大家习以为常。因此,后唐刚刚灭亡就向后晋称臣,后汉刚刚宣布禅让就当后周之臣。君主信赖的臣子、国家依赖的将领,一旦国灭,不能以名节定生死,伦理道德被废弃殆尽(五季为国,不四、三传辄易姓,其臣子视事君犹佣者焉,主易则他役,习以为常。故唐方灭即北面于晋,汉甫称禅已相率下拜于周矣。……世主之所宠任,社稷之所倚赖,而更事异姓,不能以名节生死,伦义废矣。《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大臣、将领把自己定位为给皇帝打工的,维系一个政权稳固的忠义理念就不重要了,给谁打工不是打,因此换个领导也无所谓,当臣子的不觉得耻辱。所以,这个时代的文臣武将历经几个朝代依然春风得意的比比皆是。面对赵匡胤的兵变,宰相王溥率先降阶下拜,范质虽然犹豫了一下,但也随即下拜。禅让仪式正准备进行,忽然发现尚未准备禅位诏书,翰林学士陶谷立刻“出诸袖中”。风向一变,则顺风而偃。君纲不振,忠义不立,君臣义绝,国家颠覆自在意料之中。这是赵匡胤能轻易夺得后周政权而人心安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
李唐晚期,藩镇割据,嚣张跋扈,天下瓦解。五代十国是唐末混乱局面的延续。这是一个崇尚军事力量、完全以武力定胜负的时代。谁掌握了军队,谁就占据了主动,一旦兵控京师,就可以成为新朝的皇帝。当时有句话很流行,能够反映当时的局势和武将的心声。这句话是后晋安重荣从军卒升到成德节度使后说的——“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日:‘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卷五十一《安重荣传》)
天子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人,谁掌管了枪,谁就可以做天子。有没有皇室血统,完全不用考虑。
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既然兵强马壮者能当上天子,而军事力量在不同的军阀将领之间又此消彼长,有机会的人自然不止一个,所以皇帝的更换频率很快,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天。
而且,五代时期,依靠军士拥立取得政权似乎成为惯例。在赵匡胤之前,至少已有三个成功的样板。第一个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二个是后唐末帝李从珂,第三个是后周太祖郭威。在这三个样板中,郭威的榜样对赵匡胤影响巨大,因为赵匡胤亲自参与了这次事件,他对依靠兵变黄袍加身的流程已经谙熟于心了。在五代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赵匡胤是第四个依靠军事政变取得政权的皇帝。因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对赵匡胤,对后周文臣武将,对后周的百姓,一点也不觉得突兀,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
君臣义绝,兴亡以兵,所以五代时期的文臣没有坚定的立场,如墙头草随风倒;武将则凭借兵强马壮,嚣张跋扈,恣意妄为。从后梁到后周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天下更换了五个朝代,文武大臣早上还一起上朝朝拜皇帝,晚上则有人可能荣升为皇帝,接受同僚的朝拜,忠义之风荡然无存(自朱梁至郭周五十余年,凡五易姓,天下无定主。文武大臣朝比肩,暮北面,忠义之风荡然矣。田况《儒林公议》)。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子弑父,弟弑兄,臣弑君,兵变不断,看得人心惊肉跳,目瞪口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后周的殿前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抓住后周“主少国疑”的最佳时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次改朝换代了。
陈桥兵变是寻常的,然而又是不寻常的,因为这次兵变具有与以往历次兵变迥异的特色。
一句话,陈桥兵变是一次依靠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和平演变。
第一,兵不血刃。
陈桥兵变没有宫门喋血,不见遍野伏尸;没有四起的烽烟,不见连绵的兵祸。开封城的一砖一瓦都不曾受到毁坏,在和平演变中后浪推前浪,大宋把后周拍在了沙滩上。“在中国历史上也创立了一种不经过流血而诞生一个主要的朝代之奇迹。”(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宋太祖赵匡胤》)这就是陈桥兵变寻常中的不寻常。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领大军严整有序地进城,没有发生战争。
史书中有一个细节,赵匡胤带兵出城时走的是外城东北侧的爱景门,回城时走的是东侧的仁和门。一些笔记中(如《玉照新志》、《随隐漫录》)说当时北侧的城门守卫者拒绝接纳赵匡胤人城,为了避免流血,才转走东城门,没有发生像郭威进城时“矢射如雨”的抵抗。赵匡胤也提前安排好了家人的安全,对后周的小皇帝也采取了优待的政策。
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切井然有序,妥善处理后周皇室,这就与郭威兵变有了本质的区别。
当然,也不是说陈桥兵变中没人死亡,在京巡检韩通就是在准备组织反抗时被杀的,这当然是个例外。史书上还说“并其妻子”,一些笔记中又演绎成杀其全家。事实并非尽然。据陈保衡于建隆元年(960)二月二日,也就是韩通死后的第二个月,撰写的《韩通墓志》记载,王彦升并未全部诛杀韩通家人,韩通的二女、三女、四女以及幼子均得幸免(《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三十七册)。这次诛杀或者真的是一次突发事件,也很可能是赵氏集团有意识、有选择地清除政敌的一次行动,但不管哪种情况,都显然不同于纵容士兵的肆意屠杀。
……
王立群读《宋史》(套装共4册 附光盘)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