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是性学理论开山鼻祖深入解读人类性与爱的行为动机之作。在本书中,弗洛伊德首度将精神分析法运用于性研究,通过梳理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寻常男女性冲动的萌芽和成长,发现并探讨每个人性困惑中的关键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新增《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神经症》《论自恋:导论》《儿童的性道德》等篇目,弗洛伊德性学思想的完整再现。
《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直接启蒙了整个现代西方社会对“性”的看法和认知,书中的很多思考和结论即使放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比如关于性,或者关于爱情,弗洛伊德认为健康的爱应该是情爱与肉欲的结合,相反地,这两者的分离导致了广泛存在的心理性阳痿,即在真正爱的人面前无法发挥正常的性功能。
更多精彩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堪称与《梦的解析》并驾齐驱的心理学著作,集结了弗洛伊德生平性学理论中所有令人瞩目的篇章,大部分版本中未收入《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神经症》《论自恋:导论》《儿童的性道德》等也被收入本书。《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可以为我们解答很多问题,,例如到底什么是性变态?儿童会有性欲吗?为何女人越“坏”,男人越爱?我们对于性对象的选择会受到哪些影响?……《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的译文经过译者反复梳理打磨,以争取能更贴近读者,帮你确定无疑地读懂为止。所以《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是关于弗洛伊德性学理论的精美读本,是揭示人类性心理隐秘的传世之作。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被称为“维也纳一精神分析学派”。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图腾与禁忌》等。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性学三论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四版序
第一章 名目繁多的“性变态”
第一节 性对象的变异
反传说的同性恋者——“性倒错”
性倒错的缘由
其实你也是“双性人”
男性的身体,女性的气质
关于儿童性侵案背后的真相
第二节 性目标的转变
缘起:对性对象的高估
身份不明的“性器官”
恋物癖难道是爱屋及屋
为何会有“前戏”?
施虐—受虐之谜
第三节 性变态总论
要有多不正常才算是病态?
性变态与恋母情结有关?
功能强大的精神分析法
神经症与性变态
活跃的快感区
每个人都有点儿“变态”
第二章 为幼儿的性欲正名
第一节 幼儿性欲的存在及表现
不应被遗忘的幼年期性发展
性欲是一条曲折流淌的河流
婴儿为什么喜欢吮指
快感区的转移及扩张
第二节 天使的诱惑——论自慰
肛门区的活动
生殖区的活动
自慰时间有多长
魔鬼对天使的引诱
体罚要不要被禁止?
第三节 对幼儿性欲的研究
求知欲
狮身人面像之谜
阉割情结与阳具嫉羡
生育理论
关于性交的虐待观
幼儿性探索的典型事例
性组织的发展阶段
前性器组织
矛盾症
性对象选择的两个时期
第四节 幼儿性欲的来源
机械性兴奋
肌肉活动
情感过程
智力活动
第三章 青春期的变化
第一节 性兴奋与性紧张
爱与痛的边缘
前期快感的形成与危险
性物质的作用
性兴奋的来源——“青春腺”?
无处不在的力比多
第二节 父母的影响
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之路
溺爱的危险
“不要离开我”——幼儿的焦虑
性对象的选择
性倒错的预防
第三节 小结:影响性正常发展的因素
体质与遗传
后天影响
偶发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 总结
第二部分 我们要对儿童讲“性”吗?
第一章 儿童的性启蒙——写给福斯特的公开信
第二章 儿童的性理论
第三部分 爱情心理学
第一章 放荡的女人有人爱
第二章 情爱与性爱的分离——论广泛存在的心理性阳痿
第三章 处女是怎样一种妖孽
第四章 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神经症
第四部分 自恋心理学
第一章 自恋的描述及争议
第二章 自恋的病理学研究
第三章 自恋与对象选择
附录:弗洛伊德生平及主要学说理论
精彩书摘
第三部分 爱情心理学
第一章 放荡的女人有人爱
一直以来,在人们根据什么样的“爱情标准”进行对象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在想象的要求和现实之间保持一致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很信任作家们的描述。
客观地说,作家们的确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潜质。一方面,他们善于借助细致入微的观察发掘隐藏在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另一方面,他们也敢于将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展现给他人,进行自我剖析。但有一点却降低了他们创作的现实价值:他们在创造特定情绪效应的同时,还必须引发读者的理智和审美快感。有鉴于此,他们无法将现实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而必须对其进行切割,去除那些有碍创作的干扰成分,同时又加入另外一些细节,以此为整部作品服务。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所谓的“诗人的特权”。
然而,他们虽然竭尽所能地描述生命和爱情,却对人类心理状态的起源与发展关注甚少。所以数千年来,虽然作家和诗人借助爱情这一素材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愉悦,相比之下,心理学对爱情题材的介入难免相形见绌,索然无味,却也不应等闲视之。
心理学的研究虽无情趣,却完全能够以严谨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人类的爱情或其他的事情,使之更符合科学和逻辑。另外,心理学的发展将会展示人心是可以不完全屈从于“快乐原则”的。
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中,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搜集到神经症者的爱情行为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回忆到所见、所闻的类似行为,不管它们发生在一般健康者的身上,还是一些杰出人物的身上。一旦某些素材经常出现并累积为共同素材时,一些明显的类型便更加清楚了。
在此,我首先描述一种发生在男人间的性对象选择的类型,因为此种类型的爱情必要条件很有特点,并令人迷惑和费解。不过,精神分析仍然可以对此进行简单的解释。
在这一类型的人的爱情条件当中,爱情的第一个先决条件相当特别,只要这个人身上有这一条件出现,那么这一类型的其他特征肯定都会在这个人身上得以呈现。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受伤的第三者”。
也就是说,这类男人在选择爱恋对象的时候,绝不会考虑单身或是离异独居的女子,而只会对有夫之妇、已经订婚的人或者他人的情妇发生兴趣。有些时候,由于这一条件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那种“名花无主”的女人往往会被这类男人所忽视,甚至遭到他们的拒绝;可是只要这个女人一跟其他男人扯上关系,她就会成为追逐的对象。
另一个条件也许不那么常见,但也十分引人瞩目。它经常和第一个条件联袂出现,当然,第一个条件更经常地独立出现。这第二个条件表现为,这种男人从不把那些贞洁、正派的女子当做他们的爱情对象,反倒是那些在性生活方面很不检点、毫无忠诚度可言的女子会对这类男人产生巨大的魅力和诱惑。
这类男子的口味也分不同的层次,无论是那些喜欢与人调情的有夫之妇、习惯于脚踏几条船的交际花还是所谓的大众情人,都有人喜欢。说得粗俗一点,这些人简直就是非荡妇不爱。
如果说第一个条件满足了这些男人争强好胜的欲望,那么第二个条件中那些浪荡的女子,则能使这类人的嫉妒心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这一点也是这类人所必需的。只有当他们能够嫉妒时,其情感才能达到极致,女人在他们眼中也才具有充足的价值。于是,这些男子会抓住每一个能够借题发挥的机会,将自己的妒火煽动到顶点。
奇怪地是,他们从不会妒忌自己情人的合法对象,而总是会将怀疑的目光投到自己意中人身边的那些陌生人身上。有些人甚至从来不希望独自占有一个女人,而更愿意沉浸在某种三角恋关系中。
我有过一个病人,他曾经因为自己情妇的放荡而饱受折磨,但后来那个情妇要结婚了,他却没有表示出任何异议,甚至极力促成此事。此后的若干年,他都没有对情妇的丈夫表现出丝毫的嫉妒。
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病例,患者起初对自己初恋对象的丈夫十分嫉妒,后来多次要求自己的情妇离婚;但在随后的几段感情中,他也开始变得与其他人一样,不再将情妇的合法丈夫视作障碍。
以上两点说的是这类男性的爱恋对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接下来我们要说说他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爱恋对象的。
在正常的恋爱关系中,洁身自好的女子总会受人喜爱,生性放荡的女子则会被人看低一等。但我们现在要说的这类男子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后者才是值得倾心爱恋的对象。他们会费尽心机维持与这类女人的暧昧关系,说他们为之神魂颠倒也不为过。在他们眼里,情妇就是自己唯一的挚爱,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这样的女人对他保持忠贞,这样的要求当然又会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关系明显有着强迫症的影子,这可以说是所有这类恋爱关系的通病。并且,这种爱情关系清楚地展现了它的“冲动性”特征。虽然任何涉入爱河的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冲动,但是这一类型的患者,当他们无可救药地爱上一个女人时,他们那种冲动就会更加明显。
令人费解的是,当他们热情似火地爱着的时候,人们都以为这种孤注一掷的爱情会耗尽他的全部热情,在有生之年,他不可能会像这样再爱一次,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这种类型的人当中,他们这样狂热的情感依恋会以同样的特征反复多次出现:每次遇到的女人都可完全替代之前的那一个,再次让他燃烧起来。比如,由于居住环境、换工作等外在条件的变化,这类患者所爱的对象也会经常发生改变,以至于他们与多个女人形成了长期的系列关系。
最令旁观者大跌眼镜的,恐怕是这类人“拯救”自己情妇的欲望了。这些人坚信自己的情妇需要自己,否则她们就会自甘堕落,跌入道德的谷底。所以,为了拯救她,他才紧紧地抓住她不放。如果说他们的情人真的放荡不羁,为社会所不容,那他们的这种想法倒也情有可原;可问题是,即便现实中的女人没有被拯救的需要,这一类人依然会存在这种冲动。我就见过一个这一类型的男人,他用花言巧语将情妇骗上了手,接着就开始不遗余力地说服她对自己忠贞不二。
在看过了以上这些特征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喜欢有夫之妇和放荡的女子,他们的嫉妒亟需释放,他们自命忠诚,却又孽缘不断,还幻想着去拯救自己的情妇;这些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一切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所能够概括的。
要找出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对这些研究对象的生活史作深入的精神分析。与常人的恋爱生活一样,这群人独特的对象选择和情感纠葛,也必然可以追溯到孩提时期对母亲的依恋。可以说,他们的这些行为也是摆脱恋母情结的方法之一。
哪怕是在正常的情感生活中,一个男子选择的爱恋对象往往也会有母亲的影子。许多年轻人偏爱成熟的女子,就是最好的例证,只不过他们很快就能把力比多从母亲身上转移开来。而我们这儿研究的这类人在进入青春期后,其力比多仍然停留在母亲身上,他们随后选择的爱恋对象都有母亲的特征,甚至很容易就能被看作是母亲的替代物。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作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孩子在出生时能够很快地脱离母体,那么孩子的头多半会又大又圆,形状很正常;而如果新生儿费了半天劲才与母体脱离,那么这个孩子的头看上去很可能会像母亲狭窄的骨盆的形状。
这种人的爱情条件及爱情行为确实源于和母亲有关的心理情结,对此我们当然有足够的证据。最容易解释的大概也就是第一点特征,即其恋爱对象必须已经身有所属,也就是说,“受伤的第三者”是必不可少的。不难发现,在孩子的意识中,自打娘胎里出来起。母亲就是属于父亲的,“受伤的第三者”其实就是父亲的化身。
这样一来,这些人把情人视作掌上明珠,对其忠心耿耿,也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母亲,孩子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怎么也割断不了的。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种人选择的爱情对象总是母亲的替身,那么要理解下面的事实就会容易很多:这种人虽然每次都是狂热地爱着一个女子,但是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追逐新的爱情对象。
精神分析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在潜意识当中对无法代替、独一无二的东西有着热切的渴望,那么他就会无休止地去追寻。他想要的是母亲,而现实中所选择的爱情对象都是母亲的替身,替身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母亲,所以他会不断地更换,不断地追寻。
这种情形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比如,在某个年龄段,小孩子会表现出喜欢无休止地提问问题,他们原本想问一个问题,但是很少问了就算。同样地,一些喋喋不休的神经症患者的表现也几乎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心中担负着某种秘密的重压,但总是话到嘴边口难开。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上述理论去解释。
……
前言/序言
常谈常新的性与爱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历来都争论不断,这其中,又以对其鼻祖弗洛伊德的争论为盛。一方面,对于学科内部即科学心理学的门人而言,将它斥为心理学的旁门左道甚至异端邪说而几欲将它逐出“正统”心理学的大门外是一种态度,将它作为一个老掉牙的祖先表面恭敬有加实际已不屑一顾又是一种态度;另一方面,对于学科外部的人而言,将弗洛伊德“误解”为心理学的掌门人的不算稀有,以为只要读了他的著作就算是与心理学沾边的人也不在少数,甚至,拍电影的要去学他,写小说的要去利用他……总之,不管是对心理学持何种观点和态度,不管有没有看过他的书,学习过他的理论,几乎无人不晓弗洛伊德这个名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洛伊德已然算是经典。
作为一个资深弗迷,光熟读他的各路版本的著作已不够,在小编面前摊开的有:艰深晦涩的版本,偏颇出奇的版本,老实守旧的版本,别开生面的版本;英文转译的版本,德文再译的版本;英文的版本,中文的版本;21世纪以前的版本,21世纪之后的版本……感谢所有的版本为这本书的编译提供的种种误解和更接近于真相的直达内心的召唤。小编不敢说是更走近老弗了,但是从今而后,小编更愿意将他思想的光辉牵引出一条实线,而能更接近年轻又勤思的读者们了。
经典的价值在于不断被重译,就像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需要常谈,而能长生。况且,性与爱的问题是时时萦绕在人们心头,也激发了无数前人创作的主题来源。
这本书集结了弗洛伊德生平性学理论中最令人瞩目的篇章,老实说,它们受到过很多指责。但我们都知晓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客观、公正地去批判一个人的观点,至少要先站在他的角度上考虑其观点的准确性从而真正不带任何误会地理解其观点。当然,除却那种本身毫无逻辑性、根本无从理解的荒言谬论。我想说的是,站在误解的基础上去评价一个人,或是一种思路,都是有失修养的。而这也是这本书的初衷,小编希望它能面向更多的读者,让那些不了解弗洛伊德的人,看见他,走近他,至于在这之后是成为他的铁粉还是对他嗤之以鼻,那都凭您的爱好而定。对于那些已通读过他的著作的人,这本小书不妨成为您手中的一本参考,也欢迎您对它可能出现的错漏之处指出给予批评指正——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完美,只能一步步接近。
不可否认,弗洛伊德关于性学的有些观点至今已被证伪,但仍然有很多思考和结论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有参考价值和进步意义的。关于性,或者关于爱情,弗洛伊德的最引人入胜的观点在于,他认为最健康的爱应该是情爱与肉欲的结合,相反地,这两者的分离导致了广泛存在的心理性阳痿,即在真正爱的人面前无法发挥正常的性功能。弗洛伊德反对禁欲,特别在《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神经症》一文中,他直指了社会文明对现代人,特别是对女性在性生活方面禁锢的弊害;他认为正常与变态之间并非存在一条分明的界限,常态与变态甚至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共存;他反对成人对于儿童在性知识上讳莫如深,提倡对儿童实行性教育;在很多看似对立的倾向中,弗洛伊德看出了它们的一致性(共存性),如男性和女性,施虐和受虐……
读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你可以将它作为一般的性学知识的普及读物来读,当然,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去伪存真;小编更提倡将它作为一种世界观来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借着弗洛伊德的眼光看到一个别样的、精深幽暗的世界;循着他的思维逻辑,你也能发现思辨的乐趣。
到底什么是性变态?我们对于性对象的选择会受到哪些影响?儿童会有性欲吗?为何女人越“坏”,男人越爱?相信本书能带给你很多有趣的启发。
在线试读
第一部分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