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1
没有银行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经济热点,互联网金融完美篇
▲国内首部深入阐述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的解构的著作
▲价值中国网林永青、零壹财经柏亮等作序推荐
▲2015年4月中国好书三强
海报:
传统经济理论及金融秩序正经受因互联网变革带来的巨变。《没有银行的世界》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免费”(自由)的债务陷阱。主要从互联网金融角度阐述信息技术对自由经济、免费经济等传统理念的冲击。二是讲述信息技术(万维网、数字货币、社交网络、众筹、P2P、小微融资及智能手机等)对传统金融的解构。三是关于金融未来发展的思考。变或者不变,都是两难的选择。
西蒙·狄克逊,是BankToTheFuture.com的CEO及合伙创始人,《没有银行的未来》的作者。他是一位积极的银行业改革者、英国数字货币协会和众筹协会的理事,时常论及金融对政府、企业、投资者还有金融机构未来的影响。
他曾是一名投资银行家,2006年离开投行开始了自己的笔生意,BankToTheFuture.com通过自己的股权众筹融资平台,从亿万富翁彼得·哈格里夫斯(PeterHargreaves)和众筹倡导者那里获得了天使投资。你会发现西蒙常常在新闻媒体上旁征博引,包括BBC/金融时报/路透社/彭博社和华尔街日报。
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西蒙·狄克逊就谈论了银行业改革的必要性,成了诞生于曼彻斯特大学的正统经济学批评的对象。
另外,《学生到CEO:97种可以影响你通往银行及金融业之巅的方法》这本书也是西蒙·狄克逊的著作。
推荐序1
走向没有银行的世界
人们常说的“银行”,其实包括主营借贷的商业银行和主营投资的投资银行。而在英国青年创业家西蒙·迪克森心目中,关于“未来银行”的概念指的就是“众融”(crowdfunding)。
那么,他心目中的“众融”又是什么?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迪克森认为“众融就是放大善行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金融”。在他的新书《没有银行的世界》的第一章中,他就将标题准确地定为《自由的经济学》,因为他认为经济走向自由,是使众融发挥作用、让社会化金融真正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
于是,我们不禁要发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在追求经济自由?
现行金融体系的债务陷阱悖论
在现行金融体系中,财富的增加都是与借贷相对应的。这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整个金融体系,而这种资金注入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貌似没有节制。
“如果希望经济体中有更多的资金,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债务。如果我们希望经济体的债务较少,那么我们拥有的资金就会更少。”这就是迪克森所说的债务陷阱悖论。因此,我们要么背负债务,要么陷入经济的衰退——没有第三种选择。
为什么会如此?迪克森认为当前(世界的)金融体系存在三个致命缺陷:银行拥有你的钱,银行花你的钱,银行创造你的钱。
如何应对债务陷阱悖论?迪克森在书中提出了金融操作层面的三个戒律和四个债务原则。
【三个戒律】
(1)要在放贷之前获得储户的许可;
(2)要向储户公开银行是如何使用资金的;
(3)要追求获得开放制造钱币的许可。
【四个债务原则】
(1)债务有好有坏;
(2)货币创造过程永远不能与贷款盈利过程混合;
(3)债务拥有三重底线(TBL);
(4)借贷者和放贷者必须缔结关系。
众融是一件大事
前面提到的关于“解决方案”的建议,是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体制内”思考。那么体制之外呢?全世界从2012年开始涌动的潮流是,诉诸社会化的金融方案(众融),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民主化。
在对金融系统进行全面改革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以全体公众为支撑而非仅仅服务于机构投资人的金融工具及社会化工具。迪克森把这些发明(工具)称为七大颠覆性技术——万维网、数字货币、社交网络、众融、P2P贷款、小额贷款和智能手机。其中,对于改革最重要的工具是包括股权众融、P2P贷款在内的众融模式。
众融(crowdfunding),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指创业企业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大众融资。其三大特征分别是:大众投资、源于众包、单笔小额。创业企业所希望的众融,可以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甚至是产品实物回馈、捐赠扶持等多种形式。这样一件貌似无关紧要地针对小额资金的“小事情”,正在全世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众融是一件大事,非常大!
经历2008—2009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后,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启动了“创业美国”(Startups USA)计划,以十多个美国的主要城市为中心,同时覆盖近百个大中城市的创业人群,希望以更多的创业来带动更多的就业,从而推动经济的复苏。
美国的预期是到2020年,众融将为美国新增200万个工作机会;年均众融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每年新增GDP总量为3.2万亿美元。据美国《企业家》预测,到2014年年末,众融将新增27万个工作岗位,为全球经济新增650亿美元的经济总量;2014年度众融产业的增长率将达到92%(过去5年已经增长1000%)。
世界银行于2013年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InfoDev,专项研究众融对世界经济的重大意义。2013年,该机构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世界银行2013年发展中国家众融报告》,该报告甚至认为众融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更大——“众融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追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提供了机会。”
众融源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众包(crowdsourcing)。众包是指个人利用“众人添砖加瓦”方式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一种手段,历史上往往以“微融资”(microfunding)的方式出现。众融虽然在过去并不罕见,但与今天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别。当代众融的概念是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Dr. Muhammad Yunus)奠定的,他于1983年创办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小额贷款和P2P贷款的先驱。
众融带来的巨变
西蒙·迪克森的这本专著宣告了传统金融业的终结。迪克森还创建了一个叫“未来银行”的同名众融网站(BankToTheFuture.Com)。
迪克森的自信,一方面源自他背后的投资人,大名鼎鼎的英国首富——维珍(VIRGIN)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布兰森成功地跨界在一个又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处女地中并成为大赢家,成为商业领域中极少数几家规模巨大的多元化经营的成功范例,甚至从飞机到卫生纸都使用同一个品牌。布兰森也被媒体称为“英国最聪明的人”,集团旗下包括航空、铁路、电信、可乐、能源、唱片、零售及金融服务等。布兰森的投资,让众融这个充满创新风险的领域得到了最成功的“传统”商业大佬的背书。
迪克森的自信,另一方面来自于他在传统投资银行业深耕多年的经验,以及对于银行业商业本质的深入体悟——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都是“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区别只是在于前者是匹配贷款,后者是匹配投资。所以,从本质上看,银行业所做的专业性工作在于信息服务:存贷款客户信息、风险控制信息、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信息等——美国华尔街干脆将金融业称为信息服务业——既然互联网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的效率更高,为什么不利用互联网来提供金融服务?
在价值中国网对迪克森专访中,迪克森表示:要从传统银行、大银行做起,促使银行业发生三大变革:一是明确谁是金融资产的真正所有者,二是应该把大银行分解成许多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地银行,三是鼓励建立以思想观念为基础的金融观。
银行体系也因为上述自上而下的三大变革而发生三大变化:一是自下而上的创新;二是把大型银行分解成更多的本地化银行;三是以众融、P2P和其他创新方式,做到金融的“去机构化”和“去中介化”。
共享经济的到来
西蒙·迪克森认为,两个时代人群正在碰撞——那些总是采取支付方式获取一切的X时代(约1965—1975出生)和那些总是免费获取一切的Y时代(约1976—2000出生)人群的碰撞。对于X时代人群而言,最高额度支付一切被视为是一种身份象征;而对于Y时代人群而言,吹嘘自己如何打败系统,免费得到东西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两个时代的人群不能彼此理解——X时代人群在消费经济中成长,通过付款进行估价;Y时代人群认为那些付款的群体应该攫取一些免费的东西。
免费也成为金融体系改革和众融业务大发展的驱动力——大约从2012年开始,投身众融领域的企业数以万计。一个新兴的领域往往需要更多的同行(协作者而非竞争者),参与到市场教育、用户教育和监管规范当中去,共同推动市场的迅速成熟和健康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同行不仅仅是对手”。
不同企业对“未来的银行”可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愿景和解决方案。例如,2014年9月,我们组织腾讯智库的专家们到美国走访了十多家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其中包括美国最大的P2P贷款网站Lending Club及美国第一家手机银行Moven Bank(Moven Bank的创始人是畅销书《Bank3.0》的作者——Brett King)。
Brett King在2013年被美国《银行家》杂志评选为“十大金融创新人物”。他在《Bank3.0》一书中写道:“传统的银行业,其最常见的盈利模式来自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消费者的惩罚性措施,比如所谓的‘贷款逾期滞纳金’。”他希望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消费者更加“聪明”,可以拥有正向双赢的盈利模式,而非银行对消费者的“惩罚”。
Brett King强调:“未来的银行就在你的手机里,而且由于你的贷款来自于个人而非某个金融机构,因此,未来银行的利率定价权也就不在商业银行那里,而就在每个人的手机中。”
源于众包的众融,天然携带“协作”和“共享”基因,可能是继物联网、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之后最耀眼的一个全球性现象。众融,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金融体系,进而永远地改变我们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是为序。
林永青
亚洲众融协会(CFAsia)大中华区会长
价值中国网创始人
众融网(CrowdCap.CN)创始人
北京师范大学MBA中心客座研究员
联合国互联网职业人士实践组织(IP3)产业委员会理事
美国金融学会会员
美国经济学会会员
推荐序2
有没有银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
柏亮
零壹财经、爱有财(iyoucai.com) 创始人
我坐在银行营业厅,午饭后的困顿让我有点犯迷糊。还要等待11人才轮得上我。虽然困,但我还是留意听广播通知,生怕错过了。但后来我发现还是错过了。我不能确定到底是我没听见,还是压根儿就叫错号了。营业厅的服务人员也无法确认,他无法解释,给了我一个新的号码重新排队。
此时,我的书包里放着《没有银行的世界》书稿,这到底是一种追求,还是讽刺?
我只是要一张银行的对账单,证明我的银行卡有正常的流水,以便在办签证的时候向签证官说明我是个正常人,在中国有收入,不会滞留国外云云。
于是我跟很多人一样,希望从银行的世界中消失,平移到没有银行的世界。
以下是当前银行不受“待见”的原因:
1.服务效率低下。在此之前,为了完成一笔资金往来,我竟然需要三番五次地来到营业厅,填写不同的表格、提升手机银行转账额度(为此还给我办了另一个小设备用于发送手机银行转账密码)。我的一位同事为了一笔转账在银行填了三张不同的单子,均被告知无效,而我用其中一张单子,办成了一笔同样的业务。
2.业务种类单一。这就不用多说了,数数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多少张银行卡和相关的单据,他们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3.客户,尤其是个人客户,在银行面前权利太小了,小到经常被“欺负”而无处伸张。这种“欺负”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银行工作人员的态度,而是来自于那些不经意的流程和条款。
4.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让很多人都不再看好银行的未来,我相信,其中有很多主观的愿望。
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的作者西蒙·迪克森是这样归纳的:它(银行)拥有你的钱,花你的钱,创造你的钱。
西蒙用极有煽动力的语言来归纳银行这种“强中心化”的金融业,因为他有极强的热情推广他认为面向未来的金融业,尤其是众筹。
前几天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一位专家试图撰写一份报告,描述未来金融业的结构。众筹是被认真对待的业态之一,还有P2P、大数据征信、网络银行、互联网证券,以及从不同逻辑上预测的种种新东西。
这个问题带动我去想象:未来的金融首先基于未来人们的需求,未来的需求来自于未来的生活。今天满足的,将来未必满足;今天的高效率,未来可能是慢吞吞。
比如小微企业信贷,现在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而言,能贷到款是第一位的需求,很多P2P借贷平台快速崛起,就是填补了这样的空白。但是再过一两年,可能他们的需求不是借到钱,而是马上借到钱,并且利率还要下降。
比如现在30岁以上的大多数人群,理财的目标还是基于“储蓄”,就是让资产变大。但是85后、90后及更年轻的人群,可能是以消费为核心的,理财的目标是更多、更快、更爽的消费。于是金融服务需要更加高效、碎片化、智能化。
比如现在的金融是以实际生活中的物质需求为基石的,但是未来虚拟生活可能成为人生的重要部分,那么虚拟生活中(如游戏)是否需要金融服务呢,为你的虚拟人格上保险、虚拟设备做融资租赁,是否也是一种刚性需求?
未来的金融业是什么,怎么定义,“互联网金融”能代表未来吗?
常常有人问,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互联网;有人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有人说,既是互联网,也是金融。然后就辩论起来。
我想,金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还是满足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让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管理我们的时间,只是现在它依然是以资金为载体的。
过去,为了完成这种配置,人们设计了种种模式——银行、保险、证券、风险投资,等等。现在,又出现了众筹、P2P借贷、数字货币,等等。
所谓互联网金融,只是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去完成金融的功能,至于它是什么业态,都有可能。它是金融的新时代,也是我们生活的新时代,它不只是新增了某个业务板块或商业类型。
至于未来,有没有银行,不是我们关心的,我们关心的是,不管有没有银行,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好吧,说小一点,金融会变成什么样?
张开双臂、迈开脚步,不要指望平移到另一个世界,要一步一步踩过去。这本书是这段路程中的一张广告牌。看一看,不要停。
不错,快,适用
评分挺好的书,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评分这本不错,如果有实际的操作案例会更加好。
评分挺好的书,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评分不错的东东,还行
评分读得不多,感觉比较通俗易懂。
评分现在区块链技术炒的很热,买一本来学学!
评分这本不错,如果有实际的操作案例会更加好。
评分不是资料的堆砌
没有银行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