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澳] 雅尼斯·瓦鲁法克斯Yanis,Varoufakis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1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543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大学的邀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40
字数:340000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理解经济学的方式就是进行批判思考。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图表、理论、例证,更是将各种模型给予了哲学意义上的注解,赋予经济学以生命力。严谨和批判性思维并存,它就像是一本自助手册,手把手教你,演示做事的方法。


  

海报:

内容简介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采用回顾相关概念、解释其历史演化、对其进行批判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向原有的理论假设进行挑战。通过解释理论假设背后包含的政治及哲学偏见,使经济学的变得十分有趣。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专门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第二部分重点关注初学者的学习心理,即读者在面对经济学争论时产生的焦虑与困惑。针对“经济理论真的很重要吗?”“我该学经济学吗?”“学经济学对我有什么好处”等经济专业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做了诚恳的回答。

作者简介

  雅尼斯·瓦鲁法克斯(Yanis Varoufakis,1961— ),希腊当代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和博弈论,曾先后任教埃塞克斯大学、东英吉利大学、悉尼大学、雅典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现为雅典大学经济学教授。2015年1月出任希腊财政部长,7月辞职。除本书外还著有《博弈论批判导引》《现代政治经济学》(合著)等。

目录

前言 1
上卷:基础部分
第1 章 引言 11
第一部分 消费选择 65
第2 章 回顾:关于消费者和选择理论 67
第3 章 教科书模式的历史:效用最大化的起源 113
第4 章 批评:我们最大化效用了吗?我们应该这样做吗? 138

第二部分 产品和市场 171
第5 章 回顾:公司、产品、市场 173
第6 章 教科书模式的历史:通往完全竞争的学术之路 213
第7 章 批评:教科书中的生产理论是好的经济学、政治学,
还是两者都是或都不是? 236

第三部分 市场、国家与良好社会 287
第8 章 回顾:教科书关于市场和社会福利的内容 289
第9 章 教科书模式的历史:经济学领域内关于合法国家的
概念--起源、困境及两条逃脱路线 352
第10 章 批评:资本主义社会能否优越? 402
上卷结论:基础与跨越 451
下卷:忧虑
第11 章 经济学理论有价值吗? 481
第12 章 对经济学的指责 506
深入阅读

精彩书摘

引 言
教科书中对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研究如何把稀缺的生产资料(例如,劳动力、机器、土地)分配给不同的生产主体(例如,工厂、企业、农场、劳动者和机器),他们的目的都是生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用经济学家的术语来说,经济学研究在稀缺或有限的生产要素(通常定义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拥有多种竞争性用途的情况下,如何被明智地使用。简言之,经济学被誉为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作出理性决策的科学。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同意……
经济学一直被定义为合乎理性的选择……经济学家说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理性……可是他们中几乎没有人说他们研究的对象跟想象有关。乔治· 沙克,《经济思考的实质》(1996)
1.1 没有经济学的世界
让我们来面对一个没有经济学的世界。以经济学的定义作为本书的开场白(如上所示),好像并不能激起读者的兴奋劲儿。所以,请允许我换一种方式:为什么你对经济学感兴趣?如果你是名大学生,大学提供了从天文学到动物学各种各样的课程,为什么你不选其他学科,而偏偏选择了经济学?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因为是我朋友或父母让我选的”,或者“因为我想找份工作,而要获得商学学位经济学是必修的”,要么就是说些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重要之类的话。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在过去(例如在17 世纪)经济生活就不重要吗?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没有人把自己当成是学经济学的学生?(甚至连18 世纪后半期著述颇丰的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 斯密,也只是个道德哲学家。)并且为什么过了那么长时间(直到1890 年),大学才开始授予经济学学位?
古老的经济学
在人类文明开始之际,学者们就已在思考有关的经济问题了。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曾针对某些在今天看来属于经济范畴的问题进行过探讨。不过,同第一批西方经济学家(例如斯密)不同,那些古老的著作都不是作为一套完整经济理论的组成部分来探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运转的。
有人认为,对于知识的探求和经济学的研究,我们的祖先没有我们先进,因为这都需要时间,就像大学里的其他学科一样,需要逐步发展和演化。在某种程度上事情的确如此。追溯到12 世纪,在欧洲最古老的大学里,教授的几乎全是古希腊罗马的语言和文学、法律和神学。自然科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都是在16 世纪之后逐渐引入的。但是,为什么经济学多用了两三个世纪的时间呢?如果认为我们祖先的智商不够,那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的中国人、埃及人和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不仅不可思议,而且令人钦佩。他们深奥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今天的思想家们。中世纪之后,至少从14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和数学都已蓬勃发展起来。然而,真正的经济思想却要再过四个世纪才刚刚起步。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就是对经济学最好的介绍。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 现今经济学中的诸多概念, 不过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概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早已待在教科书里就等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去消化理解;实际上,如果不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经济模型。让我们再回到这样一些问题上来:为什么直到近代才有经济学学科?难道罗马人就不关心经济吗?难道伊丽莎白时代的人就没有认识到经济实力的重要性吗?难道所谓旧制度下的法国贵族(如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权)对经济问题就不感兴趣吗?他们当然想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去研究出一个系统的经济方法呢?我的回答是,经济学对于早期社会没有用处,无须借助特殊的经济分析,他们也能很好地理解社会权力和财富问题。相比之下,今天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经济工具,我们就无法厘清社会的状态(例如,收入分配、机会分配和权力分配)。
为什么过去的社会没有这么多的需要呢? 考虑这样一个例子。在中世纪,西班牙商人在拉美市场上获得的成功,可以充分解释为由于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军事占领和征服而来。同样,英国和荷兰贸易的成功,也是通过各自军队对海上重要航线的控制取得的。将这种经济之外的解释与对日本企业能在美国成功销售汽车的解释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商业的成功和失败,必须从纯粹经济概念的角度来进行阐释,例如,价格竞争力、生产成本、工厂里的质量控制和创新等。
现在,我要提出一个更有争议的看法:不仅是在早期社会经济学没有用,而且这些社会也不可能发展出你在任何一本现代教科书中所看到的那种经济学。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请回顾前面线框里关于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教科书指出,人们为了销售或交换而生产货物。这样的货物叫做商品。那么商品是由什么生产的呢?生产商品的必要成分叫做生产要素,在其下面又可分为三大类: 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即生产过程中必需的工具和机器,也就是“生产方式”)。现代的教科书会继续分析:为了生产商品,企业需要把一些土地(以及在地表下发现的矿产和石油等)和一些劳动力以及更早期由其他人生产出来的一些机器适宜地组合起来。但是企业从哪里获得这些要素呢?标准经济学教科书会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解释:企业获得要素和人们购买产品在同一个地方——市场。例如,出售或出租土地的地产商,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当地就业局(或报纸招聘专栏),以及完善的机器、计算机等市场(即所谓的资本货物市场)。
所以,生产就是企业利用所需的其他商品(即生产要素)制造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都是各类市场(例如,香蕉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交易的商品。于是,经济学就被定义为,在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竞争的情况下,市场如何在总是需要更多商品的社会里合理地分配这些商品的科学。简言之,教科书中把经济学定义为,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分配商品的科学。
我们今天所称的经济学学科, 就是试图讲清上面所述的过程,解释社会的运作方式。社会中的物质产品和用来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人力的和非人力的)都是商品;也就是那些可以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的商品。这也正是经济学与几个世纪之前的社会不甚相关的原因!如果这个结论出现得有些突兀,还可以这样考虑:我们刚刚描述的经济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不在古希腊、罗马帝国或封建法国人的视野之内的。想当然地认为生产和交换的历史跟人类的历史一样长,就会忘记前工业社会与我们当今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上一段提到的三个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虽然它们一直都存在,但与今天截然不同的是,它们不是作为完全成熟的商品而存在的。
让我们先从土地开始谈起。土地当然一直存在,但被称作土地的这种商品却并非从前就有。几个世纪以前,并没有特定的土地市场来决定哪块土地的归属,以及有人要想得到这块土地得花多少钱。在古代,当权者想获得更多的土地,是不会去找房地产商的;相反,他们会找来一群不幸的人,常常是奴隶,来组建一支军队,然后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人会迫切需要对土地所有权进行经济分析。在封建制度下,情况发生了改变。统治者拥有全部的庄园(包括居住在里面的农民),并且通常认为出售继承的土地是可耻的。实际上,土地的产权由国王和皇后赐予贵族们,以作为他们政治服务的报酬。尽管中世纪的档案资料中大量提及土地价格,但它并不同于土地价格在今天的作用(即调节房地产的需求和供给),它主要是用来反映地主们的权力和政治地位。简言之,土地不是一种有价商品,它的价格不是由迫切希望购买土地的潜在拥有者的需求水平决定的,而是由该土地在市场(如农产品市场)中的获利能力来决定。历史已经证明,发动战争和掌控政治,比用经济学来解
释土地转让和土地价格要有效得多。
再来看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大量劳动力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计其数的埃及人民的血汗,筑成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当柏拉图悠闲地研究他的理想国,四周被崇拜他的门徒和学术异己所包围的时候,那些奴隶和雅典的妇女们却在辛苦地劳动着。在封建制度下,除了那些有闲阶级,欧洲农民的工作比我们今天任何人的都要更加辛苦。尽管如此,奴隶、农民和妇女们的辛勤劳作都不是一种商品。他们生产出的产品,被那些从中获益的人(如哲学家、统治者和男人们)尽情地享用着。雇用他们的人,并没有按照由生产率和产出的需求而确定的价格(比如工资)去购买这些劳动。例如,在欧洲封建时代,那些不幸出生在农民家庭的人们,追随父辈的足迹,一代又一代地开垦着同一块土地。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地主能允许他们留下一部分收成来维持生命。要想理解他们自己能留下多少收成,现代的经济思想是爱莫能助的。为什么?因为在地主和农民之间,分配收成是一个政治问题,它取决于地主的残酷程度、对农民起义的恐惧程度、地主之间的团结程度(农民之间的团结程度)、政治中心(如国王或者皇后)与地方势力(如地主甚至是主教)之间的关系和外国军队的侵略威胁等。相比而言,如果我们今天想解释美国、德国或印尼农场工人的工资问题,就不能单纯依靠政治理论。相反,我们要从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农场工人的生产率和他们可选择的就业前景等方面来思考。简言之,我们需要一种经济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封建社会里单纯从农民那里收取部分收成的地主来说,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前言/序言

前 言
我写这本书,始终抱着这样一个理念:经济学教科书应该包含令人愉悦的思想难题、令人兴奋的哲理问题和许多饶有兴味的政治现象,而不仅仅只是提供大量例证。同时也抱着这样一个理念:那些因经验不足而被更深层次问题困扰的初学者们,也可以掌握必要的研究能力,体验到个中快乐。此外,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在追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一门可能平淡无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用好它。或许这本书甚至对我们这些天天都要与这门既有挑战性有时又显得枯燥乏味的课程打交道的老师们也会有所启发。
我们必须这样做。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你都会发现完美的图形、众多的示例、有用的附录、电脑光盘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可以帮助你了解经济学家如何回答他们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现在的教科书在回答已设问题方面的能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已经有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商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网页,这些网页包含大量与每章主题相关的链接。购买他们图书的学生会得到密码,通过电子方式提交他们对书里设定问题的回答。事实上,教科书已经仅仅是一个有着惊人能力的为设定问题提供答案的多媒体切入点。但是症结也在这里,多媒体没法指导你:这些问题来自何处、为什么总问相同的问题、谁提出的问题。它就像是一本自助手册,手把手教你,演示做事的方法。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种手册是多么的无聊。难怪学生们觉得学习经济学太枯燥。然而,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去做,就要通过手册。例如在物理学中,初学者一定要征服枯燥的东西(比如经典力学),然后他们才能自如地大谈黑洞。我认为,对于经济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类比。请允许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同力学方法。例如,你不会看到他们激烈地争论不同的描述流体运动方程的价值。然而,经济学家似乎无法达成同一层面的共识。在所有物理学家都认同的系列话题(像自然科学里的力学)和他们不认同的其他系列话题(像黑洞理论和宇宙的起源)之间,从有效性上来说,并不存在普遍认同的分界线。而经济学上的一系列分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经济生活。例如,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和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甚至是对同一社会环境下概率的理解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教经济学的人自己都发现,彼此很难在一些最基本的事情上达成一致,那么,给学生使用那些假装里面包含一套学生必须牢记的答案和问题的教科书,或是用教化学的方法去教学经济的学生,应当就是一种伪善。我认为伪善是可耻的,本书的写作也是抱着“以伪善为耻”的心态来撰写的。同时,它也倾注了我个人大量的激情,但我希望不会有浮躁与草率。
当然,也有人认为激情会妨碍合理的推理,他们更喜欢有着冷静客观风格的传统课本。对我而言,我认为,把情感和争议从经济学中剥离出来,使经济学丧失了很多分析能力。那些最伟大的经济思想家,无一不是在辩论中获得灵感,在争论中燃起激情,在思想碰撞中寻找答案。但危险的是,我们今天教授经济学的方式已经变得如此平庸,以至于最精彩的部分也变得十分无聊。未来的经济学毕业生,可能有一种成为只会拿着经济学工具在故纸堆里翻来找去的人的风险。也许已经到了给这些旧思想注入新激情的时候了。
本书面临的挑战是在认同教学受到约束的基础上,力求对读者有所启发。一个此前就对我写这本书的意图有所了解的评论家曾告诫我这种做法的危险, 认为我的做法好比在教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如何去使用细微的肢体语言。虽然我承认在对原理进行批判之前必须对其有充分的了解( 的确没有什么比无知的批判更没意义的了),但我对此还是持有不同观点:学习社会科学(至少应该是)从根本上同学习走路不同。学好走路只需机械性地生搬硬套,学好社会科学理论则需借助灵活的批判性思考(当然,同时还要有大量严格的训练)。在社会科学理论中,严谨和批判性思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批判思维的严谨会产生错误的结论,而不严谨的批判思维则会导致盲目主义。诀窍就在于在这两者中间找到一种适当的均衡。
本书的编写,源于我的两个切身经历。第一个经历是,早在1978年,我作为大一新生在埃塞克斯大学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无聊令我十分沮丧,以至于后来我换了专业改学数学。第二个经历是,我教一年级学生经济学的体会。我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再遭受我在1978 年时遭受的痛苦?面对那些把学生看成需要训练的海豹(相反,人需要的是教育)、饶有兴味的经济学术语的相关争论都被删去的教材状况,我只能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大胆改革。我对书中的各种模型都给予了哲学意义上的注解。我的初衷就是希望赋予经济学以生命力,让学生一看到它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个竞技场,不同观点的人为了赢得争论而进行拼争与角逐。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这些注解也日渐增多,并最终转化成了你手中的这本书。
本书架构
本书分为上卷和下卷两个部分。前者是主要部分,专门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第二部分虽然篇幅较小,但却重点关注初学者的学习心理,即读者在面对经济学争论时产生的焦虑与困惑。
在上卷的引言中(第1 章),对经济学的兴起作了历史性陈述,同时对经济学教科书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进行了简单解释。上卷的其他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了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可获得的选择中作出决策,该理论的直接体现是消费者行为模型;第二部分将该理论扩展用来探讨企业如何在“弱肉强食”的市场中获取财富并进行决策;第三部分则从更广阔的视野介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职能,以及它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
在上卷的三个部分中,每部分都包括三章内容:回顾传统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解释这些观点的来源、评价这些观点(本书始终坚信: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批判思考)。
具体来说,第2、5、8 章回顾了传统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第3、6、9 章是“考古”章节,旨在解释各部分前一章论述观点的起源。一般教科书都不会涉及这些内容,这往往给我们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很多观点就像自然法则一样早就自然存在。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挖掘这些观点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当一个人尝试去学习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弄清楚那些神秘的东西更能给人以足够的信心。第4、7、10 章是颠覆部分。在这些章节中,本书将向传统教科书的诸多概念发起挑战。本书不会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像躲避瘟疫一样极力避免争议。在这里我们质疑每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想当然地盲目接受教科书中的各种假设?这些假设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如果每个人都照经济学家假设的要求来行动,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否有其致命的缺陷?或者它是否是最符合人性的组织经济生活的制度?
按照我的很多同事的说法,第4、7、10 章提出的问题,应该留给那些更“成熟”的学生。不过,我仍然希望这些章节能够给初学者带来参与其中的勇气而不是困惑不解。我的想法很简单: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对于“与众不同”课程的追求和渴望,使我们不能把这些争论推到一边、以后再说。原因有三:
1. 把学生看做不成熟的儿童来教育绝不是个好主意。
2. 如果我们把这些争论放到旁边搁置一会儿,就会有一种我们不再重拾它们的危险,不仅仅因为我们可能会遗忘,也因为那些有思想、讨厌像被儿童一样对待的学生可能会过早地放弃我们和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3. 通过追问第4、7、10 章中提出的似乎有些不够礼貌的问题,读者可以更好地明白,那些概念在今天仍然处于争论之中。很多经济学家可能早已忘记这样一句名言:一点点的激情就可能激励你在分析和思考的路上走得很远。所以,如果最后你认为经济学家的观点足以让你信服,你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缘由;如果你认为你仍无法认同这些观点,也没有人能欺骗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4、7、10章的写作始终秉持这样一个信念:“不要轻信任何人的话。”
最后,还有下卷要学习,不是因为它包含了课程当中你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是为了自我愉悦与满足!下卷跟你看到的其他教科书中的内容无法一一对应,它的作用就是提出那些你可能想知道但又从不敢(或者担心)问老师的问题(也许是因为担心没有学过或者跟你的课程不相关)。第11 章提出疑问:经济理论很重要吗?如今有多少学经济的学生关注他们所选择的这一领域?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们通常认为学习经济学就是在学习社会,如今还有多少人这样认为?令人失望的是,这样的人很少。他们如此的愤世嫉俗有错吗?或者在经济学和经济之间是否的确存在松散的联系?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学家往往都是各执一词、坚持己见?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检验并找出哪个更有效呢?为什么这本书要花费大量笔墨来探讨各种争论以及哲学与政治批判呢?……第11 章给出了我的回答。
第12 章从更加个人和具体的角度进行了简要叙述:学经济学对一个人的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坦白而言,学经济学对你有益吗?为什么经济学日益成为一个形象问题——大量出色的学生中途放弃了经济学学位和课程,放弃了这个曾被那些充满激情的人认为是改变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学科?显然,他们受够了这个学科的冷漠和自大。或许你会感到惊讶,尽管本书的基调是质疑,但在第12 章,我还是恳切地劝告那些准备放弃经济学的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了解经济学依然至关重要。
致谢
如果不是因为连续教了悉尼大学七届(1989—1995)大一学生, 我不会有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他们担当了我的准哲学课程的试验对象,阅读了我给经济学导论提供的注解,后来这些注解的内容都写入了本书。约翰· 迈克尔· 豪(John Michael Howe)是这些学生当中的一个,他认真地阅读了本书的初稿,针对发现的错误向我提出了改进建议。我还要感谢我在悉尼大学的同事,因为他们能够如此耐心地容忍我坚持用这种奇怪的方法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买买买了一打。优惠卷停不下来。可以看上一年了

评分

对经济学持不同意见的书,需要读一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简洁,清晰,但要细细品味

评分

买买买了一打。优惠卷停不下来。可以看上一年了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简洁,清晰,但要细细品味

评分

值得购买的好书,送货快,服务好

评分

装订不是很好,朋友推荐的。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