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不做虎妈,不做狼爸!来看很具人气的育儿专家如何教养孩子!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旅程
★你不是完美父母,你的孩子也不必成为完美小孩
★不要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请给孩子成长蜕变的时间
★请把犯错的机会留给孩子,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从父母的指导中学到的多
★别把教养孩子当成一种负担,教养孩子也可以轻松愉快、创意无穷
★用温和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方式,让孩子在规矩和自由并存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内容简介
育儿,不仅仅是养育孩子,更是自己成长的旅程。
为什么你很努力,却不快乐?
因为,你总在忧心忡忡,有关孩子的一点小事,你就担惊受怕。
因为,你内心不够强大,心态不够平和,孩子让你不满意,你就暴怒。
因为,你甚至不承认作为一个母亲的价值,你才会怀疑自己,看不到未来。
因为,你不够自信,对于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什么学校,虽然需要参考别人的做法,但是优佳的答案永远是,适合你和孩子自己的,才是很好的。
《规矩的背后是自由》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用直抵人心的文字,向读者传达轻松快乐的教养理念;更以正面管教讲师的身份,结合广大网友、家长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教养孩子的经历,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品格、学习、情绪、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教养难题,让家长不再把教养孩子当成一种负担,而是用轻松愉悦、温和坚定的正面管教方式,给孩子定规矩的同时,也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在规矩和自由并存的环境里,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道德高尚、情绪稳定、思想自由、热爱学习的人。
作者简介
卢丹丹,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作家,笔名加州魔豆,新浪育儿名博博主,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代表作《宝宝独立从0开始》。
2005年起旅居瑞典和美国,2012年回国定居,一家四口在大学校园工作、生活和学习。在海外的7年,一直从事幼儿教育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并将自己的育儿心得通过新浪博客与国内的父母进行分享,受到广大父母的追随与喜爱。网友称卢丹丹的文字“不华丽、不做作,娓娓道来,润物无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到先进的育儿理念”。她同时为《婚姻与家庭》《父母》《生命时报》《家人》《家庭育儿》等30多家报刊撰稿,至今已发表几十万字的作品。
目录
第一章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好孩子/ 1
养育孩子,你焦虑吗/ 2
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好孩子/ 6
让操劳变得有意义/ 10
做父母也可以“投机取巧”/ 14
育儿路上,让爸爸撑起半边天/ 17
不要因为孩子,迷失了自己/ 21
你不是完美小孩,我也不是完美父母/ 25
把你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 29
第二章 趁你还是孩子的全世界,请给他百分百的爱/ 33
与孩子沟通的秘密武器/ 34
趁你还是孩子的全世界,请给他百分百的爱/ 37
用久别重逢的心情爱孩子/ 40
陪孩子走路上学/ 43
一堂关于幸福的感恩课/ 46
旅行的意义,在于更好的陪伴/ 49
带着孩子像燕鸥一样迁徙/ 52
让睡觉不再困难——被窝里的游戏/ 55
走进孩子的内心,其实很简单/ 59
我这样引导孩子认识梦/ 63
别让算计伤了孩子的心/ 67
你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吗/ 70
第三章 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73
给孩子成长蜕变的时间/ 74
当孩子还是丑小鸭时,请看到他白天鹅时候的样子/ 77
顺其自然的死亡教育/ 81
面对原则,别轻易向孩子屈服/ 84
为孩子的缺点找个完美的理由/ 88
问出孩子的想象力/ 92
告别分离焦虑:妈妈送给孩子的神秘礼物/ 95
胆怯的孩子,需要加倍的爱与耐心/ 99
欣赏孩子的执拗/ 103
把犯错的机会还给孩子/ 107
孩子“说谎”,不必大惊小怪/ 112
第四章 温和而坚定,正面管教的力量/ 117
为人父母,首先要学会情绪管理/ 118
积极暂停,结果将大不相同/ 123
沟通,从接纳孩子的情绪开始/ 128
绕不开的叛逆期/ 133
告诉孩子,哭是没有用的/ 138
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141
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145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148
表扬孩子,你做对了吗/ 152
第五章 习惯培养对了,孩子的人生就对了/ 155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从不打扰开始/ 156
给孩子好成绩,不如给孩子好习惯/ 160
自私过,才懂得分享/ 163
对付拖拉孩子有绝招/ 167
把电脑游戏搬到现实世界来/ 170
游戏中的数学启蒙/ 173
阅读广泛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176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细节做起/ 180
别把孩子丢给电子教学产品/ 184
让孩子当老师/ 189
培养有自制力的孩子/ 192
第六章 规矩的背后是自由——学美国人轻松育儿/ 197
在体验中学会环保/ 198
家庭教育从餐桌开始/ 201
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 204
孩子的每个职业梦想都值得尊重/ 207
比物质奖励更好的奖励办法/ 210
孩子,我们来开会吧/ 214
如何跟孩子谈及灾难事件/ 217
第七章 养育两个孩子,没你想得那么难/ 223
两个孩子的幸福:1+1>2 / 224
老大爱老二,就这么简单/ 228
爱与竞争:让手足之情健康成长/ 233
精彩书摘
第三章 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给孩子成长蜕变的时间《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哪个阶段就应该做这个阶段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等待花开。
豆豆出生后,我和很多新手妈妈一样,很容易着急。豆豆1岁时,我就对他进行大小便训练。豆豆1岁半时,我已经教会他背几十首唐诗。对于孩子频繁吃手、爱哭爱闹、动作拖拉、不爱分享等小问题,我更是急得不行,恨不得马上解决掉。
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的心态“慢”了下来。豆豆3岁开始在美国上幼儿园,上幼儿园前,和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他已经学会了数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从小到大,我所见过的每一个家长都是这么教孩子的,会数数了就教加减法,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一件事。可是,美国的幼儿园老师,竟然把一个数字教了一个星期!譬如,他们是这样教孩子认识数字“5”的:黑板上的五角星,变成了5个一组;吃点心、分饼干,每人5块;去室外玩时,5个小朋友拉着手;画画的时候,使用5种颜色……整整一个星期,几乎孩子们所有的活动,都会与“5”有关。
我很困惑,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数字,要花这么长的时间与精力去学呢?这样太没有效率了,后面还有那么多内容,什么时候才能学得完?可豆豆的老师告诉我,中国人的数学很厉害,她很佩服。可是,几百年来,他们都一直延续着这种“慢”教法。他们觉得,快教育下学习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慢慢地、用他们自己的速度去了解与爱上一门学科,他们的兴趣很快会被任务和压力所代替。不如让孩子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慢慢地感受数字无处不在、千变万化的神奇力量。所以,美国的孩子们会把学习数字当做一种享受。两种不同教育制度造成的结果是:中国的孩子们擅长考试,擅长在大赛上拿奖;而美国的孩子们拥有无拘无束的创意、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大胆想象的思维。
我渐渐地发现,我的美国邻居也是这样慢教育孩子的。每次我为了孩子的问题请教她时,她总是微笑地回答:“没事,过段时间就好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这样。”
她的两个孩子,女儿性格比较安静,但是似乎各方面发育都要慢于同龄人;儿子相反,从小惹事不断,最喜欢冒险、破坏和重建。看着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孩子,她觉得这是上天给予她的恩赐,让她体验两个不一样的生命。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她静静地微笑着,等待他们的蜕变。女儿每次加入一个新的游戏前,都要在一旁观看很长时间才肯动手。她就陪在女儿身边,从不催促,一直等她准备好了再一起开始。儿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搞破坏,她也从来没有着急发火过。最厉害的一次,儿子用锤子把家里的墙壁砸了一个大洞。她看到像遭过自然灾害一样的惨状后,没有急着去责问,而是就着被砸的洞,跟他一起研究墙的内部结构。原来墙是用砖头一块块码起来砌成的,外面再涂上好几层涂料。之后,母子俩一起动手,买回来材料,把墙砌好了。从破坏到重建,儿子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一次,老师拿着儿子获奖的一幅画跟她说:“他这幅画的思维,如果没经历过对多种风格的破坏与重建,是不可能画出来的。”现在,这两个孩子都读了美国的名校,能力非常出众,而且心态特别好。
《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哪个阶段就应该做这个阶段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等待花开。
可是,我常常遇到很多父母,他们总是试图跳过孩子的成长规律,去做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事情,通过增大强度,来缩短孩子成长的时间。这样做的后果是,父母很辛苦,步步紧逼;孩子也很辛苦,而且不领父母的情。最后,父母亲手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开,他们再也不愿意回来。
爱,其实要小火慢炖,急不得,躁不得,烦不得。沉住气耐下心,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判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慢把孩子养大。这时,你才能体味到其中的意义与乐趣,你才会发现,养育孩子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当孩子还是丑小鸭时,请看到他白天鹅时候的样子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如果你认定他是一只丑小鸭,那么他从你那里得不到支持、信任与鼓励,就会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你认定他是一只白天鹅,他就会以白天鹅的姿势展翅腾空,拥有更加广袤的天空。
孩子在自己父母眼中是最可爱的,父母对他们怎么也看不够,怎么也爱不够。父母能从他们并不完美的五官中看出俏皮,能从他们的调皮捣蛋中看出机灵,能从他们的破坏中看出创造力,能从他们的固执中看到自己的样子……孩子就像天使降临在父母的身边,带给父母无与伦比的快乐与满足。
然而,孩子就像一只隐藏在鸭群里的白天鹅,有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丑丑的、笨笨的、灰灰的,和那些灵活的黄色小鸭在一起,更是没有光彩。
当他们怎么也无法把饭准确地喂到嘴边,当他们怎么也不能把两块积木拼到一起,当他们怎么也数不出简单的几个数字,当他们羞涩地低着头怎么也不跟人打招呼,当他们似乎总是事事不如人、事事无法令你满意,当他们尚是丑小鸭的时候,你能看到他们白天鹅时候的样子吗?你能坚定地相信,它就是一只白天鹅,从而耐心地等待它变成白天鹅吗?
有一位母亲有3个女儿。大女儿聪明机智,样样优秀;小女儿活泼可爱,讨人喜欢;唯有二女儿,总是一副比别人慢半拍的样子,像是有什么地方没开窍。她不善言谈,不爱运动,功课也不好,唯一的兴趣是喜欢在本子上乱涂乱画,也看不出她画的是什么。当别人夸奖大女儿和小女儿的时候,妈妈却总是把赞赏的目光投向二女儿。她说,另外两个女儿承受了太多的赞美,而二女儿其实是最需要赞美的一个。她鼓励二女儿的画,哪怕画面是漆黑一片,她也能顺着女儿的意思说出其中的意境。二女儿在画画上越来越有造诣,在高二的时候,她的一幅画被一位老人买下,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高中还没毕业的时候,她接到老人的电话,进了全国一流的艺术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优秀的画家。那个老人是艺术学院的校长,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
后来,有人访问这位女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她只说了一句话:“当我还是丑小鸭的时候,妈妈却一直能看到我白天鹅时候的样子。”
这一句话,让不知情的人感慨万千,知情的人泪流满面。
在孩子尚是丑小鸭的时候,能一直看到他白天鹅时候的样子,要做到其实有多难?
都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样都好,但是我们在等待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多少不耐烦,有多少不自信,又有多少攀比与随波逐流,多少盲目与失去理智?
我们不肯接受他是丑小鸭的事实,也不给予他蜕变的机会。当他们努力着一次一次把饭喂到自己嘴边时,我们一把抓过来代劳;当他奋力想扶着椅子站起来时,我们马上过去帮他一把;当他面对一堆搭不好的积木发火泄气时,我们比他更加沮丧;当他在人前表现不好时,我们觉得面子过不去;当他在功课上很吃力时,我们潜意识里立马承认他在这方面就是不开窍……而事实上,每一只丑小鸭最期待的,就是父母能给他安慰与鼓励,给他时间与机会,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感觉到温暖、轻松、安全与信任。
被誉为台湾地区“华人之光”的刘大伟,曾是迪斯尼整个动画制作团队的艺术总监,参与了《狮子王》《美女与野兽》《阿拉丁》《花木兰》等作品的制作与设计,后来又为《时代》《美国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画插画,其作品获得过插画界的奥斯卡奖“全美最独特插画奖”。可是当年,他是班上永远的倒数第二名,因为倒数第一名的孩子是智障。小时候,他的愿望是全台湾的小孩都是智障,那么他就可以考第一了。
后来刘大伟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完全是因为绘画老师对他的鼓励。老师从他看似平庸的表现中,看到了他的绘画天赋,告诉他:“你拥有无与伦比的天赋,你可以做到!”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动画公司—Kendo动画,公司出品了很多鼓励孩童的产品。Kendo这个名字就来自于当年凯斯老师鼓励他的话“Youcandoit”。
在他的自传《别把钻石当玻璃珠》里,他这样写道:“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请千万用正面方式鼓励他。你用心找出孩子生命里的钻石,他就会想尽办法琢磨自己,发出闪亮耀眼的光芒。幸运与才华,在每一个小孩身上都有,只要我们不把钻石当成玻璃珠。”
这一段话,跟前文所说的把孩子看成未来的白天鹅,如出一辙。能够这样做的父母,心中必定会少很多沮丧与烦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冷静地面对孩子的不足,知道这些不足只是某方面的,是一时的,并不那么重要的,可以给予孩子时间,帮助孩子改正。这样的父母,也能细致地发现孩子的优势,孩子手中稚嫩的画笔,手下走调的音乐以及他脑海里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都可能成为帮助孩子腾飞的翅膀。
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如果你认定他是一只丑小鸭,那么他从你那里得不到支持、信任与鼓励,就会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你认定他是一只白天鹅,他就会以白天鹅的姿势展翅腾空,拥有更加广袤的天空。
顺其自然的死亡教育死亡对于大人来说,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可以避免的话,就不想跟孩子谈起。然而,孩子说起死亡时却总是轻松自在、毫无顾忌的,就如同日升日落,草长莺飞,那么自然,那么和谐。
看到那只死鸟时,我下意识地想拉着豆豆快速离开,生怕吓到他。可豆豆却停下来,好奇地问我:“妈妈,这只鸟不是在睡觉,应该是死了吧!”我平静地点了点头。早在豆豆3岁的时候,我已经和他谈论过生命与死亡的话题,所以他说这个“死”字时,非常自然。
豆豆接着问:“它是怎么死的呀?”我答:“我看不出来,你觉得呢?”他蹲在地上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很严肃地说:“是不是翅膀受伤了,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妈妈你看,它耷拉着翅膀呢!”我说:“可能是的。”他又说:“也可能是触电了,我总是看到鸟儿停在电线上,为它们担心了好久。”我没有跟他解释小鸟停在电线上是不会被电死的,还是淡淡地回答他:“这也有可能。”豆豆继续猜测:“或者,它是被猫咬死的。上次我就见到一只猫追一只鸟……”一路上,豆豆都在做着对小鸟死亡原因的各种猜测。
走到幼儿园门口时,豆豆还若有所思。突然,他幽幽地说:“不知道这只鸟有多大了,如果很老的话,可能什么也没有发生,老着老着就死了。”老着老着就死了,听起来,怎么伤感中带着一丝浪漫呢?我的思绪一下子游离了,一晃神的工夫,他的背影已经融入到一堆小朋友中间,欢快地玩起来。
死亡对于大人来说,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可以避免的话,就不想跟孩子谈起。然而,孩子说起死亡时却总是轻松自在、毫无顾忌的,就如同日升日落、草长莺飞那么自然,那么和谐。
第二天,那只小鸟还在。他看了一眼,就走过去了。但一路上,他的问题不断。“妈妈,这只小鸟有爸爸妈妈吗?它爸爸妈妈是不是在到处找它呀?找不到会不会着急?”“它会一直躺在那里吗?如果下雨了,它死了不会飞,淋湿了怎么办?”“妈妈,你以前跟我说过,每个人都会死,但是如果我们相互保护好,是不是就不会死呢?”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说:“如果我们好好保护自己,保护对方,会避免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
沉默了一阵,豆豆又问:“妈妈,人死后,动物死后,去了哪里?”我说:“去了大自然,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比如,树叶落在泥土里,成了泥土,小鸟也是如此。”豆豆:“那它们会像种子一样发芽吗?”我:“会有新的生命出来。你看那个枝头上,又有一群小鸟在唱歌,它们是新的生命。”豆豆:“人也是这样吧,弟弟在你的肚子里面长大、出来,就是新的生命来临了,对吗?”我说:“是的,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大自然中,太阳升起又落下,但是永远不会消失。”
第三天,死鸟还在。但很明显的,它的羽毛已经失去光泽,而且很凌乱。豆豆说:“妈妈,我觉得它是真的死了。”原来,他之前还抱有希望。“你看,它没昨天那么大了,它是在慢慢地消失吗?”我说:“是的,好像是变小了。”他突然说:“要不,我们给小鸟办一个葬礼吧?就像汤米的爷爷那样,躺在棺材里,然后葬在地底下。”这是他之前看过的一本书。
他开始准备,找来一个盒子、一把铁锹、一块纸板、一支水笔,还有一包东西。他把小鸟放进盒子里盖上,然后放入挖好的坑里,再把那包东西放在小鸟的旁边。我问:“那是什么?”他说:“有手电筒,害怕的时候就把光打开;有涂色卡片,无聊的时候可以玩涂色;有巧克力,饿的时候可以吃;还有这个,是一张小鸟的图片,我想,它看到图片,会觉得有人在爱着它,会给它力量和勇气……”我越听越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包,很像他在美国上幼儿园时,老师教他们准备的地震包。我突然明白,原来5岁孩子眼里的死亡,不过是生命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停止。
我很真挚地赞美他:“小鸟一定很感激你为它做的这些。”他没有说话,和我一起,把泥巴一捧一捧地盖在小鸟的身上。然后,他拿起笔,叫我在纸板上写字。他说:“这是小鸟的墓碑,妈妈你说,写什么好呢?”我说:“墓碑上不一定要写字,由豆豆画上想说的话,小鸟会更明白。”豆豆想了想,在纸板上画上了天空、白云、飞翔的小鸟,小鸟的头上还戴着一个美丽的花环……就如同这只小鸟从来没有离开过。
为小鸟举行完葬礼后,豆豆如释重负。而我突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感谢这只小鸟,感谢豆豆,让我重新思索了生命的意义。
……
前言/序言
自序
2014年的除夕,我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老公、老人和孩子们在客厅玩。门铃响了,是朋友送来两束鲜花。我把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一家人都围坐过来,老人夸赞我的手艺,孩子们向我致谢,老公打开了酒瓶,餐边桌上的郁金香和剑兰开得温馨又喜庆,如同我那一刻的心情。
回顾过去的这些年,我常常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而感觉喜悦。这种喜悦淡淡的、暖暖的,在我心里流动,在生活中不断循环。
6年前,我们生活在美国,当时老大豆豆才1岁。断奶后他特别挑食,我眼看着他胖乎乎的身体迅速消瘦下去,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老公的工作空前忙碌,只有我一个人带孩子。每天晚上,在豆豆睡着后,我便开始研究第二天的菜谱,并准备好所有食材。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做过宝宝餐,但3个月后,我已经有了一套独创且不重样的宝宝食谱,并逐渐在网上被妈妈们认可,甚至被打印出来当作私家菜谱。豆豆自然也爱上了吃饭,身体变得健康而结实。他14个月起开始自己吃饭,吃的时候,桌上、地上以及身上、脸上、头上到处都是饭粒。如果我喂他,可能只需要20分钟就搞定了,而他自己吃,光收拾就要花掉半个小时,还要耐心地等待他、帮助他、鼓励他把饭吃好、吃完。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帮他养成了很好的用餐习惯。
那段时间,豆豆晚上入睡也很困难,总是要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到11点才肯睡,早上又起不来。我看书、查资料、问过来人和儿科医生,大家给的建议都差不多,而且这些我都知道,只是做起来很困难——把生物钟提前的最好办法,是早晨早点把他叫醒,午睡不要睡太长,保证白天有足够的运动量。可是,我不忍心把熟睡的孩子叫醒,而且有时巴不得他能多睡一会儿,这样我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但是最后,我做到了。我用半个月的“痛苦”,换来了孩子健康的作息规律。
豆豆半岁多时,有一次生病很严重,上
规矩的背后是自由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