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技术

新能源材料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继平,罗派峰,徐晨曦 编
图书标签:
  • 新能源材料
  • 材料科学
  • 新能源技术
  • 能源材料
  • 电化学
  • 光伏材料
  • 储能材料
  • 纳米材料
  • 先进材料
  • 绿色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8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54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字数:3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能源材料技术》是新能源材料领域综合和前沿知识的论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当前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技术关键问题与热点问题,旨在为广大读者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材料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进展等。本书适合从事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校相关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

内容简介

  《新能源材料技术》在介绍国内外新能源材料开发、利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概述了新能源与新能源材料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研究进展;阐述了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燃料电池材料技术、太阳能电池材料技术、生物质能材料技术、反应堆核能材料技术和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及其材料技术。
  《新能源材料技术》是新能源材料领域综合和前沿知识的论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当前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技术关键问题与热点问题,旨在为广大读者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材料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进展等。《新能源材料技术》适合从事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校相关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

作者简介

    朱继平,合肥工业大学,系主任。2004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2006 年 9 月至 2007 年 7 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为访问学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新能源与新能源材料
1.2 新能源材料学科的任务及面临的课题
1.3 新能源材料的主要应用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锂离子电池材料
2.1 锂离子电池概述
2.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2.1.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2.1.4 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及组装
2.1.5 锂离子电池对正、负极材料的要求
2.2 正极材料
2.2.1 正极材料概述
2.2.2 层状结构正极材料LiCoO
2.2.3 LiNiO2正极材料
2.2.4 LiMn2O4正极材料
2.2.5 LiFePO4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2.2.6 钒系正极材料
2.2.7 层状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
2.2.8 其他类型的正极材料
2.3 负极材料
2.3.1 碳及MCMB系负极材料
2.3.2 钛酸锂负极材料
2.3.3 氧化物负极材料
2.3.4 新型合金负极材料
2.3.5 其他类型的负极材料
2.4 隔膜材料
2.4.1 减少内部短路的技术路线
2.4.2 隔膜热关闭性能
2.4.3 隔膜的制备
2.4.4 制备隔膜的材料
2.5 电解质材料
2.5.1 有机电解质材料
2.5.2 聚合物电解质材料
2.5.3 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
参考文献

第3章 太阳能电池材料
3.1 太阳能电池概述
3.1.1 太阳能电池发展概况
3.1.2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3.1.3 太阳能发电的优缺点
3.1.4 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3.2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3.2.1 半导体简介
3.2.2 光伏效应
3.2.3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3.3 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参数
3.3.1 标准测试条件
3.3.2 太阳能电池的表征参数及等效电路
3.4 几种典型太阳能电池及其材料
3.4.1 晶体硅材料及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3.4.2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3.4.3 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
3.4.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3.4.5 有机太阳能电池
3.5 太阳能电池应用
3.5.1 光伏发电系统
3.5.2 光伏建筑一体化
3.5.3 太阳能路灯
3.5.4 我国光伏发电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4章 燃料电池材料
4.1 燃料电池概述
4.1.1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4.1.2 燃料电池的分类
4.1.3 燃料电池的系统组成
4.1.4 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材料
4.2.1 电催化剂
4.2.2 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4.2.3 质子交换膜
4.2.4 双极板材料与流场
4.3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材料
4.3.1 电极材料
4.3.2 电解质
4.3.3 电池隔膜
4.3.4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4.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
4.4.1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
4.4.2 电极材料
4.4.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4.5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材料基础与应用
4.6 其他类型的燃料电池材料
4.6.1 碱性燃料电池
4.6.2 磷酸燃料电池
4.6.3 直接碳燃料电池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物质能材料
5.1 生物质能概述
5.1.1 生物质能的特点
5.1.2 生物质能的分类
5.1.3 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技术
5.1.4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5.2 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5.2.1 物理转化技术
5.2.2 化学转化技术
5.2.3 生物转化技术
5.2.4 生物柴油
5.2.5 生物质制氢
5.2.6 生物燃料乙醇
5.2.7 航空生物燃料
5.3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5.3.1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
5.3.2 生物质气化发电
5.3.3 沼气发电
5.3.4 生物质燃料电池
参考文献

第6章 核能材料概述
6.1 核能概述
6.1.1 核能的特点
6.1.2 核能的分类
6.1.3 核能利用的现状与前景
6.2 裂变反应堆材料
6.2.1 裂变原理和裂变反应堆
6.2.2 裂变堆材料分类与特征
6.3 聚变反应堆材料
6.3.1 聚变原理与托卡马克装置
6.3.2 聚变堆主要材料与特征
6.4 核能材料的辐照效应
6.4.1 辐照缺陷的产生过程
6.4.2 核能材料中辐照损伤现象
6.4.3 辐照对聚变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其他新能源材料
7.1 风能及其材料
7.1.1 风能概述
7.1.2 风力发电技术
7.1.3 风能的其他用途
7.2 地热能及其材料
7.2.1 地热能概述
7.2.2 地热能的利用
7.2.3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及应用情况
7.3 海洋能及其材料
7.3.1 海洋能简介
7.3.2 海洋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光影拾遗:影像的时代叙事》 在这本《光影拾遗:影像的时代叙事》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以影像为舟,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本书并非关于材料的科学理论,而是聚焦于一个更为宏大且深刻的主题:影像如何捕捉、记录、塑造和传递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与集体记忆。 从最早的绘画、雕塑,到摄影术的发明,再到电影、电视的普及,直至今日琳琅满目的数字影像技术,人类利用各种媒介捕捉光影的努力从未停止。每一张照片,每一帧画面,每一段视频,都凝固了一个瞬间,承载了一段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科技进步乃至个体情感。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影像的力量: 一、 影像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我们将回溯历史长河,探寻那些极具历史意义的影像。例如,那些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照片,如二战的战场瞬间、民权运动的集会场景,它们以无可辩驳的视觉证据,让我们得以重温过去的峥嵘岁月,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我们会分析这些影像的构图、光影、人物表情,是如何在捕捉事实的同时,传递出摄影师的视角和时代的情绪。 二、 影像塑造的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 电影、广告、报纸插图等各类视觉传达,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构建我们的文化认知,形成集体记忆的?本书将深入探讨经典电影海报如何成为一代人的文化图腾,广告影像如何塑造消费主义观念,以及新闻图片如何影响公众舆论。我们将分析影像的叙事手法、美学风格,以及它们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策略,如何共同编织起一个时代的文化肌理。 三、 影像的艺术表达与情感传递: 超越单纯的记录功能,影像更是艺术家表达内心世界、传递普世情感的强大工具。从早期肖像摄影的细腻刻画,到印象派绘画对光影的捕捉,再到现代艺术影像的观念表达,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影像在艺术领域的多样化呈现。我们将解析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他们如何运用光影、色彩、构图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四、 数字时代的影像革命: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交媒体上的海量照片、短视频的爆炸式增长,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互动模式。本书将审视这一变革带来的影响:信息过载、“后真相”时代、虚拟现实的兴起,以及算法推荐对我们视觉体验的重塑。我们将探讨在这种新的影像生态下,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辨别真实与虚假,以及如何在这个视觉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 五、 影像与个人叙事: 在个人层面,影像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家庭相册中的温馨瞬间,到旅行日记里的风景定格,再到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影像构成了我们个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影像来记录生活、表达自我、与他人建立连接,以及在日益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有意义的个人叙事。 《光影拾遗:影像的时代叙事》不追求提供某个领域的科学技术突破,而是希望通过对影像的深度解读,带领读者重新审视我们与视觉世界的关系。它是一场关于观察、记录、表达与理解的对话,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集体寻访,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光影洞悉世界、理解自我、传承记忆的探索之书。 这本书旨在启发您用更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周遭的世界,用更深刻的理解去解读那些流淌在屏幕上的、定格在画册中的、回荡在脑海中的光影故事,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作为时代中的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与所留下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高度关注的读者,一直想深入了解新能源技术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新能源材料技术》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介绍各种新能源材料,更是将它们置于整个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书中对化石能源的局限性和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然后引出了发展新能源技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新能源技术路线的比较,比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而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它深入探讨了支撑这些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从能量的产生、储存到传输,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书中对太阳能电池材料(如硅、钙钛矿)、储能材料(如锂、钠、固态电解质)、以及氢能相关材料(如催化剂、储氢材料)的介绍都非常详细。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材料在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反而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研究方向,这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在追求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在努力实现整体的绿色化。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了新能源技术,更深刻地理解了材料科学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虽然我对新能源材料技术这个领域了解得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这本书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把我拉进了这个奇妙的世界。一开始,我被那些复杂的化学式和物理模型吓得够呛,感觉自己像个文科生掉进了理科生的海洋,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却异常生动有趣,他并没有用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电动汽车电池的飞速发展,太阳能电池板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储能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读着读着,我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高科技,离我们生活是如此之近。书中对不同材料的性能分析也相当透彻,比如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详细的介绍,甚至连这些材料是如何在微观层面相互作用的,作者都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进行了说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材料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瓶颈,比如锂资源的稀缺性、电池安全问题、以及成本的控制等等,反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方向和解决方案。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考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新能源材料技术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让我对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充满了信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入门读者,也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优秀科普读物。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新能源材料技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驱动社会进步的科技领域感到着迷,而新能源材料技术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简单介绍各种材料的性能,而是将其置于宏观的能源战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作者对不同国家在新能源材料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政策导向以及市场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技术瓶颈和未来趋势的预测,比如在储能技术方面,作者分析了当前锂离子电池的局限性,并详细介绍了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潜力,以及它们在成本、安全性、资源可获得性等方面的优势。此外,书中对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和循环利用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新能源材料技术的专业读物,更是一本关于科技创新如何引领社会变革、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对未来的能源格局和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与新能源材料领域相关,但主要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小方向。在导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这本《新能源材料技术》,可以说,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宏观视角。在此之前,我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研究的微观世界里,对于整个新能源材料技术的发展大局和各个细分领域之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从不同材料体系到关键应用场景的整个链条。作者对每种材料的演进历史、核心优势、潜在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辩证分析,例如,在介绍固态电池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其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方面的优势,也客观地分析了其在界面阻抗、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生进行科研选题和技术路线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实验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对如何评价和优化材料性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思想的启迪者,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能源材料技术对于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未来深入研究的动力。

评分

我是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材料工程师,平时接触的大多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和实验数据,很少有机会系统地梳理和回顾整个新能源材料技术的发展脉络。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而是将这些材料置于宏观的能源战略和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新能源材料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成果进行了梳理,让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比较分析,比如锂离子电池与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的优劣势对比,以及它们在成本、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权衡,都写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研发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材料的合成方法、制备工艺也进行了概述,虽然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实验步骤,但足以让我们对生产过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此外,作者对材料的循环性能、功率密度、能量密度等核心指标的解读,也更加深入和全面,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让我对这些指标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材料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创新,更是与工程化、产业化紧密结合的过程。书中对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等方面的讨论,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著作,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是一个极佳的知识梳理和视野拓展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复杂的新能源材料技术娓娓道来,让我听得津津有味。我一直以为材料技术是很枯燥乏味的事情,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通过生动的故事、精彩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介绍材料的晶体结构时,作者会用积木的比喻来解释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在介绍材料的导电性时,作者会用“电子小火车”在轨道上奔跑来比喻电流的形成。这些形象的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轶事,这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对科学发展史的回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料的发现之旅”的章节,它讲述了许多重要的新能源材料是如何被意外发现的,或者是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成熟的。这些故事充满了曲折和惊喜,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伟大。此外,作者在讲解技术原理的同时,也始终不忘将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能够看到这些材料是如何被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之前对新能源材料技术了解不多,只知道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比如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个领域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而且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储存着关于新能源材料的各种知识,从最基础的原子结构到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应有尽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材料性能的详细解读,比如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等。作者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这些指标的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电池材料的介绍,作者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同时,作者也对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进行了展望,让我对未来的能源存储技术有了更深的期待。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新能源材料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贡献。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未来,也让我对科技的力量充满了信心。

评分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新能源材料”这个词汇的理解非常模糊,甚至觉得它是一个离我生活很遥远的专业术语。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处处都闪烁着新能源材料的光芒。从手机里那个小小的电池,到小区里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再到公交车上行驶的电动汽车,它们背后都离不开新能源材料技术的支撑。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这些“幕后英雄”的奥秘。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技术性的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比如,在讲到锂电池时,作者会形象地比喻锂离子的运动过程,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充放电的原理。在讲到太阳能电池时,作者会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光子如何被吸收、电子如何被激发的,让我对光电转换的过程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能源材料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仅是能源本身,还包括了电子、医疗、环保等多个方面。这让我意识到,材料科学的进步,真的是驱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让我们普通人也能窥见科技的魅力,并且感受到科技进步对我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评分

我是一个对未来科技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改变人类生活、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技术。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新能源材料技术的好奇心。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探索这个复杂而迷人的领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部分,比如作者描绘的未来能源图景,当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可以集成到建筑材料中,当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媲美燃油车,当智能电网能够高效地管理和分配可再生能源……这些场景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正在成为现实。书中对各种新能源材料的介绍,并没有让我觉得枯燥,反而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类智慧的无穷潜力。从硅的纯化到钙钛矿的奇妙结构,从纳米技术的应用到生物质能的转化,每一种材料都蕴含着一个 fascinating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储能技术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电池,以及电池是如何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书中对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未来的固态电池的介绍,让我对不同储能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新能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环保”这个泛泛的概念上,而是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科学的魅力和前沿探索的激动人心。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技术非常感兴趣,而新能源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新能源材料技术这个相对专业的领域呈现给了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新型材料的描述,它们听起来就像是来自未来的魔法,却又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比如,作者讲述的那些具有奇特结构和优异性能的纳米材料,它们如何在电池中提高能量密度,如何在催化剂中提高反应效率,如何作为传感器提高监测精度,这些都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各种材料的制备工艺和表征方法的介绍,虽然有些复杂,但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图示,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设计”材料的部分,作者阐述了如何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来获得理想的性能。这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和系统性。而且,书中对材料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比如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可穿戴设备等方面的介绍,让我深刻体会到新能源材料技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科技充满了信心,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

物美价廉,值得推荐。

评分

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评分

今天刚收到书,帮单位买的,搞科研用。感觉还不错,具体内容还没看,虽然薄薄的,但是字挺密的。对这方面有研究或感兴趣的都可以买来看一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啊

评分

我的人都有一个人的喜好而不是我想说一个不

评分

正版……质量不错,上课需要才买的

评分

专业书籍专业书籍专业书籍

评分

这本书写得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