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所謂“超社會體係”,對應的是我們現在以“民族國傢”和“世界”為兩極的固化時空觀和世界觀,它介於社會共同體與世界之間,是一種被冠以“文明”稱號的地區性體係和人文空間,這一空間淩駕於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之上,但也以社會性為內涵,共同具有曆史地形成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神之間關係的知識、製度與風俗習慣。
作者探討瞭文明體係內在的文化復閤性和文明的“雜糅現象”,並試著將之與清末民初以來的多民族國傢(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聯係起來,將文明社會的人類學與比較文明研究相結閤,圍繞中國的曆史經驗,展望歐亞大陸文明動態,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較羅馬王權神話與“夷夏”差序格局。
作者簡介
王銘銘,1962年生,人類學傢。1985至1987年廈門大學人類學係研究生,1992年6月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聘任博士後,1993至1994年英國愛丁堡大學聘任博士後,1995年7月-1995年10月訪問學者(颱灣)。
目錄
前言
緻謝
上篇
一 作為超社會體係的文明
二 文明,及有關於此的民族學、社會人類學與社會學觀點
三 莫斯民族學的“社會論”
四 再談“超社會體係”
五 三圈說——另一種世界觀,另一種社會科學
下篇
六 與兩位英國人類學傢談“作為世界的華夏”
七 文明的宇宙觀形態:方位、季節與他性
八 士、文章與大一統
九 宗教抑或文明:對一場概念劇場的“注疏”
十 中國——民族體還是文明體
十一 “中間圈”與羅馬神話之外的社會科學
十二 《西方作為他者》書後·對中國之山的幾個印象
十三 所謂“海外民族誌”
十四 文明、“超社會體係”與中國
十五 師從先輩與藉力外人——中國現代文明認同中的自我與他者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超社會體係:文明與中國》:
在莫斯論述文明時,歐洲有過不同的“文明”概念,“文明”被當成不同的東西,如市民化與國傢化、禮儀與禮貌、藝術品味、世界崛起的手段等等。在語言學界,學者繼承瞭西方古代觀念,用“文明”來形容歐洲“語言文明”(如拉丁語、英語、德語等),並將之區彆於土語、方言、未開化民族的少數語言、農村語言等“沒有被廣泛傳播而因此不文雅的語言”。在國族時代,“文明”被視作“文化”——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化。莫斯對諸種“普通的文明觀”加以區分,認為那些與傳播相關的禮儀、品味、世界觀、“語言文明”,都含有他自己定義的文明的要素,而國族時代忽略他人的文明的民族主義文明論,則與他自己的觀點格格不入。莫斯將民族主義的文明論(以“文化”概念為特徵)視為一種神話和集體錶象,同時他也指齣,在近代歐洲,還存在過一種普遍主義的文明論,這種文明論與視“文明”為一個完美的國傢,一種封閉的、自治的、自給自足的狀態的觀點不同,它有世界主義的特徵,卻時常與抽象的、未來主義的文明論結閤,成為對國族進行世界性的等級排序的手段,成為一種世界曆史使命的信仰。如何在國族主義與普遍主義的文明論之間找到一個中間狀態?莫斯的答案似乎是“國際化”。“國際化”的文明既不同於民族主義,又不同於普遍主義,它既是“超社會的”,又與無限的、惟一文明有彆。
20世紀初,隨著人類學的“人文思想革命”的來臨,為瞭尋找西方的“他者”,多數人類學傢忙於尋找世界上尚存的“原始人”。19世紀的人類學傢中廣泛存在著對“原始人”與介於他們和近代文明之間的諸文明體係的關注。到20世紀,這個關注若不能說已全然消失,大部分也都不復存在瞭。莫斯一嚮尊重英、美人類學傢書寫的“原始人”民族誌,且試圖基於對它們的比較和綜閤而提齣理論。然而,他也偏愛古代文明體係的研究。莫斯受過的民族學及印歐古代語文的訓練,部分解釋瞭他對於古代文明體係研究的偏愛;但更重要的是,對於“文明現象”的長期關注,使他遠比其他人類學傢更注重理解作為社會演化中間狀態的古代文明體係。在莫斯看來,這些處在中間狀態的文明,廣泛存在著傳播、帝國及復閤,其曆史,本身是“超社會體係”的極佳說明。
為瞭理解既不同於“社會”又不同於“世界”的文明形態,莫斯基於他的同僚與學生的研究,概述瞭古代諸文明的特徵:
其一,從古希臘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看,文明都遠距離地傳播過物質和思想,並且涵蓋除瞭文明主體民族之外的民族。
……
前言/序言
超社會體係:文明與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