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德国雄踞欧洲中部,是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也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它战后的“经济奇迹”令世人瞩目,它克服阻力实现国家统一让世人深刻感受到德意志民族的智慧。打开本书,读者将走近德国,全方位了解德国。
作者简介
顾俊礼,男,1939年生,江苏泰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德国研究会会长。1959年7日至1964年7月于北京外国学院(现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学习。1964年7日至1979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1979年5日至1981年5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1年5日至1983年8月任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国际政治。1983年8日至2004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欧洲研究所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并被聘任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祕书长,欧洲研究所德国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教学部主任、欧洲系主任等职。2004年11月2退休。长期从事德国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再版序/1
自 序/1
第一章 概 览/1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1
一 地理位置/1
二 地形与气候/2
三 行政区划/4
四 人口、民族和语言/6
五 国旗、国歌、国徽、国花和国鸟/9
第二节 宗教、节日与民俗/12
一 德国人的民族性格/12
二 宗教与宗教团体/13
三 主要节日/15
四 区域性民间节日/25
五 礼俗与禁忌/27
第三节 特色资源/34
一 名胜古迹/34
二 主要城市/40
三 建筑艺术/45
四 特色游览线路/47
五 美食与美酒/48
第二章 历 史/51
第一节 德意志民族的起源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51
一 德意志民族的起源与日耳曼国家的兴起/51
二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53
第二节 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统一/58
一 普鲁士的崛起/58
二 法国大革命与普鲁士国家改革/62
三 德意志的统一/66
第三节 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70
一 俾斯麦的内外政策/70
二 威廉二世的内外政策/73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意志帝国的覆亡/75
第四节 1919~1933年:魏玛共和国/79
一 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成立/79
二 早期危机与国内斗争/81
三 施特雷泽曼的黄金时代/82
四 共和国的衰颓与纳粹党的崛起/83
第五节 1933~1945年:纳粹时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84
一 纳粹体制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建立/84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纳粹德国的初战得手/86
三 同盟国反攻和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崩溃/88
第六节 1945~1990年:从占领、分裂到统一/90
一 盟军对德国的占领与德国的分裂/90
二 冷战时期两个德国的发展概况/92
三 德国重新统一/95
第三章 政 治/97
第一节 国体与政体/97
一 政体的演变/97
二 宪法——《基本法》/99
三 联邦总统/104
第二节 联邦总理与联邦政府/106
一 大权独揽的联邦总理/106
二 国家权力中枢——联邦政府/109
三 联邦政府管辖机构、联邦政府辅助机构和非正式决策中心/114
四 联邦行政管理机构/119
五 联邦制中的地方政府/121
六 公务员制度/123
第三节 立法与司法/126
一 议会/126
二 司法制度/132
第四节 政党与选举/139
一 政党与《政党法》/139
二 选举制度/154
第五节 利益集团/158
第四章 经 济/161
第一节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61
一 西方国家对战后德国经济的改造/161
二 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调整/163
第二节 “经济奇迹”与“德国病”/166
一 “经济奇迹”与德国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166
二 “德国病”/168
三 当前经济状况/170
第三节 农业/174
一 种植业与畜牧业/175
二 林业/176
三 渔业/178
第四节 工业/178
一 汽车工业/180
二 机械设备制造业/181
三 化学工业/181
四 航空航天工业/182
五 生物技术/184
六 能源经济/184
七 造船业/186
第五节 交通与通信/187
一 交通/187
二 通信/189
第六节 环境保护/190
一 完备的环保法律体系/190
二 高效的环境行政管理机制/192
三 独特的环保产业/195
四 经验与启示/199
第七节 财政与金融/202
一 财政/202
二 金融制度与机构/207
第八节 商业与服务业/215
一 商业/215
二 服务业/217
三 旅游业/218
四 展览业/219
第九节 对外经济关系/221
一 对外贸易概况/221
二 对外贸易政策/222
三 对外贸易的地区构成和商品构成/223
四 外国投资与对外投资/227
第五章 军 事/235
第一节 联邦国防军和联邦安全政策的形成与演变/235
一 联邦国防军的建立/235
二 联邦国防军的任务/236
三 联邦安全政策的形成与演变/237
第二节 国防体制与军队建设/242
一 国防体制/242
二 各军种编制/244
三 训练体制/250
四 思想教育工作/252
五 国防工业/254
第三节 军事思想、军队实力与装备/256
一 军事思想演变/256
二 统一后的军事安全战略/259
三 军队的实力和装备/265
第四节 进入新世纪后的军事改革/270
一 军事改革的主要原因/270
二 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272
三 军事改革的进展与挑战/274
第五节 国内安全体系/276
一 警察类别/276
二 组织机构/278
三 教育训练/279
第六章 社 会/281
第一节 国民生活/281
一 基本生活水平/281
二 生活方式与家庭观念/284
三 女性地位、青少年与老人/286
四 休假与社会活动/289
第二节 社会管理/290
一 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290
二 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294
三 社会规范与社会热点问题/299
第三节 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303
一 医疗卫生体系概况/303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05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目标和主要内容/307
四 农村社会保障/311
五 福利国家的困境与改革/313
第七章 文 化/315
第一节 教育/315
一 教育概况/315
二 教育体系/317
三 教育改革/325
第二节 科学技术/326
一 科技发展水平/326
二 发明与创造概览/328
三 科技体系与管理/331
四 主要科研机构/333
五 当前的科技投入与重点科研领域/336
六 中德科技合作/340
第三节 智库/341
一 智库的历史与现状/341
二 主要智库简介/343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艺术/348
一 文化联邦制/348
二 大众传媒/349
三 文学与艺术/354
四 图书出版/361
五 图书馆、博物馆与世界文化遗产/363
第五节 体育/368
第八章 外 交/371
第一节 外交政策的演变/371
一 阿登纳的向西方“一边倒”政策/371
二 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375
三 施密特、科尔的“东西方并举”的外交政策/379
四 施罗德的“正常化”外交政策/386
五 默克尔的“以欧盟为重心”的外交政策/388
第二节 与美国的关系/389
第三节 与法国的关系/394
一 德法千年战争交往史/394
二 德法和解、合作与欧洲联合/396
第四节 与英国的关系/400
第五节 与俄罗斯的关系/406
一 德俄双边关系的历史/406
二 冷战时期的德苏(俄)关系/408
三 冷战后德俄关系的调整与发展/409
第六节 与中国的关系/412
一 德中交往的源起与演变/412
二 当代中德关系的“正常化”与发展/415
第七节 与主要国际组织的关系/422
一 与欧盟的关系/422
二 与北约的关系/427
三 与联合国的关系/432
第八节 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态度与行动/435
一 科索沃战争/435
二 “9·11”事件/435
三 伊拉克战争/436
四 利比亚战争/437
五 叙利亚问题/438
第九节 发展援助政策/439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对外发展援助/440
二 对世界各地区的发展援助/443
第十节 对外文化政策/448
一 对外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448
二 对外文化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450
大事纪年/453
参考文献/467
索 引/473
前言/序言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序
自此书七年前首次出版以来,中德合作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取得了累累硕果。两国在最高政治层面的关系特别密切、充满信任。两国间今年密度非常高的互访表明了这一点: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对德国进行了极为成功的国事访问。不久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有望来北京进行回访。秋天,两国政府将在默克尔总理和李克强总理的主持下举行磋商。
两国经贸关系近年来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如今,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已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然而,有关德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的研究表明,我们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陈旧刻板的观念的深刻影响。我们看到,我们彼此间的了解还很少并且落后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密切交流。这同政治制度的不同也有关系。
反之,我们相互了解得越多、对对方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伙伴方对各种挑战的看法。因此,我很高兴,这本书可以使感兴趣的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德国。顾俊礼教授是一位知名的、备受尊敬的德国问题专家。继第一版取得很大成功后,我祝愿本书的第二版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
柯慕贤
2014年5月27日
Vorwort
Seit der Erstauflage dieses Buches vor sieben Jahren haben Deutschland und China ihre Zusammenarbeit mit groβem Erfolg weiter ausgebaut.Die Beziehungen auf der h?chsten politischen Ebene sindbesonders eng und vertrauensvoll.Das zeigt dieausgesprochen hohe Besuchsdichte in diesem Jahr: Pr?sident Xi Jinping absolvierte im M?rz 2014 seinen sehr erfolgreichen Staatsbesuch in Deutschland.In Kürze wird die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zu einem Gegenbesuch in Peking erwartet.Für den Herbst ist eine gemeinsame Kabinettsitzung beider Regierungen unter Leitung von Bundeskanzlerin Merkel und Premierminister Li Keqiang geplant.
Auch die Handelsbeziehungen haben sich in den letzten Jahren enorm entwickelt. Deutschland ist heute Chinas wichtigster Handelspartner in Europa.Umgekehrt ist China zum wichtigsten Handelspartner Deutschlands in Asien avanciert.
Gleichzeitig zeigen Studien zum Chinabild in Deutschland und zur Wahrnehmung Deutschlands in China,dass unser Bild voneinander teilweise noch durch Klischees und Stereotype gepr?gt ist.Wir sehen,dass das Wissen voneinander noch gering ist und dem intensiven Austausch auf politischer und wirtschaftlicher Ebene hinterherhinkt.Das h?ngt auch mit der Unterschiedlichkeit der politischen Systeme zusammen.
Umgekehrt gilt,je besser wir einander kennen und je mehr wir auch über die Geschichte und Politik des anderen wissen,umso mehr Verst?ndnis k?nnen wir für die Sicht unseres Partners auf Herausforderungen entwickeln.Darum freue ich mich,dass dieses Buch interessierten chinesischen Lesern Deutschland n?her bringt.Prof.Gu ist ein ausgewiesener und hoch respektierter Deutschlandexperte.Nach dem groβen Erfolg der Erstausgabe dieses Buches wünsche ich auch der zweiten Auflage viele interessierte Leser.
Michael Clauss
Botschaft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27.Mai 2014
前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序
今年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35周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审视一下我们的伙伴关系,或许也可以勾勒一下我们对彼此的看法。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因为错误、错觉和误解,我们总是事后才看得更清楚。对一个富有进攻性的中国的恐惧,曾长达几十年之久地影响了德国对中国的看法,同样,后来对改革开放政策能持续多久也曾抱怀疑态度。反过来,中国的德国问题专家总喜欢戴着批判资本主义的有色眼镜来看德国,或许由于他们是倾向民主德国还是倾向联邦德国总是变换不定,因而他们的客观性受到了影响。
所以这是一项棘手的任务。但是,在过了35年之后,这又是一次必要的尝试。自从冷战结束以来,我们在建立牢固、可靠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我们彼此间有了清晰的了解。毕竟我们双方在35年这个时间段的后半部分里,做了许多正确的事情。我们在经济关系持续和迅速改善的基础之上扩大了双边关系,通过不断深入的政治交往加深了相互理解。这一切都是凭着双方的政治勇气和对塑造双边关系重要性的坚定信念才做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专家又是如何评价这一段较近的德国历史的呢?评判这段历史,没有人比顾俊礼教授更专业了。我很高兴,他承担了这一任务并以这本书所取得的成就完成了这一任务。我祝愿这本好书能赢得很多读者。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
史丹泽 博士
2007年4月12日
Vorwort
In diesem Jahr j?hrt sich die Aufnahme diplomatischer Beziehungen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zum 35ten Mal.Dieses Jubil?um ist ein geeigneter Anlass, unsere Partnerschaft einer Prüfung zu unterziehen und vielleicht auch das Bild, das wir uns von einander machen, neu zu zeichnen.Das ist keine leichte Aufgabe.Im Nachhinein erkennen wir stets Irrtümer, Illusionen und Fehlperzeptionen genauer.Die Furcht vor einem aggressiven China hat den deutschen Blick auf China über Jahrzehnte getrübt, ebenso wie sp?ter die Skepsis hinsichtlich der Fortdauer der Reform-und ffnungspolitik.Umgekehrt haben chinesische Deutschl and experten unser Land gerne durch die kapitalismuskritische Brille betrachtet oder waren in ihrer Objektivit?t beeinflusst durch die wechselnden Ne
德国(第二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