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博物馆馆藏珍品集

屯溪博物馆馆藏珍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屯溪博物馆,储莉萍 编
图书标签:
  • 博物馆
  • 文物
  • 古籍
  • 历史
  • 文化
  • 安徽
  • 黄山
  • 屯溪
  • 珍品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26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412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屯溪博物馆馆藏珍品集》选取177件(套)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编辑出版,全书共分陶瓷、杂项、书画和文房用具四个部分,集专业性、学术性、可读性为一体,反映了屯溪文化底蕴和馆藏文物特色。 屯溪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十大历史名街——屯溪老街168号,馆舍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陈面积500平方米,馆藏文物约1800件,其中珍贵文物约900件。屯溪博物馆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是科普示范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陶瓷1 印纹硬陶罐 西周2 硬陶钵 春秋3 双系弦纹陶瓿 汉4 青釉盘口双耳壶 汉5 影青釉贴塑魂瓶 宋6 影青釉贴塑魂瓶 宋7 影青釉四系罐 宋8 影青釉刻花纹碗 宋9 影青釉水盂 宋10 影青釉罐 宋11 影青釉菊瓣粉盒 宋12 影青釉碗 宋13 影青釉注子 宋14 影青釉葵口碗 宋15 影青釉粉盒 宋16 影青釉水盂 宋17 天目釉茶盏南 宋18 影青釉罐 宋19 影青釉执壶 宋……第二部分 杂项第三部分 文房用具第四部分 书画后记

前言/序言


《山海遗珠: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录》 图书简介 本书《山海遗珠: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录》,旨在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中国玉器艺术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间的演变脉络、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考古实物为依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既具专业深度又具审美广度的玉器艺术通论。 第一部分:玉之源流——史前至夏商的礼器与图腾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玉器艺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我们将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史前遗址出土的玉器入手,深入剖析“玉琮”、“玉璧”、“玉玦”等重要器形的原始形态及其与早期宇宙观、权力结构的关系。着重探讨玉料的选材、琢制技术的初步掌握,以及玉器在巫术、祭祀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特别关注新石器时代玉器所蕴含的神秘主义色彩与早期族群的审美倾向。过渡至夏商时期,本书将详细论述玉器在国家礼制确立过程中的作用。商代玉器,尤其是殷墟出土的玉琀、玉戈以及大量仿动物造型的陈设玉,展现了鬼神信仰的深化和琢玉工艺的显著进步。书中将配以大量高清图片,对比分析商代玉器上流行的饕餮纹、蝉纹的造型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我们不仅关注器物本身,更探究其如何承载了早期王权的合法性论述。 第二部分:礼制与世俗——周秦汉代玉器精神的嬗变 进入周代,礼乐制度的完备对玉器的社会功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周礼》中对玉的“五德”、“九章”的阐述,将玉的道德属性推向了顶峰。本部分将详细解析西周时期的玉组佩、玉璜等,如何作为“君子比德于玉”的物化载体,成为区分贵贱、彰显身份的重要符号。我们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背景下,玉器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势,如玉带钩、玉剑璏的精美化与实用化,以及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俏色玉工艺的出现。 秦汉时期是帝国初建的关键阶段。本书将重点剖析汉代丧葬玉器,如“玉衣”的结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对神仙信仰的寄托。同时,汉代玉器的世俗化倾向也愈发明显,玉印、玉具(如玉辟邪、玉熊)的出现,反映了贵族阶层对世俗生活享受的追求。书中将专门辟出一章,探讨汉代玉器中流行的神兽纹饰,如龙、凤、螭虎纹的艺术风格,及其与汉代道教思想的交织。 第三部分:融合与精微——隋唐五代至宋元玉雕的变革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为玉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本部分着重分析佛教艺术对玉雕的影响,如佛像、供养人像的雕刻,以及异域风格在玉器上的体现。唐代玉器以其圆润饱满的造型和气象万千的风格著称,书稿将通过对“唐代玉碗”、“玉带板”的细致描述,展现盛唐气象。 宋代是文人艺术成熟的时期,玉器的审美趣味也随之转向内敛、清雅。玉器不再仅仅是礼器或炫耀财富的工具,而逐渐成为文人案头清供和自我修养的载体。本书将细致考察宋代仿古玉、仿金银器的玉雕作品,分析其“以拙为美”、“以意胜形”的艺术追求。元代,在蒙古族统治下,中原玉雕工艺与西亚、中亚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特别是大型山子摆件和复杂多层镂雕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元代玉雕最显著的特征。 第四部分:集大成与程式化——明清玉器的鼎盛与转型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玉雕工艺的巅峰时期,也是集前代之大成的阶段。明代玉器,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的“仿古器”和晚明的“仕女、花鸟”题材,展现了成熟的写实主义和精湛的镂雕技法。本书将详细梳理明代玉器上所见的“岁寒三友”、“八宝”等吉祥题材的成熟定型。 清代,在康熙、乾隆的鼎力推崇下,玉器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技术高度。本部分将重点介绍清代玉器的三大流派:宫廷御用玉器(以大型山子、陈设件为代表)、苏州工(以精细的薄雕、多层镂空闻名)和北京工(注重写实与华丽)。乾隆时期“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的结构解析,将作为探讨集大成技术的经典案例。同时,本书也将批判性地分析清代玉器过度程式化、匠气过重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展进入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结语:玉之精神的永恒价值 全书最后将对中国玉器艺术的审美范式、材料观、工艺技术的发展进行总结,探讨玉器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以及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传承与创新意义。本书配有专业的术语表、年代对照表及详细的图版注释,旨在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借阅这本书的契机,是因为我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转移的研究。我设想,地方博物馆的馆藏,尤其是那些捐赠品或征集品,往往能提供更真实、未经“官方修饰”的实物证据。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关于文房雅玩,如端砚的雕刻风格变化,或是澄泥砚的泥料来源的线索。当我翻阅到相关章节时,我的心头不禁一紧——描述依然是那样简洁和概括。它只是告诉我们,这里有一方“精美”的砚台,出自某个大概的年代,但“精美”的标准是什么?是其发墨效果,还是其造型的创新?书中缺乏对这些细节的阐释,更没有提供足够的拓片或高分辨率的细节图来佐证其独特性。这种“重展示,轻解析”的风格,让这本书更像是面向普通游客的导览手册的升级版,而非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深度文献。它成功地向我展示了“有什么”,却在回答“为什么重要”和“如何看待它”这两个核心问题时,选择了沉默,这对于一个带着明确研究目标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知识上的饥渴。

评分

这本书,老实说,拿到手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历史文物狂热的阶段。我满心期待着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徽州地区乃至更广阔的地域的古代工艺品的精妙细节。翻开扉页,那精美的印刷和考究的排版确实给了我一个好印象,似乎预示着里面将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然而,当我开始真正逐页细读时,那种预期的“珍品”的冲击力却似乎总在门槛外徘徊。我原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宋代瓷器釉色变幻的独到见解,或是对徽派木雕鬼斧神工的深入剖析,毕竟,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其馆藏往往是其文化精髓的缩影。但这本书更多地像是一份详尽的清单,罗列着藏品的名称、尺寸和简单的年代标注,如同博物馆的图录一般,准确,却缺乏灵魂的温度。它缺少了那种将器物置于其历史脉络中,去讲述它如何诞生、如何流转、承载了哪些时代记忆的叙事力量。我渴望的是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听到那些沉默的物件在讲述往事,而不是仅仅欣赏它们完美的几何形状和现存的品相。这种信息呈现上的疏离感,让我不得不将它束之高阁,等待某一个心境平和的时刻,才能去细嚼那些干燥的文字。

评分

我对地方文博机构的出版物抱有极大的敬意,因为它们肩负着保护和传播地方文化记忆的重任。这本书无疑是付出大量心血的成果,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个被严格限制了表达边界的官方报告。我原本对那些被认为是“地方特色”的器物,比如徽州地区特有的家具或器具,抱有极高的热情。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贯穿始终的“地方风格”的论证体系,而不是零散的图例堆砌。比如,某件漆器的髹饰技法,如果能与同时期其他地域的工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独特性和创新点,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珍品集”的体现。这本书的遗憾在于,它似乎害怕做出任何具有争议性或需要深入论证的判断,选择了最稳妥的描述方式,导致最终呈现的文本,虽然内容丰富,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能够统领全局的“思想核心”。它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但缺乏高光时刻的展览大纲,让我的阅读过程,从期待的高昂,逐渐过渡到一种平静的、满足于“了解过”而非“深入理解”的状态。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类地方性博物馆的出版物时,总抱有一种“开盲盒”的心态,希望能淘到被主流学术界尚未充分挖掘的宝藏。这本书,从装帧上看,确实很“正规”,厚重,有分量,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我去过那里,我关注过那里”。但真正阅读起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去参观一个刚刚布展完毕的博物馆,所有展品都井井有条,灯光打得恰到好处,但策展的逻辑和故事线却模糊不清。我尤其关注那些偏门的领域,比如古代的文房用具或是民间日用杂器,这些往往最能反映当时普通人的生活审美和智慧。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对某件看似不起眼的铜器锈蚀痕迹的微观分析,或是对某件纺织品纤维年代的严谨鉴定。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度,实在是有些令人扼腕。它似乎更侧重于“什么都有”,而非“精于一物”。对于一个追求知识密度和专业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种广而不精的倾向,让我的求知欲如同被洒上了冷水,留下的多是平铺直叙的描述,缺乏能够激发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大胆假设。

评分

说实话,每次拿起这本书,我都有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它装帧精美,纸张厚实,仿佛应该承载着千钧之重的历史信息,但内容呈现的风格却让我感觉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物志编写模式——强调物体的客观存在,而忽视了其叙事价值。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艺术史动态的读者,习惯了最新的考古学理论和材料科学的介入,来解读古代遗存。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利用同位素分析来追踪某件玉器的产地,或者如何通过图像学的方法,来比对不同时期装饰母题的演变。这本书,很遗憾,在这些前沿的探索方面几乎是空白。它提供的视角过于“静态”,似乎这些珍品是从时间长河中被硬生生地截取下来,然后摆在那里供人观赏,而没有展现出它们在特定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潮下产生的“动态张力”。这种保守的叙事方式,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却牺牲了学术探索的锐度和吸引力,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停留在了一个较为基础的层面,难以让人产生“非读不可”的紧迫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