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夏誌清與滬江大學》梳理考證夏誌清就讀滬江大學英文係期間留下的印跡,主要內容包括孤島時期滬江大學概況、夏誌清發錶在滬江年刊上的英文創作以及關於夏誌清滬江歲月的迴憶與考證等。附錄部分收入夏誌清的處女作及早期軼文數篇。這些資料屬首次麵世。
目錄
序
前言
上編 孤島時期滬江大學概況
戰火中的軍工路校園
沒有校園的大學
校長與各學院教員
各年級學生情況
學生課外活動
中編 夏誌清的滬江緣
同學少年多不賤:夏誌清的滬江緣
初見張愛玲喜逢劉金川——兼憶我的滬江歲月
讀、寫、研究三部麯
下編 孤島時期滬江文選
Discipline(紀律)
Fallacies Concemmg Educatlon and the“Umversity of Society”(有關教育和“社會大學”的謬論)
The Liberal-Minded(自由主義思想者)
A University Life without a Campus(沒有校園的大學生活)
On Coeds(關於男女同校)
附錄
夏誌清年譜
父母與夏誌清的交往
心心念念足音壁迴——記永遠的夏誌清先生
夏誌清夫人訪問記
夏誌清早期軼文
後記
精彩書摘
《夏誌清與滬江大學》:
初見張愛玲 喜逢劉金川——兼憶我的滬江歲月 一九四二年六月大學畢業後,到一九四五年十月離滬駛往颱北去當一名小公務員,那三年多的時間裏我隻參與過兩個像樣的文藝集會:一九四三年鞦天我在宋淇兄嫂傢裏見到瞭錢锺書、楊絳夫婦和其他上海的文藝名流;一九四四年夏天我在滬江英文係低班同學傢裏見到瞭張愛玲和不少滬江、聖約翰大學的學生,他們都是仰慕張愛玲而來的。此外我並未參加過一個文藝集會,說齣來不會有人相信,但實情確是如此。
畢業後我讀書更為專心,隻同老同學來往,常見麵的四位:陸文淵、吳新民和張心滄、丁念莊這對伉儷——至今尚健在,我想另寫一文迴憶他們。另兩位英文係同班同學王楚良、王玉書,同我也有來往。王楚良思想比較“前進”,一九四九年後他在中國外交部工作,曾齣差加拿大多年。王玉書來自福建,可能傢庭環境比我還要清寒,畢業後即結瞭婚,且考進瞭郵政局,抱住瞭一個鐵飯碗。一九四八年我進耶魯研究院後,給他一封信,他迴信對我極錶欽羨。假如他終身在郵政局服務,我想即在六七十年代王玉書也未曾受到過多少苦難。赴美前我到他傢裏去辭彆,見到他們小夫妻十分恩愛,而我自己在上海競連一個女朋友都沒有,對他們的處境也頗為羨慕。
大三那年,張心滄接任為學生自辦的英文《滬江旁觀報》(The shanghai spectatot)的主編,我當文藝編輯。心滄同我一樣是個不愛搞課外活動的純學者,到瞭大四那年,他辭掉《旁觀報》主編之職,隻好由我接任,另請一位大三學生當文藝編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變,翌晨星期一我照舊乘公共汽車、電車到校,纔知道上海也有瞭個大變動。我剛編好的一期《旁觀報》,原該星期一分發給老師、同學的,不料承印該報的英文《大美晚報》社已被封鎖,該期也就從未見過天日。對我來說,時局大變之後,整個春季學期我不必再費神去編報,倒是個大解放。
連學校都將改稱為“滬江學院”,我們這一屆畢業生當然更無興緻去編印一本畢業紀念冊瞭。少瞭這本留下每人學士裝小照的書,原先不熟的同屆畢業生也就更容易忘懷瞭。不過,上列六位同係同學之外,滬江熟朋友我倒還是有幾個的。其中一位名叫王弘之,高一上學期我在江灣滬江附中住讀時即同他很熟瞭。我在《讀·寫·研究三部麯》此文末段,提到“畢業後兩年,有一天滬江政治係同學王君來訪”,藉走瞭我的孤本學士論文,這位同學即是王弘之。引文見《難窗集》五十九頁。九歌齣版社剛把此書重印瞭一次,市麵上應該買得到。
滬江學生要對自己的主修學科、兩門副修學科修滿瞭多少學分,纔能畢業。一不小心,副修課程學分不夠,就有留級之虞。我想王弘之就是這樣給拖延一年的。到瞭一九四三年,上海局勢已比較穩定,滬江的大四學生又要齣一本畢業紀念冊瞭。王弘之想必參與其事,知道我英文寫得好,就嚮我來拉稿。我反正在傢裏讀書,為他寫瞭兩篇,並親約張心滄寫瞭一篇,對紀念冊的編排方麵我也齣瞭不少主意。一九八三年六月我迴到上海老傢,纔知道所有我的藏書玉瑛妹交給政府後並未發還,想都給毀瞭。那本畢業紀念冊如尚在,我能看到自己的少作同所有一九四三年畢業生的個彆照片,應該是很有意思的。
……
前言/序言
夏誌清與滬江大學 [Hsia Chih Tsing]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