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庚(1911——2003)是我国当代著名戏剧家,早在30年代,他就担任了左翼剧联的领导工作,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评论文章。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鲁艺戏剧系主任和东北鲁艺的负责人,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他为戏剧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他的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不断地总结戏剧创作和戏剧运动的实践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提出了“剧诗说”等著名的学术观点,对戏剧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张庚同志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工作。他的文章和著作集为《张庚文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他倡导和组织领导了《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当代中国戏曲》等国家重点项目和宏伟的工程。他对京剧、昆曲一直热情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关理论和评论对京剧、昆曲艺术和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安葵,本名王安奎(亦作王安魁).一九三九年生于辽宁省盖州市。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顾问。《中华戏曲》主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出版著作有:
《当代戏曲作家论》(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戏曲拉奥孔》(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新时期戏曲创作论》(新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张庚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
《海边剧评》(新华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
《戏曲理论与戏曲思维》(中国戏剧出版社二000年版)
《昆曲创作与理论》(与人合作)(春风文艺出版社二00五年版)
《赏今鉴古集》(台湾二零零五年出版)
《戏曲理论建设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
与人合作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中国当代百种曲》(江苏美术出版社二零零七年版)。
第一章湘江北去
在离长沙大约一里路的一个小站上,有个瘦高的青年正在焦急地等待北去的火车。他家住长沙,但长沙站内已挤满等车的人。他想小站会好一些。谁知这里等车的人也不少。1927年,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谋生的,投奔革命的,总之,人们都在家里待不住了,纷纷地跑出来,再加上火车常常不能正点运行,就更使车站人满为患。
他只有十六岁,中学还没有读完。但革命的热潮使他坐不下来,他要参加革命军。这时叶挺率领的“铁军”已经打到汉口,那里成了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离开慈爱的母亲,只身前去汉口。这是他第一次“长途旅行”,在热烈的向往中也不免有几分离乡的惆怅,特别是在这令人难耐的等待中,告别母亲时的情景和往昔的生活又一幕一幕地闪现在眼前……他叫姚令圭,而后改名姚禹玄,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张庚。他写文章用过笔名长庚,大概是因为他喜欢每天傍晚闪烁在天边的那颗亮星(长庚即金星,晚上出现在西边天上叫长庚,早晨出现在东边天上叫启明)的缘故吧。可是后来发现鲁迅在用长庚的笔名,他就在“长”字边加了一个“弓”字,成为张庚。这样一直沿用了几十年,知道他姓姚的反而不多了。
……
《诗情史笔 培菊育兰:张庚评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而“温暖”。厚重,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之丰富,以及对张庚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深刻解读。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梳理了张庚先生在文学、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贡献,并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温暖,则来自于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张庚先生人格魅力的展现。书中描写了张庚先生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他如何在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刻,得到亲人的支持和同行的鼓励,这些点滴的温情,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张庚先生“培菊育兰”精神的诠释,他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建树,更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和提携后辈,这种“传帮带”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评分翻阅《诗情史笔 培菊育兰:张庚评传》,仿佛置身于一条历史的长河,而张庚先生便是那河中最耀眼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吸引人,它并非线性地展开,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层层递进地揭示出张庚先生的丰富人生。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那些鲜为人知的史料、那些尘封已久的书信,都被作者挖掘出来,并有机地融入到叙事中。读到关于张庚先生创作《XX作品》(此处请读者自行想象书中提到的某个具体作品)的章节,我被他那种化繁为简、提炼精髓的创作手法所折服。同时,作者对张庚先生晚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记述,也让我看到了他那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赤子之心。这本书没有过度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拔高,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向你娓娓道来,讲述一个令人尊敬的灵魂的故事。
评分《诗情史笔 培菊育兰:张庚评传》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情”与“理”的完美结合。张庚先生的一生,既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与激情,也饱含着史实的厚重与理性。作者巧妙地将这两者融为一体,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文学的感染力,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在谈及张庚先生的文学创作时,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他的艺术风格演变,以及他在不同时期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而在梳理他的人生轨迹时,又能够看到他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坚守学术良知。书中对于张庚先生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更是着墨颇多,他如何倾注心血培养新生代作家,如何倡导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常常引用一些旁征博引的论述,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反而能让读者对张庚先生所处的文化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文化、关于精神的书。
评分翻开这本《诗情史笔 培菊育兰:张庚评传》,仿佛置身于一个时代的回声之中。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张庚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文字,如同山涧清泉,缓缓流淌,却蕴含着深邃的力量。那些关于张庚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与突破,那些他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坚守与抉择,都跃然纸上。读到他早年投身革命,用笔作刀枪,唤醒民众的章节,我能感受到一股澎湃的热血在胸中涌动。随后,他转向文学研究,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那种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深情眷恋,令人动容。特别是在描述他晚年,尽管身体日渐衰弱,但依然笔耕不辍,对于那些年轻一代的文学爱好者,他倾囊相授,耐心指引,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仿佛穿越时空,依然温暖着每一个读者。整本书并非简单的年谱式叙述,而是将张庚先生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情怀,以及他对中国文学乃至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早已化作一株常青之树,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默而有力地生长。
评分这本《诗情史笔 培菊育兰:张庚评传》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张庚。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他并不直接给予读者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人物访谈、以及张庚先生自身的创作片段,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比如,在描述张庚先生某个创作瓶颈期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他有多么痛苦,而是引用了他写给友人的信件,信中透露出的迷茫与挣扎,以及他如何通过阅读古籍、与同行交流来寻求突破,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张庚先生人际交往的描绘,他如何与同时代的文坛巨匠们惺惺相惜,又如何与后辈学子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些细节勾勒出了一个温润而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形象。书中穿插的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刻剖析,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张庚先生人生选择的必然性与独特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走进了那个年代,与张庚先生一同经历了他的喜怒哀乐,也深刻体会到了他那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深沉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