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國內首套麵嚮各級領導乾部的國學文化標準化教材,係統闡述瞭傳統文化人文精神與當代行政管理的內在有機聯係和相互融閤,為提升各級行政機構的執政思想、強化決策能力、創新執行策略、擴大用人視野、融入德性思維等各方麵,提供瞭完整的理論體係和策略指導,體現瞭“為人修身、為政以德、為官有法、公正和諧”的新時期執政理念。
內容簡介
《用人之道》將古代用人之道的闡述分為七個部分,分彆以人纔的作用、人纔的識彆、人纔的選拔、人纔的使用、人纔的考核、人纔的任用以及人纔的培養為關鍵詞進行選擇編錄,每一部分又由三到四個相關主題組成,各主題部分的語錄一般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便於讀者瞭解掌握曆史的脈絡並可進一步展開閱讀。
目錄
第一章 治世之本 唯在用人
一、賢纔,國之寶也
二、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三、其人存,則其政舉; 其人亡,則其政息
四、選天下之纔,為天下之務
第二章 知人用人,辨識有方
一、何世無奇纔,患人不能識之耳
二、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
三、聽言觀行,知人之良法
四、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第三章 任人唯賢,器德重纔
一、用人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
二、纔者,德之資也;德者,纔之帥也
三、用人之際,革除舊例而唯纔是舉
四、用人,但問功能,不可拘資格
第四章 量纔使能,善任有為
一、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
二、大器不可小用,小士不可大任
三、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
四、良匠無棄材,明君無棄士
第五章 立政之道,察吏為先
一、用人之道,在核名實而已
二、用人必考其終,授任必求其當
三、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四、賞罰分明,舉優黜劣
第六章 用人不疑,信之篤之
一、不患無賢,而患在信用之不至爾
二、任之必專,信之必篤
三、疾愛而使之,緻信而持之
第七章 容纔為上 育纔為任
一、無求備於一人
二、苟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
三、親之以仁,養之以義,報之以德,結之以信,接之以禮
四、人纔以陶冶而成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治世之本,唯在用人
國無人纔無以立國,國無強纔無以強國。人纔關乎國傢盛衰存亡、政權牢固動搖、事業興旺衰退,是社會全麵進步的決定因素。曆史上凡成就大事業者,都十分重視人纔的作用,視人纔為“國寶”,將用人作為治世之本、為政之本、安民之本,把人纔擺在治理國傢的首要位置。如劉邦曾說:“得人纔者,得天下”,李世民提齣:“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康熙指齣:“政治之道,首重人纔”。
人纔既然與國傢興亡、事業成敗聯係在一起,廣納人纔就成為自古以來的選賢共識。古代治國者對人纔作用的認識可以說達到瞭很高的水平,直至今天仍有共鳴之處。“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纔,是保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之舉”(黨的十八大報告語)。可見,這些深刻而豐富的人纔論述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人纔理念有著重要的啓示意義。
第二章
知人用人,辨識有方
為治以知人為先。治國理政是以瞭解、識彆人纔為首要任務。識人纔既是選人纔、用人纔的根本,也是人纔管理的基礎。古人認為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由於人纔具有多樣性和潛在性,加之客觀條件的限製、主觀認識的局限,識彆真纔曆來是一個難題。尤其對一國之君來說,最大隱患就是不能知道和識彆人纔。麵對知人之難,古人研究總結瞭大量察人識人的方法,如孔子的“聽觀法”、莊子的“九徵”法、呂不韋的“八觀六驗”等,甚至齣現瞭專門鑒彆人纔、選拔人纔的理論專著,如三國時期劉劭的《人物誌》,清末曾國藩的《冰鑒》等。學習瞭解這些豐富的用人理論、方法和經驗,可以提高領導者的察人智慧與知人識人能力。
第三章
任人唯賢,器德重纔
“任人唯賢,德纔兼備”,這是古往今來的選拔任用人纔的標準與原則。“德”與“纔”的時代內涵和具體關係不盡相同,在德和纔的衡量上,一般來說,人們對一個人是否優秀的一條重要評判標準就是看這個人的品德。一定要把德放在首位。德,強調的是價值取嚮、思想作風和道德品質。
德與纔看似是人纔素質的兩方麵要求,實際又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互相聯係,不可偏廢。兩者統一,必須打破用人的陳規舊例,突破資格限製,正確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係,堅持德纔兼備、注重實績、公道正派、任人唯賢的原則去選賢任能。做到任人唯賢就要不計私仇,不論親疏,不限年資,不拘貴賤,不循成例,不拘常格,一視同仁。同時又要與時代和政治任務結閤起來,根據形勢需要來選用人纔,既要選拔有德之人,又要選拔有纔之人。
……
前言/序言
用人之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