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筑,既不是图纸上冷冰冰的线条和数据,也不是市场上昂贵无比的商品。它和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读懂建筑,你会了解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融合;读懂建筑史,你会感受到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如何体现,如何影响着历史的源流。 中国建筑学、建筑史学知名学者王贵祥以今喻古,畅谈所有你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建筑的那些事儿。“鵩上承尘才一日,鹤归华表已千年。”
《史说新语·建筑史学人随笔:承尘集》收录中国建筑学、建筑史学知名学者王贵祥自世纪之交以来,有关建筑理论、文物保护、建筑历史研究的随笔与感悟。在对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先哲们致以敬意的同时,亦对当下有志投身建筑事业的年轻人寄予殷切的期望。
作者简介
王贵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建筑学院分委会主席,并兼任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园林分会副会长、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出版大量专著和译著,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目录
卷一 中国建筑
卷一之一 中国人的建筑十灯
卷一之二 宁波保国寺大殿礼赞
卷一之三 房屋与城市
卷二 学界先驱
卷二之一 建筑学专业早期中国留美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教育
卷二之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早期中国建筑留学生的几件史料
卷二之三(上篇) 驳《新京报》记者谬评
卷二之三(下篇) 再驳《新京报》记者谬评
卷三 建筑史学
卷三之一 关于中国建筑史研究分期的几点拙见
卷三之二 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卷三之三 中国建筑史研究仍然有相当广阔的拓展空间
卷四 遗产保护
卷四之一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保护历史与现状
卷四之二 关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
卷四之三 历史建筑保护三议
卷五 建筑评论
卷五之一 世纪之交——两难中的北京新建筑
卷五之二 中国建筑的传统及现代意味
卷五之三 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
卷六 理论探讨
卷六之一 建筑理论: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卷六之二 建筑美的哲学思辨
卷六之三 建筑理论、建筑史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卷七 无病闲吟
卷七之一 问学四箴
卷七之二 闲来有吟
卷七之三 晋游小记
精彩书摘
《史说新语·建筑史学人随笔:承尘集》: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集宫殿建筑、宫廷史迹、艺术品陈列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以其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展陈内容,而构成了具有故宫特色的开放性陈列体系。目前已经开放游客参观的区域,其建筑面积为8.05万平方米,约占故宫建筑总面积的50%。而其中的宫廷史迹展览,其展室面积为1.07万平方米,占开放地区总建筑面积的13%;艺术品专馆陈列的展室面积为2.29万平方米,占开放地区建筑总面积的28%。
除了供游人参观欣赏的展览陈列空间外,作为一个每日吸引巨大人流量的旅游性古代宫殿建筑群,相应服务性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紫禁城院内,还设有各种小型的售品部、餐饮部,以及接待室、卫生间等,这些服务性设施一般都设置在故宫内开放区域的门房、值房,或小型院落中,以及不同建筑群之间的转换空间处,如前三殿与后三宫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中,以及一些较为隐蔽的地方,既要便利游客,又不能影响古建筑的既有布局与游览参观的观瞻环境。此外,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数量藏品的博物馆,也需要很大的储藏性库房空间。这些库房一般设置在非开放地区,有些原本就是清代官内的库房,有些是官内较低阶层人居住使用的较偏僻用房。将这些建筑物用作库房.既利用了古建筑,又因为作为库房使用而必须保护维修,而使古建筑得到了恰当的保养。
而一般性的管理、行政性用房,如博物院各个不同的业务管理部门、相关学术研究部门、出版部门、图书馆、博物院各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文物修复部门等,都安排在远离开放游览区或库房区之外的地方,使日常的管理运转与文物收藏、游览参观等活动之间,互不干扰。
2.紫禁城古建筑保护维修的组织管理
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人们的关注点都在字画、珠宝、瓷器、图书等古代文物上,而没有将古代建筑看做重要的文物,所以在溥仪出宫后的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并立时期,尚没有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专门机构。最初的古建筑维修是根据举办陈列展览和设置文物库房的需要而进行的,故宫博物院内并没有专门的设计施工队伍,需要临时雇用建筑营造厂商承担施工任务。
辛亥之初,溥仪住在内廷,古物陈列所在外朝。当时内廷的古建筑,除溥仪及其嫔妃日常居住的养心殿、储秀官、长春官等建筑状态尚好外,其他宫殿建筑大都年久失修,甚至摇摇欲坠。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之后,曾利用各界的捐款,有重点地陆续修缮了一些急需维修或年久失修的古建筑。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后,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经费拮据,对故宫古建筑的保护维修,仍然很难落到实处。
1949年2月,北京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博物院。这时的故宫古建筑群内,由于长年战乱,维修经费严重不足,在紫禁城7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可谓蒿草丛生、垃圾成堆、水道壅塞、地面坎坷、建筑破损、宫门殿墙破败不堪、阶石栏杆歪斜不整、油漆彩画剥落,其情其景,一片荒凉。
……
前言/序言
史说新语·建筑史学人随笔:承尘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瓮器也有人格,是会呼吸的器物,“实用器物就是为了让人用的,要使劲用才行。”这句话让人想到《皮囊》里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被一种亲切的东西包围守护着”,这是收集了两千个韩国瓮器的韩艺廊主人关勇和关贞子所说的话。这样用家常之物意味着陪伴,执著地留恋旧物,是想回到日常生活的原点,它包含着对普通生活的耐心、对每一个朴素日子的热爱。这样的器物安稳地落定于某个人家的角落时,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样的日常器物便成了这家人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或是隐形的相机,静静地记录主人靠近它时的喜怒哀乐,还有稀疏平常的生活,依然不讲如何做一个好的漆艺手艺人,而是在讲4月去海边寻海带回来涮着吃,5月用整整一天腌一堆鱵鱼干,6月带新老徒弟做一次味噌汤,7月去抓虾虎鱼,8月鲍鱼登场……1月捣年糕,迎接新祝福。似乎于是书写细小的生活,津津乐道如何吃喝,用什么器物盛装日常之食,也显得理所当然
评分
☆☆☆☆☆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评分
☆☆☆☆☆
挺好的…………………………………
评分
☆☆☆☆☆
国内少有的佛教建筑论文集,值得收藏
评分
☆☆☆☆☆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评分
☆☆☆☆☆
还没看,但是对于建筑学学者和对古建感兴趣的同仁肯定帮助很大
评分
☆☆☆☆☆
挺好的…………………………………
评分
☆☆☆☆☆
好书?送货也很快,就一个字好。
评分
☆☆☆☆☆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表现在很多方面。佛教建筑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