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古代金石书画

遂昌古代金石书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平 著,徐文平 编
图书标签:
  • 遂昌县
  • 金石书画
  • 古代艺术
  • 地方文献
  • 文化遗产
  • 历史研究
  • 浙江省
  • 书画
  • 金石
  • 地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37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020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文平主编的《遂昌古代金石书画》首次实现了对遂昌古代金石书画的图文著录与专题研究。全书分为金石、书法、绘画三编,按诸内容,当为金石和艺术之合;按诸体例,当在考论和赏析之间。其志于一地,而不同于方志式谱录;专于金石书画,而不作簿录式汇录。贵乎能与时俱进,图文并举,精审详察,备于一书。
收录丰富,涉及全面。从时间上看,上溯汉唐,下迄清民,跨度近1800年。从类别上看,铜印、铁钟、刻石、书法、国画、壁画、雕刻等多有涵括。以所收刻石种类为例,除碑版、摩崖、墓志等大宗刻石外,更推及桥柱、井栏乃至石人、石狮等杂项。从观察角度上看,不仅对金石书画本身的各个部位和各种情况介绍详细,而且对金石书画的体例类别、称谓署款、行文方向及书画风格、艺术价值等也有全面的记述。

作者简介

徐文平 1967年出生于浙江丽水,毕业于浙江教育学院,中央美院访问学者。现为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兼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曾任丽水学院金石研究所所长、教授等。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丽水开明画院院长等。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与创作、摩崖石刻及书画史论研究,主持省部级等课题7项,出版专著《处州摩崖石刻研究》等5部,先后在《新美术》、《书法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品入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第二届行草书展、第四届新人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论坛)、全国第八届“群星奖”等大展20余次,获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浙江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奖、98浙江省“群星奖”铜奖、09浙江省“群星奖”银奖、第二届瓯江文化奖等。

目录

概述
金石编
从“遂昌令印”说起
圆通堂心经铁钟考略
明代摩崖题记二则
独山刻石考
《王养端墓志铭》考
含晖洞摩崖考
官溪《琉璃会》碑
卉隐庵碑考
言乐研石刻考略
民国初期遂昌桥路碑二则
清末民初遂昌禁碑刍说
遂昌古代雕刻遗存考
书法编
挥毫尤说宋徽宗
——《遂昌寿光宫宸翰碑》考
《吴倪墓志铭》书法考析
遂昌先生郑元祜及其书法
闻渊书《翁隐之墓表》
独山墓志铭二则与应槚书法
长濂郑氏宗祠二碑考
周谦书法考析
《遂西宾兴沿革碑记》及其书法
《上官育乔像赞》书法
李棣臣《三官十字》书法
遂昌祠堂匾额小考
奕山谱牒名人手迹考
绘画编
诗名画手皆奇绝,总在人间为第一
——贯休唐山绘罗汉说
山下画牛仙已去,白云何处是丹邱
——道人范子珉画牛
周谦绘画赏析
痴道人陆叻绘画赏析
遂昌祠堂壁画遗存考
附录
附一 遂昌历代善书画者小传
附二 可扬神镌
——杨可扬版画艺术
后记

前言/序言


《东晋风采:金石文脉与书画艺术的双璧》 本书旨在探究东晋时期金石文与书画艺术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深入剖析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如何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力求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出发,细致地梳理两者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影响,揭示金石文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如何渗透于书画创作之中,又如何成为书画家们表达情感、寄托志向的重要载体。 引言:风起云涌的时代,文化艺术的熔炉 东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朝代。北方的动荡与南渡的移民,带来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晋的文化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其中,金石文与书画艺术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许多学者将东晋视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金石文与书画艺术的双重辉煌,无疑是这一转折的生动注脚。本书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具体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展现东晋时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金石文与书画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 第一章:乱世中的基石——东晋金石文的时代印记 金石文,作为一种直接镌刻于金属与石器之上的文字,以其朴拙、古朴的特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东晋时期,随着政权的南迁,中原地区的许多士族纷纷南下,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也带来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家族荣耀的传承。这种情感与诉求,在金石文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宗族祠堂与铭刻: 随着门阀制度的巩固,宗族的力量日益壮大。为了彰显家族的赫赫功勋与悠久历史,许多士族会在祠堂、墓葬等场所刻制铭文。这些铭文往往包含着家族的起源、迁徙、功绩以及对后世的训诫,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宗族意识与归属感。例如,在一些南迁士族的墓葬中发现的金石铭文,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兴衰,更折射出他们在异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艰辛与坚持。 寺庙造像与题记: 佛教在东晋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寺庙的修建与佛像的塑造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在这些寺庙的造像上,往往会刻有发愿文、造像记等。这些题记不仅记录了捐施者的姓名、时间、功德,也反映了当时佛教徒对信仰的虔诚与对社会和谐的祈愿。金石文的字体,在此过程中也受到当时书法艺术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妍美与规范。 碑刻的传承与演变: 延续汉代的传统,东晋的碑刻依然是记录历史、颂扬功德的重要形式。然而,与汉碑的雄浑大气不同,东晋的碑刻在继承古朴风格的同时,也开始显露出妍秀、飘逸的风格,这与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碑刻的文字,已经开始显露出隶书向楷书转化的痕迹,也为后来的书法演变奠定了基础。 私家收藏与文人审美品味: 随着文人阶层的兴起,一些对古物有鉴赏能力的文人开始收藏金石拓片,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加以记载与评述。这不仅是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更是文人审美情趣的一种体现。他们从古朴的文字中解读出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美感,这种审美品味,也悄然影响着他们对当时书画艺术的认知与创作。 第二章:笔墨的飞扬——东晋书画艺术的时代风貌 东晋时期,中国书画艺术迎来了第一个高峰。王羲之、顾恺之等艺术巨匠的出现,将书法和绘画推向了新的高度。这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士族阶层的推动: 南渡的士族阶层,许多本身就是艺术家或艺术的赞助者。他们拥有优渥的经济条件和闲暇时间,对文化艺术有着天然的偏好。他们将中原的艺术传统带到南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家学渊源、师承有序,使得艺术技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玄学清谈与艺术精神: 东晋时期,玄学盛行,士人们热衷于清谈,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思想的解放,促使艺术摆脱了过多的功利性束缚,更加注重精神的表达与个性的展现。书法上的“尚意”,绘画上的“传神”,都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书画家们不再仅仅追求形似,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学养融入笔墨之中,追求意境的营造。 书法艺术的革新: 王羲之集晋代书风之大成,将行书、草书推向了极致,其《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有飘逸洒脱之风,又不失法度,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除了王羲之,还有王献之、欧阳询等书法名家,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东晋书法艺术的辉煌篇章。 绘画艺术的崛起: 顾恺之以其“传神写照”的绝技,在人物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不仅注重人物的外貌描绘,更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作品,至今仍是研究东晋绘画的重要依据。此外,东晋时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独立成科,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文人画的萌芽: 随着文人阶层的崛起,一些文人开始将自己的学识、品格、情趣融入绘画创作之中,初步显露出文人画的端倪。他们的绘画,往往不拘泥于形似,更加注重意趣的表达,追求画外之“意”。 第三章:精神的共鸣——金石文与书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金石文与书画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根植于同一个时代土壤,并受到同样的思想文化影响,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精神联系。 承载的时代精神: 金石文记录了东晋士族对家族荣耀的追慕、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在乱世中坚守家国的情怀。书画艺术则通过笔墨的挥洒、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士人的高洁情操、超然物外的志趣,以及对生命、自然的感悟。两者共同反映了东晋士族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 审美旨趣的交融: 金石文的古朴、厚重,以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与东晋文人所追求的“古拙”、“苍润”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一些书画家在创作中,也会借鉴金石文字的结构与韵味,使其作品更具历史感与力量感。反过来,书画艺术的妍美、飘逸,也影响着一些金石文的书写与风格,使其不再仅仅是记录,而具有了艺术的审美价值。 “古意”的追求: 许多东晋的文人对汉代的金石文字和书画作品情有独钟,他们从这些古老的艺术中汲取灵感,力求在自己的创作中复兴“古意”。这种对“古意”的追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当时浮华风气的某种反拨。金石文的朴实无华,与士人对“真淳”的向往,形成了精神上的呼应。 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 在一些金石铭文与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字与图像之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关系。例如,在描绘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绘画中,如果配有相关的金石铭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反之,一些金石铭文的文字内容,也可能激发书画家的创作灵感,形成图文并茂的艺术作品。 书法家的金石情结: 许多东晋的书法大家,本身也对金石文有着深入的研究与鉴赏。他们将金石文字的质感、力量感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例如,王羲之本人就曾对汉代的碑刻进行过临习,这对其书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跨领域的艺术实践,使得金石文的“骨力”与书法的“韵致”得以有机结合。 结论:双璧辉映,永恒的经典 东晋时期,金石文与书画艺术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共同构成了东晋辉煌的文化艺术图景,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金石文与书画艺术的深入探究,力求展现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它们共同承载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旨趣。我们相信,对这段历史与艺术的理解,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东晋,更能启发我们对当下文化艺术发展的思考。金石的凝重与书画的飘逸,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时代绝唱,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遂昌古代金石书画》真是让我惊喜连连!打开书页的那一刻,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装帧吸引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深入地展现某个特定地域在金石、书画这两个重要艺术门类上的辉煌成就。《遂昌古代金石书画》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首先,书中对遂昌地区历代出土的金石器物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介绍。从那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到石碑上苍劲有力的刻字,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每件器物都有高清的拓片和精美的实物照片,配合着文字的解读,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手触摸那冰冷的金属和石头,感受先民们的智慧与技艺。书中对铭文的释读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仅提供了准确的文字内容,还对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例如书中对某件青铜器上狩猎场景纹饰的解读,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宗教信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书画作品往往更能直接地触及人的情感,而《遂昌古代金石书画》在这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是精心挑选了遂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书画精品,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品鉴。从王羲之的笔法到苏轼的意境,再到更晚近如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书中都有涉及。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技法的分析,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这些作品背后的艺术家及其所处的时代氛围。比如,书中对一位宋代遂昌画师的山水画的解读,不仅仅是分析了他的皴法和构图,还结合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以及佛教禅宗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让我看到了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细节之处也清晰可见,即使是对书画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幅仕女图的分析,作者通过对人物服饰、神态的描绘,展现了不同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翻阅《遂昌古代金石书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既有宏观的概述,又有微观的细节。在介绍金石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器物名称和出土地点,而是会讲述每一件器物的故事。比如,某一块古碑的发现过程,是如何填补了某段历史的空白,或者某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如何揭示了当时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这种叙述方式让冰冷的器物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再者,书中对于古代书画的论述,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作者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分析一幅水墨画时,作者会从笔墨的枯湿浓淡,到线条的刚柔顿挫,再到整体画面的气韵生动,层层深入地剖析,并将其置于当时的艺术史语境下进行比较研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意境”的探讨,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古代艺术家是如何通过笔墨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细节上的严谨和在解读上的深度。我原本以为一本介绍地域性金石书画的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文献的汇编,但《遂昌古代金石书画》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本“艺术品鉴指南”。在金石部分,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铭文,书中会引用多位学者的不同解读,并进行比较分析,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非常信服。在书画部分,作者对每一位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介绍和作品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作品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幅书法作品的评价,作者对笔锋的细微变化、墨色的深浅浓淡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观察,并能将这些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艺术家的精神气质联系起来,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

《遂昌古代金石书画》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著作,它的内容之丰富、考证之严谨,都让我叹为观止。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考古或艺术史研究者,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在这本书上倾注的心血。书中对遂昌地区金石文物的梳理,不仅仅是罗列,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金石学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探究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区别。这让我对遂昌在整个中国古代金石学史上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在书画部分,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遂昌书画家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但具有潜力的艺术家,也得到了充分的介绍。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遂昌艺术史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人画”的讨论,作者将遂昌的书画作品置于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分析了其中的文人情怀、生活趣味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倾向,让我对文人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打开《遂昌古代金石书画》,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书中对金石文物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描述,更通过精美的拓片和高清的复原图,让读者能够近距离观察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图案。而对于书画作品,书中更是提供了大量的精美彩页,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笔、每一墨的痕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幅山水画的解读,作者不仅仅分析了画面的构图和笔法,更试图去解读画家笔下的山水所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思想。比如,书中对某幅描绘高士隐居图的分析,就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文人的出世情怀,让我感受到了画作背后那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遂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阅读《遂昌古代金石书画》之前,我对遂昌的了解,仅停留在一些浅层的历史记载。但这本书,通过对金石和书画这两个重要艺术门类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遂昌在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书中对金石文物的介绍,不仅仅是器物的罗列,更是对其背后历史信息的挖掘,例如通过对某件铜器铭文的解读,揭示了当时遂昌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而对书画作品的介绍,则展现了遂昌文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才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幅隶书作品的分析,作者对字体的结体、用笔、墨色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将其置于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脉络中进行比较,让我对隶书的演变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遂昌古代金石书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与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金石部分,我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看到了文字从图画走向符号的过程,看到了历史事件在金属和石头上的刻印。书中对每一件金石文物的介绍,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例如,对某件汉代铜镜铭文的解读,就让我了解了当时人们对吉祥寓意的追求。而在书画部分,我看到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看到了他们如何通过笔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何描绘自然的美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几幅写意画的分析,作者不仅仅评价了画面的意境,还探讨了画家如何通过寥寥数笔来传达丰富的内涵,让我对“写意”二字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阅读《遂昌古代金石书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殿堂。书中对金石文物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实印记,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图案,无不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书中对每一件文物的描述都非常详细,包括其材质、年代、出土地点、以及最重要的铭文内容和解读。我尤其对书中对几件唐代墓志的介绍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解读了墓志上的文字,还结合当时的社会习俗,分析了墓志所反映的墓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让我对唐代社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在书画部分,书中更是汇集了遂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画作品,让我领略了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几幅草书作品的评价,作者不仅赞叹了书写者的笔势连绵、气韵生动,还对其中的笔法和结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遂昌古代金石书画》中,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将他们的智慧、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通过金石和书画的形式传承下来。在金石部分,那些镌刻在青铜器和石碑上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文化的载体,将古代的礼仪、制度、思想传递至今。书中对每件金石文物的介绍,都充满了考证的严谨和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例如,对某件宋代石刻的介绍,就详细考证了其书体、内容以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而在书画部分,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继承前人的技法,又如何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位明清时期遂昌画家的介绍,作者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师承关系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让我看到了艺术传承的生动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