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太平圣惠方》百卷始编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刊成於淳化三年(992),历十四年而书成,卷八收录南朝医师秘传本《伤寒论》,故以『南朝秘本』名之。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南朝秘本』即江南诸师视为枕中鸿秘不轻示人者。医师间传抄或有所隐,故《太平圣惠方》卷八收录者为残卷。
《伤寒论》六朝传本可确切考知者有王叔和辑之《张仲景方》十五卷、《辨伤寒》十卷(见梁阮孝绪七录》及《隋书经籍志》。柬晋末南朝初陈延之《小品方序》云:『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收录之《伤寒论》即阮孝绪《七录》着录之《辨伤寒》,亦即陈延之《小品方》着录之《辨伤寒》)、《金匮玉函经》八卷(此书六朝亦名《辨伤寒》,唐未定名为《金匮玉函经》。丹波元简云『《玉函经》亦是唐末人所号,即是《伤寒论》之异本』,其说是今与陈延之『而世上有不啻九查之说全及南朝秘本《伤寒论》。《辨伤寒》《金匮玉函经》《南朝秘本》皆以《张仲景方》为祖本。三书今存,综合研读,可得《伤寒论》六朝古本概貌及文本演变轨迹。
内页插图
目录
影印南朝秘本《伤寒论》校注考证
南朝秘本《伤寒论》概说
南朝秘本《伤寒论》校注
(一)伤寒叙论
(二)辨伤寒脉候
(三)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
(四)辨太阳病形证
(五)辨阳明病形证
(六)辨少阳病形证
(七)辨太阴病形证
(八)辨少阴病形证
(九)辨厥阴病形证
(十)辨伤寒热病两感证候
(十一)辨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
(十二)辨可发汗形证
(十三)辨不可发汗形证
(十四)辨可吐形证
(十五)辨不可吐形证
(十六)辨可下形证
(十七)辨不可下形证
(十八)辨可灸形证
(十九)辨不可灸形证
(二十)辨可火形证
(二一)辨不可火形证
(二二)辨可水形证
(三三)辨不可水形证
……
《伤寒三阴三阳应用汤散诸方》考释
影印日本金泽文库[南朝秘本]《伤寒论》《太平圣惠方》卷八
南秘本《伤寒论》的重要价值
宋本《伤寒论》以南朝秘本为校本
敦煌《伤寒论》秘卷
影印敦煌《伤寒论》秘卷
前言/序言
影印南朝秘本敦煌秘卷《伤寒论》校注考证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对于古象雄文化来说,要使其“活起来”,无法绕过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缺乏汉译版本,致使我国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国外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视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们去挖掘和梳理这一宝藏。
评分
☆☆☆☆☆
[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者,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三代之世,为中古;自战国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评分
☆☆☆☆☆
伤寒论又一个版本,屯着吧,慢慢再研究
评分
☆☆☆☆☆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评分
☆☆☆☆☆
《易·系辞》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 孔子为下古。”
评分
☆☆☆☆☆
《易·系辞》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 孔子为下古。”
评分
☆☆☆☆☆
钱老的书
评分
☆☆☆☆☆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
《象雄大藏经》中的《甘露宝藏四本目》,即《根本医典蓝本目》、《养生药典白本目》、《疗方花本目》、《治病黑本目》中记录了大量的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药用植物的性状和疗效等。据介绍,藏医体系的形成与《象雄大藏经》中所展示的内容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