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探讨胡适的学术研究在思想启蒙的潮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澄清一向被视为“全盘西化”鼻祖和文化虚无主义代表人物的另一面。 着力去检讨胡适学术研究的内在限制。 《胡适评传》,使人们理解胡适思想的全面性,看到胡适一个更立体的形象。
内容简介
《胡适评传》以胡适一生的重大学术活动为经,以其相关的个人生活为纬,纵论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之一的胡适的成就与失误。从胡适的求学生涯到首倡文学改良、促成新文化运动,从撰写《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到整理国故、探研禅学、重审《水经注》案……凡此种种,无不贯穿着胡适众生力倡的“科学治学方法”思想,无不表明胡适现在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实际地发挥着总结既往开拓未来而成为开一代学术风气的新典范。本书持论公允,材料广博准确,文字平实流畅,实为近年来胡适研究的鲜有佳作。
作者简介
章清,男,1964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出生于四川泸州,1982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1998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人员。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姜义华/001英文提要/001引言 胡适的出现及其学术思想的背景/001第1章 渊源有自:传统与现代文明孕育的弄潮儿/0141.1 传统的乡村教育/0141.2 上海求“新学”/0211.3 思想与志业的定型/0301.4 青年时期逐渐领悟的“科学方法”/050第2章 筚路蓝缕: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0672.1 文学革命首举义旗/0672.2 “中国哲学史”的震撼/0832.3 输入学理 再造文明/0962.4 “重新评估一切价值”/120第3章 有容乃大: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1413.1 国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413.2 从哲学史到思想史/1573.3 小说考证与“新红学”的诞生/182第4章 海纳百川:“禅学案”与“传记热”/1994.1 禅学研究的毁与誉 /1994.2 传记文学的身体力行/2124.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晖/224第5章 慎终追远:晚年的思想与学术/2405.1 五十年代的胡适/2405.2 “《水经注》案”与学术研究的迷途/2505.3 最后的辉煌/262结语 但开风气不为师:现代学术的肇端及其内在的限制/285附录 胡适学术行年简表/299后 记/318再版后记/320总 序
精彩书摘
胡适1910年9月到美国时,按照当时中国盛行的技艺是有用的而文学、哲学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观念,进了康乃尔大学农学院。他后来回忆说:“民国前二年,考取官费留美,家兄特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以家道中落,要我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他认为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不要我学文学、哲学,也不要我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说这是没有用的。”①然而在学了三个学期的生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和果树学后,胡适不得不承认选择农科与他“自信有天分,有兴趣的各方面,也背道而驰”,于是毅然转到文理学院,改学哲学专业。②胡适后来曾为他的这一选择进行辩护说: 我初来此邦,所志在耕种。文章真小技,救国不中用。带来千卷书,一一尽分送。种菜与种树,往往来入梦。 忽忽复几时,忽大笑吾痴。救国千万事,何一不当为?而吾性所适,仅有一二宜。逆天而拂性,所得终希微。 从此改所业,讲学复议政。故国方新造,纷争久未定;学以济时难,要与时相应。文章盛世事,岂今所当问?③ 胡适的改科,深得好友梅光迪的赞许,在1912年1月17日给胡适的一封信中,他就称许胡适“乃稼轩、同甫之流”,转学哲学实在是“吾国学术史上一大关键,不可不竭力赞成”。①就胡适本人来说,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以肯定的是,在美国所受的政治训练已经使他对解决中国国内的危机不再停留在技艺层次的理解;而不知祖国历史文化的耻辱感,又使他甚至在农学院读书时就不断私下自修中国哲学,继续其不可遏制的对文学、哲学的兴趣。胡适在1915年7月22日的一则札记中曾感慨地说: 我所遇欧洲学生,无论其为德人、法人、俄人、巴尔干诸国人,皆深知其国之历史政治,通晓其国之文学。其为学生而懵然于其祖国之文明历史政治者,独有二国之学生耳,中国与美国是已……吾国之学子有几人能道李、杜之诗,左、迁之史,韩、柳、欧、苏之文乎?可耻也。② 而且,这种耻辱感在胡适到美国不久之后便产生了。他在1911年6月记载参加中国基督教学生会夏令会举行的一个讨论会的情形时就说:“题为‘孔教之效果’,李佳白君(Dr。 Gilbert Reid)主讲,已为一耻矣,既终,有Dr。 Beach言,君等今日有大患,即无人研求旧学是也。此君乃大称朱子之功,余闻之,如芒在背焉。”③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适花了大量精力在私下不断自修中国旧学,甚至在他进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的第一年,他所点读的旧籍就包括了经、史、子、集各门类,如《左传》、《诗经》、《杜诗》、《说文》、《陶渊明诗》、《谢康乐诗》、《王临川集》、《荀子》、《颜习斋年谱》等,并在这一年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诗三百篇言字解》。值得注意的是,当胡适在美国表达他对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化学术的见解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做着传统的维护者。例如在1912年听到美国同行演说日、中、印三国风俗,他颇觉“毫无真知灼见”,因而想著《中国社会风俗真诠》一书,取外人所著论中国风俗之书一一评论其言之得失,为传统社会制度辩护。①1914年1月演说中国婚制,更是公开指出中国“名分所造的”(duty-made)婚姻比西方“自造的”(self-made)婚姻在爱情方面更有保证。理由是:“吾国旧婚制实能尊重女子之人格。女子不必自己向择偶市场求炫卖,亦不必求工媚人悦人之术。其有天然缺陷不能取悦于人,或不甘媚人者,皆可有相当配偶……根于名分者,今为实际之需要,亦往往能长成为真实之爱情。”②自然,这些观点与他后来所主张的无疑大异其趣,但仍然可以说明的是,身在异国的胡适浸润于中国传统是多么的深厚。 也正是因为胡适的兴趣围绕着文学、哲学等领域展开,并持续不断地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进行严肃的思考,他对自己的个性秉赋与将来适于担当的角色实际上已了然于胸了。在1915年5月28日的日记中,胡适向我们展现了他的自省: 吾骛外太甚,其失在于肤浅,今当以专一矫正之。 吾生平大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盖吾返观国势,每以为今日祖国事事需人,吾不可不周知博览,以为他日为国人导师之预备。不知此谬想也。吾读书十余年,乃犹不明分功易事之义乎?吾生精力有限,不能万知而万能。吾所贡献于社会者,惟在吾所择业耳。吾之天职,吾对于社会之责任,惟在竭吾所能,为吾所能为。吾所不能,人其舍诸? 自今以往,当屏绝万事,专治哲学,中西兼治,此吾所择业也。③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胡适评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