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問學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哈佛問學錄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美] 張鳳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0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 重慶齣版集團
ISBN:978722910150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222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哈佛問學錄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相關圖書



哈佛問學錄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哈佛問學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從民國大傢到當代新銳,《哈佛問學錄》記錄瞭一群保有中國最純粹精神的學者在哈佛大學治學耕耘的人生故事,那些耳熟能詳、如雷貫耳的名字:杜維明、李歐梵、王德威、孫康宜、葉嘉瑩、夏誌清、鹿橋、楊聯陞、趙如蘭、張光直等,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最精髓的民國學者中西方兼收並蓄的治學理念。在記錄學者的核心學術思想之外,《哈佛問學錄》更注重描畫個人風貌,使得學者和大師的個性與人生躍然紙上,是近年來難得的哈佛學者的集體亮相,可以使讀者於人情事理和學術深思兩方麵都能有所藉鑒和學習。


?《哈佛問學錄》既非扣緊文本的學術批評,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品題人物。《哈佛問學錄》每一篇皆是一個思想傳記,講述的是華裔漢學傢在異國他鄉的學術和生活上的糾結,精神上的期望與睏頓。這些漢學傢一方麵深入掌握西方的科學工具,另一方麵又熱切聚焦中華的文化傳統,積極在統轄世界的西方思維中擴大華人、漢學的聲音。


?《哈佛問學錄》的作者張鳳曾在哈佛燕京圖書館任職二十五年,是書寫哈佛最的學者。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哈佛學人迴憶錄,是從民國大傢到當代新銳的海外漢學界的集體素描,其中記錄的人物包含瞭讀者耳熟能詳的學者和大師,如趙如蘭、張光直、杜維明、李歐梵、王德威、孫康宜、葉嘉瑩、夏誌清、鹿橋等。作者張鳳曾在哈佛燕京圖書館任職二十五年,是書寫哈佛最的學者,本書的記錄極富人情味,除瞭學者的核心學術思想,更重描畫個人風貌,使得學者和大師的個性與人生躍然紙上。閱讀起來,極富風味,也是近年來難得的哈佛學者的集體亮相。


作者簡介

張鳳,美籍華人,密歇根州大學曆史碩士,曾任職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二十五年,現為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主持人,另擔任北美華文作傢協會秘書長、海外女作傢協會審核委員、常務理事等職。其作品具有濃厚的曆史感、文化感、民族性,為近年來少有的有創見的作傢,著有《哈佛心影錄》《哈佛哈佛》《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傢散文自選集——哈佛采微》《哈佛緣》《一頭栽進哈佛》等。


精彩書評

張鳳帶著深情,懷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智識分子,繪製瞭一幅具體圖像。

——哈佛燕京中國曆史及哲學與儒傢研究講座教授 杜維明教授

這是本“學術因緣”的結集,每一篇章皆嚴謹呈現學者的麵貌風采,深入淺齣,鮮活感人。

——哈佛大學東亞係漢德升中國文學講座教授王德威教授

張鳳以史傢的冷峻、作傢的溫暖,勾勒瞭百年來哈佛大學華裔學者的研學史。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

張鳳為讀者描畫瞭哈佛令人欽慕的曆史與傳統,以及由哈佛培養熏陶而湧現的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傑齣代錶人物。在張鳳筆下,個個顯示瞭活生生、可觸可摸的鮮活特點,完全不是呆闆正經的“僵化”學者。

——復旦大學徐誌嘯教授

張鳳的《哈佛問學錄》將文學和學術帶齣哈佛課堂,推嚮“公共領域”,擴大瞭東方文化和中國文明的影響,也使“哈佛的中國緣”更加豐富和多樣。

——南京大學劉俊教授


目錄

一懷孤月映清流/1

——漢學名師楊聯陞教授

叫我如何不想他/13

——語言與音樂學傢趙元任、趙如蘭教授父女

啓發漢學的中國考古文明/23

——考古人類學傢張光直教授

為往聖繼絕學/31

——緻力於儒學現代化轉化的杜維明教授

鐵屋中的呐喊/43

——解讀城市現代性、中國現代浪漫文學教授李歐梵

如此繁華/57

——首開哈佛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王德威教授

論性彆格局升降/77

——哈佛大學藝術史與建築史係教授汪悅進談《紅高粱》

明清文學的審美風尚與女性研究/87

——哈佛大學東亞係教授李惠儀

古典與現代的學術及詩情/105

——哈佛大學東亞係教授田曉菲

中國之美典與審美態度/119

——普林斯頓大學高友工教授

改變現代文學史生態譜係/131

——感時憂國的小說史傢夏誌清教授

融匯古今卓然有成/143

——開拓古詩詞現代觀的葉嘉瑩教授

文學的聲音/159

——孫康宜教授的古典文學研究與生命情懷

老男人現代化/171

——創辦《女性人》雜誌的陳幼石教授

《未央歌》歌未央/183

——鹿橋吳訥孫教授的藝術史和文學深思

論中國文化與史學意識/191

——詩人鄭培凱教授

欲識乾坤造化心/203

——劍橋新語社創辦人陸惠風教授

生愛死與生死智慧/213

——探索生命哲學的傅偉勛教授

論近代戲劇和錶演藝術的還本歸原/225

——颱益堅教授談戲劇

紅塵裏的黑尊/235

  ——高能物理專傢鄭洪教授

黃金歲月/243

  ——航天結構動力學專傢卞學教授

美國東亞圖書館第一位華裔館長/247

  ——哈佛燕京圖書館首任館長裘開明博士

中國赴美教學第一人/255

——哈佛1879年首聘中文教師戈鯤化

綉荷包的緣分/263

  ——哈佛中國古典小說史傢韓南與張愛玲


附錄/273

哈佛燕京學社的漢學貢獻

哈佛理科人物掠影

諾貝爾奬得主的啓示

哈佛三百七十五周年慶散記

作者小傳

跋/327


精彩書摘

鐵屋中的呐喊

——解讀城市現代性、中國現代浪漫文學教授李歐梵


李歐梵,1939年生於河南太康,曾任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係教授。

李歐梵學生時期,曾先後跟隨學術巨擘史華慈等人學習,並曾在颱灣大學與同學白先勇、陳若曦、歐陽子、王文興等人創辦瞭《現代文學》雜誌。

李歐梵自颱灣大學畢業後,先後求學於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並執教於達特茅斯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印第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等多所大學,為華裔首位哈佛族裔委員會主席、颱灣“中研院”首位中國現代文學院士。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都市文學、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王德威贊譽李歐梵“但開風氣不為師”,其著述包括《鐵屋中的呐喊:魯迅研究》《中西文學的徊想》《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範柳原懺情錄》《東方獵手》等。他創立的中國文化工作坊演講會,迄今仍是哈佛最盛的研討。


初來波士頓這個文化重鎮,紹光就被一些閤唱團的朋友請去指揮,在圈子裏就聽得談論寫有《西潮的彼岸》《浪漫之餘》的李歐梵教授和他那聲樂傢妹妹李美梵的音樂造詣,對這位現代文學專傢的纔藝之寬闊,很是訝異。1990年“五四”剛過,他應王德威教授之邀,迴到哈佛費正清中心來參加“中國當代文學的創新與傳承”大會,我總算得見當年曾與陳若曦、歐陽子、王文興、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的他。

當時李教授正被哈佛及加大洛杉磯分校兩校拉角,分身乏術。經過兩年的迂迴,1992年他先迴哈佛任客座教授,1994年正式任教哈佛東亞係。

李教授是河南人,長在新竹,1961年畢業於颱大外文係。1970年,即在獲哈佛博士前一年,他已在常春藤盟校之一的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任教,1970年鼕至1972年1月任教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72年1月至1976年暑假任教普林斯頓大學,1976年至1982年任教印第安納大學,1982年至1990年任教芝加哥大學,在芝加哥大學最後三年兼東亞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至1994年任教加大洛杉磯分校,1994年終於返迴母校哈佛任教十年,2004年榮退後客座香港各大學。

李教授1939年生於河南太康。父親李永剛(影樺)先生與原籍江蘇的母親周瑗女士,是南京中央大學音樂係的同學,在20世紀30年代初,由念書相戀到結婚,成為佳偶,頗有“五四”的浪漫精神。成婚之時,李永剛先生正任教河南信陽師範,抗日戰爭也已開始。李教授說:“他們婚禮那天,信陽師範全校師生列席參加,日本人也來湊熱鬧,派瞭數十架飛機來‘賀喜’!傢父母這一代人由‘五四’的浪漫心態轉嚮抗戰的愛國奮鬥精神,心情上的變遷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和社會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

從李教授父親珍藏瞭三十多年後纔發錶的一本日記《虎口餘生錄》中,可明瞭他們一傢於1945年3月到6月間在河南山區逃難的來龍去脈,深感這類真實生動的傢史之鮮見又可觀。

1945年正值抗戰尾聲,那時學校就是一個大傢庭,學生流亡在外,他們的父母早已把他們交給老師。李教授的父親曾任信陽師範的教務主任、代理校長和校長(勝利後),母親是音樂教員和女生指導員,所以真可說是學生們的父母一般。當時信陽師範校址遷到豫西的師崗,學生大部分是窮鄉僻壤的貧民子弟,逃難所接觸的大多是農村老百姓。

李教授記得幼年時父親往往數日不歸,住在學校辦公室內料理校務,這種獻身教育的精神,是這一代教書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望塵莫及的。這是謙辭,其實他盡心教學早已有名。

當時父母全校集閤欲逃難前往西安,一傢流落虎口。李教授說:“我實難辭其咎,當時剛滿六歲,患瞭嚴重的傷寒。”他父親公私兩忙,睡眠更少,1945年3月30日他父親顯然麵臨重大的決定,是該以責任在身率領學校大傢庭西行,還是為一己之私而放棄齣發?

李教授的母親以眼淚傾訴,其弟亞梵在師崗病逝,此時母親極不願損失歐梵這個孩子,想暫時脫離大隊,等他病勢稍輕,再設法西去。父親也不願丟掉這個孩子,隻好忍痛告彆學生,僅將行李書籍隨同運齣。

最後所有藏書丟盡,他父親身邊僅帶一本《英文會話文件辭典》和小提琴:“父親在大學從馬思聰先生學小提琴,又從一位奧地利教授學指揮,更喜歡讀翻譯的西洋小說,可算是典型的西化人物,即使在緊要關頭,仍不忘他的西方嗜好。”

李教授全傢逃到瞭山區。那個4月,正是他們兄妹過生日的初春季節,不想卻賭上瞭命運。在河南山區,本以為安全,全傢躲在牛棚。兩歲大的妹妹連吃瞭五個冷雞蛋,李教授自己正坐在山坡下的竹林中玩耍,突然山頭齣現一隊黃製服的人,接著就有聲音噗噗地響起來,像放炮,似乎是兒戲,事後迴憶猶有餘悸。

他父親在4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昨夜狂風,今晨見天色陰晦昏暗,七時許,開始落著小雨,村裏的軍隊都在嶺上布防瞭,重機槍手雄偉地站在土崗上,凝望著前麵。今夜會與敵人遭遇嗎?機槍聲清越可聞。大炮則二三分鍾一發,震動山榖。每一發炮彈,都是‘砰’一聲響後,隔三五秒,甚至約十秒,纔聽到嘩啦炮彈落地聲,隨著是群山的迴聲呼應,聲音的路綫曆曆可尋。彳亍在生死的邊緣上,人本能地趨於自求生存的自私,把妻兒們安置一下,就爬上山頂去……”

他父親與友人,把手槍埋在碎石堆裏,把日記本也塞在石頭縫裏,處置好後屏著呼吸,等待最後的命運。半小時後,不見動靜,一切都沉在死寂裏。他父親總覺得所躲的地方不安全,又沿著山溝,爬到巨石堆積的另一山坡,躺到山洞中,在從石縫裏取迴的日記上潦草地寫著:“離開妻兒們已經兩三個小時,不知道他們安全否?生命係於一綫,隨時可斷……他們如果遇到不幸,我的一切都完瞭,我會傻、會瘋,也許會死——死,多麼可怕的字。幾十聲槍響,斷續地掠過頭頂;一陣寒栗自脊背而下。”在死亡的陰影下他們相顧失色。

李教授迴顧這段虎口餘生時,隻有慶幸,並有種天地不仁的罪咎之感:“為什麼這幾個傢人因我而落入虎口,但今天音訊全無生死不知,反而沒有我幸運?重讀同學陳若曦的《尹縣長》,也同樣有犯罪的感覺,人世間有幸有不幸,往往幸運的人得以生存,是很多不幸人的生命換來的,我這個幸與不幸的看法近於迷信命運……”

逃避日本人的噩夢,早已被他的下意識壓抑下去瞭。對於繼續從河南邊境逃入陝西,越過秦嶺而至西安的“原始旅程”,記憶反更清晰。也可能是最後一段漫漫長途,使李教授突然從幼年進入“少年”。據他母親說,在某些地方,他的心理竟然相當“成熟”。當時李教授當然還不能瞭解父母貧睏到變賣訂婚戒指的程度,但於世事也有瞭深切的體會。大概是在安康,全傢寄住在父親的朋友梁冰潛伯伯傢,兩三傢人至少有一個多月不知肉味。有天母親帶他到市場,偷偷買瞭個牛肉燒餅給他吃——說不定是用典當衣物後的錢。他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嚼後,母親對他說:“我們李傢的孩子最乖,能吃苦不亂鬧,所以給你一個燒餅吃,用作奬勵。”他聽後並不自鳴得意,卻突然想哭,“從此之後,在我的腦海裏,‘乖孩子’就等於‘能吃苦’,也就是‘懂事’,似乎對於整個人生也看‘乖’瞭。”

那一段旅程,他傢一路上處處靠朋友照顧,至今難忘。他父親的朋友像他父親一樣義氣,又因河南民風淳樸,老農的真摯待客,也與沿途壯麗的山路一樣深留記憶。

群山之下常有清溪,李教授的父親有疾怕濕氣,走在山上,他們則沿溪山上山下呼應,非常有趣。他父親以詩人之筆記道:“遍山青綠,異常鮮麗。春匆匆來,又匆匆飛去。黑暗留在後麵,敵人所占據的山地留在後麵,前麵是光明,是自由,是祖國的大好河山。”身曆其境,他猶記得最後從群山中走齣來,突然看到生平從未見過的平原,那一片一望無盡、欣欣嚮榮的自由美景,使他頓時對將來生齣一股幸福的憧憬。多年後,他在颱大,想把這初望平原的心境,做討論人生小說的象徵主題,可惜當時未能寫齣來。

一般抗戰時期的報道文學,經矯揉造作的文字修飾後,不忍卒讀,可以說是浪漫精神的不良影響。他記得威爾遜(Edmund Wilson)論南北戰爭文學時說:戰亂時的作品,往往帶煽動性或新聞報道性,有思想深度者極罕見。他頗客觀地說:“在真實戰亂下寫的東西,是不可能誇張做作的,因無時間在文字上下功夫,這種言簡意深的作品,反而令人感動!”

戰火再起,李教授的父親考慮舉傢遷颱之時,在一張颱灣地圖上發現瞭新竹——好雅的名字,又是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於是全傢真的在新竹定居下來。父母親同在新竹師範任教,也把獻身精神帶給新竹師生。李教授從小在學生堆裏長大,傢裏來訪的學生絡繹不絕。他們全傢在小城住瞭八年。

多年前的新竹,到處是風沙髒亂。記得小時候赤著腳,穿過稻田中的小徑去上學。放學後,在泥濘中打彈子,陰溝裏抓泥鰍,有時也會在屋後的草叢裏捕到幾隻彩色繽紛的蝴蝶;還記得夏日驕陽如炙下的柏油馬路,走起來腳底燙得發熱,遠處冰店傳來靡靡之音……

他們一傢四口擠在一間鬥室裏,三傢人共享廚房,十幾傢人共“享”公廁,就這樣安定瞭下來。戰爭的夢魘,逐漸在迴憶中消失,新竹遂變成瞭他真正的傢。

“淳樸的生活,成瞭我的習慣。在這八年裏,我不知道生命有什麼特彆的意義,隻知道念書。”早晚惡性補習,由竹師附小入新竹中學,初中升高中,高中考颱大,這就是人生的大事。進瞭中學後,他不再赤足上學。

父親為他買瞭一輛腳踏車,他每天騎著車子,穿著土黃色的學生製服,在風沙裏疾馳。學校在半山上,每天清晨,當他背著書包騎車上山,總覺得是段漫漫長途,目的地雖遙遙在望,“但我知道,抵達目的地後,我的負擔會更吃重,一天的課業壓在心上——數學習題、國文作文、英文考試、化學試驗,從早到晚,似乎永無喘氣的餘地。於是一天又一天,周而復始,難道這就是生命?”

書本和學校以外的世界,他很少接觸,父母也不準接觸。但唯一的例外是電影院,這成瞭他的避難所,看電影也成瞭他心目中的美事,有時不禁感到奔波於傢門和學校間,目的就為瞭周末可以看電影。周六晚和周日午後是他的黃金時光,一場接一場地看,在漆黑的座椅間,忘記身外一切逆來順受的難關苦楚,完全陷入銀幕上的理想世界。

他可以在黑暗中放膽遨遊,把銀幕旁幻燈片上的劇情任意渲染,織造齣更美麗動人的故事。他得到不少安慰,更發現瞭西方世界:古希臘的廢墟、古羅馬的競技場、中古歐洲的城堡、美國西部的原野……好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

散場後,從戲院走齣來,他猛然感到小城的窒息,幻想將來要遠渡重洋,到西方世界開創自己的天下,將在陌生的國度裏,遍嘗人生酸甜苦辣,再悄悄迴來走進戲院旁的咖啡店,靜靜迴味。夜晚,在萬籟俱寂的街上,看完電影,騎著單車,迎著皓月,馳騁在更綺麗浪漫的夢幻中。

李教授從讀書以來,興趣一直在文學。1957年考上颱大外文係這個十分熱門的係,同屆共一百多位同學,原本相當疏離。到1958年5月20日纔由陳若曦、陳次雲發起“南北社”,他和幾個好朋友白先勇、歐陽子等人被邀加入,王文興、戴天、席慕萱等人後來加入。這個社早期多遊樂聯誼,橋牌、郊遊、座談,因為都對文藝感興趣,又寫又談,並在1960年年初白先勇任社長時,正式創立“現代文學雜誌社”。劉紹銘、叢甦、王禎和、劉大任、蔡文甫、硃西寜、陳映真、黃春明、施叔青、李昂、林懷民、七等生、三毛、荊棘、李黎、水晶、奚淞、餘光中、葉維廉、楊牧、張錯、鍾玲、鄭恒雄、杜國清、柯慶明等許多現在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人,都曾幫忙寫、編、校,盡各種努力。2008年9月20日,由颱大和“國傢圖書館”主辦的“驀然迴首:現代文學”座談演講,邀請他和白先勇、陳若曦、王文興、葉維廉等人暢述那段風風火火的盛事!


前言/序言

序 一

杜維明

張鳳女士的《哈佛問學錄》是因對一批當代旅美學人“所學所思所感所行的關切”,而加以引介論述的文集。這本文集所采的筆法,既非扣緊文本的學術批評,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品題人物,而是通過和每人進行麵對麵的溝通,逐字逐句地閱讀有關文獻,再加上“尋覓根苗”的思索,讓心影漸有雛形纔勾勒成篇章的。

自從1982年,學曆史齣身而偏好文學的張鳳和夫婿黃紹光博士遷居劍橋一帶以來,她即苦心於筆耕開拓人文天地,並藉方塊漢字建構自淑淑人的文化事業。張鳳選擇瞭一批文史哲工作者為書寫和評介的對象,與其說是對海內外媒體特彆重視政治和企業人物(不必提明星和歌星)的反應,毋寜說是為自己提供瞭一吐胸中塊壘的園地。我們這批樂觀其成的學人對象,為她的熱忱、敬業和鍥而不捨的精神所動,也都感到能和一位有誌趣投身人文領域的道友談天、談心或通信,不是責任而是欣然的承諾。

多年來因為李歐梵教授,以及現在王德威教授、張鳳女士召集主持的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鄭培凱教授和我們主持的中國文化研討會(原《九州學刊》)年會及哈佛儒學研討會,趙如蘭教授和陸惠風教授做東(張鳳聯絡)的劍橋新語,還有張鳳創會的北美華文作傢協會紐英倫分會及通過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安排召集的藝文小集等,哈佛已經成為在英語世界中經常用普通話談論“國學”(中國學問)的道場。

《哈佛問學錄》生動地刻畫瞭協力使哈佛大學成為“人和”勝境的一批求道者的學思曆程。我們不能改變新英格蘭的嚴鼕和酷暑,我們雖然希望麵嚮大西洋的美國曆史發源地可以為東亞文明的再生創造契機,但我們有自知之明,真正塑造劍橋話語的是現代西方的啓濛心態。

不過,如果我們真像張鳳描寫的那樣(她帶著深情,懷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智識分子,繪製瞭一幅具體圖像),我們的“想象社群”也許在花果飄零之後還有一綫“靈根再植”的生機!

(杜維明教授:哈佛燕京中國曆史及哲學與儒傢研究講座教授,哈佛燕京學社首任華裔社長,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序 二

王德威

哈佛大學是舉世聞名的學術重鎮之一,也是美國常春藤八大盟校的龍頭老大。

自1636年建校以來,哈佛大學培育無數人纔,堪稱人文薈萃、精英輩齣。近百年來,更有眾多華人學者在此傳道授業,或研究講學。他們的所思所見,不僅為這座學府倍添光彩,也為20世紀中美文化交流寫下重要篇章。

張鳳跟隨到哈佛任核磁共振實驗室和貴重儀器中心主任的先生黃紹光博士來到哈佛大學,並在西方漢學研究的寶庫——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任職二十五年,藉地利人和之便,得以與哈佛文理各科教授時相往還,而與前來哈佛客座或訪問的學者,亦多有求教交流機會。本書各章,即為這些學術因緣的結集。每位學者不止暢敘他們的專業所長,也兼及個人治學曆程的省思。如李歐梵教授談城市現代性,孫康宜教授談女性學者與女性研究的互動關係,等等。張鳳對各個學派及學者都做瞭專精的研究,再經各位親閱授權發錶,每一篇皆嚴謹呈現學者的麵貌風采,深入淺齣,鮮活感人,且極具可讀性。

當代人物傳記,多偏重政商兩界;所談所錄,亦囿於一時一地的話題。而《哈佛問學錄》則以學者為主要寫作對象,以學術思想為論介重點。誠如哈佛校徽“VERITAS”美麗充實所謂,知識的追求、真理的辯證,方是文化建設百年大業的基石。本書現由重慶齣版集團齣版,特為之序。


(王 哈佛問學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哈佛問學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包裝很好,開闊眼界,值得一看。

評分

  百餘年前,華人精英把第一堂中文課搬到哈佛的校園;如今,哈佛華人教授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05年後,文化學者李歐梵創立瞭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張鳳成為瞭工作坊的主持人。以哈佛為基地,該組織繼續為學者提供交流平颱,將華人學者的漢學研究與哈佛緊緊相連。

評分

包裝很好,開闊眼界,值得一看。

評分

收到

評分

評分

收到

評分

  她坦言,身為一名女性,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工作之餘,在傢庭中也擔負著扶老育幼的責任。在寫《哈佛哈佛》、《哈佛心影錄》、《哈佛緣》的那些年,她不僅要教育3個孩子,還要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因此下筆很緩慢。“但寫得慢也還要寫下去”,她說,自己常常待高齡的母親和孩子睡覺後,自己又坐迴書桌前動筆寫書。

評分

  她坦言,身為一名女性,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工作之餘,在傢庭中也擔負著扶老育幼的責任。在寫《哈佛哈佛》、《哈佛心影錄》、《哈佛緣》的那些年,她不僅要教育3個孩子,還要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因此下筆很緩慢。“但寫得慢也還要寫下去”,她說,自己常常待高齡的母親和孩子睡覺後,自己又坐迴書桌前動筆寫書。

評分

好看經驗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哈佛問學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哈佛問學錄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