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1
沒有銀行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經濟熱點,互聯網金融完美篇
▲國內首部深入闡述信息技術對傳統金融的解構的著作
▲價值中國網林永青、零壹財經柏亮等作序推薦
▲2015年4月中國好書三強
海報:
傳統經濟理論及金融秩序正經受因互聯網變革帶來的巨變。《沒有銀行的世界》主要包含三部分內容:一是“免費”(自由)的債務陷阱。主要從互聯網金融角度闡述信息技術對自由經濟、免費經濟等傳統理念的衝擊。二是講述信息技術(萬維網、數字貨幣、社交網絡、眾籌、P2P、小微融資及智能手機等)對傳統金融的解構。三是關於金融未來發展的思考。變或者不變,都是兩難的選擇。
西濛·狄剋遜,是BankToTheFuture.com的CEO及閤夥創始人,《沒有銀行的未來》的作者。他是一位積極的銀行業改革者、英國數字貨幣協會和眾籌協會的理事,時常論及金融對政府、企業、投資者還有金融機構未來的影響。
他曾是一名投資銀行傢,2006年離開投行開始瞭自己的筆生意,BankToTheFuture.com通過自己的股權眾籌融資平颱,從億萬富翁彼得·哈格裏夫斯(PeterHargreaves)和眾籌倡導者那裏獲得瞭天使投資。你會發現西濛常常在新聞媒體上旁徵博引,包括BBC/金融時報/路透社/彭博社和華爾街日報。
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西濛·狄剋遜就談論瞭銀行業改革的必要性,成瞭誕生於曼徹斯特大學的正統經濟學批評的對象。
另外,《學生到CEO:97種可以影響你通往銀行及金融業之巔的方法》這本書也是西濛·狄剋遜的著作。
推薦序1
走嚮沒有銀行的世界
人們常說的“銀行”,其實包括主營藉貸的商業銀行和主營投資的投資銀行。而在英國青年創業傢西濛·迪剋森心目中,關於“未來銀行”的概念指的就是“眾融”(crowdfunding)。
那麼,他心目中的“眾融”又是什麼?在最近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迪剋森認為“眾融就是放大善行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金融”。在他的新書《沒有銀行的世界》的第一章中,他就將標題準確地定為《自由的經濟學》,因為他認為經濟走嚮自由,是使眾融發揮作用、讓社會化金融真正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的前提。
於是,我們不禁要發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今天的我們為什麼還在追求經濟自由?
現行金融體係的債務陷阱悖論
在現行金融體係中,財富的增加都是與藉貸相對應的。這往往需要更多的資金注入整個金融體係,而這種資金注入在當前的金融體係中貌似沒有節製。
“如果希望經濟體中有更多的資金,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債務。如果我們希望經濟體的債務較少,那麼我們擁有的資金就會更少。”這就是迪剋森所說的債務陷阱悖論。因此,我們要麼背負債務,要麼陷入經濟的衰退——沒有第三種選擇。
為什麼會如此?迪剋森認為當前(世界的)金融體係存在三個緻命缺陷:銀行擁有你的錢,銀行花你的錢,銀行創造你的錢。
如何應對債務陷阱悖論?迪剋森在書中提齣瞭金融操作層麵的三個戒律和四個債務原則。
【三個戒律】
(1)要在放貸之前獲得儲戶的許可;
(2)要嚮儲戶公開銀行是如何使用資金的;
(3)要追求獲得開放製造錢幣的許可。
【四個債務原則】
(1)債務有好有壞;
(2)貨幣創造過程永遠不能與貸款盈利過程混閤;
(3)債務擁有三重底綫(TBL);
(4)藉貸者和放貸者必須締結關係。
眾融是一件大事
前麵提到的關於“解決方案”的建議,是對現行金融體係的“體製內”思考。那麼體製之外呢?全世界從2012年開始湧動的潮流是,訴諸社會化的金融方案(眾融),以及由此帶來的金融民主化。
在對金融係統進行全麵改革之前,我們需要更多的以全體公眾為支撐而非僅僅服務於機構投資人的金融工具及社會化工具。迪剋森把這些發明(工具)稱為七大顛覆性技術——萬維網、數字貨幣、社交網絡、眾融、P2P貸款、小額貸款和智能手機。其中,對於改革最重要的工具是包括股權眾融、P2P貸款在內的眾融模式。
眾融(crowdfunding),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是指創業企業通過互聯網所進行的大眾融資。其三大特徵分彆是:大眾投資、源於眾包、單筆小額。創業企業所希望的眾融,可以是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甚至是産品實物迴饋、捐贈扶持等多種形式。這樣一件貌似無關緊要地針對小額資金的“小事情”,正在全世界開啓一個新的時代。
眾融是一件大事,非常大!
經曆2008—2009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之後,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啓動瞭“創業美國”(Startups USA)計劃,以十多個美國的主要城市為中心,同時覆蓋近百個大中城市的創業人群,希望以更多的創業來帶動更多的就業,從而推動經濟的復蘇。
美國的預期是到2020年,眾融將為美國新增200萬個工作機會;年均眾融規模將達到5000億美元,每年新增GDP總量為3.2萬億美元。據美國《企業傢》預測,到2014年年末,眾融將新增27萬個工作崗位,為全球經濟新增650億美元的經濟總量;2014年度眾融産業的增長率將達到92%(過去5年已經增長1000%)。
世界銀行於2013年成立瞭一個專門機構InfoDev,專項研究眾融對世界經濟的重大意義。2013年,該機構提交瞭一份研究報告《世界銀行2013年發展中國傢眾融報告》,該報告甚至認為眾融機製對發展中國傢的意義更大——“眾融的齣現,為發展中國傢追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傢提供瞭機會。”
眾融源於一個更為廣泛的概念——眾包(crowdsourcing)。眾包是指個人利用“眾人添磚加瓦”方式來實現某種特定目標的一種手段,曆史上往往以“微融資”(microfunding)的方式齣現。眾融雖然在過去並不罕見,但與今天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彆。當代眾融的概念是由諾貝爾和平奬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Dr. Muhammad Yunus)奠定的,他於1983年創辦的格萊瑉銀行(Grameen Bank)通常被認為是現代小額貸款和P2P貸款的先驅。
眾融帶來的巨變
西濛·迪剋森的這本專著宣告瞭傳統金融業的終結。迪剋森還創建瞭一個叫“未來銀行”的同名眾融網站(BankToTheFuture.Com)。
迪剋森的自信,一方麵源自他背後的投資人,大名鼎鼎的英國首富——維珍(VIRGIN)集團老闆理查德·布蘭森。布蘭森成功地跨界在一個又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處女地中並成為大贏傢,成為商業領域中極少數幾傢規模巨大的多元化經營的成功範例,甚至從飛機到衛生紙都使用同一個品牌。布蘭森也被媒體稱為“英國最聰明的人”,集團旗下包括航空、鐵路、電信、可樂、能源、唱片、零售及金融服務等。布蘭森的投資,讓眾融這個充滿創新風險的領域得到瞭最成功的“傳統”商業大佬的背書。
迪剋森的自信,另一方麵來自於他在傳統投資銀行業深耕多年的經驗,以及對於銀行業商業本質的深入體悟——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投資銀行,都是“傳統”的金融中介機構,區彆隻是在於前者是匹配貸款,後者是匹配投資。所以,從本質上看,銀行業所做的專業性工作在於信息服務:存貸款客戶信息、風險控製信息、産業規模和産業發展信息等——美國華爾街乾脆將金融業稱為信息服務業——既然互聯網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方麵的效率更高,為什麼不利用互聯網來提供金融服務?
在價值中國網對迪剋森專訪中,迪剋森錶示:要從傳統銀行、大銀行做起,促使銀行業發生三大變革:一是明確誰是金融資産的真正所有者,二是應該把大銀行分解成許多熟悉當地情況的本地銀行,三是鼓勵建立以思想觀念為基礎的金融觀。
銀行體係也因為上述自上而下的三大變革而發生三大變化:一是自下而上的創新;二是把大型銀行分解成更多的本地化銀行;三是以眾融、P2P和其他創新方式,做到金融的“去機構化”和“去中介化”。
共享經濟的到來
西濛·迪剋森認為,兩個時代人群正在碰撞——那些總是采取支付方式獲取一切的X時代(約1965—1975齣生)和那些總是免費獲取一切的Y時代(約1976—2000齣生)人群的碰撞。對於X時代人群而言,最高額度支付一切被視為是一種身份象徵;而對於Y時代人群而言,吹噓自己如何打敗係統,免費得到東西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兩個時代的人群不能彼此理解——X時代人群在消費經濟中成長,通過付款進行估價;Y時代人群認為那些付款的群體應該攫取一些免費的東西。
免費也成為金融體係改革和眾融業務大發展的驅動力——大約從2012年開始,投身眾融領域的企業數以萬計。一個新興的領域往往需要更多的同行(協作者而非競爭者),參與到市場教育、用戶教育和監管規範當中去,共同推動市場的迅速成熟和健康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同行不僅僅是對手”。
不同企業對“未來的銀行”可能有著自己不同的願景和解決方案。例如,2014年9月,我們組織騰訊智庫的專傢們到美國走訪瞭十多傢最具代錶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技術創新企業,其中包括美國最大的P2P貸款網站Lending Club及美國第一傢手機銀行Moven Bank(Moven Bank的創始人是暢銷書《Bank3.0》的作者——Brett King)。
Brett King在2013年被美國《銀行傢》雜誌評選為“十大金融創新人物”。他在《Bank3.0》一書中寫道:“傳統的銀行業,其最常見的盈利模式來自於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對消費者的懲罰性措施,比如所謂的‘貸款逾期滯納金’。”他希望通過使用互聯網和大數據,讓消費者更加“聰明”,可以擁有正嚮雙贏的盈利模式,而非銀行對消費者的“懲罰”。
Brett King強調:“未來的銀行就在你的手機裏,而且由於你的貸款來自於個人而非某個金融機構,因此,未來銀行的利率定價權也就不在商業銀行那裏,而就在每個人的手機中。”
源於眾包的眾融,天然攜帶“協作”和“共享”基因,可能是繼物聯網、大數據及移動互聯網之後最耀眼的一個全球性現象。眾融,將從根本上顛覆傳統的金融體係,進而永遠地改變我們的經濟體係和社會體係。
是為序。
林永青
亞洲眾融協會(CFAsia)大中華區會長
價值中國網創始人
眾融網(CrowdCap.CN)創始人
北京師範大學MBA中心客座研究員
聯閤國互聯網職業人士實踐組織(IP3)産業委員會理事
美國金融學會會員
美國經濟學會會員
推薦序2
有沒有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
柏亮
零壹財經、愛有財(iyoucai.com) 創始人
我坐在銀行營業廳,午飯後的睏頓讓我有點犯迷糊。還要等待11人纔輪得上我。雖然睏,但我還是留意聽廣播通知,生怕錯過瞭。但後來我發現還是錯過瞭。我不能確定到底是我沒聽見,還是壓根兒就叫錯號瞭。營業廳的服務人員也無法確認,他無法解釋,給瞭我一個新的號碼重新排隊。
此時,我的書包裏放著《沒有銀行的世界》書稿,這到底是一種追求,還是諷刺?
我隻是要一張銀行的對賬單,證明我的銀行卡有正常的流水,以便在辦簽證的時候嚮簽證官說明我是個正常人,在中國有收入,不會滯留國外雲雲。
於是我跟很多人一樣,希望從銀行的世界中消失,平移到沒有銀行的世界。
以下是當前銀行不受“待見”的原因:
1.服務效率低下。在此之前,為瞭完成一筆資金往來,我竟然需要三番五次地來到營業廳,填寫不同的錶格、提升手機銀行轉賬額度(為此還給我辦瞭另一個小設備用於發送手機銀行轉賬密碼)。我的一位同事為瞭一筆轉賬在銀行填瞭三張不同的單子,均被告知無效,而我用其中一張單子,辦成瞭一筆同樣的業務。
2.業務種類單一。這就不用多說瞭,數數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多少張銀行卡和相關的單據,他們的用途分彆是什麼。
3.客戶,尤其是個人客戶,在銀行麵前權利太小瞭,小到經常被“欺負”而無處伸張。這種“欺負”很多時候並不來自於銀行工作人員的態度,而是來自於那些不經意的流程和條款。
4.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讓很多人都不再看好銀行的未來,我相信,其中有很多主觀的願望。
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的作者西濛·迪剋森是這樣歸納的:它(銀行)擁有你的錢,花你的錢,創造你的錢。
西濛用極有煽動力的語言來歸納銀行這種“強中心化”的金融業,因為他有極強的熱情推廣他認為麵嚮未來的金融業,尤其是眾籌。
前幾天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一位專傢試圖撰寫一份報告,描述未來金融業的結構。眾籌是被認真對待的業態之一,還有P2P、大數據徵信、網絡銀行、互聯網證券,以及從不同邏輯上預測的種種新東西。
這個問題帶動我去想象:未來的金融首先基於未來人們的需求,未來的需求來自於未來的生活。今天滿足的,將來未必滿足;今天的高效率,未來可能是慢吞吞。
比如小微企業信貸,現在對於大多數小微企業而言,能貸到款是第一位的需求,很多P2P藉貸平颱快速崛起,就是填補瞭這樣的空白。但是再過一兩年,可能他們的需求不是藉到錢,而是馬上藉到錢,並且利率還要下降。
比如現在30歲以上的大多數人群,理財的目標還是基於“儲蓄”,就是讓資産變大。但是85後、90後及更年輕的人群,可能是以消費為核心的,理財的目標是更多、更快、更爽的消費。於是金融服務需要更加高效、碎片化、智能化。
比如現在的金融是以實際生活中的物質需求為基石的,但是未來虛擬生活可能成為人生的重要部分,那麼虛擬生活中(如遊戲)是否需要金融服務呢,為你的虛擬人格上保險、虛擬設備做融資租賃,是否也是一種剛性需求?
未來的金融業是什麼,怎麼定義,“互聯網金融”能代錶未來嗎?
常常有人問,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互聯網;有人說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有人說,既是互聯網,也是金融。然後就辯論起來。
我想,金融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還是滿足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配置,讓我們能夠更加靈活地管理我們的時間,隻是現在它依然是以資金為載體的。
過去,為瞭完成這種配置,人們設計瞭種種模式——銀行、保險、證券、風險投資,等等。現在,又齣現瞭眾籌、P2P藉貸、數字貨幣,等等。
所謂互聯網金融,隻是用互聯網的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去完成金融的功能,至於它是什麼業態,都有可能。它是金融的新時代,也是我們生活的新時代,它不隻是新增瞭某個業務闆塊或商業類型。
至於未來,有沒有銀行,不是我們關心的,我們關心的是,不管有沒有銀行,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好吧,說小一點,金融會變成什麼樣?
張開雙臂、邁開腳步,不要指望平移到另一個世界,要一步一步踩過去。這本書是這段路程中的一張廣告牌。看一看,不要停。
東西很不錯,這裏的服務還是一如既往的給力,頭一天晚上纔下的單,結果隔天就到瞭。商品種類確實很多,和其他網站相比選擇餘地也就大瞭很多。 而且可以用同類商品做比較。商品的價格也不貴,性價比挺高的。這次的商品針對是很不錯,很滿意這次在這裡的網購 ……以後還會繼續下單!
評分真是一次愉快地網購啊 我很喜歡
評分好好學習,天天嚮上,準備學習瞭
評分神速度,正閤我需要,晚上下單,第二天早收收到。瞠目結舌
評分好不錯,,,,,,
評分不錯的,挺好的,速度也快。
評分釘裝很好,看瞭漲知識
評分好書,值得學習
評分很有意思的一本書,不錯!
沒有銀行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