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套装上下册)》以20世纪后50年中国史学重要事件和重要著作为主,凡与史学变化发展有关之文化、政治、社会等重大事件也酌予收入。《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套装上下册)》按年系事,再由事系人,由人及学,力图全面、细致地反映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和概貌。《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套装上下册)》取材力求广博,基本涵盖百年史学发展的方方面面,以展现其整体学术面目,同时也有所倾斜和侧重,凸显史学演进的趋势和主流。
王学典,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史研究馆员,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新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并兼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主编有《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及《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精美,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棒,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确实下了功夫。尤其是版式设计,清晰明快,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我最近一直在找能够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发展脉络的著作,市面上的选择不少,但大多侧重于理论思潮的探讨,或者只是简单罗列重要的学术成果。真正能做到“编年”性质,将史学事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标题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期待,它承诺了一个横跨五十年的时间轴,记录了史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政治风云的洗礼,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寻求突破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能体现出“编年”背后的内在逻辑和时代驱动力,比如某一年的重要会议如何影响了课题的设立,某个重要学者的去世或调动如何引发了研究方向的转移。这种纵深感和历史的现场感,是纯粹的理论分析难以提供的。翻开第一页,那种翻开历史长卷的庄重感就扑面而来,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同样令人满意,尤其是对早期(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史学界如何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改造”与“重建”的描摹。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通常不太喜欢过于枯燥的史料堆砌,但这个《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的定位似乎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叙述的可读性。我真正好奇的是,史学界内部的“口水仗”和观念的“易帜”是如何在具体的学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举例来说,某个时期对“阶级分析法”的强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风向转变,它必然也影响了具体史料的选用和论据的组织方式。这本书如果能捕捉到这种微观层面的学术生态变化,那就太成功了。我尤其关注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史学界如何逐步与国际对话,如何开始重新发掘和评价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边缘化的史学流派或学者。那种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叙事走向多元探讨的转变过程,才是最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所在。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的脉络,帮我梳理清楚,在那些高层决策的幕后,具体的历史学家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或调整自己学术信仰的。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的史学史著作往往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容易陷入“谁在做什么”的流水账记录。真正优秀的作品,应当能提炼出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对于1950到2000这五十年,最核心的挑战无疑是如何处理“历史叙事的政治化”与“学术自主性”之间的永恒张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系,让我能定位到,在不同的历史关口,史学研究的“自主性”究竟退到了何种程度,又是如何缓慢地重新争取空间的。特别是对1966年到1976年那个特殊阶段,如果能翔实地记录下当时史学研究的断裂与扭曲,以及随后拨乱反正的过程,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不应该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需要阐释“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并暗示出“这为后来的研究留下了哪些未解的遗产”。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度挖掘,才是衡量一本编年史厚重与否的关键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令人敬畏,上下两册,想必是对学术史料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梳理和整合。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专业史学领域的研究动向,比如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这几个分支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变化。例如,在1980年代初,当研究重心开始从政治史转向社会经济基础时,史学界对旧有档案和新发现史料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具体变化?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些专业领域有所侧重,提供更细致的案例分析,那就太棒了。我并不期望它能面面俱到,但希望能有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被挑选出来,并置于当时的学术争鸣环境中进行分析。毕竟,史学史的魅力在于,它展示了历史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仅仅被“发现”的。所以,对那些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的个案研究的记录,我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研究视角和灵感。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年份相对较新,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整理资料时,能够接触到一些前些年尚未公开或难以获取的内部资料。这一点对于梳理近五十年史学史尤其关键,因为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纪要、内部讨论文件,甚至尚未正式出版的内部报告,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科的走向。我希望作者能够利用这些“新”的材料,来填补以往研究中因信息不对称而留下的空白。尤其是对1990年代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史学研究在体制和研究方法上所经历的微妙转型,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详细的记录。一个优秀的编年史,应当是“时代的镜子”,它不仅记录了史学界的光荣与挫折,也无意中折射出整个知识界的生存状态。因此,我更看重它对学术共同体内部互动和自我调适过程的细致刻画,而非仅仅是成果罗列。
评分中国书画研究会黄洋《书舟》先生耽于四体,遍访四碑,对碑拓缺损处详加勘查考证,一一证明其原为何字,又广泛涉猎四家书迹,选择其笔意相同者弥补缺字或漶漫严重处,与全碑浑然一体。对现行字帖中某些残缺处,原本实无缺字,仅因原碑或拓片中有残迹而误拼于帖中,今皆辨明删除。反之,碑拓中某些残损处原为文字,历来帖本却误将删去,今亦查明补入。对现行翻印本中有字句颠倒者,如某社出版《多宝塔》中「昼夜塔下诵持法华」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二句颠倒,某社出版《玄秘塔》中「族皆所」与「依慕豪」六字颠倒,等等,兹皆据原碑订正.为临池摹写四碑之便,书舟先生研析四体异同,编著「笔画笔锋图解」及「书法口诀」附之。于是,合考证成果与实用价值为一的四体「无缺字本」便首次推出了。
评分本书的编撰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最早参加此项工作的是陈峰博士和李扬眉博士,后来李扬眉因另有任务退出,郭震旦博士和姜萌博士陆续参加进来,并成为主力。笔者感谢这批年轻的博士,没有他们的十数年的辛劳,笔者的愿望永远无法成为现实。在这十多年中,他们也逐步成长起来:陈峰目前已是山东大学文科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之一,在“民国学术史”领域已享有一定声誉;郭震旦副教授在学术界亦已崭露头角,有先前出版的《〈文史哲〉与中国人文学术编年》和此部编年(1950-2000)为基础,相信他在“共和国学术史”研究上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厚积薄发,此之谓也;姜萌作为我们这个学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目前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他特别勤奋又能吃苦,并有相当的悟性,我们期待着他在“清末民初学术史”研究领域破土而出。除上述三人外,张富祥先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平生先生(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一直怀着极大的热忱关注着本书的编撰,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李扬眉博士(《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李梅博士(《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俞艳庭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蒋海升博士(山东政法学院教授)、杨华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黄广友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宜山博士(《山东大学报》主编)、王绍樱硕士(《文史哲》英文版行政助理)等,都程度不等地为本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正在笔者这里变为事实。我为自己与这批英才结下师生缘份而深感荣幸!
评分凡学书法的人,必先学楷书,凡学楷书的人,必选学欧、颜、柳、赵四体。而四体楷书的代表作是:欧阳询书《九成宫》,颜真卿书《多宝塔》,柳公权书《玄秘塔》,赵孟頫书《寿春堂》。因而,这四种字帖多年来就是学习书法的必备课本,是启蒙与深造的流行佳帖。
评分在漫长的编撰过程中,本书有幸得到多个基金的资助。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提供的后期资助,特别是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对书稿所提出的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本书的修改、提升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励基金”、山东大学“985工程二期”及“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团队基金”,也先后对本书提供了资助,没有这些资助,本书的编撰将寸步难行。笔者在此代表这个编撰团队,对山东大学社科处历任主政诸公表示诚挚的谢意。
评分姜萌作为我们这个学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目前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他特别勤奋又能吃苦, 并有相当的悟性,我们期待着他在“清末民初学术史”研究领域破土而出。除上述三人外,张富祥先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平生先生(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一直怀着极大的热忱关注着本书的编撰,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李扬眉博士(《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李梅博士(《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俞艳庭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蒋海升博士(山东政法学院教授)、杨华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黄广友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宜山博士(《山东大学报》主编)、王绍樱硕士(《文史哲》英文版行政助理)等,都程度不等地为本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正在笔者这里变为事实。我为自己与这批英才结下师生缘份而深感荣幸!
评分书受到了,很喜欢,内容好,品相好!
评分在漫长的编撰过程中,本书有幸得到多个基金的资助。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提供的后期资助,特别是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对书稿所提出的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本书的修改、提升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励基金”、山东大学“985工程二期”及“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团队基金”,也先后对本书提供了资助,没有这些资助,本书的编撰将寸步难行。笔者在此代表这个编撰团队,对山东大学社科处历任主政诸公表示诚挚的谢意。
评分样的生活。谈到等级制度,问题就稍微麻烦一点。
评分姜萌作为我们这个学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目前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他特别勤奋又能吃苦, 并有相当的悟性,我们期待着他在“清末民初学术史”研究领域破土而出。除上述三人外,张富祥先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平生先生(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一直怀着极大的热忱关注着本书的编撰,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李扬眉博士(《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李梅博士(《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俞艳庭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蒋海升博士(山东政法学院教授)、杨华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黄广友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宜山博士(《山东大学报》主编)、王绍樱硕士(《文史哲》英文版行政助理)等,都程度不等地为本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正在笔者这里变为事实。我为自己与这批英才结下师生缘份而深感荣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