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西域(套装上下册)【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传统文化图书入围作品】

大写西域(套装上下册)【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传统文化图书入围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洪雷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1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77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请在PC端详情页观看京东文学大奖视频

编辑推荐

  冯其庸、余秋雨郑重推荐

  《另一半中国史》作者的新书

  “一带一路”重磅图书

  中国首部全景式西域史话

  新观点讲述陆上丝绸之路故事

  新视角再现世界四大文明交汇过程

  一部填补我国西域人文历史空白的文学巨制

  附原创地图和西域48国名称精美书签

内容简介

  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是一个文化汇聚的福地。

  余秋雨说:西域,这是一个伟大的地名。它实现了各大文明一个不约而同的渴望,那就是彼此间展开非战争交往。

  西域,是自汉代以来对于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西域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古人对于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中国西部、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统称。《史记》提到的西域国家有15个,分布在广义的西域内。汉初,是西域文明史生机勃发、群星璀璨的童年。《汉书》收入的西域国家共54个,大多分布在狭义的西域内,东接玉门关,西到葱岭,南达昆仑山,北有天山。而据作者介绍,经他仔细查阅与反复甄别,在西汉西域都护府统辖范围内的绿洲城邦国家共有48个……

  该书吸收西域学、历史学、古代宗教文化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关系史和古代战争史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大量历史资料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以历史事实为基本框架,以符合历史本质真实为原则,通过具体生动的文学描述,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浏览古西域数千年历史的全景视窗,对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疆域变迁,具有非常突出的独创意义,是一部填补我国古西域人文历史和历史纪实文学宝库空白的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文化学、边政学、民族事务治理学、历史地理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高洪雷,生于196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山东新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专著,作品有《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楼兰啊楼兰》《风骨中国》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已被译成维吾尔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精彩书评

  如果你想研究的历史不是一般的历史而是“大历史”,如果你想从事的文学不是一般的文学而是“大文学”,那么,请务必多去西域。

  ——余秋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丝路南道十一国

第一节 楼兰——沉埋千年的绿洲神话

此时的楼兰城,仍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他踏进王宫时,贵族们一脸漠然与不屑,既不行礼,也不搭话。安归的美丽遗孀更是站在远处,用一双如刃的眸子盯着他……

第二节 婼羌——曾经的“去胡来”

姑句已经吓得尿湿了裤子,而唐兜却面不改色,喊冤不止。见喊冤不起作用,唐兜转而破口大骂,从天地玄黄骂到宇宙洪荒,从汉帝小儿骂到但钦、王莽……

第三节 且末——车尔臣河上的国家

东坡雪泥鸿爪,庄周晓梦迷思,奥德赛十载漂流,马孔多百年孤独——几乎都是因为深重的乡愁,正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而比龙新的落脚地且末距离鄯善只有三天路程,在北凉残余退走的日子里,他能不渴望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吗?

第四节 小宛——塞人的意外收获

咸海是一片沉静的水面,锡尔河是一条喧闹的河流。生息在这里的马萨格泰部因而兼有了动与静两种性格。静如处子,安享贵族一般的平静生活;动如脱兔,一旦遇到进攻便奋勇拼杀,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五节 精绝——“沙漠中的小庞贝”

因为环境、战火、瘟疫或其他鲜为人知的原因,精绝国人在公元4世纪左右的某一天选择了无奈的撤离。我仿佛看见,残阳如血,驼铃声咽,荒漠故道上,精绝国撤离的驼阵蜿蜒远去,凄迷不知所终……

第六节 戎卢——在于阗的阴影里

不结果的树是没人去摇的。一向自负的汉族史学家,居然一个字也不愿送给他们。似乎,只有反复无常的国家、杀人放火的国王才会引起汉人的注意,而顺从者、和平者只能接受被冷落与忽视的命运……

第七节 扜弥——深藏不露的“沙漠玫瑰”

愤怒难抑的徐由想不出对策,只有点上油灯,打开泛黄的《孙子兵法》。当读到“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一段,也就是“借刀杀人计”时,他的瞳孔里突然升起了一盏灯……

第八节 渠勒——搞不清方位的丝路城郭

您只须将上述古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并用一条虚线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古城几乎全部处于沙漠腹地……

第九节 于阗——和田玉的故乡

“佛国于阗”声名鹊起,美玉加上佛国,使其一枝独秀于偌大的西域。从此,于阗啊,那是多少人出发的借口,也是多少人归来的理由……

第十节 皮山——山东人创立的城邦

仲皮遇难的消息传到樊地,樊人痛苦莫名,惊恐万状,多数人隐姓埋名到邻国避难,只有一支坚强的皮氏人誓死不改姓氏。接下来,他们的选择除了引颈受戮,就是远走高飞。于是,他们向着周朝势力之外的西部犬戎地区迁徙……

第十一节 莎车——在“半夜鸡叫”中睡去

如果我对贤了解不错的话,他就是那种人——即使只有一个听众,也照样兴致勃勃地演讲;即使输得只剩下一条裤衩,也能昂首挺胸地走上街头……

第二章 葱岭十国

第十二节 西夜与子合——纠缠不清的孪生兄弟

西夜一灭,本就人少力单的子合变得更加孤苦无依,只能主动派出使臣到莎车表达忠心,试图避免兄长国西夜那样悲惨的命运,起码要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子合王的承诺是:“亦步亦趋,言听计从。”

第十三节 乌秅——圣人不到的地方

所谓悬渡,其实就是一条绳索,系在两座大山之间,下面是一条湍流不息的深渊,如果您有足够的胆量和过硬的技术,当然可以手攀绳索而渡。但是,并非所有胆量与技术俱佳的人都有好的运气……

第十四节 蒲犁——蓝天下的石头城

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一直自称是离太阳最近的人,被称作“太阳部落”或者“彩云上的人家”。那个从太阳里骑马而出与公主幽会的人,应该就是一位英俊的塔吉克男子吧?

第十五节 依耐——你的坐标在哪里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公共汽车上的乘客,既不懂得自己手里的票根是什么,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坐在车上,更不理解汽车为什么飞驰……

第十六节 无雷——流逝的中国领地

巴达克山部落酋长苏勒坦沙出兵擒获了博罗尼都和霍集占,将二人杀死后献给了清军。霍集占的美丽妻子则被活着交给了清军,从而演绎出一段扑朔迷离的“香妃”的传说……

第十七节 桃槐——葱岭“吉普赛人”

望着像一把钥匙一样的瓦罕走廊,我突然发现:这里距离大唐国都长安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几乎一样远,都在4000千米左右……

第十八节 捐毒——藏在山间峡谷中

今天的天山与阿赖山之间,几乎全是柯尔克孜人居住区。显然,古塞种人已经被后来的移民融合了,但柯尔克孜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第十九节 休循——鸟飞谷的主人

当张骞打马走向西北部的大宛时,休循王与其依依惜别。此时已是深秋时节,谷中万木萧瑟,寒鸦乱飞。张骞的马队渐行渐远,慢慢看不见影儿了,送行的国王才怅然而归……

第二十节 大宛——梦中的汗血马

被赐了姓氏,改了国名,得了美人的阿悉烂达干兴奋得彻夜难眠,赶紧派出使臣向李隆基献上了两匹镇国之宝——汗血宝马。两匹宝马牵进皇宫,被李隆基命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

第三章 丝路北道十一国

第二十一节 山国——关于道路的故事

同样的圆形古城尼雅、安迪尔古城、圆沙古城都已变为废墟,而营盘古城历经20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只能连连感谢苍天的恩惠……

第二十二节 尉犁——在孔雀河臂弯里

这里腕挎西边的孔雀河,背靠北部的博斯腾湖,俯瞰南部广阔的盆地与河流,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石匠们则把石材垒砌在城门、城墙、宅府上,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谁占据了这里,谁就可以藐视前方……

第二十三节 渠犁——西汉校尉屯田的地方

是猴子,就给它一棵树;是老虎,就给他一座山。熟悉外交事务的郑吉终于派上了用场。一天,皇帝诏命郑吉为侍郎,司马憙为校尉,率领免除刑罚的犯人进驻遥远的渠犁屯田……

第二十四节 焉耆——一抹美丽的胭脂红

大漠日落时分,班超一动不动地立在城头,胡须像钢针一样横在腮边,一双穿透大漠的眼睛直视东方——那里,已经只剩下一伙不识时务的家伙:焉耆王广及其爪牙危须、尉犁、山国了……

第二十五节 危须——小小尾巴国

我曾经离它如此之远,又从未离它如此之近。此时,夕阳正迅速西下,浩荡的秋风卷起黄沙,弥漫了这块寂寥的废址,也尘封了我的热情。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没有震撼,只有凄凉与失落……

第二十六节 乌垒——西域都护府驻地

如果你不能确定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冬,焉耆王的6000兵马倾巢出动,突然西去攻入乌垒城,措手不及的但钦被砍下首级……

第二十七节 龟兹——飘逝的乐舞与梵音

他的史料成堆成捆,关于他和曾经的儿媳的风流韵事俯拾皆是,这些故事还是留给史学家和文学家恣意咀嚼吧。我只想蹑手蹑脚地溜进大明宫,看一看他亲自组建的乐队……

第二十八节 姑墨——取名“沙漠”的国度

姑墨王丞一脸的阴云。如果不出兵,显然就给了西域都护府新的口实,他们在踏平焉耆后也许就会接着收拾自己;出兵吧,自己又有一万个不情愿……

第二十九节 温宿——为鸠摩罗什垫背

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小小的温宿城像雪人一样龟缩在冰封的托什干河边。姑墨王丞率领4000名士兵进入温宿,全部士兵才只有1500人的温宿王放弃抵抗,乖乖地打开了城门,将丞毕恭毕敬地迎进了温暖的王宫……

第三十节 尉头——一道狭长的河谷

一个一向低调、与世无争的小国国王,怎么敢不顾后果地背弃盟约,跟着几个毫不靠谱的城主起哄以前的主子呢?他是吃了豹子胆,还是被灌了迷魂汤?

第三十一节 疏勒——十字路口的国家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站在窗前,任晚风吹拂着他瘦削的脸颊。突然,他的身子开始摇晃。一个太监大喊:“皇上的风眩症犯了——”

第四章 天山十六国

第三十二节 车师前国——丝路明珠的破碎剪影

丝路要冲的高昌来了一位和尚。这显然不是《西游记》里的一个镜头。他既未牵着什么白马,也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陪伴,而是孤身一人,风尘满面……

第三十三节 车师都尉——位置决定态度

说的是齐国有个好色之徒,见邻居家死了主人,遗下一大一小两个漂亮老婆,就挖空心思地去勾引。大娘子稳重贞洁,始终不肯相从;小娘子水性杨花,不久就勾搭上了……

第三十四节 狐胡——大蒜的故乡

张骞撑着病体,带领一些未患病的下属到野外寻找食物,发现帐篷周边长有一种野菜,因为张骞使团最初被扣在西域的狐胡国,所以大家称这种野菜为“葫草”……

第三十五节 车师后国——天山北麓一霸

将政敌置于危亡之地,是武后的一贯策略。曾经的宰相来济被外放到庭州,就等于把他送进了虎口与狼窝,被吃掉是必然,不被吃掉则成了偶然……

第三十六节 车师后城长国——驻屯军卫星国

“柔仁好儒”,一直是史家对汉元帝的定评,也是一个褒多于贬的评价。但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他的仁与儒,才使得朝政管理失之于宽,犯法者得不到严惩,弄权者大行其道,外戚、宦官势倾朝野,西汉从此走向衰落……

第三十七节 蒲类——饮马巴里坤

亲爱的读者您可知道,素有“古牧国”和“庙宇之冠”的巴里坤,曾经是与迪化、伊犁齐名的西域“三大商埠”之一。先有了巴里坤,才有了哈密,哈密是巴里坤的儿子……

第三十八节 蒲类后国——没有中心的国家

那一刻,雍正也许想起了590年前的岳飞,想起了大臣们嫉妒的目光,想起了这位岳家将立下的不世之功,他的心反常地一软,在折子上改签了“监斩候”三个字……

第三十九节 郁立师——月氏的一个分支

西进的月氏人先是来到郁立师国境内小憩,抢光了这个小亲戚的财富、粮食甚至女人。无奈之下,郁立师首领只有率众沿草原丝路西走,在天山北麓的内咄谷停下了脚步……

第四十节 卑陆——一个有关分手的故事

女王所处的时代,应该是战国之前,也就是中原的西周时期。基于此,一个大胆的想象突然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卑陆后国女王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

第四十一节 劫——观音的传说

为此,我不禁感慨,当某个国家沦落到要通过传说查找下落的地步,是这个国家的悲哀,还是史学家的悲哀?

第四十二节 东且弥与西且弥——请尝尝班勇的大刀

听到来自前线的快报,班勇笑着问:“砍下东且弥王脑袋的,是我借给别校的那把大刀吗?”送信的骑兵连连点头……

第四十三节 单桓——西域最小的国家

那里住着一个年轻的国王和他的193个臣民,但这已是单桓国民的全部。在这个像日本炮楼一样的狭小城堡里,大家天天碰面,互相能叫得出名字,就连每家的猎狗都成了朋友……

第四十四节 乌贪訾离——玛纳斯河畔的匈奴

玛纳斯河水流潺潺,一直流进面积约550平方千米的玛纳斯湖。这个形状像一只鞋般的美丽湖泊,难道是乌贪訾离国的一个脚印?

第四十五节 乌孙——迎风怒放的天山雪莲

迢迢长路上,“和亲”的车辇碾过玉门的冷月,碾过戈壁的苍凉,碾过西域的蛮荒,走完了短暂的春天和长长的夏天……

精彩书摘

  征和元年(前92),楼兰王去世,亲汉的大臣们要求在汉朝担任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按说,这对汉是一个机遇,毕竟楼兰王子已经接受了汉文化,对两国友好相处不无益处。可是,这对汉来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位楼兰王子在长安期间多次触犯汉律,已经下了蚕室,被实施了宫刑。一句话,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男人的王子回不去了,请另选他人吧。

  楼兰不得不立这位楼兰王子的弟弟为王,而新王也不得不再次向汉匈双方派出人质。可惜,这位新王运气极差,在位时间不长就病逝了。

  匈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迅速把在单于庭作人质的楼兰王子安归送回去继承了王位。算起来,这是汉在楼兰第二次丧失辅立新王的机会了。

  心有不甘的刘彻派使者带着诏书来到楼兰,要求新王安归入朝参见,还承诺汉家天子重重有赏。但老楼兰王的遗孀提醒安归:“先王先后派遣两个儿子到汉担当人质,如今未见一人安全归来,为什么你还想去朝见汉帝呢?”这段意味深长的话,重重地敲在安归本就不太安稳的心上。于是,他对汉使客气地说:“我刚刚即位,国家尚未安定,我将于后年入见汉家天子。”

  就像自然界和时尚界有季节性变化一样,楼兰的政治领域也出现了周期性变化,秋天之后是冬天,羽绒服之后流行裘皮大衣。之后,作为半个匈奴人的王子一头倒向了匈奴。他先后攻杀了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安乐、忠、遂成等,又杀害了大宛、安息等国派往汉的使者,汉与西域的交通因此断绝。受到楼兰感染,龟兹国又攻杀了汉派驻轮台的屯田校尉、原扜弥国太子赖丹。

  大凡懂事的孩子都明白,有爹有娘比单亲家庭要幸福得多。问题是安归过惯了有爹无娘的日子,因此对汉一味地疏远甚至仇视。对此,并非所有的楼兰贵族都表示赞成,安归的弟弟尉屠耆就持不同政见。因为一边倒的政策既违背了历代楼兰王脚踏两只船的既定国策,也违背了地缘政治的基本原则,一旦更强大的汉朝腾出手来,楼兰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尉屠耆降汉,向汉控诉了安归的“恶行”,并要求汉出兵楼兰。

  后元二年(前87),刘彻驾崩,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年幼,但汉的威仪尚在。为了挽回面子,17岁的刘弗陵和首辅——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试图做点什么。作为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显然不缺勇气,但他却在犹豫,因为派数万大军远征西域,既劳民伤财,又旷日持久,与休养生息的国策不符。

  一天,身为骏马监?的傅介子上书朝廷,自愿出使大宛,引进良种军马。刘弗陵和霍光欣然同意,特意叮嘱他路过楼兰和龟兹时,对两国国王杀害汉使与汉官的行为严加责备。

  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汉书》卷七十介绍,傅介子,就是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迁上来的,他不仅是一位机敏的使者,还是一位果敢的将军。对于刘弗陵和霍光赋予的使命,他慨然应诺。

  事情还算顺利。傅介子在路过楼兰与龟兹时,严厉斥责了两个国王。从大宛回国途中,又在龟兹斩杀了偶遇的匈奴使者。回国后,傅介子被封为中郎?,晋升平乐监。但傅介子一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在西域时已经意识到,汉的威望并未真正树立起来,一旦汉使回国,首尾两端者又会倒向匈奴。于是,他特意面见霍光说:“楼兰、龟兹王数次反叛而不诛杀,以后对他人如何惩戒呢?我此次出使,感觉龟兹王戒备不足,容易接近,我愿前往刺杀他,以震慑西域诸国。”在霍光看来,傅介子的想法不无道理,既然汉暂时不能派大军西征,那么行刺也就成了无奈也是唯一的选择。他闭上眼睛沉思片刻,然后突然睁开眼说:“龟兹路远,先从楼兰下手!”

  傅介子心领神会。就这样,一个比“荆轲刺秦王”晚了150年的“斩首行动”拉开帷幕。

  元凤四年(前77),傅介子带着几名精心挑选的刺客来到楼兰,宣称要代表皇帝向安归赏赐金币。傅介子一行到达楼兰后,怀有戒心的安归并没有接见汉使的打算。从表面上看,傅介子不以为意,并且已经离开楼兰城,到达了楼兰西部边界。在那里,他有些随意地对送行的楼兰国翻译说:“这一次,汉使以大量黄金锦绣赏赐各国,既然你们国王不主动接受赏赐,我只有去西部各国了。”说完,故意让翻译看到了所带的金币。

  一匹快马驮着翻译直奔王宫。似乎,这位翻译比安归还要急切,他的意思是,天上掉下得馅饼,大王为何不去拾?终于,贪财的安归被打动,主动赶到边界来见汉使。

  岂不知,天上掉下一个馅饼,地上增加一个陷阱。当安归与贴身大臣跨上骏马的那一刻,骨头格格作响的死神正向他招手。因为傅介子把地点特意选在楼兰边界,成可进,败可溜,身边还有数十名武士护驾,而被骗来的安归只带着几名大臣和卫兵。

  绮丽的晚霞抹上澄明的西天,安归与傅介子相对狂饮。酒过三巡,傅介子拿出金币让安归查验,使得安归放下了所有的戒备。等到两人大醉之后,傅介子打着饱嗝对安归说:“汉帝有一事,让我私下向您交代。”安归随傅介子进入帐中,来到屏风后面说话,两位事先埋伏的汉卒同时从背后将利刃插进了安归的胸膛。《汉书》的表述是:“刃交胸,立死。”

  听到安归临死前那凄厉的惨叫声,随从们四散逃命,楼兰民众也人心慌慌,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起楼兰王的名字:“安归”不就是“找不到归宿”吗?(班固在《汉书》中两次将楼兰王的名字写作“安归”,一次写作“尝归”,不知哪个名字是笔下误?)

  为安定人心,傅介子告谕楼兰官民:“楼兰王多次叛汉,天子派我来诛杀他,立在汉担当人质的王子尉屠耆为新楼兰王。汉军已至,请不要轻举妄动,动,就会灭国。”然后,傅介子砍下了安归的头颅,将首级装入木匣,快马送回长安,高悬在长安未央宫北门下,供过往的行人特别是外国使节参观和评论。

  对于傅介子此举,《汉书》誉为“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出自《论语》,弟子问孔子:“做人应该以德报怨吗?”孔子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不能做没有原则、没有爱憎的老好人,而要做是非分明、惩恶扬善的真君子。以直报怨,这才是大汉风骨、真儒本色。

  人生是个圆,圆上每个点都有腾飞的切线。因为这一壮举,傅介子被昭帝封为义阳侯,参与刺杀行动的壮士都补为侍郎?。

  据说是傅介子生活的地方。而甘肃宁县有傅家村,村内有傅介子祠,据说也是傅介子的故乡。其实这也正常,因为英雄总是被争来争去,而秦桧故里又有几人来争?

  ……

前言/序言

  公元1973年,英国伦敦一间墨香氤氲的书房,45岁的日本作家池田大作与84岁的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相对而坐。前者脸上洋溢着佛一般的浅笑,面庞饱满得如一轮十六的圆月;后者则有着基督徒的严谨与凝重,眉毛浓密得如同两把刷子。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对话。

  中年人问老者:“您喜欢在历史上什么时候的哪个地方出生呢?”

  沉思片刻,皱纹里夹满智慧的汤因比一板一眼地回答:“我希望出生在公元纪年刚开始的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和古代中华文明融合在一起。”

  是啊,这位睿智的老人一直在寻找人类文明融合的所在,他把这个区域称作“诗意地栖居”。而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福地,世界上仅有一个,就是中国的西域。

  本来,无论是欧非地区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还是亚洲地区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阿拉伯文明、古代中华文明,都自成体系、自享尊荣并自有地盘,很难放下架子与其他文明主动融合。因此,各大文明都高度警惕地防范着来自异域的战火铁骑。但是,人类对物质文明本能的渴望,冲破了国家机器设置的人为障碍,各大文明的交往以民间贸易的方式存续着,欧亚大陆之间的商路悄悄开通。

  在海上丝路开通前,欧亚交往必须穿过位于亚洲腹地的中国西域,也就是昆仑山和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两片山隔沙围的神秘区域。

  是无限神奇的大自然,成就了这片神秘区域。在36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今青藏高原地区还是烟波浩渺的大海。此后,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和撞击欧亚大陆板块,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得此地最终于300万年前的更新世隆起为“世界屋脊”。由于这道高耸入云的山脉阻隔了北移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山脉以北的西域便沦为干旱少雨之地,这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以及库姆塔格、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的原因。作为补偿,更新世冰期在山脉顶端形成的巨大冰川,又源源不断地为饥渴的大漠补充着乳汁,从而在西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葱茏美丽的绿洲。

  这里地广人稀,绿洲遍布,除了大自然的不宽容,它应该是政治、文化、矿藏最为宽容的地方,是多元文明在沟通中落脚、在并立中会通、在呼应中共荣的最佳平台,不愧为“众神栖落的地域”。秦代之前,白种人东进占了上风;汉代之后,黄种人西进成为主流。可以说,西域是游牧民族集体迁徙的天堂,世界各色人种的荟萃之地。

  在这个人类交流的十字路口,周穆王、张骞、甘英、八戒、法显、玄奘(zàng)、悟空西去了;佛图澄、鸠摩罗什、达摩笈多、苏祗(zhī)婆、马可?波罗东来了。沐浴着5000年的风刀霜剑,世界四大文明千里迢迢而来,原本谁也没想在这个荒凉之地驻足与经营,但却在不知不觉间交集于此,震荡于此,休憩于此,长眠于此,使得此地成为人类文明辐射、碰撞、受孕的去处,新文明诞生、成长、成熟的温床。这个看似知识贫乏的地方变成了喧闹的文化集市,这个物品奇缺的区域成了无所不包的商品集散地,这个人烟稀少的盆地成了世界最大的人种展览馆,几乎所有的世界大型宗教先后抵达,30多种语言在这里从容交流,肤色各异的商旅、使者、教徒在这里握手作揖,战法迥异的军队在这里一较高低。旷野大风、蓝天绿洲,消弭(mǐ)了各大文明身上的暴戾(lì)与凶狠;沙海驼铃,枯树夕阳,增添了每个旅行者对人性与和平的渴望。一场场爱恨情仇在这里开场、落幕,一次次文明交汇在这里开始、结束。因此,从丝绸之路的商品属性上讲,它是一条青铜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香料之路、丝绸之路;从承载的职能上,它又可以称为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传教之路、军旅之路、迁徙之路;从发挥的作用上,它更像是东西方民族的对话之路,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之路,全球各个人种的混血之路。

  西域,是汉代以来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西域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即后来西域都护府统领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对于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中国西部、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统称,事实上指当时人们所知的整个西方世界。

  《史记》提到的西域国家有15个,分布在广义的西域内,分别是大宛(dàyuán,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乌孙、康居(kāngqú,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奄蔡(今咸海至顿河下游一带)、大月氏(dàròuzhī,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大夏(今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扜罙(yūmí,即扜弥)、于阗(tián)、楼兰、姑师、条支(在安息西界,今两河流域)、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后并入罗马)、身毒(yuándú,今印度)、苏薤(sūxiè,今新疆莎车)。

  汉代,是西域文明史生机勃发、群星璀璨的少年。《汉书》收入的西域国家共55个,多分布在狭义的西域内。经笔者查阅与甄别,在西域都护府统辖范围内的国家共有48个;而周边的康居、大月氏、安息、伊列(在康居国以北)、罽宾(jìbīn,今克什米尔南部)、难兜(今克什米尔北部)、乌戈山离(后改名排持,今阿富汗坎大哈)7国不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因而未收入本书。

  西域48国在东汉时期兼并成33个。

  魏晋时期,中原王朝无暇西顾,“西域八强”借机争霸,其中鄯(shàn)善以今若羌县为中心,兼并了且末、小宛(yuán)、精绝;于阗以今和田市为中心,兼并了戎卢、扜弥、渠勒、皮山;疏勒以今喀什市为中心,兼并了莎车等;龟兹(qiūcí)以今库车县为中心,兼并了姑墨、温宿、尉(yù)头;焉耆(yānqí)以今焉耆县、和静县为中心,兼并了危须、山国、尉(yù)犁;车师前部占据了吐鲁番盆地;车师后部以今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兼并了山北六国;乌孙则以今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州伊什提克为中心,占有了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阔地区。

  伴随着五胡逐鹿中原的喧嚣,鄯善降格为镇,车师前、后部被高昌国取代。唐初,高昌国因心怀异志被大唐剿灭。唐末,焉耆被吐蕃占据,落寞成了一个小镇;疏勒则被葱岭西回鹘占领,继而成为西域伊斯兰教的大本营。而佛教圣地于阗与龟兹勉力支撑到宋代,最终沉没在伊斯兰圣战的汪洋之中。同力将这些灿烂的古国一起埋葬的,还有逐渐变暖的气候,得陇望蜀的沙丘,日渐畅通的海运,持续落寞的丝路……

  至此,西域古国全部沉入历史的荒漠。如同伟大的尼罗河文明被沙漠化,灿烂的两河文明被盐碱化一样,风韵别致的西域绿洲文明也被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漫天风沙遮蔽了。

  今天的新疆,是一个黄、绿、白、红相间的所在。一道河床上沉睡着一串村镇,一座沙丘下掩埋着一座古城,一层文明下覆盖着一层文明。活着的文明以混血的方式继续活着,死去的文明因身陷大漠而保持着咽气前的纯粹与完整。当近代考古学家偶尔揭开千年古国的面纱,她那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她那栩栩如生的脸庞,她生前营造的宫宇、桥梁、佛塔、沟渠,无不闪烁出令人炫目的文明之光。

  “沙埋庞贝”,“千年楼兰”,“佛都于阗”,“乐都龟兹”,“交河故城”,“独山守捉”,“象牙房子”,“圆沙古城”,“小河公主”,“太阳墓地”,“米兰遗址”……它的每一次露面都惊艳如虹,玄妙如诗,美仑如画,遥远如梦。

  西域被揭开面纱,始自近代。可惜的是,完成这一开创性事业的,不是脑袋后面拖着辫子的中国人,而是西装革履的外国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斯文?赫定、沃尔克?贝格曼、艾尔沃思?亨廷顿、橘瑞超、克莱门茨、伯希和、普尔热瓦尔斯基、马洛夫、奥登堡、霍恩勒、康拉德、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冯?勒柯克、乔治?马嘎特尼(马继业)、尼古拉?彼得罗夫斯基、贝克伦德、华尔纳、贡纳尔?雅林、安德鲁斯、特林克勒……直到今天,英国、德国、日本对西域学的研究仍超过中国,粟特文只有德国、英国、日本语言学家能够看懂,北京大学教授段晴只能勉强读上几段。中国精通吐火罗语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已经驾鹤西去,中国梵文研究第一人蒋忠新已成故人,中国古突厥语研究开拓者耿世民也于一年前过世。特别是处于中国东方海上的日本,一直有大批学者把西域作为毕生的研究目标,他们成立的西域文化研究会已有60年的历史。我有幸翻阅过日本作家陈舜臣的历史散文《西域余闻》、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楼兰》和《异域人》,读过日本学者前岛信次的科普读物《丝绸之路的九十九个谜》、长泽和俊的史学著作《丝绸之路史研究》,听过日本音乐家喜多郎的歌曲《丝绸之路》,看过日本画家平山创作的西域画作,也反复浏览过日本考古学家绘制的楼兰美女复原图。记得年过花甲的井上靖第三次从新疆归来时,曾专门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在中国《人民日报》上,文章的结尾是:“我惬意地燃起了从西域归来的第一支烟……”

  为此,我深感震撼,又倍感汗颜。

  因为未来的挑战不仅仅在经济上,更深刻的挑战在文化上,一个民族拥有一批以纯粹精神创造为乐的人,并且以拥有这样一批人为荣,这样的民族方能从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西域文明价值的认识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我们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有待于进一步矫正;因为每当讲述中华文明史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在东夷文明、黄河文明之外,还有同样光芒四射的西域文明;因为我们在描述中国人的体质特征时,往往习惯于强调“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却常常忽略了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白皮肤的欧罗巴人种以及欧罗巴、蒙古混血人种;因为我们常常自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却不清楚这是“黄帝中心论”思想和大汉族主义在作怪,中国人不仅有黄河哺育的炎黄子孙,还有来自东部沿海的蚩(chī)尤子孙和来自西部草原的古欧洲人后裔;因为西域的母体是中国,中国人应该优先享受这一世界级文明瑰宝放射出的无尽光华;因为人口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学者绝对数也同样巨大的中国,不应该在西域研究上落在外国学者特别是日本人后面。

  于是,时间与学识都局促不堪的我,硬着头皮走进了西域48国,如堂?吉诃德可笑地挑战风车。



用户评价

评分

学习 学习 对新疆很感兴趣

评分

西域,迷人而遥远的地方,本书帮你了解。

评分

好书,纸质不错,价格便宜,还会再来的

评分

好,很好,不错的书,待我慢慢研读

评分

可以作为课外辅导用书,有助于了解我国山海关外的历史人文。

评分

hao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质量很好啊,买来学习用

评分

内容还可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