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柯棣华

我与柯棣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庆兰 口述,徐宝钧 整理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个人传记
  • 柯棣华
  • 文化人物
  • 时代印记
  • 文学
  • 艺术
  • 历史
  • 人物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03325786
版次:2
商品编码:1180410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与柯棣华》是为纪念国际主义战士、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大夫,是根据其遗属郭庆兰口述整理而成的,记述了柯棣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救死扶伤,为中国抗日军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事迹,以及郭庆兰如何走上革命道路,进而与柯棣华相识、相爱、结成革命伴侣,在柯棣华牺牲后抚养其子印华,解放后继续为发展中印两国友好关系贡献力量的感人故事。

目录

纪念柯棣华大夫(代序)
第一章 我的家世
第二章 难忘铭义中学
第三章 奔赴解放区
第四章 记忆中的白求恩大夫
第五章 初遇柯棣华
第六章 恒河之子
第七章 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
第八章 红与黑
第九章 心驰“革命圣地”
第十章 毛主席关心印度友人
第十一章 到抗日前线去
第十二章 在晋察冀边区扎根
第十三章 “百团大战”炮火的洗礼
第十四章 首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第十五章 “黑妈妈”大夫
第十六章 是柯大夫保住了他们的腿
第十七章 喜结连理
第十八章 在伟大的整风运动中
第十九章 集合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
第二十章 魂归唐河
第二十一章 朱总司令来电
第二十二章 聂荣臻司令员的关怀
第二十三章 踏上“小长征”之路
第二十四章 涉过滹沱河
第二十五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二十六章 延安,我们到家了!
第二十七章 到印度“婆家”探亲
第二十八章 暴风雨中滚惊雷
第二十九章 柯棣华精神永远鼓舞我前进
第三十章 由衷祝愿中印友谊万古长青
附录一 柯棣华锦言辑录
附录二 柯棣华、郭庆兰生平
附录三 印度援华医疗队全体成员简介
后记

精彩书摘

  《我与柯棣华》:
  岁月悠悠,花开花落。
  年华似流水,缓缓地可又急匆匆地逝去,屈指算来,我已经90岁了。90年3.2万多个日日夜夜对浩瀚的宇宙而言,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我这个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的耄耋老人来说.人生旅程却显得是那么遥远、漫长。回忆的片段似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在我的眼前飞舞,一幕幕往事恍如发生在昨天一样…… 公元1915年农历八月初三,我出生在山西省汾阳县(今汾阳市)城关的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汾阳县古名汾州府,地处晋中平原,在太原的西南部。县城不大,有鼓楼等古建筑。县城由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大南关、小南关等组成。北关靠近农村,是现在的吕梁地区,西关紧邻碛口、柳林等地。闻名遐迩的汾酒出产地杏花村,位于城北的15公里处。提起杏花村,人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脍炙人口的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原姓温,叫温桂英。父亲温熙照,是旧时衙门的杂役,主要的差事是给告状人递送状纸。母亲冯氏,16岁结婚,20岁生我,21岁守寡(我1岁时丧父)。我的大舅父和小舅父,在张家口经商,家中比较富裕.对我们家里生活时有接济,更主要的是我母亲很要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家境还可以。我们住的炕上有柜子,地下也有木箱和柜子。上小学时,每年假期我都住在舅父家,娘家人对我们照顾得不错。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政策,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以英国为首的帝同主义开始侵人中国。随着军事上的侵略,经济上的掠夺,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上的奴役。为了麻痹中国人民的意志,帝国主义打着解救巾国人民的幌子,披着宗教自由的合法外衣,派了大批传教士到中国,以教会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办教堂、兴学校、建医院。汾阳县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只有几万人口,帝国主义侵略者也没有放过它。美国人在这个小县城开办了教堂、医院和学校,教会还在当地办了一个刺绣工厂。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就进了这家刺绣工厂干活。母亲很勤劳,又心灵手巧,绣花又快又好,很受外围人的欢迎。
  我母亲看教会里的学校和中国地方上的学校不一样,看到外国人培养的中国女学生不缠脚,将来还能上中学、上大学,甚至出国留洋,母亲很羡慕,不让我缠脚,希望我多上学,将来也到美国去留学。我家离教会很近,母亲就把我送进了美国人办的幼稚同。我母亲当时还很年轻,也很爱学习,进了妇女成人学校,每天跟着教徒念圣经,做祷告,唱赞美诗,日久天长,就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我母亲上了妇女成人学校后,认识了不少同学,日子一长,大家就熟了。其中有一个女同学(她就是我后来的五婶,她是替大伯子说媒的)劝我母亲说:“妹子,你还年轻,守个女孩子,啥时是个头呀!活守寡多么难熬,不如早点改嫁,上帝会保佑你的。”看我母亲不反对就继续进言:“这个男人是一所神学院毕业的,是个大学生,在介休县(离汾阳60里)教会里传教。他娶过两房女人,都相继去世了。没有孩子,年近40岁,年龄虽然稍微大了一点,但为人正经,有文化,很斯文,收人也很高,我看还是挺合适的,你带着这个孩子过去,他一定会喜欢的。你每天念圣经非常热忱,他是个传教士,更是信奉上帝,你们两个都是耶稣的信徒,上帝一定会保佑你们的。”我母亲当时没有表态。那个女同学便说:“婚姻是件大事,女人改嫁更是难事,你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回家好好考虑,改日再答复我吧。” 媒人的话语在我母亲的心上掀起了阵阵涟漪,孤儿寡母过日子是那么容易吗?她早就想结束这个难熬的日子,但她最怕嫁过去后,让惟一的骨肉受到委屈。想到这里,母亲的眼泪竟然不由自主地吧嗒吧嗒地滴落下来……可再一想,孤儿寡母一辈子活守寡也真不是一个办法呀。思前想后,母亲一拧眉头,终于决定改嫁。在我8岁那年,母亲带着我还有家里很少的一点家具改嫁到了介休城里。
  继父叫郭世荣。从此,我改姓郭,改名郭庆兰。
  母亲仍然很开通,至今我都忘不了母亲对我做的两件好事:一件是不让我缠脚。如今像我这样岁数的老太,一般都是“三寸金莲”,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很不方便,而我却是一双活动自如的“天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母亲。由于她经常接触美国人,思想也变得开放一些,在周围的妇女都在为年幼的女儿裹脚的时候,我的母亲却说:“我受够了裹脚的痛苦了,可不能再让姑娘受这份罪了。”母亲虽然不给我缠脚,但一直给我穿两层袜子,就怕我的脚长得太大了,将来找不到婆家。母亲当然不会想到,正是这双大脚帮助我日后踏上了革命道路。另一件是竭尽全力供我读书。我母亲不识字,在旧社会只能干些粗活。所以母亲叫我多读些书,将来好有出息。母亲常对我说:“在旧社会,我们妇道人家在最底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扁担挑着走,没有文化;即使有点钱的人家,也不让女娃念书,认为女孩早晚是泼出去的水,有了文化也没有用。我是睁眼瞎,一个大字不识,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你是老大,我一心想叫你多读些书,将来好出洋留学,出息出息,对家里也好有个帮衬。”所以我是幸运的,幼时我进了幼稚园,之后又念了小学和初中。后来因家里添了不少孩子,生活更困难了,我就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妹,自己考进了美国人办的护士学校。
  介休县教会一共有四个牧师,我的继父就是其中的一个.其他三个都是美国人,教会由美国人掌管。
  教会下边还办了一所小学校,我就在学校上了一年级。继父是教会里的主要牧师,整天忙于宣传教义,每个月的薪金为大洋20元左右。这段时间我们家由于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很好、很安定。母亲改嫁后,从1926年5月开始,又生了两个男孩,也就是我的二弟和三弟。以后又生了大妹、小妹。常言道:“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1929年介休县教会解散,继父调邻县碛口教会传教。由于他离开了家人,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动不动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每月的薪金都让“酒”喝走了。他很少回家,亦很少寄钱回家了,从此我家又回到了贫寒的生活。在介休县城待不下去了,我母亲只好带着全家五口人回到介休县秦树村,家里没有土地,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母亲为拉扯五个孩子,吃了很多苦头。我也失学了,百般无奈,我试着用英文给汾阳教会学校写了封信,经校方同意,我才从崇德女校读完了小学课程,拿到了小学毕业文凭。
  在介休农村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后来我母亲带着弟妹四人举家又回到了汾阳,家里穷得叮当响,吃的是糠窝窝头,住的是破房子,日子过得更艰难了。那时我在教会学校念书,每月有四元钱的生活费,省下来就补贴家用,故而四个同母异父的弟妹对我这个大姐很感激。家里生活虽然很艰难,但兄弟姐妹之间却相处得很和睦。
  ……
图书简介:风起云涌的年代与人性的光辉 书名: 《山河故人录》 作者: 陆远 出版社: 启明文集社 页数: 680页 定价: 88.00元 --- 引言:历史的洪流,个体的浮沉 《山河故人录》是一部跨越三十载春秋的恢弘史诗,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的英雄人物或某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是以群像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摹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时代剧烈动荡背景下,一群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坚守、挣扎、成长与最终的归宿。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幽微,展现了那个宏大叙事下,无数平凡个体所经历的爱恨情仇与精神洗礼。 第一部分:烽火中的田园挽歌(1925-1937) 故事的开篇,将读者带到了江南一个名为“青溪镇”的富庶之地。此时,旧日的繁华尚未完全褪去,而新旧思想的碰撞已初露端倪。 核心人物群像: 沈家老宅: 以沈家长子沈知行(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实业家)为代表的家族,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他热衷于推广新技术,但很快发现,经济的独立远比想象中艰难。他的妹妹沈月华,性格刚烈,向往进步思想,是早期进步学生运动的参与者。 顾家码头: 码头上搬运工出身的顾大龙,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江湖义气,逐渐成为地方上的“义气头子”。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者,却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与地方上的恶势力周旋。 时代背景的描摹: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民国初年乡村社会的结构、士绅阶层的衰落、以及民族工业在内忧外患中的艰难处境。青溪镇的市井生活被刻画得有声有色,从旧戏园子的喧嚣到茶馆里的议事,无不透露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压抑与生机。沈知行与顾大龙,因一次关于码头工人权益的冲突而结识,他们的友谊,是跨越阶级的尝试。 情感冲突: 沈月华与一位流亡至此的知识分子李牧的相恋,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对理想的投射,但这段感情很快被现实的残酷所考验。 第二部分:漫漫长夜中的抉择(1937-1945) 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撕裂了平静的生活。青溪镇沦陷,个体命运被裹挟进巨大的历史车轮中。 生存与道义的拷问: 实业家的困境: 沈知行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他拒绝成为汉奸,秘密利用自己的渠道保护工人,并资助地下力量。他的工厂成为他与敌人周旋的战场,每一次生产决策都关乎生死。 绿林与抗争: 顾大龙将他的“义气帮”转变为一支游击力量,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山林与城镇之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他逐渐理解了,个人的“义气”必须服从于民族的“大义”。 知识分子的隐忍与渗透: 李牧和沈月华辗转来到大后方,通过教育和宣传工作,维持着民族精神的火种。他们见证了战争带来的物资匮乏和道德重塑,深刻反思了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的脆弱性与必要性。 关键事件: 本部分详述了一次“抢救物资”的行动,沈知行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顾大龙提供武力保护,李牧策划路线,三股力量艰难地合作,成功将一批重要的医疗和工业设备转移至后方。这次行动,也让沈知行明白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并非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规划,更在于身先士卒的实践。 第三部分:重建家园与记忆的沉淀(1945-1955) 抗战胜利后,胜利的喜悦并未带来长久的安宁,新的社会变革又一次来临。 重建与分野: 回归与重塑: 战争结束后,幸存者们带着满身的伤痕和深刻的烙印回到故土。青溪镇的重建工作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的迷茫。沈知行试图恢复他的实业,但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他必须做出痛苦的取舍。 人性的回响: 顾大龙,这位从底层崛起的地方领袖,在新时代中面临身份的转型。他必须学会适应新的规则,但他对底层百姓的关怀从未改变,只是表达方式变得更加谨慎和隐晦。 历史的审视: 本部分着重描写了幸存者们对于那段“烽火岁月”的回望与释怀。李牧和沈月华在新的教育岗位上,用亲身经历教育新一代青年,让他们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牺牲的价值。 结局的意蕴: 小说没有提供一个简单圆满的结局,而是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代价是曾经的纯粹与无暇。沈知行的实业最终融入了新的集体规划;顾大龙成为了地方上的模范人物,默默守护着旧日情谊;而知识分子们则将他们的记忆和理想,凝结在对后代的教诲之中。 主题提炼: 《山河故人录》探讨的核心是“韧性”与“传承”。它歌颂的不是单向度的胜利,而是个体在面对时代碾压时,不屈服于命运的强大内在力量。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物命运的细致勾勒,让读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理解在任何动荡年代中,人性的光辉与坚守的重量是何等珍贵。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时代变迁的人们的史诗。 --- 读者评价摘录(节选): “陆远没有回避那个年代的残酷,但他所有的笔墨都指向了那些微弱却坚定的光芒。读完此书,你会对‘故人’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细节的真实感令人震撼,仿佛真的能闻到旧式工厂里的机油味和战争时期的硝烟味。这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这是用血肉写就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与柯棣华》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笔触,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柯棣华内心世界的描写,他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艰难的抉择,这些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奉献”的真正含义。柯棣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他的付出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个人得失。这种无私的大爱,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柯棣华的故事,更从中汲取了力量,激励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践行爱与奉献的精神。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够带给我长久启迪的好书。

评分

最近刚读完《我与柯棣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真”。不是那种刻意雕琢的“真”,而是那种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鲜活而生动的“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每一个场景时,都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不添油加醋,也不回避艰辛。读到那些关于医疗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的描写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体会着当时的困境。而更让我动容的是,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柯棣华和他带领的医疗队,却依然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他们用简陋的器械,用智慧和汗水,为无数伤病员带来了希望。这种在绝境中绽放的人性光辉,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并非来自神话,而是来自平凡的个体,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这本书,让我对“奉献”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和平与生命有了更敬畏的感情。

评分

《我与柯棣华》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立刻翻开它。书的封面设计很简洁,但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厚重。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着去细读,而是先把它放在床头,时不时地摩挲一下,想象着书里讲述的那些故事,那些人物。柯棣华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一直带着一种神秘感,他是一个遥远时代、遥远国度的英雄,他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历史课本和纪录片里,但总感觉隔着一层模糊的面纱。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近距离地触摸这份历史,去感受这份传奇。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地认识他,了解他的付出,他的牺牲,以及他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去理解那份无私的大爱,去思考生命真正的价值。我准备好了,迎接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迎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与柯棣华》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信仰和勇气的深刻对话。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将柯棣华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我喜欢这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它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书中的信息,去品味其中的情感。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柯棣华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染。他不是没有彷徨,不是没有痛苦,但他始终将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柯棣华个人的经历,更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在阅读《我与柯棣华》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所吸引。作者运用了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充满挑战的年代。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无论是简陋的医疗站,还是艰难的救治过程,都描绘得绘声绘色,让我身临其境。我能感受到当时医疗条件的艰辛,也能体会到柯棣华及其团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然而,最让我震撼的是,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医术,为无数生命带来了曙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外国医生在中国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光辉、国际友谊以及人类共同抗争病魔的史诗。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友谊”和“互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付出努力的人们,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