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大师套装(套装共2册,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正念大师套装(套装共2册,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乔·卡巴金,马克·威廉姆,约翰·蒂斯代尔,辛德尔·西格尔 著,王俊兰,童慧琦,张娜 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117324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249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减压之父乔.卡巴金
  用简明优美的文字阐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
  帮助你在喧嚣忙乱的世界里,找回平静、专注、清明、幸福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乔布斯生前推崇的心理调节法!
  正念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
  四位正念领域的世界级大师 共同撰写
  著名正念导师 童慧琦 领衔翻译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
  著名心理咨询师李孟潮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兴华 强力推荐
  附配套正念冥想指导音频

内容简介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充满了忙碌、压力、冲突、计划、思虑,由此引发了焦虑、抑郁、愤怒、失眠、身体疼痛等各种情绪和生理问题?
  你是否总是在思考过去的错误、应付眼前的事情、计划未来的蓝图,却忽略了对生活本身、对此时此刻的体验?
  你是否经常觉得空虚、麻木,一旦停止忙碌,便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何在,甚至在不经意的某时某刻,忽然质疑自己为何而活?
  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博士告诉你:
  这样如梦游一般的生活方式,与你为之努力的目标——健康、幸福、满足都背道而驰。
  如果你没有全身心参与当下,那么不仅会错失生命中宝贵的东西,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更关键的是,若忽视当下,那么在深藏于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你无意识下作出的举动和行为将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其他问题。
  如果对之置若罔闻,这些问题往往会逐渐累积,最终会使你的感觉凝滞迟钝。
  天长日久,你会对自身能力失去信心,从而无法将精力放在能带来更大满足、幸福和健康的事情上。
  如果你想停止这一恶性循环,那么请从此刻开始,在卡巴金博士简明优美文字的指引下,开始正念的生活方式。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帮助你脱离喧嚣忙乱生活的困境,保持专注和接纳,从而掌控与自我、家人、工作乃至更广阔世界的关系,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质量,找回平静和幸福。
  乔·卡巴金博士在临床实验15年后,精心撰写本书,阐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向一般大众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来实现自我疗愈,深入浅出,真挚感人。
  你可以从正念练习中获得的益处
  减轻压力和焦虑
  改善抑郁状态
  减轻生理疼痛
  提升睡眠质量
  塑造积极心态
  提升专注能力
  促进自我调整
  改进自我管理
  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与情商
  促进积极有效的沟通
  建立与自我、家人、同事及他人的健康关系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你是否经常焦虑或抑郁,甚至感到空洞、绝望?
  你是否经常对生活现状有挥之不去的不满与纠结?
  你是否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个失败者?
  你是否在情绪低落时苛责自己“软弱”或“不够坚强”?
  当我们陷入情绪的漩涡时,总是试图:
  像解决问题一样去“解决”坏心情,
  通过反复思考发现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找出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方法。
  每一个从痛苦中走出来的人都知道,这行不通。
  坏心情就像一个沼泽,你越努力挣扎,就越陷越深。
  因为伤害我们的并非痛苦本身,而是我们应对它的方式。
  无论你是一时感到不快乐,还是有长期情绪困扰,甚至曾被诊断为抑郁症,本书都能帮助你:
  ● 彻底打破长期痛苦的循环
  ● 回避导致绝望和自责的思维习惯
  ● 无需徒劳努力,让坏情绪自行消散
  正念认知疗法,融合了东方禅修冥想传统和现代认知疗法的精髓,不但简单易行,适合于自助,而且其改善抑郁情绪的有效性也获得了科学证明。它不但是一种有效应对负面事件和情绪的全新方法,也会改变你看待眼前世界的方式,彻底焕新你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面貌。
  本书和配套音频提供的一系列练习,可以帮助你轻松掌握正念技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在喧嚣忙乱的世界中保持清明的觉知,接纳从而安然地面对人生的挑战,重获心灵的宁静。
  本书是正念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由正念认知疗法创始人马克·威廉姆斯博士、约翰·蒂斯代尔博士、辛德尔·西格尔博士以及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卡巴金博士等四位世界知名正念专家共同撰写。
  

作者简介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乔·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PhD)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美国麻省大学荣誉退休医学教授,麻省大学医学院医学、保健和社会正念中心的创立执行主任,麻省大学医学院减压门诊的创立主任,该减压诊所在世界享有盛誉。
卡巴金博士于1971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萨尔瓦多·卢瑞亚。
卡巴金博士为美国正在兴起的正念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将正念引入医学、心理学、教育等领域,也将正念应用到学校、企业、法院、监狱和职业运动团队等主流公共机构,训练了众多CEO、法官、奥林匹克运动员、国会工作人员使用正念。至今,正念减压课程已成为美国医疗体系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减压课程。截至2004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境内已有超过240家的医学中心、医院或诊所开设正念减压课程,教导病人正念。
他在职业生涯中获奖无数,曾获颁行为与认知治疗协会的杰出荣誉奖以及布莱威尔整合医学组织的“整合医学先驱奖”等。
卡巴金博士在世界各地教授正念和正念减压,并为大众撰写了包括《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多舛的生命》在内的多部畅销书。迄今为止,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为30多种语言。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马克·威廉姆斯博士(Mark Williams,PhD)
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惠康信托基金会首席研究员。1983~1991年,威廉姆斯博士任英国剑桥医学研究理事会认知和脑科学部门主席,之后,他成为了威尔士班戈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并建立了该大学的医学和社会关照研究所以及正念研究和练习中心。他在临床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抑郁和自杀行为的心理过程,以及新心理治疗方法的发展。

约翰·蒂斯代尔博士(John Teasdale,PhD)
英国认知治疗研究的先锋之一,担任由医学研究理事会所资助的高级研究职位:首先在牛津大学精神科,接着在英国剑桥的认知和脑科学部门。蒂斯代尔博士也是伦敦大学精神研究所的访问教授。他主要研究情感障碍的基本心理过程,并把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情感障碍的治疗中。他多年来一直探索对重性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的认知取向。近来,他的研究发现被用以发展和评估正念认知治疗。

辛德尔·西格尔博士(Zindel Segal,PhD)
多伦多大学费尔斯通心理治疗学会主席,多伦多大学成瘾和精神卫生中心认知行为治疗部门主任、精神科和心理学科教授以及精神科心理治疗部门主任。他的研究有助于描述情感障碍复发脆弱性的心理指标,并且一直提倡在精神科和精神卫生中提供以正念为基础的临床护理。

童慧琦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临床助理教授,旧金山军人医疗中心专职心理学家、临床督导及女性心理卫生部门临床心理培训主任。同时,她也是帕洛阿尔托大学全球硕士课程中国项目的主管及临床心理学兼职教授。
在正念领域,童慧琦博士引进并负责协调麻省大学正念中心的“正念减压”课程及牛津大学正念中心的“正念认知”课程在中国大陆的开展,并为卡巴金博士的工作坊和公开演讲担任中文翻译。卡巴金博士将其誉为“我到中国的引渡人”和“我在中国的守护天使”。
她也是正念减压课程导师,在中美华人群体中介绍和推广正念减压,创立了“正念课堂”,并经由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心教育和美丽中国等机构,为学校老师及咨询师提供“正念课堂”培训,在中小学中介绍和推广正念教育。

张娜
1988年出生于北京,师从首都师范大学刘兴华副教授和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现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正念对美国军人父母的干预及其对子女行为适应的影响。























目录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推荐序
引 言
致 谢
第一章 此刻,繁花盛开/ 1
何谓正念/ 2
简单但是不容易/ 5
停一停/ 7
当下即是/ 9
掌握刹那/ 11
留意自己的呼吸/ 12
修习,修习,再修习/ 14
练习,不是彩排/ 15
不必刻意去练习/ 16
觉醒/ 18
使之简单/ 20
你无法遏制波涛,但你可以学会冲浪/ 21
任何人都可以修习冥想吗/ 23
无为之誉/ 25
无为之悖论/ 27
行动中的无为/ 28
无为之为/ 29
耐心/ 31
顺其自然/ 35
不作评判/ 37
信任/ 40
慷慨大方/ 42
至强则弱/ 45
自愿简单/ 47
定力/ 50
观照/ 52
禅修培养完人/ 56
练习即道/ 60
冥想:多思则罔/ 64
到内心去/ 66
第二章 修习的核心/ 69
坐禅/ 70
就座/ 72
庄严/ 73
坐姿/ 75
手印/ 78
结束冥想/ 81
练习多久/ 84
没有正确之道/ 88
何谓吾道/ 91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推荐序 抑郁苦海,正念为舟
译者序 正念认知治疗—从“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到“喧嚣世界中的静心法”
前 言 厌倦了这么持久的坏感觉
第一部分 心、身和情感
第1章
“哦,不,我又这样了”:为何烦恼挥之不去 / 2
当烦恼变成抑郁  而抑郁挥之不去/ 6 抑郁症的结构 / 8
第2章
觉知的疗愈力量:转化变动,趋向自由 / 20
情绪的作用 / 21 心境和记忆 / 25 行动模式:当批判性思维自愿担当不胜任工作时 / 28 正念:觉察的种子 / 33
第二部分 每时每刻
第3章
培育正念:初尝滋味 / 38
觉察 / 39 活在当下 / 43 视念头作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 / 44 关闭自动导航 / 45 直接体验 / 46  超越通常的目标聚焦 / 49 趋近而非回避 / 50 日常活动的正念 / 51 觉察的清新空气 / 54
第4章
呼吸:觉知的入门 / 56
让心智安稳 / 56 新手 / 57 呼吸 / 60 正念行走 / 72 从行走中学习 / 75 从无觉知到觉知 / 76
第5章
知晓的一种不同方式:绕过反复思考的心 / 78
通过直接经验而非思考获得的感觉 / 80 身体扫描 / 85 早晨的正念清醒 / 94
第三部分 转化不快乐
第6章
重联我们的感受: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以及我们不知道我们拥有的 / 98
我们为什么切断联结 / 99 开启新的可能性 / 102 迷宫中的老鼠 / 104 正念瑜伽 / 106 在呼吸的周围扩展注意力 / 110 读取你自己的气压计 / 119
......






























精彩书摘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太多的人生问题,是因为我们想要逃离
1971年,乔·卡巴金刚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萨尔瓦多·卢瑞亚(Salvador Luria)手中接过博士学位,到麻省医院开始他的职业生涯。
他本该在麻省医院的实验室折腾各种瓶瓶罐罐里的试剂,安心做他的科学家,可是他不愿意。他是印度裔美国人,虽然在美国接受了最好的科学教育,可根还在佛教的故乡。他既不想做一个科学家,也不想做一个修理身体的传统医生,他想追随佛陀的脚步,做一个改变人身体和心灵的疗愈者(Healer)。他相信,疾病的治愈,从来都不该脱离对生活的领悟和修炼。
卡巴金想做的,是一种参与式的医学。他认为,疾病的治疗可以由医生主导,身心的疗愈却无法假他人之手,必须通过治疗者自身的全情投入来实现。所以他邀请接受正念减压的受训者通过正念练习,来学习对自己经验的开放和觉察,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压力和痛苦和睦相处。他认为,这种觉察虽然并不能直接改变压力和痛苦,但是会改变病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关系的改变会带来体验的改变,并最终改变病人的人生。卡巴金自己的参禅经验让他对这种改变深信不疑,于是从1979年开始,他和几个同事在麻省医院的地下室,开始试验性地教导病人正念的练习。
今天,医学界已经普遍承认病人的疾病常常是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典型的医生眼中只有病人生病的躯体,还没有完整的病人。在这样的年代,用“正念”这样带有东方宗教神秘意味的理念和方法来治疗病人,很容易会被看作离经叛道和不务正业。
我相信,卡巴金一定度过了很长一段纠结的日子。从他和同事在麻省医院的地下室接待第一批病人开始,这种质疑的声音就从未停过。好在他所接受的科学训练,很快变成了一种优势。他开始用严格设计的科学方法来记录病人的变化。他深知,要被西方主流思想接受,正念疗法必须和现代社会最大的“宗教”—科学挂上钩。他开始为佛教和科学搭建桥梁。
卡巴金在麻省医院地下室接待的第一批病人,都有很严重的身体疾病:皮肤病、心脏病、慢性疼痛甚至癌症。卡巴金从未试图给病人虚幻的希望。他只是教他们,怎么和疾病、疼痛相处,怎么在过去和未来的间隙,投入当下,怎么把从练习中获得的态度和体验,融入生活。第一批病人走了,他们很快带来了第二批病人;第二批病人走了,又很快带来了更多的病人。接着,有精神问题的病人来了,想体验这种方法的医生来了,想一探究竟的科学家来了,想把这种方法传播出去的教学者也来了。卡巴金和他的同事,就这样默默地接待他们。最初10年,他们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卡巴金知道欲速则不达,就像耐心播种的老农。他最知道慢就是快的道理。
这样的工作,持续了30多年,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回过头来,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种子的意义。今天,正念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已经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和正统。美国已有520多个从事正念减压的培训机构,全球已有740个培训机构。无数人接受了正念培训。一些人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科学界,正念已经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健康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美国财政每年拨款数千万美元资助与正念冥想有关的科研项目。《情绪》(Emotion)、《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著名学术期刊多次推专刊介绍正念冥想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正念冥想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皮肤病、抑郁症复发、失眠、物质滥用、酒精依赖、饮食障碍、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心身疾病。
在文化界,正念同样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2014年2月,《时代周刊》(Time)发表了以“The Mindful Revolution”为题的封面故事,介绍了正念培训在硅谷工程师和高管中的流行。而每年的正念大会“智慧2.0”时代,都会有像推特、Instagram和脸谱这类公司的总裁来分享自己修行正念的心得。正念开始变得时髦。
卡巴金代表了一批受过科学训练又有禅修经验的科学家。他们默默耕耘,把一个处在学术边缘、带点神秘主义的概念,带到了科学和文化中心。这其中也包括神经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J. Davidson),最近他编写的《大脑的情绪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刚在我国出版。书中花大篇幅介绍了禅修的脑机制。理查德·戴维森对禅修的理解是:“当我们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新经验时,以往用于自动反应的神经联结被暂时阻断了,而新的大脑突触联结得以产生和加强。正念利用大脑的可塑性,对心灵的习惯重新进行了训练,在大脑中开辟了一些新的神经通路。”
很多人对正念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接受的转变,这其中包括卡巴金的导师萨尔瓦多·卢瑞亚。他曾经对弟子从事的事业颇有疑虑,但他年老时患上了癌症,开始在病榻上跟卡巴金学习正念之道。
2013年,当卡巴金教授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已是誉满全球的正念导师和科学家。他倡导的正念减压方法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
他来到中国这个禅的故乡,向现代中国人教授禅的传统。他讲授书法“道”和“念”的含义。他说,“道”是一条通往觉悟的崎岖山路,而“念”是把心安驻在此刻。他用英语背李白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然而旁边的中国翻译却茫然失措,因为他并不知道这首诗。他说正念的要义,是让一切自然地展开。而眼前这展开的一切,恐怕也不是30多年前,麻省医院地下室那个默默耕耘的卡巴金所能预料的。
有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作者,会说“我觉得鸡蛋好吃,并不需要去知道下它的鸡什么样”。但正念不是。根据佛教的传统,你能向别人传授的,不是道听途说的知识,而是你自己所悟到的道。在正念里,作者和他的作品应该是一体的。卡巴金老师本人的经历,正是一个关于专注、信任、坚持自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正念故事。
2013年,我刚博士毕业,一边在大学当心理咨询师,一边在佛学院教心理学。佛法和心理咨询有相似之处,都在帮助人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解脱。但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代,“佛法”都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沦为虚无缥缈的清谈、封建迷信的土壤、招摇撞骗的工具、炫耀显摆的资本或者自欺欺人的迷药。为了更好地渡人自渡,佛教可以从现代心理学中借鉴一些东西,而心理学,更是可以从佛教思想和修炼方法中汲取养分。我期待佛教和心理学会在某处相遇,就像我的两位老友相聚。
然后我读到了卡巴金老师的《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既像聆听一位智者的布道,也像和一位久别重逢的朋友谈心。虽然卡巴金是一个美国人,但你不会觉得有任何陌生和隔阂。我猜这种亲近感是因为《正念:此刻是一枝花》里有一种精神,清静平和,有思想却没优越感,有情怀又不矫情,脚踏实地又立意高远,一切都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佛教和心理学相遇的地方。正念,就在此地。
现在,你也与这本书相遇了。佛说,这是因缘。你驻足在此,你翻开此页,总有你的理由。也许你遇到了压力、困扰,正如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也许你想找的让内心平静的方法,每个人内心都有所期盼。
正念是这样一种方法,但又不是。虽然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正念的诸多功效,但正念本身并不是实现这些目的的工具。正念练习的,是“无用之用”,“不作为的作为”,是你在这里,体验自己在这里。正念不关乎目的,只关乎存在。
有什么比存在更美妙而重要的事呢?
正如卡巴金老师所说:“生命只在刹那间展开,若无法全心与这些刹那同在,我们将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正念所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专注、接纳、信任和耐心,是体验生命本身的富足和美好。这种简单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复杂和功利的时代的稀缺品。
太多的人生问题,是因为我们想要逃离。逃离的企图,有时被隐藏在积极改变、努力上进的后面。我们经常忘记,当我们说憧憬未来的时候,其实是说现在不够好;当我们说改变自己的时候,其实是说自己不够好。而现在的自己,正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有时候佛教或者心理学,都可能成为我们为逃离生活而制造的幻象的一部分,让我们相信真正的生活在远方,从而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越行越远了。
在这苦乐交融的人生中,怎么珍惜当下,怎么删繁就简,怎么与自己相处,怎么投入地生活,正念说的,其实是我们生来就懂却逐渐忘却的东西。
陈海贤(网名:动机在杭州)
于浙大紫金港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抑郁苦海,正念为舟
抑郁好治,复发难办。
治疗抑郁障碍,并非天大的难事。大多数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药物或心理治疗皆可康复。
真正的困难,在于预防复发。很多精神病学手册推荐用药预防复发,但是这显然不是好主意。姑且不论费用,光副作用就让人不堪忍受。
从循证治疗的标准来说,目前预防抑郁复发的心理疗法,有人际关系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和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两家可选。哪家最强呢?
我投票给正念认知疗法。
原因之一,正念认知治疗的自助手册有中文译本,而人际关系治疗没有。
原因之二,两个疗法比较起来,正念认知疗法更好操作。
原因之三,正念认知疗法,其文化背景是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东方的佛教,显然更具有中国文化亲和性。
我多年前就接触过《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这本书,当时碰到了长期抑郁的患者,正在茫茫书海中寻找适合来访者的自助之书,此书正好解了我的病人们的燃眉之急。
在此书出版之前,我只能向来访者们推荐另外一本书—《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可《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是写给心理治疗师看的,有大段大段的专业话语,对于来访者来说不太好读。
在《抑郁症内观认知疗法》出版之前,我只好推荐我自己翻译的一些短文给来访者们看,有时候还要满怀希望地问:“看得懂英文吗?”
正念认知疗法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起源于卡巴金的正念减压训练(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卡巴金的MBSR又与美传佛教的萨兹堡(Salzberg)、康菲尔德(Kornfield)、戈德斯坦(Goldstein)以及葛印卡的南传佛教有关联,并且加入了一点哈达瑜伽的身体技术。
如果把正念认知疗法比喻为一叶穿越抑郁苦海的扁舟,那么它的双桨是正念,而整个船体则是八周的结构。很多人会注意一个个的正念技术,而忽略了这个结构。这个结构在佛教中称为道次第,类似于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表。它非常重要。这在本书的第11章有展现。所以我一般推荐来访者们首先阅读第11章。
我认为这是使用此书的一个诀窍。
此次本书的翻译,请来了有“华人正念教母”之外号的童慧琦教授亲自主译,实乃此书之福也。
童教授身在美国,不忘故土,早就有意造福国人,早在国内读硕士期间就学修过认知疗法。后来她在美国博士毕业,成为心理治疗师后,更是不断修学正念减压、辩证行为治疗、正念认知疗法等,而且不断把美国正念界的精英们请到国内,与国内专业界进行交流。故而她是此书翻译的不二人选。
更为超值的是,此次她本人亲自出马,录自此书的练习录音,赠送读者。这个录音在此书第1版是缺失的,这是一个重大缺陷。
慧琦自己是经验老到的旧金山正念团体领导者,对各种练习音调的起承转合,语速、语调熟捻于心,而她本人嗓音优美,有一种天生的慈悲疗愈之功。相信国内参加过她工作坊的人都有体会。
此书的出版,除了有利于来访者,想必会引发更多的人加入此行,成为正念认知团体的带领者。
......

前言/序言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你能想到吗?归根结底,无论你身处何方,你就在那里。无论你最终做了什么,你最终做的就是什么。无论你此时在想什么,你此刻想的就是什么。无论何事发生在你身上,它已然发生。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换句话说,“此刻该当如何?”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们真正需要认真应对的唯有当下。然而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都太过随意,就好像在这个瞬间忘了我们当下在此处—我们已经到达的地方,忘了我们身在当下。在每一刻中,我们都发现自己身处此处当下的交汇点。但是当遗忘的阴云使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时,就在这一刻,我们迷失了。“当下应该如何”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此处我说的迷失,指的是我们暂时迷失自我,不能发掘自己的全部潜能。相反,我们会机械地视物、思考和做事。在这些时刻,我们迷失了自我心中最深层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深层的东西使得我们能够创造、学习和成长。一不小心,这些遮蔽时刻的阴云就会不断蔓延,直至笼罩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刻。
无论我们所在何处何时,要想真正感受我们的所在,我们就必须停下来,停留时间足够长,以便让当下进入我们的意识,以便切实感受当下,全面审视它,用意识捕捉它,并借以更好地认识它、理解它。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接受我们生命中当下的真相,从中获益,然后继续前进。然而现实正相反,我们似乎总对过去念念不忘,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念念不忘,或者沉浸在对还不曾到来的未来的幻想中。我们找寻另一种所在,希望身处那里时一切都会更好,我们会更快乐,希望一切更如我们所愿,或者希望事情会一如往常。多数时候,即使我们对这种内在紧张状态有所意识,我们感受到的也充其量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且,就连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如何应对人生,我们的行为或者更玄一点—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所见及不见的事物、对我们所做和未做的事情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也只是了解了一星半点而已。
比如,我们往往会在无意识中认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在某个特定时间中产生的观点和想法,就是“外在”世界和我们的“内在”世界的真实反映。然而大多数时候,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为这种错误的未加验证的臆断、为几乎是有意忽略当下的丰富性而付出了高昂代价。这种负面影响在悄无声息中不断累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此要么无知无觉,要么束手无策。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完全把握我们的现状,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相反,我们会沉浸在自己的个人臆想中,以为自己已经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所往何处,知道何事正在发生,而实际上却深陷在个人想法、梦幻和各种冲动中。这些想法、梦幻和冲动大多关乎过去和未来,关乎我们的欲望和偏好,关乎我们的所惧和不喜,所有这些不断旋转,使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在此处当下。
你手头的这本书讲的是如何从这种幻梦中清醒,这种幻梦往往会演变成梦魇,甚至不知道自己正身处幻梦中。这就是佛教中所谓的“不觉”,或曰“不悟”。知道自己的不觉,就是所谓的“开悟”。要想从这种幻梦中觉醒,你要做的是冥想,是系统地培养清明心境和对当下的觉醒意识。这种觉醒与我们所称的“智慧”相伴相生,而所谓智慧,就是更深刻地洞见因和果,洞见万事万物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我们才不会深陷在自己创造的虚妄现实中。要想摆脱这种虚妄,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当下才是我们赖以生存、成长、感受及蜕变的唯一时刻。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并警惕过去和未来的拖拽,避免陷入它们编织的虚幻梦境,而忘了我们的真实生活。
说到冥想,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并不像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定义的那样神秘怪诞。它并不是要我们变成行事怪僻之人,不是要我们成为疏懒单调之人,也不是要我们变成自恋狂,更不是要我们变成以自我为中心者、白日梦者、宗教狂热分子、神秘主义者。冥想只关乎做你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它关乎意识到无论你喜欢与否,你正在路上,正在人生的路上。冥想帮助我们明白,我们的人生之路是有方向的,明白我们的人生之路是不断延展的,一刻一刻延展开的,明白现在当下发生的事情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是有影响的。
如果此时发生的事情确实影响到了下一刻发生的事情,那么时常环顾四周,确保自己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以便更能感受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能测定你的内心以及外在的方位,以便清楚地了解自己此刻的前进道路以及方向,这难道不是很明智的做法吗?如果真的这样去做,也许你会处在更有利的位置,能为自己规划一条更能反映自己真实内心的道路—灵魂之路、心灵之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路。否则的话,你当下的这种无意识就会影响下一刻。然后,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虚掷了、荒废了。
要在这种混沌愚妄的状态中活到终老,那实在轻松不过。或者,你也可以活在拨云见日的澄明中,从混沌中觉醒,意识到这些年来我们关于人生该如何度过,什么才重要,而进行的全部思考充其量不过是由于恐惧或无知才产生的未经检验的一知半解而已,它们只是我们自身在有生之年的想法,它们根本就不是人生的真相,也并不是人生应有的样子。
别人不可能代替我们来唤醒我们的心灵,虽然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有时确实千方百计想要让我们觉醒,帮助我们看清事实或脱离蒙昧无知,然而觉醒这种事情终究只能靠自己。归根结底,无论你身在何处,这就是你的所在。正在展开的是你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的。
虽然追随者希望释迦牟尼能点化他们,使他们能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但一生致力于教人开悟的释迦牟尼,却在漫漫人生的最后时刻这样点化他的信徒:“自光明。”
在我之前的《多舛的生命》中,我力图使正念之路更能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尽量不让人将其误解为佛教或神秘主义。正念首先关注的是专注和自觉,而这于人类来说是共通的。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将这种能力视之为与生俱来或理所当然,我们往往并不认为我们需要系统地对之加以培养从而利用它们使我们更睿智,更了解自我。冥想是这样一种过程:我们可以借由它深化我们的专注力,深化自我意识,使它们变得更纯粹,并使它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
......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厌倦了这么持久的坏感觉
抑郁令人痛苦。它是夜间攫走你快乐的“黑狗”,令你忐忑不安,难以入眠;它是午间只有你能见到的魔鬼,那份黑暗只向你显露。
如果你正捧读这本书,那么,可能你知道这些比喻绝非夸张。任何受过抑郁造访的人都明白,它会带来令人疲惫不堪的焦虑、巨大的自我不满以及空洞、失落的感觉;它会令你感到绝望、萎靡不振,渴求从未尝到的幸福滋味,而被无边无际的索然无味和失望所耗竭。
任何人都会想方设法避免感到如此不快、绝望。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徒劳……至少不会管用很久。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一旦你曾经抑郁,哪怕其间会有几个月的时间感觉良好,它还是容易复发。如果这发生在你身上,或者你似乎无法找到持久的幸福,你最终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个失败者。当你试图去探寻更深刻的意义,试图去彻底理解感觉如此糟糕的原因时,“不够好”“失败者”这样的念头会萦绕你脑际。如果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你可能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空洞和绝望。最终,你可能会认定自己在根本上存在着一些缺陷。
但是,倘若你根本没有什么“毛病”呢?
倘若,跟反复遭受抑郁之苦的人们一样,你那份理智的甚至是英雄般的解救自己的努力恰恰让自己成了牺牲品—如同想挣扎着走出流沙的人们那样,越是挣扎,陷得越深。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写这本书,是想通过分享最新的科学发现来帮助你去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有些什么样的应对方式。这些科学发现,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究竟是什么在助养抑郁或长久的闷闷不乐。
" 当心境开始陷入下滑的螺旋之际,带给我们伤害的并非心境本身,而是我们对心境的应对方式。
" 我们习惯竭力去摆脱痛苦,这些努力非但不能让我们获得解脱,反而会把我们囚禁于想竭力挣脱的痛苦中。
换句话说,情绪开始下沉之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因为试图以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摆脱抑郁,试图“修正”我们的“毛病”,只会令我们陷得更深。凌晨三点时对生活现状挥之不去的纠结想法,当感觉自己正跌入忧伤中时苛责自身的“脆弱”,拼命说服自己身心不要如此低沉……这一切思绪的漩涡,只会把你推向痛苦的深渊中。任何一个在无眠之夜辗转反侧的人,或者因无尽的反复思量而无法顾及生活中其他事务的人都明白,这样的努力是多么的徒劳。但是我们也知道自己是多么容易被这些心理习惯困住。
在下面的章节和音频中,我们为你提供了一系列的练习。你可以把这些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它们帮助你从那些令你闷闷不乐的心理习惯中解脱出来。我们把该课程称为“正念认知疗法”,它结合了对现代科学和冥想的最新理解,而这些冥想方法的临床效用已经在主流医学和心理学领域中获得证实。它崭新而有力地综合了对身心的不同理解方式,能够帮助你彻底转变与消极想法和情绪的关系。经由此种转换,你可以找到方法突破心境下滑的漩涡,不至于让它变成抑郁。我们的研究显示,对那些曾经有过三次或更多次抑郁发作的人来说,本书中所讲述的课程可以把复发率减少一半。
参加我们研究的所有男性和女性都遭受过反复的临床抑郁之苦。但你不必被正式诊断为抑郁,才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极大的裨益。很多饱受与抑郁相关的绝望和痛苦的人从不寻求专业帮助,但他们依旧明白,在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被长期闷闷不乐所囚禁。如果你觉得自己反复地挣扎于绝望、倦怠和忧伤的流沙中,我们希望你会发现本书及音频可能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能够帮助你从令人不断下陷的消沉情绪中解脱出来,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生机和真切的幸福。
由于个体差异,究竟你会如何体会到与消极情绪的关系产生深刻健康的转变,以及在此转变之后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这些都难以预计。在一段时间(该课程中的八周)里,暂时地搁置评判,并全心地投入到这个过程中,看看会有些什么发生,是得以真正了知该方法有何益处的唯一途径。我们就是这样要求课程参与者的。为了深化该过程,并让它更加真切,本书音频在描述冥想练习时,会给予你仔细而准确的指导。
在做冥想练习的过程中,我们鼓励你去试着培养“耐心”“自我慈悲”“开放的心态”和“温柔的坚持”等态度。这些品质可以帮助你从抑郁的“引力”中解脱出来,提醒你当前科学所证实的:停止努力去解决“感觉糟糕”这个问题,其实是件好事。事实上,这恰是明智之举,因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种种习惯性方法几乎都以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而收场。
作为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在经历一番曲折之后,我们对于什么对反复发作的抑郁有效以及什么无效,有了全新的认识。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集中于寻找对急性抑郁的有效治疗—因为那种来势汹汹的第一次发作通常由个人生活中的灾难性事件所激发。他们在抗抑郁药物中找到了有效的治疗,对很多人来说,迄今这些药物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接着他们发现,抑郁哪怕在得到治疗之后通常还会复发,而且越多经历抑郁,它再次发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发现改变了我们对抑郁及长期闷闷不乐的整体看法。
原来,抗抑郁药物可以“解决”抑郁症,但这仅限于病人持续服用药物时。当他们停止服药,抑郁会复发,就算有时要到几个月后才会复发。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不喜欢通过终生服药来把抑郁这个幽灵拦在门外。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辛德尔·西格尔(Zindel Segal)、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约翰·蒂斯代尔(John Teasdale),我们几个人开始探索发展一种全新方法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着手去发掘抑郁症复发的原因—在每一次遭遇流沙时,是什么令其变得更加危险。结果发现,每当一个人抑郁的时候,大脑中有关情绪、思维、身体和行为的联结就变得越发的强大,更加容易激发起抑郁症。
其次,我们开始探究:面对这个持续的风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知道有一种叫认知疗法的心理治疗被证明对急性抑郁有效,并使得很多病人免于复发。但是,没有人确切知道它是如何起作用的。我们需要找出原因—这不仅是出于理论上的兴趣,而且也因为这个答案有着极其巨大的临床实用意义。
届时,所有的治疗(包括抗抑郁药物及认知治疗等)都只会被开具给已经抑郁的病人。我们推断,如果能够识别出认知治疗的关键所在,我们有可能在他们还好好的时候,就教给他们那些技能。与其等到下一次发作,我们希望能够把抑郁扼杀在摇篮里,从而彻底防止复发。
奇妙的是,我们各自的研究和调查最终驱使我们去检验一些冥想练习的临床应用。这些练习旨在培育某种特定形式的觉察,被称为正念。正念源于亚洲传统智慧。这些练习,在几千年来,都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经由麻省大学医学院的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和他的同事的打磨和完善,被用于一个现代的医学机构中。1979年,卡巴金博士在那里设立了减压课程,就是如今正念减压课程(MBSR)。该课程立足于正念冥想练习及其在压力、疼痛和慢性疾病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的是正念必须同时被描述为“诚挚的心念”(heartfulness),因为它实际上是关乎一份悲悯的觉知。正念减压课程被证实能帮助慢性疾病、身体虚弱及有焦虑和惊恐等心理问题的患者重新获得力量。这些益处不仅可见于人们在感受、思维和行为上的改变,也可见于那些负性情绪底下大脑活动模式的改变上。
虽然开始有些顾虑,不知我们的同事和病人听说我们要考虑把冥想作为预防抑郁的方法时会说些什么,但我们还是决定去仔细研究一番。很快我们就发现,西方认知科学和东方冥想练习的结合正是打破抑郁反复发作这个循环亟需的,在这种循环中,我们倾向于反反复复地思考是什么出了问题或者事情是如何不如意。
当抑郁开始令我们消沉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反应是通过压抑来试图摆脱它或者想用思考从情绪中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挖掘出了过往的遗憾,也构想出对未来的忧虑。在我们头脑中,我们尝试这个或那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为找不到缓解痛苦情绪的方法而感觉很糟糕。我们迷失在当下的处境和想要的生活的比较中,很快,我们几乎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头脑里,穷思竭虑。我们与世界、身边的人,甚至那些我们挚爱以及深爱着我们的人都失去了联结。我们不让自己去体验来自全然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难怪我们会感到受挫沮丧,甚至无能为力。而这,恰是慈悲的冥想觉知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
......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师的作品,希望有所收获

评分

好好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训练练习

评分

商品不错,推荐大家试试看,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拿金豆,认真凑字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评分

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