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该书收集了周俞二人自2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的往来书信共353封,其中近百封信件是征得周俞两家后人同意后首次披露的。两人通信所用信笺,多为名家所特制,书信中所用印章, 也皆珍玩可宝,再加上两人酣畅流利颇具功力的书法,使每封信都堪称一件艺术品。本书请名家设计,以彩印线装加涵套的形式出版。 |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听一位老师推荐的,他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读完之后,我深以为然。周作人与俞平伯,两位在各自领域都卓有成就的学者,他们的通信往来,就像是一场思想的交锋,又像是一场精神的漫步。我惊叹于周作人文字的随性与深刻,他可以谈论虫鱼鸟兽,可以感怀生活点滴,却又能一语道破人生的哲理。而俞平伯的文字,则显得更为沉静与考究,他对待古典文学的态度,严谨到近乎苛刻,却又饱含着深情。他们之间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平等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火花。我尤其喜欢那些涉及他们对于文学史、对于文本的解读,那些细致入微的分析,那些独到的见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活”的书,它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也跳动着思想的脉搏。通过这些书信,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精神的守护者。
评分捧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旧日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纸墨的清香。周作人与俞平伯的往来书札,不是简单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两位精神世界的透明呈现。我能感受到周作人文字中那种“闲适”背后的深刻洞察,他对于细节的捕捉,对于生活哲学的感悟,总是能让人在不经意间产生共鸣。而俞平伯的回复,则常常带着一种严谨的学究气,他对古典文献的考证,对文本细微之处的辨析,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底。更让我着迷的是,在这些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那种互相欣赏,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的情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温暖而持久。他们讨论的问题,从宏大的文学史观,到微小的字词考据,再到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不是一篇篇孤立的文章,而是一个连续的叙事,它展现了两位大学者如何在学术上交流,在生活中互慰,共同构建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民国文学研究者的一份厚礼,它提供的不是二手解读,而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周作人与俞平伯之间的往来书札,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让我们得以窥见两位大师更为鲜活、更为立体的形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札原貌的呈现,那种手迹的质感,那种墨迹的晕染,都带着一种无法替代的历史温度。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看到他们在治学道路上的相互启发与砥砺。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往来,这些书信也流露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那种不事张扬,却润物无声的温情,让人动容。我尤其关注到他们在讨论某本古籍时,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才是真正的学术态度。而当他们谈及生活中的趣事,或者分享各自的感悟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人性的温度,让人觉得亲切而真实。这本书不是冰冷的学术著作,它是一份有血有肉的文化记录,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呼吸,也感受到了先贤们对知识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像是被拉进了一个泛黄的老相框,周作人和俞平伯,两位在民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性情、学问、生活,就这样借由一封封书信,缓缓展现在眼前。读这本书,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与两位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周作人的文字,温润而疏淡,时而带着一丝顽童式的幽默,时而又流露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体察。而俞平伯的回复,则更为严谨,字里行间充盈着他对古典文学的钻研和热爱。他们谈论的,既有对文学理论的探讨,对诗词歌赋的鉴赏,也有对时事政治的微妙评论,甚至是对日常琐事的闲聊。我仿佛能看到周作人坐在他的小院里,阳光透过竹叶斑驳地洒在他的书桌上,他提笔写下对某部古籍的看法;也能想象到俞平伯在书房里,灯火通明,一丝不苟地回复着周作人的疑问。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纯粹、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如何用文字构建起一片精神的净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那个时代,对文学,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周作人与俞平伯的书信往来,不仅仅是文坛巨匠间的学术交流,更是两位灵魂在字里行间最真实的袒露。我被周作人那独特的散文风格深深吸引,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时而俏皮,时而温情,时而又有着深刻的哲思。而俞平伯的信札,则更加注重学理的探讨,他对古典文学的精湛解读,对文本的细致考证,都让我这个普通读者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冰冷的文字背后,我能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那种对知识的共同追求,那种对文学的热爱,让他们成为了精神上的知己。我尤其喜欢他们讨论到某些文学流派或者创作心得时的片段,那样的对话充满了思想的火花,也充满了对文学的敬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历史的变迁,也如何用他们的智慧,传承着文化的薪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