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的灵魂
20世纪伟大的英语诗人(T. S.艾略特语)
全世界传唱为广泛的爱情诗歌
2015年春晚,莫文蔚倾情演绎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刻,
爱你的美丽,用假意或者真心。
但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容颜老去时的悲伤。 ——叶芝 《当你老了》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当你老了》节选均为叶芝经典的代表诗作,这部爱的诗集,犹如一曲从长巷里飘出的大提琴曲;或明亮欢快如爱尔兰草原上一曲优美的风笛,甚至爱情中的人而存在。在这久远、空阔的时空里,叶芝在孜孜不倦地抒写着自己的、也是人类的永恒命题——生命、尊严、青春、爱情……这部诗集涉及叶芝各个时期的代表之作。叶芝的早期诗歌以其独特的爱尔兰题材而有别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韵律感强烈,充满柔美、神秘的梦幻色彩,诗中表现出一种忧郁抒情的氛围,笔触颇似雪莱。中期的诗歌中有一种新的精微的具体性,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措词上,其结果就是一种新的质朴无华的、具体的风格。它更关注精神的意象和细节,所表现的情感也更为明确。叶芝后期诗歌的风格更为朴实、精确,口语色彩较浓厚,多取材于诗人个人生活及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细节,且多以死亡和爱情为题,以表达某种明确的情感和思索。
颁奖辞 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霍尔斯陶穆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作品在他年少时期就是个中翘楚了,他也早已是圈里公认的诗人。从他的自传里不难看出,自他幼年时期,诗人内心中对自己的暗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和外界的联系。他起初就遵从现实与理想相交错的生活所指引的道路前进,勇往直前,矢志不渝。
他在柏林的一个世代为艺术献身的家庭中成长,因此,他的日常生活中并不乏美的身影,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后来他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中也从不缺乏美,但这并没有耽误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在他的第二故乡——英国——完成学业,但爱尔兰始终是影响他成长最为关键的地方,特别是在康诺特这个未受到污染的凯尔特区。叶芝祖上在这里有一处可供度假的房产。在康诺特,他从当地民俗风情和各种传说里汲取着源源不断的民间文化的精髓,这给他日后的完美作品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在康诺特,他沉浸在大自然里,忘我地领略着大自然的风情。
大自然的风情,对于叶芝来说并不是空谈。在凯尔特人的泛神信仰中,表象的深处有着浓烈的个体力量,很多人都拥有这样的力量。这种信仰在叶芝的思想里生根发芽,并且引导他激发出潜在的宗教信仰能力。所以即使在即将到来的科学时代里,他依旧乐此不疲地观察着每个人,自己则保持特立独行,潜心倾听晨光中的鸟鸣,伫立凝望暮阳下的飞虫。叶芝在孩提时代便对每天的时辰熟稔于心,单凭观看自然天象就可以判断出时间。同朝暮之中的各种声响亲密无间,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具魅力的特点之一。
他相当向往写诗,因此在成年以后,就放弃了在美术领域的学习,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但是在美术领域的学习,还是使他在诗歌生涯里相当明显地表露出另外的两个特点:首先,他推崇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达;其次,他总是以出其不意的表述方法阐述问题。他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哲学领悟,经常为其提供最具个人特色的解答。
80年代末,叶芝独居伦敦。当时的文学界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却给了他抗争的机会,这在斗志昂扬的青年人看来是再好不过的了。文学界对盛行一时的新思潮并不感冒——教条的自然科学和自然主义艺术的精神。没有人能够像叶芝那般歇斯底里地痛恨这种思潮,毕竟他所看重的是主观和理想,是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
让叶芝感到担忧的是过于自信的自然科学和在各个方面模仿现实的狭隘艺术。特别是少数人坚信唯独集体化、机械式的发展,才能把人类带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令叶芝忧虑的是,理想化的生活会使想象力枯萎,怀疑主义则会使人更加冷漠和人格崩溃。然而叶芝不幸的预言切中了现实: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正是经过这种训练后的人类所缔造出来的“天堂”。
在那个时候,还有更完美的乌托邦社会思想,作为代表的就是最受喜爱的诗人威廉·莫里斯,但是叶芝这样的个人主义者不受其吸引。之后,他发现了和民众交流的方法。在他看来,民众并不是虚幻的,而就是他年少时亲密接触过的爱尔兰人。在这群人中,他能寻找到的并不是当下所言的群众,而是富有历史灵魂的群体。叶芝期待可以唤醒他们,创造出一个更为纯净的世界。
即使身处思想混乱的伦敦,叶芝始终重视爱尔兰民族的全部。每年夏天,他都会回到家乡小住,研究爱尔兰的歌谣和民俗。这种感情于是更加充沛。叶芝早年的抒情诗大多数是以这类感触为基石创作的,并且在英国很快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原因是:他的材料能猛烈地刺激想象力,结构虽然很特别,却和不少英国诗歌的高雅一脉相承。凯尔特语和英语的结合,在政治上仍然无法圆满完成,但在这里通过诗的想像力,却变成事实。这是精神层面上非常重要的预兆。
无论叶芝曾阅读过多少英国文学大家的杰作,他的诗中自带有其特有的创意:第一,不同的韵调和声色,好像进入另一个空间里——带着凯尔特黄昏时海滩上弥漫的气息;第二,歌谣成分比现代英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歌谣成分更加浓郁,韵律相对来说比较压抑,井然有序的节奏如同步伐平静的梦游者一般。在这样轻柔的节奏中,诗中的音乐犹如和风的呼吸,又仿佛自然力量延绵不休的律动。在精致纯真的世界里,这样的艺术必有魔力,但是却很难领悟。确实,他的艺术造诣相当高深,因此想要体会便需要付出万分的专注。这种高深部分也许是因为主题的神秘不可窥探,也许是因为凯尔特的气质也同等重要。这份在感觉上不太明快清晰的气质,却往光辉、细致、观察力提升这些方面发展。诗歌中也不乏那时候的时尚元素:象征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主张,叶芝沥尽心血地去揣摩大胆且贴切的用辞。
叶芝和民族生命的融合,让他不会因为讲究美的视觉从而变得苍白。伦敦文学界内的一批爱尔兰作家,以他为首进行着“凯尔特复兴”运动,全新的民族文学就此诞生——盎格鲁—爱尔兰文学。
叶芝在这批作家里首屈一指,德才兼备。他拥有鼓动士气的魅力,众望所归。他纠集分散的力量,率领大家向共同的目标前进,并鼓舞那些先前没能领悟生命的新成员加入队伍。
与此同时,爱尔兰的剧院登上历史舞台。叶芝活跃的宣传带来了演出机会,也吸引了一批观众。第一次的演出上演的是叶芝的《女伯爵凯瑟琳》(1892),这部剧作里有大量唯美的诗作。之后,他又创作了一连串的诗剧,所有的主题都来自爱尔兰英雄历史传说。当中最富盛名的是《黛尔德》(1907),这是一个关于爱尔兰的海伦的惨剧;《绿盔》(1910),是发生在远古荒原里的一个节奏愉悦的英雄传说;《国王的门槛》(1904),主题虽然简单,然而当中却不乏深入人心、气势磅礴的思想内涵。剧作当中,吟唱诗人在宫廷中究竟处在什么阶层、拥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个话题引出最为激烈的争论:精神领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占多大的份额,大家对这类事物的信仰究竟是真是假。剧里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来赞颂诗的无尚地位,其实也在赞扬能够让生命美好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够有这样的觉悟,但是叶芝却有。毕竟他一向固守理想,他的艺术表现也素来严谨。这些诗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稳重文风实属难得。
《心愿之乡》(1894)中,叶芝的表现更加让人心醉。剧中的诗句带有童话的魔法力量,也具备了春日里新鲜的空气,它的韵律既明亮又像梦境般若隐若现。对于戏剧成果来说,这场戏也是他完美的佳作。《心愿之乡》几乎要算得上是叶芝作品中最艳丽的花儿,如果没有《胡里汉的凯瑟琳》的话。《胡里汉的凯瑟琳》(1902)是最朴实的民间散文剧,也是最符合古典要求的作品。此剧中的爱国情感比叶芝的其他作品更加深厚,主旨是爱尔兰力争自由的过程,主人公便是爱尔兰自己,以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乞丐为象征。在剧中,我们不会听到任何纯粹的、仇恨的声音,创作中最低沉的悲伤也比另外一些相似的作品更加收敛。这部剧作刻画并不详尽,但是干净明了,动作对白也极其简单。我们体会到的只是这个民族最细腻、最高雅的部分,总体来说,既杰出又毫不做作。叶芝在想象中寻找并获得素材,体现在剧中,便是保存着梦幻一样的特点,如同是上帝馈赠的佳品——这种思想在叶芝的美学哲学中相当常见。
有关叶芝的创作,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探讨,但就目前只能浅谈这几年来他剧作的风格。总的来说,从它们的题材怪诞,似乎可归为浪漫派创作,但是在表达层面上,却不懈追寻简朴的古典风情。这样的古典风渐渐又转化成显而易见的拟古主义。他极力掌控戏剧艺术一开始的原始可塑性。他聚精会神地考虑着,想把自己从现代舞台中释放出来。由于舞台的布幕通常都会干涉想象力所塑造的形象,舞台上的光线肯定会过度放大戏剧的特征,而且现代观众也要求看到真实的幻像。但是,叶芝则想把脑子里所表现的诗原原本本地搬上舞台,诗的表达方式则模仿希腊和日本的经典表现手法,因此,他重新使用了面具,并且用简单的音乐来衬托演员的表演。
这些创作经过凝练,在文风上达成高度的一致,但中心主题却一直围绕着叶芝所热爱的爱尔兰英雄传说。作品里的对话相当简练,合唱团的音律沉稳而抒怀,往往能够吸引观众。但是,所有的这些都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们无法给出它的获得能否抵得上所做出的牺牲的答案。这些剧作本身的价值无可置疑,但也许并不能像早年那些作品那样广为人知。
几乎没有一个其他作家能够比得上叶芝在这些剧作和最清晰、最美好的抒情诗方面的成就……他一来能够完美地和民众保持联系,二来升华了富有高贵气质的艺术表达手段。他在纯粹艺术的背景下创作诗歌,这是个危险潜伏的境地;可是他始终怀有质疑态度,不曾放弃追求梦想和美学的信仰。他以诠释自己的土地为己任,而长期以往,这片土地也一直在期待有人能够赋予它灵魂。所以,毫无疑问,我们可以用宏伟这个词来形容他的成就。
翻开《诺贝尔文学奖大系:当你老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被时间定格的温馨画面。这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单一的叙事线索,而是像一个编织着回忆的网,将主人公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我们看到了年少时的青涩与懵懂,看到了青年时的热血与冲动,看到了中年时的担当与迷茫,最终,回归到老年时的平静与智慧。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蒙太奇的手法,将不同时期的记忆穿插在一起,让读者在碎片化的叙述中,逐渐拼凑出人物完整的人生画卷。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爱与被爱的经历,都如同褪色的老照片,在岁月的洪流中,却愈发清晰地浮现。书中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一切都如同溪流般自然流淌。然而,正是这种平静的叙述,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触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思考,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轰轰烈烈的成就,还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暖?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一种理解岁月痕迹的视角,让我对“老去”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衰败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沉淀,一种升华。
评分《诺贝尔文学奖大系:当你老了》是一本让我感到灵魂被洗涤的书。它并非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书中的主人公,仿佛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缩影。我们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也能看到自己未来可能的样子。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探讨了关于存在、记忆、遗忘以及时间意义等宏大命题。然而,这些哲学思考并非生硬说教,而是融入在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独白之中,显得自然而深刻。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睿智的老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他娓娓道来,分享着他的人生感悟,而这些感悟,却能够跨越时空,直抵读者的内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老去”的描绘,它没有回避衰老带来的身体上的衰退,但更强调了精神上的成熟与升华。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那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都让这本书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不提供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理解那些在时间中沉淀下来的珍贵情感。
评分这本《诺贝尔文学奖大系:当你老了》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生命、时间和情感的深刻对话。故事并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刻意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步入老年后的内心世界。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书房,看着主人公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漂流,回忆着那些曾经鲜活的片段。那些年轻时的梦想,那些错过的爱情,那些无悔的坚持,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陈年的美酒,散发出越发醇厚的韵味。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触动人心。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打动读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品味出不同的况味。有时是淡淡的忧伤,有时是释然的微笑,有时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有时又是对过往美好的眷恋。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在日常琐碎中被遗忘的宝藏。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引领我们去发现内心深处的情感,去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它没有给出任何结论,只是抛出了无数的思考,让读者在合上书页后,依旧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诺贝尔文学奖大系:当你老了》,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的忧伤和对时光的敬畏,而书的内容也恰如其分地回应了这一点。它并非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小说,更像是一组关于生命终章的素描,用一种近乎哲学的眼光,审视着个体在生命晚年时的内心景观。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也不是某个爱情故事的高潮,而是更多关于“存在”本身的状态。主人公的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每一次对过往的回溯,都仿佛是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带着一种慈悲心,去描绘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容颜,被时光冲淡的记忆,以及那些在平静中逐渐显露的智慧。书中充斥着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但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接受,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老”的含义,不再将其视为一种结束,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煽情,却能轻易地在读者心中激起共鸣,引发对生命、对时间、对爱、对遗憾的无限遐想,是一本能够陪伴你,在你静默时与你一同思考的书。
评分这本书,或者说这系列作品中的这一本,如同一杯温热的红茶,在午后阳光下缓缓品饮,能带来无尽的温暖与沉思。《诺贝尔文学奖大系:当你老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散文集,只是其中的“散文”被赋予了更为浓郁的人物情感和人生轨迹。作者没有去构建一个跌宕起伏的叙事,而是选择了聚焦于个体生命的某个阶段,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展现出生命的力量和脆弱。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一种人生况味,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那些关于回忆的碎片,关于情感的起伏,关于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都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因为某句话、某个场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让我忍不住去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对比书中的人物情感。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畅销书”,而是一本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咀嚼的书。它像一位沉默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陪伴着你,给予你一种超越言语的力量。
评分可能偏早期吧,尚可
评分书挺精致的,毕竟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值得拥有。
评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你还看这本书吗?
评分都是好书 感谢京东 下次做活动还要多买点
评分囤货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刚到的书,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等有空的时候看看。
评分还没时间看呢 等闲了吧
评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新年伊始,我的阅读兴趣由外国小说转到了诗歌,我想过去一年我该是遇见了很多美好吧。
评分包装完好,比较精美,培养爱上纸版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