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西合璧建筑在未来的推进如果想摆脱形而上学层面的困扰,诸如形似\神似、传统\现代、中国\西方之类,惟有抓住建筑学之学科自主性和建筑师职业之专门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互洽支点——建造。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综述
近世中国建筑艺术视野下的“中西合璧”现象
1.1 “中西合璧”建筑艺术之范式
1.2 “中西合璧”建筑概览
第二章 中国古典式样新建筑
高端折中与高超技艺
2.1 基督教本土化与教会建筑
2.2 天才的实验: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
2.3 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固有式”建筑
2.4 大学校园建筑的别样探索
2.5 新中国:“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形式”背景下的“大屋顶”
2.6 “冷战”时期的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建筑界的影响
第三章 现代建筑+中国元素
以时代精神为基调的民族性表达
3.1 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式的现代建筑”
3.2 追逐潮流的近代商业金融类建筑
3.3 新中国官方建筑运用民族形式的低调处理
第四章 非专业的民间智慧
以中国文化为本的叠合途径
4.1 中西文化交融的标本:里弄住宅
4.2 各具特色的私人宅院
4.3 “洋门脸”和“中华巴洛克”
第五章 意义
“中西合璧”建筑的历史影响
5.1 “中西合璧”建筑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5.2 至今仍在持续扩展的影响
图片来源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在学术界有识之士已充分意识到“中国”与“西方”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的今天,再来谈论“中西合璧”,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每逢日常生活遭遇中医与西医、中餐与西餐或者国画与西画之争时,我们似乎又能分明感知到这一文化差异的显著或潜在影响每时每刻的存在,并且深刻地干预了普通人的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16世纪以来现代民族国家的逐渐兴起,每一国族不可能再长期相对孤立地生存与发展。在越来越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牵引之下,中国的建筑文化随着葡萄牙人的东来而开始了局部的变化。这就是经常被提及的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在断代上的区别与联系。无论具体时间点如何划定,主要的影响由欧洲人(“西方人”)导入是可以肯定的,虽然经过以南亚、东南亚这些殖民事业扩展的中继站作为跳板:一种被调适之后的“西方”建筑文化,其最为显著者,即“外廊样式”。之后的数百年,由于世界历史演进的总体格局呈现出“现代化”之大势,而其主角又来自“现代化”的最初发祥地,即西欧和西北欧。因此,这一意义上的“现代化”与“西化”几乎是同义词。出现了国际政治文化语境下的“中”、“西”或“东”、“西”概念之分野,乃至于后来的“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其中的内在关联也就不难理解了o有关于此,塞缪尔·亨廷顿的洞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其真相的存在:“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地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然而,有竞争就必须学习与合作。过去的600年,又是全球各主要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最为集中的时段,而且频度和深度逐次得到加强。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想象的共同体”逐步被确立,这种基于利益导向的竞争与合作更是愈演愈烈,进而导致在全球范围内两度失控的乱局-20世纪终于发生了两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迄今为止,公理究竟是否能战胜强权仍旧有待回答。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因而难逃干系。
我们步人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转眼已近20个春秋。这期间,关于建筑理论研究的潮流也经历了从建筑的形式解读、空间建构到建造分析的侧重点转换,但无论怎样向建筑的物质性和技术性开掘,还是无法绕开文化问题,因为技术本身正是文化的表征,基于文化环境熏陶所成就的观念系统正是解释建筑活动中众多“为什么”的关键门径。于是,这才有了2004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之肇端,以及其后的“中国近代建筑师职业制度研究”。最近的十年还借助实体建造的通道展开新的思考,而面对“二元工业化”的转型背景和“半工业化”的现实状况,顺理成章地再次上升至建构文化的讨论。
中国建筑的魅力 叠合与融通:近世中西合璧建筑艺术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