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经典珍藏版
★玄学智谋宝典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易经》《道德经》《庄子》就是“轴心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本套书每篇均包括正文、注释、译文三部分。
★它们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思想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
内容简介
《易经》提供的不是形而下的答案,《易经》启发的是形而上的大智慧。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天人国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和修养混成体系。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是一部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如今所传三十三篇,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由毛佩琦、徐昌强主编的这本《庄子全集》对《庄子》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翻译,还有针对性的解析,同时每一章配有相应的历史事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经典著作的深刻内涵。
作者简介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客座研究员,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黑龙江大学历史系、温州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北京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散文集《无心剩稿》;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明史、《中庸》等,影响广泛。
目录
《易经全集》
《道德经全集》
《庄子全集》
精彩书摘
《易经全集》精彩试读:
《易经》的来历有一段很复杂的历史,希望学习、研究和使用《易经》,了解《易经》的来历是最为简便的途径。在古代,《易经》只称为《易》。东汉著名易学家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今山东潍坊)说:“《易》历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说,《易》经历了古代的三位圣人,世代经历了三个时代!这三个世代分别是上古、中古、近古,分别与之对应的是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及周公旦和近古的孔子,而这三位圣人正好代表《易》发生发展的三个时代。
……
颜回拜见老师仲尼,请求同意他出远门。孔子说:到哪里去呢?颜回回答:打算去卫国。孔子说:去卫国干什么呢?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轻气盛,办事专断,处理政事轻举妄动,文过饰非不知过失;轻率用兵不恤百姓,死人堆积山泽,犹如干枯的草芥一样,百姓无家可归。我曾听老师说:“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离开,混乱的国家应该前往,就好像医生门前有很多病人多一样。”我希望按照先生的教诲,思考治理卫国可行的办法,卫国的百姓或许还可以免除疾苦吧!孔子对颜回说法表示不满说:嘻!你去到卫国恐怕就被杀害啊!大道是不宜喧杂的,喧杂就意味着多事,多事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连自救都来不及了,何暇去拯救国家?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日臻成熟,而后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你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根基牢固,哪里还有什么工夫去纠正暴君的行为呢?你懂得“德”之所以毁败和“智”之所以表露的原因吗?“德”的毁败在于追名逐利,“智”的表露在于争强好胜。“名”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是凶器,不可以推行于世。并且,一个人虽然德行纯厚诚实笃守,可未必能够到达跟人声气相通的程度,一个人虽然不争名夺利,可未必能得到人的广泛理解。如果你勉强把仁义的规范之类的言辞在暴君面前卖弄,这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样被称为“茁人”——给人带去灾难的人。给人带去灾难的人,一定会反过来被别人所害,你这样做恐怕会遭到别人的伤害的呀?况且,假如卫君喜好贤能而讨厌恶人,那么哪里还用得着等待你去显示有异于人呢?你果真去到卫国而不向卫君进言,卫君一定会紧紧抓住你偶然说漏嘴的机会快捷地向你施展他的辩才。这个时候,你必将眼花缭乱而面色佯作平和,你的说话自顾不暇,容颜被迫俯就,内心无主也就姑且认同卫君的所作所为了。这样做就像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这样被称为“益多”——帮倒忙、添大乱,助纣为虐,错上加错。依顺有了的开始而依顺就必然没完没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进忠厚之言,那么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面前。从前,夏桀杀害敢于直谏的关龙逄,商纣王杀害敢于力谏的叔叔比干,这些贤人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以臣下的身份抚爱百姓,同时也以臣下的身份违逆了国君,所以国君就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尚而排斥并杀害了他们。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从前,帝尧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国的土地变成废墟,百姓全都死尽,国君遭杀戳,原因就是三国不断用兵,贪心不足。这些都是追名逐利的后果,你偏偏就没有听说过吗?名声和实利,即使圣人也不可能超越,何况是你呢?即使这样,你一定有你的想法,那么你就试着告诉我吧!颜回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虚豁,勤奋努力而终始如一,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盛气凌人、喜怒无常,一般人不敢丝毫违背他的地方,他借此压制别人的劝告,以此来放纵自己的欲望。对这种人,即使每天用道德来感化都不会有成效,更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他必定顽固不化、固执己见,即使表面赞同也必然口是心非、执迷不悟。你这样的想法怎么能行得通呢?颜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内直而外曲”——内心秉正诚直而外表俯首曲就,“成而上比”——引用成说并处处效法古代贤人的作为。内心秉正诚直,这就是与自然为同类。与自然为同类,可以推知国君与自己的本性都是上天所赋予的,何必用自己的言论去祈求得到赞同呢?还是祈求不被责备呢?如果这样,人们就会称之为未失童心,这就叫“与天为徒”——跟自然为同类。外表俯首曲就的人,是跟一般人为同类。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臣子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去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做大家都做的事,别人也就不会责难了吧,这就叫“与人为徒”——跟一般人同类。成而上比——内心自有主见并处处效法古代贤人的作为,这就叫“与古为徒”——跟古人为同类。我所引用的成说虽然都是古代的教训,可都是有依有据的,自古就有,并非我的虚构。像这样做,即使正直不阿却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跟古人为同类。这样做便可以了吗?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要去纠人家的方法太多且不妥当。这些方法虽然固陋而不通达,倒也可以免除罪责。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而已,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太执着于自己的成见了!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冒昧向您求教方策。孔子说:你先斋戒清心,我再告诉你!如果怀着积极用世之心去做事情,这难道是容易的吗?如果你认为这样做很容易的话,苍天就会认为这是不适宜的。颜回说:我颜回的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就可以算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所谓斋戒,并不是“心斋”啊。颜回说:请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的心志必须专一。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气”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气”即虚无空明的心境才能虚弱柔顺而应待宇宙万物。只有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这就叫做“心斋”。颜回说:我在没有听说过“心斋”的时候,确实存在一个真实的颜回;我在听说过“心斋”之后,顿时感到忘记了真实的颜回:这可以叫做“虚无空明的境界”吗?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很透彻。我告诉你!假如你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诱惑,卫君如果能采纳你的观点就继续阐述,如果不能采纳你的观点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目标,心思凝聚而把处理事情而出于“不得已”的境域,那么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而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困难了。被情欲的驱遣容易出现伪装,顺其自然而行便很难作假。听说过凭借翅膀飞翔的,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听说过有智慧能了解事物的,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的。看一看那空明的心境,顿时就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空明的心境生出光明,一切吉祥止于凝静之心。如果心境不能凝止,这就叫“坐驰”——形不动而心驰骋。让耳目的感观向内通达而又把心智排除在外,鬼神就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禹、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道理,何况是普通的人呢?
……
前言/序言
国学三玄特惠套装:易经全集+道德经全集+庄子全集(套装全3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