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本套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遴选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书目,加以注释、翻译,引领大家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2.本书专门为学生定制,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3.书中配有大量手绘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4.本套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力求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带去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内容简介
春秋无义战,百姓深受兵灾之苦,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齐国人孙武怀济世之志,求学游历,著成兵法十三篇,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兵者,诡道也”“速战速决”“不战而屈人之兵”“爱兵如子”“慎战”“用间”等著名的军事思想,被历代兵家奉为圭臬,影响五洲四海,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辉。
而众口相传的三十六计则可以高度概括为“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40个字,言简意赅,含义隽永。要想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把智慧之剑,而“三十六计”就是一把披荆斩棘的智慧利剑,让你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仅仅是军事家的必胜利器,更是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掌握和运用的制胜利器。
作者简介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李强,男,河北衡水人。1998年至2002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酷爱诗歌、散文、历史研究,对中国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在媒体多次发表文章,且深受好评。曾出版《历史真相全知道》。
内页插图
目录
始计第一 6
作战第二 11
谋攻第三 15
军形第四 21
兵势第五 26
虚实第六 32
军争第七 39
九变第八 44
行军第九 50
地形第十 56
九地第十一 61
火攻第十二 69
用间第十三 73
第一计·瞒天过海 78
第二计·围魏救赵 80
第三计·借刀杀人 83
第四计·以逸待劳 87
第五计·趁火打劫 89
第六计·声东击西 92
第七计·无中生有 94
第八计·暗度陈仓 97
第九计·隔岸观火 99
第十计·笑里藏刀 102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106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110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112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115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118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122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125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128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131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135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139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142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144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148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152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156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159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162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164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167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171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174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178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182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185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190
精彩书摘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战争与计谋的重要性,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和“多算胜少算”的名言;二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以“五事”来估算战争中胜利的概率,以“十二诡道”作为实际作战中的指挥原则。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
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计:估计、计算的意思。这里指战前通过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分析,对战争的胜负做出预测和谋划。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兵:含义很广。《说文》:“兵,械也。持斤,并力貌。”《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申为战争等义。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这里引申为纲领、常规、原则。五事,指后面谈到的“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不畏危: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曹操注:“危者,危疑也。”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曲制、官道、主用:曲,军队编制。制,指挥号令。官道,各级官吏的职责与管理。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庙算:庙,祖庙。古代出师打仗是国家大事,一般会在庙堂举行一定的仪式,协商讨论作战的方针、策略,并预测、估算战争胜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所以,要经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比较而去研究它,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畏惧危险。所谓“天”,就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所谓“地”,就是指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就是指将帅的才能,包括他的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一般都应该知道,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胜利。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的胜负。具体来说就是指:哪一方君主更贤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更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国君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计谋被采纳之后,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而装作不能打,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而装作向远处,要向远处而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引诱它;敌人混乱,就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要设法激怒它;敌人谦卑谨慎,就要骄纵它;敌人休整得好,就要劳累它;敌人内部团结,就要离间它。在敌人毫无防备之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之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能预先传授的。
开战之前,“庙算”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庙算”周密就能胜利,“庙算”疏漏就难以取胜,何况不做“庙算”呢?我们根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观察,谁胜谁败就很明显了。
|晋、楚鄢陵之战
春秋中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主要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进行,其他各大小诸侯国纷纷依附于这两个国家参与到混战中来。两国之间的大型的争霸战共有三场:城濮之战、之战及鄢陵之战,在前两次战斗中,晋、楚两国各有胜负,因此,第三次的鄢陵之战成为决定两国胜负的决胜局。
周简王十一年(前575),楚国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并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郑国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对当时诸侯合兵盟约的挑衅,而且也是为楚国势力北上打头阵,对此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五月,晋厉公任命栾书为中军帅,与齐、鲁、卫等国联合讨郑。楚共王听说晋国出兵,自然也不甘示弱,亲自统率楚军及盟国部队,以司马子反为中军帅,迅速北上救援郑国,两军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相遇。
当时晋国的盟军齐、鲁、卫还在开赴鄢陵的路上,没来得及与晋军会合。为此,楚军统帅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形势,认为晋国盟军还未到达,必不敢跟楚军进行交战,于是决定先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晋军,以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
当时正是农历六月二十九,恰值古代兵法上忌讳的晦日,但是楚军还是于凌晨利用大雾为掩护,快速逼近晋军营垒,希望能够与晋军速战速决。
当楚军突然逼近的时候,晋军兵吏一片恐慌,加上晋营前面有一大片泥沼,兵车无法出营列阵,情势对晋军相当不利。于是,在晋军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中军帅栾书主张固守阵地,以待援军到来,他认为“楚师轻佻,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而新军统帅至却持反对意见,他指出楚军有很多致命弱点,具体有以下六点:楚军中军帅子反和左军帅子重关系不好;楚王的亲兵中夹杂着一些老旧人员,战斗力不强;楚军列阵不整齐;随楚出征的蛮军不懂得阵法;楚军布阵于无月光之夜,非常不吉利;楚军布阵后,阵中士卒喧哗吵闹,秩序混乱。这些都表现出楚军希望速战求胜,士气骄纵,一旦战斗开始,如此杂乱无章的部队必然会互相观望,失去斗志,如果晋军趁这个机会发动进攻,一定能够后发制人,将其击败。
晋厉公采纳了至的意见,改变了先前防御的策略,在营垒中填平井灶,扩大列阵的空间,调动三军将士积极列阵迎敌。
两军对阵之际,双方都进行了战场侦察活动,楚共王身边有晋国叛臣伯州犁为其进行“战祷”,伯州犁一一向楚共王解释晋军活动的目的,介绍晋军阵营内的临战准备情况。而晋厉公也在楚国旧臣苗贲皇的陪同下,侦察楚军的动静。苗贲皇对楚军情况比较熟悉,他向晋厉公建议道:楚军的精锐集中在中军的王族部队,晋军据此应该先以精锐部队分击楚的左、右军,得手后,再合军集中攻击楚中军,这样一定能大败楚军。
晋厉公和栾书立即采纳了苗贲皇的意见,据此对三军做出调动,加强左右两翼的兵力,由其分攻楚军中薄弱的左、右军,然后再围歼楚中军。
楚共王未能判明晋军的作战意图,见晋中军兵力薄弱,马上率中军全力攻打,结果遭到顽强抗击。晋将魏锜更是张弓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楚军,使得人心浮动。而晋军则借势猛攻楚左、右两军,将其逼到不便通行的地方,令其更加被动。双方从清晨一直打到夜色降临,还未能分出胜负,但楚军损失惨重,公子茂也成了晋军的俘虏。楚共王只得收兵,决定次日再战。
当天夜里,楚军积极救护伤兵,补充战斗力,准备明日再战,而晋军方面也做出积极应对措施,秣马厉兵,准备来日再一决胜负。楚共王听到晋军备战的消息,心里不安,急忙召见子反商量对策。但这时子反却因喝醉了酒而无法应召。楚共王见统帅如此,不禁心灰意懒,自料再战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率军离去。
次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就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了。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
前言/序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如《孙子兵法》这样影响深远的兵家著作寥寥无几,国外的一些军事学家也对它推崇备至。《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家圣典”,其作者孙武也因此被人奉为“兵圣”。
孙武对战争的理解无疑是非常深刻的,甚至已经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孙子兵法》的精髓是慎战、重战观,宣扬“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这些观点在现在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孙子兵法》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必读书,就连市场营销者们也把它当做宝典。
本书一方面完好地保存了原书的风貌,对其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注释及原典解读;另一方面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体例,选取了涉及到军事、生活、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大量例证,从更深的层次对《孙子兵法》所蕴涵的思想精髓进行呈现与阐释,语言精当,案例经典,希望能帮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并从中汲取智慧,启迪灵感。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一般而言,人们都把《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事实上很多谋略思想确实源自于这两部不朽著作的阐发。
《三十六计》具有浓郁的华夏文明的人文气息。全书共有六套计,每套又分为六计,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用通俗易懂的成语来命名。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三十六计》用途之广博达于社会、军事、人生的各个层面,在这一点上即使《孙子兵法》也难以企及,故古书上有称:“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本书以通行的《三十六计》为蓝本,在原著文言的基础上,保留古文原语、按语的内容,并加以翻译,进而将古今中外的计谋运用实例加以穿插评点,同时对计谋运用的条件和精髓加以精练的阐述。全面介绍了谋略的来源、精确含义、运用之妙和计谋心得。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