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萬物皆奇跡》:世界環保先驅,普利策奬、美國國傢圖書奬得主卡森的絕筆之作。譯文優美,內有豆瓣著名插圖達人雅各卑200幅手繪動植物插圖。
海報:
內容簡介
《萬物皆奇跡》是卡森的絕筆之作,在其逝世後齣版。在本書中,卡森講述瞭她和她的甥孫年幼的羅傑一起在緬因州的海岸、樹林、曠野探險和觀察自然的經曆和體驗。講述瞭如何培養一個孩子觀賞植物、動物、星月、雲彩,傾聽蟲鳴鳥唱,如何豐富和銳化我們久已遲鈍的感官和審美能力。
《萬物皆奇跡》是卡森文筆最為優美的一部作品,全書文字不多,但卻將她一生所信仰的環保哲學,做瞭最充分和詩意的錶達,那就是對自然之力的敬畏,對自然之美的驚嘆,這是卡森畢生思想的“心經”。
作者簡介
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美國現代著名的博物學作傢。先後齣版瞭《在海風下》《環繞我們的海洋》《海濱的生靈》,組成瞭超級暢銷的“海洋三部麯”。連續80周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之後更以《寂靜的春天》引發瞭現代環保運動,極大地改變瞭美國和全世界的環境觀念。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002 冷雨夜行
010 北方的雨林
052 豐盛的美景
064 躺在星光下
068 豐盛的世界
082 清晨的和聲
100 草蟲的音樂
112 飛鳥在今夜路過
124 對自然的玄思
精彩書摘
冷雨夜行
記得,一夕鞦雨,風露披灕。
我用毯子包著二十個月大的外甥羅傑,一起去海岸。
目力所及的海天之際,一綫白浪如山,雖隱隱綽綽卻作雷霆巨響,奔湧而至時,化作一抔抔泡沫。
我倆忘我地對著海大笑,這嬰孩是頭一次見識汪洋的恣肆,而我和海已繾綣瞭
半生。
不過,我倆都感到同樣的興奮,因這天水四圍的黑暗與狂莽。
轉過天來,抑或是兩日後的夜晚,我抱著羅傑,又徇然至此,已無冷雨,但風仍蕭瑟,浪仍鏜嗒。
就如置身鴻荒之中,唯獨我們手裏的電筒,射齣一道暖黃的光來。
我們那夜的野足,為的是尋找一種小生靈,幽靈蟹,其色如沙,腿腳伶俐。
羅傑白日間就見過,但這些小蟹卻喜夜行,無風之夜,它們沿著潮綫挖洞蟄伏,盼著來潮帶它們迴海。
看這強韌而又脆弱的小生靈,求生於海神的搖撼之下,讓我有種哲理上的感喟。
我的眼睛可是長在頭頂上,雖然左右手大小不一樣,但能把小海龜拖進洞裏。
當然,我不會設想小羅傑這次還和我有同感,能看到他喃喃地叫著“幽幽”,去四處挖蟹,就很好瞭。未離繈褓時,羅傑已經喜歡上這荒蠻卻素樸的世界,不會害怕風飚雨驟、暗夜潮聲。
這絕不是哄悅小孩的常例,不過,如今我和四歲多的羅傑仍然能一起在這片世界中探奇冒險,就像他在繈褓時一樣,這真好。
不論是晝是夜,是風是靜,我倆都能一起分享大自然的殊勝,而不必我諄諄
教誨。
北方的雨林
我在這片緬因州的海邊度過幽幽夏日,那裏有我的海灘和樹林。
蠟楊梅、刺柏、越橘搶灘似地,生在海邊的花崗岩帶的邊緣,從那開始,海岸緩緩升高,抬升成一座小山,雲杉和冷杉蓊鬱
芳馥。
山腳下,雜生著北方的植被,如藍莓、鹿蹄草、鹿蕊、禦膳桔,在一麵雲杉茂密的山坡後,有條遍布蕨類、山岩匝地的溪榖——野樹榖,那裏有仙履蘭、木百閤,垂著七筋姑的芊芊柔條,和絳藍的漿果。
每逢羅傑遠來,我倆都要暢遊於那片山林,我並沒意識到我叫的那些草木鳥獸的名字,也不講解它們如何生息,隻是告訴羅傑邂逅這一切有多快樂,讓他注意到這兒啦那兒啦,就好像和一個大人一起分享我的發現。
然而,讓我驚詫的是,後來羅傑把這些名字記得那麼深,他看見我拿著的植物,立刻認瞭齣來,“噢,是禦膳桔,蕾切爾姨媽喜
歡的。”
“是刺白(刺柏),那綠果果不能吃,是給鬆鼠吃的。”
我想,除瞭和玩伴一起穿林過崗、探奇發現,沒哪種力量能把這些名字深深刻在一個孩子的頭腦中。
同樣,羅傑也認識瞭貝類。
在岩石崚嶒的緬因海岸中間,我恰好有這麼一塊三角形的海灘。
濱螺、香螺、貽貝,一歲半的羅傑竟然都能含含糊糊地說齣名字,我不知道他是怎麼記住的,我隻知道,從沒刻意教過他。
我讓羅傑分享小孩們通常被禁止的快樂,要體驗這些樂處,總是要費點事兒:占用孩子睡覺的時間,會讓他們沾上泥汙,弄濕衣服,弄髒地毯……
我卻讓羅傑和我一起,黑著燈坐在落地窗前,看著一輪滿月西沉,沉到海灣的遠岬,月光點燃瞭滄海,閃著銀色的火焰,海岸的岩石,碎鑽般閃爍,好似嵌在石間的雲母也被月光點亮。
此番情景,定然會像照片一樣永葆於他心中,他絕不會記得曾經少睡瞭一覺,而忘記如此絕美的夜晚。
他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告訴我,他所記得的去年夏天裏,那個滿月朗照的夜晚。
他靜坐在我膝上,看著天、海、月亮,呢喃地說:“能來這兒,真高興。”
我一直覺得,在細雨淅瀝的時候,徜徉在林間是最美的。
緬因的叢林顯齣從未有過的鮮活。
常綠的鬆柏針葉上鎏瞭一層銀,蕨類蓬勃如熱帶的植被,每一片葉尖上都噙著一滴晶亮的露珠。
斑斕詭異的菌菇從腐土中鑽齣來,染著芥末黃、杏黃和猩紅的顔色,就連地衣和苔蘚也青嫩如斯、泛著銀光。
我如今明瞭,即便在這陰鬱的日子裏,大自然也為孩子們預藏瞭一些奬賞。
羅傑雖然沒有說話,但他對雨天的反應提醒瞭我,應該去那片濕透的林子裏去走走瞭。
那幾日的雨霧氤氳,使得窗上碎珠常滿,望不見海灣,也不見捕龍蝦的漁人來布陷,亦無鷗鳥翔集,連鬆鼠都沒瞭蹤跡。
很快,我這農捨就裝不下一個好動的三歲孩子瞭。
“走吧,去樹林轉轉。”我說。
“沒準兒能碰見隻狐狸,或者小鹿什麼的。”
我們就穿上黃雨衣戴上雨帽,歡欣雀躍地齣去瞭。
我一直喜歡地衣,它們能把所生長的地方變得如同仙境:給岩石鑲上銀邊,仔細看每一株的結構,奇異如海中生靈的骨骼、犄角或甲胄,我高興地看見羅傑也驚詫於雨水潤澤之後,地衣簡直脫胎換骨。
林間的小路覆滿瞭所謂的鹿苔,實際上也是地衣之一種,在幽綠的林間畫齣一條銀灰色的小徑,就好像有瞭年頭的客廳地毯上的踏痕,鹿苔也從小徑上溢齣,蔓到彆處。
天氣乾燥時,這些地衣消瘦萎靡,踩在腳下,十分脆弱。
而現在,如海綿般吸足瞭水,變得厚實而有彈性。
羅傑著迷它們的紋理,跪下去用滾圓的膝頭來感覺它們,又在鋪滿地衣的小徑中歡欣雀躍、上躥下跳,我倆就在這裏玩聖誕樹
遊戲。
新生的雲杉,高高矮矮,最小者就如羅傑的手指長。
我在草叢裏指齣那些最幼嫩的雲杉苗,“這一定是鬆鼠們的聖誕樹。”我說,“尺寸剛好。在平安夜裏,紅鬆鼠會來掛上小貝殼和鈴鐺,用苔蘚絲纏繞鬆枝,做各種裝飾,接著白雪飄落,覆滿鬆枝,雪花閃爍,到瞭早上,鬆鼠們就有瞭一棵美麗絕倫的聖誕
樹瞭。
而那一株略小的嘛……或許是某種甲蟲的,略大的那株或許是屬於野兔或旱獺的。”
這個遊戲隻要一開始,就要在這條林間小路上貫徹始終,自打那之後,羅傑常常對我大喊:“彆踩著聖誕樹瞭!”
豐盛的美景
孩子的世界是新鮮、美麗,充滿奇妙和驚
喜的。
而我們中的大部分,所謂的世事洞明者,感受美和敬畏的本能,早在長大前就已暗淡,甚至磨滅瞭。
如果我的話能讓美善仙女聽到,我會懇請她,在她給所有孩子主持洗禮時賜予他們一件禮物,那就是一生都不會磨滅的好奇心,讓他們能夠抵抗成長的歲月中遇到的一切厭倦和無聊,一切對偏離瞭我們力量本源之物的沉溺。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得到仙女的恩賜,就需要有個大人陪著他分享,這樣就能存續他天生的好奇心。
陪他一起重新發現我們生息的世界有多好玩、多驚喜、多神秘。
可父母們經常心有餘而力不足,一麵是孩子飢渴而敏銳的眼神,另一麵卻是萬物紛紜的自然,棲居著這麼多迥異陌生的生命,沒辦法簡化成井然的條理和知識。
他們最終會沮喪地說,“我怎麼能給孩子上自然課呢,我自己還看不齣這隻鳥和那隻鳥有何差彆呢。”
我真的相信對孩童和教導他們的父母來說,遠為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感受。
事實是知識和智慧的種子,但情感和印象纔是這種子生發的沃壤。
童年是培育這沃壤的時期,一旦孩子的情感被激發起來,他們就會對新奇未知感到美麗和振奮,會感受到同情、珍惜、羨慕和摯愛,並由此去探知激發我們這些感情的
事物。
一旦有所知曉,那意義必會久久存留。
要緊的是,我們要為孩子的求知鋪好路,而非在他們尚未激起求知欲的時候,用乏味的事實來填鴨。
如果你是一個對自然興趣淡薄的傢長,你還是可以為孩子做很多,不論你身在何處,所擁豐寡,你都可以陪孩子觀賞天空,朝暉夕陰,雲興霞落,星河璀璨。
你們可以聽林莽之風深沉莊嚴,簷下之風嚶嚀唱和,心隨風遠,如得解脫。
你也可以任雨點滴落臉頰,想象它們每一滴都經曆韆山萬水,從遙遠的海中蒸騰而上,在空中飄行韆裏,最後落嚮大地,落嚮你。
即使你一直居於都市,你也可以在公園或高球場裏看見遷飛的鳥群,四季的
更替。
甚至在廚房窗下的一撮塵土裏看見種子的萌芽,和孩子一起沉思其中的神奇。
和孩子探索自然實際上就是要對周圍的一切變得敏感。
用你的眼耳鼻舌指尖去感受,疏通已經淤塞的感官。
我們的知識大多來源於視覺,但我們的雙眼卻常常視而不見。
要澄澈雙眼去發現美,就要問自己,“為什麼我以前從沒發現?如果我從沒發現會
怎樣?”
躺在星光下
記得一個夏夜,我纔忽然強烈地意識到這
一點。
那是一個無月的晴夜,我攜一朋友散步,一直走到一個平坦的半島,遠遠伸嚮大海,幾乎是一個被海水四閤的小島。
天際是如此遙遠縹緲,我們躺在地上看蒼穹如墨,星群璀璨。
夜如此靜謐,都能聽到海口外暗礁上浮標的響聲,還有遙遠海灘上依稀的人聲,遠捨裏的一兩點燈火,除此,似乎已身處無人的曠野洪荒,隻有群星與我倆同在。
從沒看見星空如此美麗,銀漢流貫,星座鮮明,地平綫上孤懸著一顆熠熠的行星。
偶有流星劃過,燃盡在大氣層中。
我感到此情此景好像百年纔得一見,抑或是一代人中纔有幸邂逅一次,我想象,這彈丸之地為此擠滿瞭觀眾。
但實際上這樣的夜晚司空見慣,於是傢傢燈火明亮,但卻沒人想到頭頂之上大美
無限。
因為人們覺得這樣的夜晚年年可見日日可見,但實際上卻是視而不見。
何不跟孩子一起分享這樣的經曆,心鶩寰宇、神遊太虛,即便你說不齣一顆星星的名字,你仍然可以歆享這宇宙之美,思索、探尋它的意義。
前言/序言
序 不敬畏所有生命,
就不是真的道德
我可以毫無猶豫地說,在我的“生命意誌”(will-to-live)中,存在著兩種渴望:一種是提升生命意誌的渴望(這可稱之為求樂的渴望),也存在著消滅恐怖和傷害的意誌的渴望(這可稱之為避苦的渴望);同理,在我周圍的所有生命意誌中同樣也存在著這些渴望,不管它自己是否能錶達我所理解的東西。
因而,倫理學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誌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在這裏,我已經獲得瞭道德的根本原則。那就是:善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惡是傷害生命、壓製生命。
……
隻有當一個人自我約束、遵守幫助一切他能夠救助的生命的原則,隻有當他擺脫瞭傷害任何生命的方式,纔是真正具有倫理觀念的人。他不會去懷疑,這種生命或那種生命本身的價值是否值得同情,也不會去質問這種生命或那種生命是否具有感覺能力。對他來說,隻要是生命就值得去奉獻愛意。他不會從樹上摘下半片葉子,不會踐踏美麗的花朵,並且會小心謹慎不踩死路上的蟲子。如果他要在夏日的燈光下工作,他寜願緊閉窗戶,呼吸沉悶的空氣,也絕不願意看到斷胳膊少腿的飛蟲一隻又一隻掉落在他的桌子上。
如果他在一場暴風雨之後漫步在街道上,看見一隻毛毛蟲擱淺在那裏,他會可憐它不能鑽入濕漉漉的泥土而必將在陽光下曬乾,他會幫助它從危險重重的石頭上迴到蔥翠的草叢中。當他路過一個地方看到一隻昆蟲掉進瞭水池,他會抽身摘片樹葉,悄悄地墊在它下麵,以便它能爬齣來自救。
他不怕因為多愁善感受到嘲笑。每個真理在最初都會成為被奚落的對象,這是真理的命運。今天,大張旗鼓、堅定不移地宣稱敬畏每一種形式的生命是一種理性倫理的強烈要求。當人們驚訝不已於長期以來,人們不認為傷害生命與真正的倫理學是自相矛盾的時候,這一天終將來臨。不把責任延伸到每一個生物,這樣的倫理學是不閤格的。
作為一種帶有理性特徵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其哲學的一般觀念或許並無魅力。但這種倫理學可能是唯一完整的思想。隻有“同情”還太狹隘瞭,它不能作為倫理學的基本要素起到知識錶達的作用。敬畏生命還指齣,應該分享對生命意誌的體驗,要成為倫理學,就要分享對所有生命意誌的境遇和對全部體驗的渴望,感受它的快樂、願望、對完美的追求。
雖然“敬畏生命”這個詞匯聽起來也許不太生動、不切實際,但它所錶達的內容是那些曾經在某個地方被思考過但卻從未被人所掌握的某種思想,它要求要對活蹦亂跳的生命承擔徹底的責任。就像水中的螺鏇槳推動著船前行一樣,敬畏生命也這樣驅動著人們前行。
敬畏生命的倫理,齣於內在的必然性而産生,它不會尋找各種藉口,也不會被這一主張可能帶來的現實後果而阻擋。在這個已經是道德的人身上,敬畏生命和為瞭這個世界上的生命存在而自我犧牲生成瞭一種意誌,這個事實本身就對這個世界有價值。
在我這裏,我的生命意誌已經認識到存在其他的生命意誌,産生瞭與其自身統一起來的嚮往,成為普遍一緻的渴望。為什麼生命意誌的這種體驗隻能在我這裏呢?是由於我已經能夠反思整體的存在,還是由於生命意誌的進化始於我這裏?
我隻能抓住這樣的事實,即生命意誌在我這裏齣現,好象它準備與其他生命意誌成為一個整體。這個事實有如一束光明,令我豁然開朗。我不在糾結於客觀世界的真實本質,我將不受這個陷阱的牽絆,不再像笛卡爾、康德所遭遇的一樣。通過敬畏生命,我把目光轉嚮這個騷動不安的陌生世界。如果我拯救瞭一隻落入水池中的昆蟲,那麼它就獲得瞭重生,這個生命意誌的自我衝突再次獲得瞭化解。無論什麼時候我的生命以任何方式給其他的生命獲得重生,我的永恒生命意誌就體驗到瞭與其他永恒生命意誌的統一性,因為所有的生命皆為一體。我便擁有瞭一種熱誠,它使我免於在生命沙漠中産生死亡的渴望。
當思想把自己看作是對終極的思想,它便是宗教瞭。敬畏生命的倫理是猶太倫理對於哲學的錶達,是直達宇宙的形式,被視為必要的理智。
關於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敬畏生命給瞭我們什麼教益呢?
無論何時,我傷害任何一種生命,我都必須弄清楚這種傷害是否有必要。
那些在動物身上做實驗或做藥物測試的人,或者那些用疫苗給動物注射的人,他們的目的也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結果來幫助人類,但不應該把這種想法當成是一種普遍的觀念,即他們這些可怕的做法追求的是功利的目的。在每種不同情況中,都要思考一下犧牲動物去拯救人類是不是真有必要,這是實驗者的責任。他們應該充分考慮到盡可能減輕動物所遭受的痛苦。在科學機構中,為瞭節省時間,減少麻煩,通常對動物使用麻醉劑,他們用這種方法犯下瞭多少暴行!當動物遭受嚴刑拷打,備受摺磨,卻隻是為瞭測試學生的眾所周知的科學知識之時,又犯下瞭多少罪惡!作為科學研究的受害者,動物以其承受的痛苦對人類的體驗提供瞭這樣的服務,這種真實的情況本身就在動物和我們人類之間形成瞭一種新的關係,我們受惠於動物的犧牲,因而我們就對它們産生瞭新的義務。當我幫助一隻昆蟲逃離苦海時,我所做的是試圖消除我們對那些動物犯罪所産生的罪惡。
無論何地,任何被迫為人類服務的動物,他們由此而忍受的各種痛苦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關心。任何人都不應該齣於不負責的態度而使動物遭受痛苦,相反,他應該去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任何人都不應該認為隻要是“與己無關”的動物,就要從它們身上謀取最大利益的思想。任何人都無法逃避他的責任。當還存在惡待動物的情況時,當屠宰場的流水綫上的動物發齣淒厲的慘叫聲卻無人留意時,當還存在如此之多低劣的屠宰場時,當我們的櫥櫃藏著那麼多遭受宰殺的動物的毛皮時,當動物還忍受著沒有良心的人所施加的聞所未聞的痛苦時,或者當把它送給孩子們做令人可怕的遊戲時,我們所有的人都有罪,必定遭到譴責。
我們會為我們赤裸裸的錶現而感到震驚,感到罪惡,我們也會為人類施加給動物的那麼多痛苦而深深震動,這讓我們會反省其他生命比我們更加“理性”。
現在,他們(它們)以自己的悲慘境遇突然之間把我們揭露齣來,他們不想繼續遭受這種現狀。或許,他們對我們越來越陌生,但他們纔真正接近於我們原本的立場。我們每個人套在自己臉上的不同於其他生命的麵具,現在已然滑落。我們現在纔明白,我們不可能使自己與我們周圍生生不息的生命王國斷然分開!
敬畏生命的倫理迫使我們每一個人要從與我們共生的沉默者——即各種生命中得齣結論,或者從他們的境況中剔除我們自認為最能感受一切的傲慢看法。這有助於提高我們對周圍生命所體驗和忍受痛苦的警覺,這激勵著我們投身於幫助其他動物的行列,減輕他們遭受我們所施加的巨大痛苦,使之脫離那些不可思議的恐怖之地和無盡苦海。
阿爾伯特·施韋澤 (諾貝爾和平奬獲得者)
萬物皆奇跡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