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读懂一带一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国家智囊机构研究员领衔主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专家审定
在新丝路经济带上,谁将扮演当代的“张骞”?“一带一路”的突破口在哪里?“一带一路”的障碍和政商陷阱是什么?“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错误观念又是哪些?这些问题都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读懂一带一路》内容由国家智囊机构的研究员领衔主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审定。内容扎实、有深度,更具前瞻性,是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必备之作。
《读懂一带一路》是对“一路一带”战略提的系统的解读之作。《读懂一带一路》从历史、地缘、经济、外交等不同视角出发,从蓝图到施工,从回顾到反思,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由现任官员、经济学家、领域学者抽丝剥茧,从各层面将“一带一路”的大格局战略以庖丁解牛的手法,一一细致呈现在读者面前。
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首倡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而被称为“厉股份”。
林毅夫,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
[编者简介]:
智石经济研究院,新型智库专业化践行者,“中国智库领导力交流项目”首期成员单位。
从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来看,“一带一路”关键是制度创新。大家拿出信任、诚意,“一带一路”一定能搞得好。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 厉以宁
“一带一路”战略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是重要经济的增长动力之一,水泥、钢铁、电解铝,随着“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会创造很大的市场需求。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要配合国家的大战略,优先考虑“一带一路”,抓住这个大机遇。
——国务院参事、智石经济研究院院长 汤敏
以“一带一路”为主旋律的外交战略将开启新篇章,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的国家资产负债表重构正式登台,中国有望迎来第四次投资浪潮的大变局。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 管清友
前·言·“一带一路”为中国经济带来重要增长动力
第一章·一带一路·大战略新图景
“一带一路”,让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更完善
“一带一路”战略彰显“大国心态”
实施重构中国全球价值链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内国际政经大手笔
开放、合作、和平、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主题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三重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
如何认识“一带一路”大战略
“一带一路”的棋局观
第二章·一带一路·高层解读
“一带一路”:全球共同需要人类共同梦想
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
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优先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将为中外工商界提供历史性机遇
第三章·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助推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需要加上非洲
逐步实施“一带一路”,全面升级中国对外战略
“一带一路”引发中国外交“哥白尼式革命”
“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世界上最长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第四次投资浪潮来临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投资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视野、操作重点与影响展望
“一带一路”是欧洲文明复兴的机遇
第四章·一带一路助飞新常态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一号工程”
“一带一路”的三大主力军
“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引导民间投资加入“一带一路”
利用互联网金融优势,打造网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
以长效机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全面优化我国发展战略环境
第五章·丝路经济带,重建亚欧大陆桥
新丝路经济带:谁将扮演当代的“张骞”
西欧板块是“一带一路”的突破口
中国—西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中东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布局中亚
第六章·海上丝路,迈向海洋强国
中国—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战略意义透析
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中国走向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的21世纪新构想
第七章·一带一路的潜在风险
“一带一路”的障碍
“一带一路”勿陷日本海外投资困境
“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错误认知
未雨绸缪“一带一路”的风险
第八章·丝路历史·大家谈
“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
古丝绸之路,汉唐盛世的开放、交融
乾隆版“一带一路”实践:经营大西域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附录·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第一章
一带一路·大战略新图景
“一带一路”,让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更完善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国于1979年开始,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去这36年,在这么一个过渡转型期,中国取得的成绩,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36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对外贸易增长46.4%,中国确实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出口超过了德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中国的贸易总量,也就是进口加出口超过美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并且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同一个时期的东欧国家也在转型,但他们遭遇到经济崩溃,危机不断。为什么同样的转型,中国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最主要是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转型的策略,实行了渐进的双轨方式。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很多国有企业,在资本技术很密集的产业,在开放竞争市场当中没有能力的,国家一方面对这样的产业给予必要的补贴,另一个方面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开放性的态度。这样一个双轨制的改革,让中国能够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这种双轨制的方式,也应用于对外开放,对那些我们没有比较优势的,技术资本很密集的,当时主要是国有企业的产业领域,我们继续给它必要的保护,但对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采取开放的方式招商引资,效果也非常好。当时中国经济是一个资本市场很不发达,国内金融体系也很不健全的转型经济,所以,我们在资本账户还是采取管理控制的方式,然后在经常账户上面采取开放的方式。这样一个渐进的双轨转型方式,让中国取得了稳定和快速的发展。但这样的改革方式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为了保护补贴,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并不是把原来的制度全部消除掉,所以保留在金融市场、在要素市场的扭曲和流动,就产生了寻租的行为,也就是贪污腐败。
政策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有一些资本密集的产业我们没有比较优势,但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原来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具备比较优势,例如一些装备业和汽车产业。在不符合比较优势的时候给它保护补贴,是雪中送炭,让我们的经济稳定,在稳定上才能发展。现在已经符合比较优势的,如果继续给它保护补贴的话,是锦上添花,对这些企业当然是好的,但带来的后果是这些保护补贴都会产生寻租行为,会造成社会风气的不良。
所以我们对内的改革,必须要遵循十八届“十三五”规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让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必须全面深化我们的经济改革。在对外开放上面也是一样的,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保护我们的一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国家对很多投资领域是限制的,资金是不能自由流动的。现在要继续深化改革,不仅是对内的深化,而且对外开放也必须深化,我想,自贸区的提出,就是在投资领域上面进行探索。过去我们有很多限制,现在能够把那些限制取消掉,除了少数几个领域确实关系到国防安全的,我们必须有所控制,其他的都应该开放。并且在资金上也是一样的,过去资本账户是有管制的,现在要更好地利用国内跟国际的资金,应该在资本账户上探索一个开放的方式。
当然,这些改革我们采取务实的态度,就是先到某个地区试验,看看效果怎么样,可能有哪些不利的影响。那些不利的影响怎么样克服,有利的如何放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自贸区率先被提出,现在自贸区也扩展到天津、广东。这是我们自贸区提出的历史背景。
那么“一带一路”的战略,为什么会被提出来呢?一方面,中国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当然是希望能够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从中等偏上变成高收入国家,从改革开放的经验来讲,应该更充分地利用国内的市场和国际的市场,国内的资源和国际的资源。另一个方面,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同时,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以在国际上,我们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这样才符合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可是目前的国际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规则的设计是由当时的发达国家设计的。现在整个国际的板块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果要中国承担更大的义务,应该给中国更大的发言权。这在国际上有很多讨论,基本上是共识。2009年,胡锦涛主席跟奥巴马总统已经达成协议,比如在世界银行中国的投票权要增加,在国际货币组织中国的投票权要增加,但上述提议在美国的国会上并没有通过。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亚洲太平洋的利益,提出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应该参加国际各种贸易规则的谈判,深化各种的国际贸易体系。可是在跨太平洋国际伙伴关系,在太平洋成立自由贸易区中,中国却没有受邀请参加。这是什么目的?这个目的是美国想维护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优势,以及确保美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安全。美国采取合作政策,来制约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
在这种状况下,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且在印尼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一个新的亚太地区,亚洲、欧洲地区合作框架,目标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立所有这些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我们这个倡议的提出,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抓手,所以在中国的主导下,相关国家共同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丝路基金。
对这样的一个政策,亚太地区需要基础设施,需要合作,美国也是了解的,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时候,提出建立“印度太平洋经济走廊”,并且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连接阿富汗和中亚的国家。但相对于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仅从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设立来看,即在美国很有保留的状况下,依然有57个国家参加,当中包括德国、英国。现在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中有四个参加。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印太经济走廊”目前可以说无声无息。
中国在提出这个创意的时候,有三大优势。第一个优势是中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不管是从产业还是建设能力上都有优势。第二个优势,中国现在有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展望未来,中国每年的外汇储备还会增加。所以中国支持这些基础建设的能力不管从资金来看还是建设能力来讲,都是非常优越的。我们知道,一般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如果帮他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我们都是受欢迎的。不仅在基础设施和资金上,中国还有第三个优势,发展阶段的优势。我们前期的发展,是以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变成最大的出口国,让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工厂。现在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上失掉比较优势。但以其他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必须开始要把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转移到其他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能够真正取得持续发展的,是真正抓住劳动力密集型比较优势的战略机遇期,取得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或者高收入国家。中国现在已经到了要把这些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出去的阶段,而且要转移出去的规模非常巨大。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日本整个制造业的规模是970万人。80年代的时候,“亚洲四小龙”中韩国整个制造业的规模是230万人,我们的台湾是150万人,我们的香港不到100万,新加坡50万。中国的整个制造业,按照第三次工业普查是1.25亿人。所以中国的“一带一路”提出来以后,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响应,最主要这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创造一个国际和平的发展环境,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也会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合作共赢。
总的来说,自贸区的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新的战略,都是在这个阶段,按照我们与时俱进的需要提出的新的改革开放战略。这个战略的落实,能够让中国有一个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可以给中国一个更好的对外环境,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梦想。
“一带一路”战略彰显“大国心态”
汤敏 国务院参事、智石经济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个突破性、全局性的长期战略。“一带一路”是打造中国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将中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联了起来。“一带一路”将带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开放,解决中国的区域间发展差距问题,以实现新时期国内的城乡、区域间均衡性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实际上是统筹改革开放的全新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龙头”。
为什么要“一带一路”
开辟新市场,调整对外开放模式的需要。金融危机打破了“西方消费、东方制造”模式,国际分工重组。经过了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整个的世界经济正在重构。过去那种“西方消费、东方制造”的国际分工模式现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的消费能力在下降,储蓄在增加,再靠借钱来消费的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国际经济结构性的变化对“东方制造”产生了很大的挑战。我国过去的靠大量出口、巨额顺差的模式也将有所变化。
发展“一带一路”是全球范围内对新增长动力的需求。全球性产能过剩加剧,需要新需求、新增长动力。产能过剩,其实不仅是中国,实际上是全球各国都面临的大问题。最近出现的石油及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现象,都跟全球性的生产过剩有很大关系。
此外,在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过程中,特别是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需要第三极来平衡。TPP和TTIP涵盖的内容与贸易自由化的水平都远高于正在谈判中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是依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而制定的贸易规则标准。美欧市场规模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使得TPP与TTIP一旦形成,现行多边贸易体制有可能会被边缘化。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被排除在TPP与TTIP的谈判之外,如无应对措施,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的地缘经济困局,需要第三极来加以平衡。而被排除在TPP、TTIP之外的国家,大部分恰好就是在这“一带一路”之上。
从国内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一种新开放战略。以“引进来”为主的模式实行了三十多年,随着我国比较优势逐渐减少,这种经济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以劳动力成本为例,在我国,一个劳动力工资成本达到年均4 000到5 000美元,这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相当高了。面对这种情况,一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需要转移出去,部分企业也会走出去,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实际上,我国从2014年开始已经成为净投资国。十年前,我国对外投资总量还很小,但是,现在已经变成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对外投资国了。
从国际宏观环境变化和国内的经济需求来看,在新时期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放战略。这个新战略可以用“一带一路”来概括。虽然它叫“一带”“一路”,但其范围与意义远远超出了过去的那种“带”“路”的概念。它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开放的大战略。“一带一路”包括65个国家,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63%,它整个的外贸、外资的流入,每年增长分别是13.9%和6.5%,比全世界平均增长都快很多。预计未来的10年里,在“一带一路”的国家里,整个出口将会占世界的1/3,真正成为第三极。
在这些相当多的国家中,人均GDP才3 000多美元,跟我国有一个发展落差,存在着非常大的市场。
如何做好“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以推动实现区域内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其中以中国对外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园区和产业投资合作等领域将是核心部分。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要配合国家的大战略,优先考虑“一带一路”,抓住这个大机遇。
在“一带一路”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很多区域的、多边的、双边的合作机制。早在1990年初的时候,亚洲开发银行就开始推动各种各样的亚太经济合作形式,如大湄公河三角区,中亚经济合作区等,20年间,做了很多的工作。各国互联互通的概念,亚太经济合作的理念都已形成了,很多项目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设计。“一带一路”将在这些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亚太经济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上。
要真正发挥好“一带一路”的引领工作,我们需要有一系列开拓性的政策与措施。
建立有效的政府间协调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发展水平差异大,利益诉求不同,应尽快制定以双边为主、多边为辅、操作性强的政府间交流机制,争取我国对外投资方向、项目与各国实现项目合作、战略对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成立建设合作规划编制小组,建设一批合作典型项目,产生示范效应。
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帮助沿线国家改善交通、电力、通信基础设施,通过高铁、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合作开发,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等一揽子安排,推动亚欧经济一体化。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每年亚洲国家需要7 3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电力通道、通信等基础设施投资。根据我们在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经验,基础设施投资回报都是相当稳健的,而且能产生很多附加的、溢出的效果,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除了对外投资,我们还需要跟进其他的产业投资。有了基础设施,产业进入就容易发展,反过来,有了产业进入,基础设施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中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迁的时期,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把我们相对成熟的工业,像核电、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产业作为我们到国外投资的强项。
推出一批“一带一路”投资项目清单,积极推进若干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国内企业和沿线沿边地区依托现有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通过合作、合资等灵活方式,在境外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种类型的产业合作区。把基础设施投资、园区建设、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框 读懂一带一路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书好,送货快,包装佳,给京东点赞~
评分质量不错,发送也很快,棒棒的。
评分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如何到达丹麦”。
评分帮男朋友买的,他喜欢这些,不太懂,没拆,包装完好
评分很好的书,非常用心的包装。好评
评分一带一路提出好多年了,太后知后觉了,现在才看书,了解国家大事,每个人都相关
评分终于到了。。。。。。。
评分不推荐,是摘的文章,全是官话套话,没有现状总结,没有分析,不如看报纸呢
评分对一带一路进行的各个方面的解读文章的合集
读懂一带一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