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象棋攻杀技法》作者根据多年从事教学训练的经验,试图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注重长棋方法论。主要讲述了一些做题的技巧、方法以及经验,以求广大棋迷在实战中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明了重复之道。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少儿棋类教学的一个要点就是要不断地重复,千万不要指望讲过一遍的知识,少儿下次可以准确无误地给你在棋盘上摆出来,成年人也是如此。第二章重点介绍了一些大家必须掌握的残局基本知识,以期把基础打牢,提高终盘底力。
三、着重专题研究。作者的老师言穆江先生认为,到一定阶段,专题研究效果往往好于零敲碎打。要提高水平就得不断地系统总结归纳知识。第三章列出了颇有研究价值的几个专题,将它们全盘托出,以期对广大棋迷系统提高有所帮助。
四、掌握每日寸进的法门。费仲光先生一直提倡每天进步万分之一,长棋贵在持之以恒。第四章五花八门地收集了一批我们认为对棋迷持续提高有帮助的内容,希望可以加强临战时的直感力。
五、临摹杀局汇存。青少年学棋阶段,相比较平稳棋局而言,多看精彩的攻杀局,是有利于其较快较好的提高棋艺的,成年人亦然。为此,在第五章我们特选了精彩杀局数十则。另外还收录了不少胡荣华等大师的杀局和精彩短局,方便广大棋迷临摹。
全书还附录了一些棋文,相信认真研读这些棋文对于提高业余棋手的境界是有所帮助的。
作者简介
廖二平,江苏镇江人,六岁开始学习象棋,1993年获象棋大师称号,1996年全国象棋团体赛冠军队成员,1998年首届“迈特兴华杯”象棋大师赛亚军。编写出版了《少儿初级教材》、《象棋速成指南》、《全国象棋个人赛精彩对局解析》(2001-2005),参编或审校《中国象棋实战技巧》(中级教程)、《象棋实用残局手册》等,这些书籍受到广大棋迷的喜爱,其中《少儿初级教材》和《象棋中级教材》还在省内外许多幼儿园、少年宫、小学及高校作为教材使用。
王晔,江苏常州人,师从国手象棋大师言穆江先生,与世界冠军徐天红、特级大师王斌、象棋大师廖二平等有同师之谊。现为象棋棋协大师、江苏省棋类专职教师。所辅导学员多次获得省、市各组别前六名。曾主编《百花齐放象棋谱》,参与编写《象棋杀法练习4000题》多册,近年在《棋艺》、《围棋天地》、《围棋报》、《咬文嚼字》、《劳动午报》、《扬子晚报》、《常州晚报》、《常州日报》、《武进日报》、《龙城春秋》、《老年博览》等刊物发表棋艺理论研究论文近百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学习与做题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第一节 穷举法
第二节 逆向思维法
第三节 数学归纳法
第四节 执果索因法
第五节 派生衍生法
第六节 拆骨补肉法
第二章 象棋基础知识的重建
第一节 必须掌握的基本实用残局
一、车类简单残局
二、马类简单残局
三、炮类简单残局
四、兵类简单残局
第二节 选择性掌握的精巧棋局
一、单子类精巧棋局
二、双子类精巧棋局
三、多子类精巧棋局
第三章 象棋基础知识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单马对单士专题
第二节 单车对士象全专题
第三节 车马兵对车士象全专题
第四节 有关“牛头滚”布局的中局专题
第五节 屏风马横车布局专题
第六节 以棋手及以群体为专题
一、以棋手为专题
二、以群体为专题
第四章 象棋基础知识的积累
第一节 象棋特色布局选介
一、鸳鸯炮7卒
二、鸳鸯炮3卒
三、鸳鸯炮左象
四、鸳鸯炮右横车
五、右三步虎
六、凤凰炮(又称左象横车拐角马或横车敛炮)
七、左象拐角马
第二节 象棋古谱残局与江湖排局精华
第三节 历届全国赛“最佳一盘棋”选录
一、1959年最佳一盘棋
二、1964年最佳一盘棋
三、1981年最佳一盘棋
四、1982年最佳一盘棋
五、1983年最佳一盘棋
第四节 简明最新竞赛规则举例
一、行棋规定
二、比赛规则
三、比赛通则
四、裁判细则
五、棋例
六、棋例举例
七、最新动态
第五节 趣味局和游戏局
一、一车弈和十六子
二、一马弈和十六子
三、一炮弈和十六子
四、一兵弈和十六子
五、游戏局
第五章 凶悍攻杀棋局精选
第一节 棋王胡荣华的精彩杀局
一、胡荣华的独门秘局
二、胡荣华常用的冷门棋局
第二节 象棋大师的精彩杀局
第三节 地方高手的精彩杀局
第四节 象棋大师精彩的让先饶子局
第五节 象棋软件的精彩杀局
第六节 名家精彩杀局细解
附录
言大师谈怎样较快较好地提高棋艺水平
象棋训练与教学法
象棋训练中打谱的几个注意点
用51%赢得胜利
象棋高手与低手的区别
前言/序言
象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吸引着亿万爱好者神游局内,流连忘返。其引人入胜的对局,构思精妙的残局和排局,尤其是临局交战时的竞争性,有无穷的乐趣和魅力。
然而,大多数棋迷往往只有在战胜对手时才能感受这些快乐。那么,怎样帮助他们尽快全面提高弈棋水平,就需要棋书作者去深入思考。本书作者根据多年从事教学训练的经验,试图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注重长棋方法论。主要讲述了一些做题的技巧、方法以及经验,以求广大棋迷在实战中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明了重复之道。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少儿棋类教学的一个要点就是要不断地重复,千万不要指望讲过一遍的知识,少儿下次可以准确无误地给你在棋盘上摆出来,成年人也是如此。第二章重点介绍了一些大家必须掌握的残局基本知识,以期把基础打牢,提高终盘底力。
三、着重专题研究。作者的老师言穆江先生认为,到一定阶段,专题研究效果往往好于零敲碎打。要提高水平就得不断地系统总结归纳知识。第三章列出了颇有研究价值的几个专题,将它们全盘托出,以期对广大棋迷系统提高有所帮助。
四、掌握每日寸进的法门。费仲光先生一直提倡每天进步万分之一,长棋贵在持之以恒。第四章五花八门地收集了一批我们认为对棋迷持续提高有帮助的内容,希望可以加强临战时的直感力。
五、临摹杀局汇存。青少年学棋阶段,相比较平稳棋局而言,多看精彩的攻杀局,是有利于其较快较好的提高棋艺的,成年人亦然。为此,在第五章我们特选了精彩杀局数十则。另外还收录了不少胡荣华等大师的杀局和精彩短局,方便广大棋迷临摹。
全书还附录了一些棋文,相信认真研读这些棋文对于提高业余棋手的境界是有所帮助的。
尽管我们在本书的选材和编排上竭尽全力,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由于水平有限,挂一漏万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棋迷和棋界同仁不吝赐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言穆江以及诸多师友的大力帮助,不胜感谢!
《棋局漫游:战略与艺术的交织》 序言 围棋,作为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游戏,其魅力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输赢。它不仅仅是黑白棋子的排布,更是一场深邃的思维较量,一次对空间、力量、时机的细腻感知。从古代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到现代竞技场上的智慧碰撞,《棋局漫游:战略与艺术的交织》旨在带领读者走进围棋的广阔天地,探索其内在的逻辑之美,领略其人文底蕴,感受棋局之中蕴含的无穷奥妙。本书并非旨在教授一套固定的攻杀招法,也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的战术体系,而是力图从更宏观、更具哲学性的角度,去理解围棋的本质,去品味其中的艺术性。我们将一同漫游于棋盘之上,感受不同棋局带来的独特体验,体会棋手在每一次落子时所做的深思熟虑。 第一章:棋盘上的宇宙——围棋的起源与哲学 在翻开棋盘之前,让我们先回溯围棋的起源。它诞生于遥远的古代中国,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成长而发展。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虽然斑驳陆离,但都指向了它作为一种模拟自然、体现人生哲理的工具。棋盘,由纵横各十九条线构成,形成三百六十一处交叉点,这并非随意的数字,而是与古人对天象、宇宙的认知息息相关。黑白两色棋子,简单而纯粹,却在棋盘上构建出一个无限变幻的世界。 围棋的哲学内涵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鼓励急功近利的“杀戮”,而是强调“厚味”的积累,注重“实地”的经营,提倡“均衡”的发展。棋局中的每一个回合,都可能是在为未来的胜利埋下伏笔;每一次弃子,都可能是在为更大的空间腾出可能性。这种“大局观”和“长远眼光”,正是围棋区别于其他许多博弈游戏的精髓所在。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如何辨别主次,如何权衡得失,如何在看似平淡的表面下,挖掘出潜在的价值。 我们将探讨围棋的“道”,不仅仅是技艺之道,更是人生之道。棋盘上的生死、得失、进退,无不映照着现实生活的诸多面向。懂得围棋,或许更能理解人生的无常,更能学会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沉静与智慧。 第二章:无形之阵——围棋的战略思维 围棋的战略,并非僵化的固定模式,而是随着棋局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它是一种对棋局全局的整体把握,是对棋子力量和效率的精妙运用。本书将深入剖析围棋战略的几个核心要素,帮助读者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战略思维框架。 势力与实地: 围棋的最终目标是围空,获得比对手更多的实地。但实地并非一蹴而就,它往往是建立在强大的“势力”基础之上的。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构建势力,如何将势力转化为实地,以及在攻防之间,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有时,暂时的让步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有时,看似被动的局面,却可能蕴藏着反击的契机。 节奏的掌控: 棋局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节奏”的掌控。过快或过慢的落子,都可能错失良机或引火烧身。我们将分析不同棋局阶段的节奏特点,学习如何在优势时保持稳健,在劣势时寻找机会,在均势时制造变数。这种对节奏的敏锐感知,是高手之间的重要区别。 布局的艺术: 布局是棋局的开端,它为整盘棋定下了基调。一个好的布局,能够为后续的战斗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取主动。我们将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布局定式,而是从布局的原则出发,理解不同布局风格的优劣,学习如何根据对手的棋风和自身的特点,灵活选择和调整布局。 弃子与取势: 围棋并非简单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而是要在关键时刻,懂得“弃子”的智慧。有时,一个棋子的牺牲,能够换来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外势,甚至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弃子背后的逻辑,理解如何判断何时弃子,以及如何最大化弃子的价值。 第三章:点睛之笔——围棋的战术变化 在宏观战略的指引下,精妙的战术变化是取得胜利的利器。但本书中的战术,并非仅限于计算步数,而是更侧重于理解战术背后的逻辑和意图。 扑与劫: “扑”和“劫”是围棋中最具代表性的战术手段之一。它们往往是局部战斗的关键,也是双方争夺主动的焦点。我们将深入理解扑和劫的原理,学习如何在棋盘上巧妙地运用它们,以及如何应对对手的扑和劫。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对双方心理和计算能力的考验。 眼位与活棋: 棋子的“眼”是其生存的根本。一个棋子的存亡,往往取决于能否做出足够的“眼”。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做出眼,如何破坏对手的眼,以及在复杂的缠斗中,如何判断棋子的死活。理解眼位的逻辑,是围棋基本功的基石。 侵消与破空: 当对手的实地围得过大时,就需要“侵消”的战术来削弱其成果。而“破空”则是更直接的攻击手段,旨在打破对手的围空。我们将分析不同的侵消和破空方法,理解其中的时机选择和风险控制。 治孤的智慧: 当己方棋子陷入被动,面临被围杀的危险时,“治孤”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棋手在极小的空间内,寻找生存的希望,甚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将分享治孤过程中常见的技巧和思维方式。 第四章:棋盘上的美学——围棋的艺术性 围棋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严谨的逻辑,更在于其蕴含的艺术性。每一个棋局,都可能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次落子,都可能是一次充满诗意的创作。 棋形之美: 棋子在棋盘上的组合,可以形成各种优美或奇特的“棋形”。有的棋形如同展翅的雄鹰,有的则宛如蜿蜒的巨龙。我们将欣赏这些棋形之美,理解它们在棋局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如何创造出更具艺术性的棋形。 气韵的流动: 好的棋局,往往有一种“气韵”在其中流动。棋子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捕捉和营造这种气韵,让棋局充满生机与活力。 无声的诗篇: 棋局中的每一次攻防,每一次弃取,都仿佛在谱写一首无声的诗篇。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思。我们将尝试用更具文学性的语言,去描绘棋局中的精彩瞬间,去感受棋手内心的波澜。 人与棋的对话: 围棋不仅仅是人与棋盘的对话,更是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棋局的静谧中,我们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本书将鼓励读者在对弈中,体悟这种深刻的个人成长。 第五章:棋局之外——围棋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意义 围棋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文化载体。 围棋教育的价值: 围棋对儿童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抗挫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我们将探讨围棋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以及如何将围棋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围棋与科技的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围棋成为了检验AI能力的重要标尺。我们将简要回顾围棋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思考人工智能对围棋发展的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围棋的国际传播: 围棋早已跨越了国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我们将了解围棋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交流意义。 围棋的态度: 最终,本书希望传递的,是一种对待围棋的态度——一种尊重、一种探索、一种享受。围棋的胜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棋盘上所体验到的思考过程、艺术感受以及人格的磨砺。 结语 《棋局漫游:战略与艺术的交织》是一场思想的旅程,一次智慧的探索。它不是一本堆砌了无数“攻杀技法”的工具书,而是一扇通往围棋精神世界的大门。希望通过本书的引导,读者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理解,去欣赏围棋的博大精深,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无尽魅力。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棋盘的方寸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