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埃德蒙·伯克 著,廖红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94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0917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哈佛百年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正文语种:中文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囊括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优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
  向现代读者展示人类观察、记录、发明和思想演变的进程!
  人类史上重要、影响力大的思想性读物!
  自1901年问世以来,畅销逾百年!
  每个西方家庭必备藏书!
  西方学生接受古代和近代文明读物!
  畅销了一个世纪的西方巨著,中文版首次整体面世!

内容简介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收录了爱尔兰著名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埃德蒙·伯克的几篇重要文章。包括:
  《论品味》:
  重要的美学论文,阐述了伯克对于“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的全面思考。
  《论崇高与美的起源的哲学探究》:
  伯克重要的美学作品,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趋向与艺术创作方法。
  《法国大革命反思》:
  伯克知名而又具影响力的著作,他批判法国大革命,认为大革命是一场人类的大灾难,而非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改革运动。伯克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保守主义的奠基者。
  《给贵族的一封信》:
  全面阐述了伯克的政治思想,不乏自由保守主义的见解,对西方历代政治人物有较大影响。

作者简介

  埃德蒙·伯克,爱尔兰著名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曾在英国下议院担任了数年辉格党的议员,最为后人所知的事迹包括了他对对英王乔治三世和英国政府、支持美国殖民地革命,以及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批判。被后世认为是自由保守主义的奠基者。伯克出版了多部美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伯克对于当时的经济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体制,反对政府以任何手段操控市场,对于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意义深远。

目录

论品味
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法国大革命反思
一封准备寄给巴黎一位先生的信——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给贵族的一封信
下议院议员埃德蒙·伯克给贵族的一封信









精彩书摘

  论品味
  OnTaste
  埃德蒙·伯克
  从表面上看,我们相互在推理和兴趣上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个人认为这一差异远比现实中存在的更为明显。如果没有这一差异,人类推理和品味的标准很可能就是相同的。然而,如果没有共同的判断和情感标准,人类的推理和感情就没有足以维持各自平凡而与之相符的生活的共同支撑。众所周知,真理与谬误之间是相对固定的。争吵时,我们往往受各自本性的驱使而求助于某种有利于自身的检验和标准。然而,和品味相关的统一的或固定的原则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大家甚至认为,这种令人捉摸不透的品味能力根本无法定义,这种能力微妙而虚幻,不受方法的检验,也不受标准的约束。我们一再提倡训练推理能力,人们无止境地争论也强化了这一能力,因此,箴言在最愚昧无知的情况下悄悄地成形。有识之士从这原始科学中得到了提高,并且将这些箴言精简为一个系统。如果不能如此很好地培养品位,那不是因为主题贫乏,而是品味之人太少且太疏忽。说实话,这世上并不存在可以驱使我们专注于一个主题又能接受另一个主题的相同兴趣的动机。毕竟,人们对于这样或那样的事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会随之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另外,我怀疑品味逻辑(如果允许我这样表达)是否能够被很好地理解和消化,也怀疑我们是否能够在讨论品位一类的事情时,像讨论那些看起来更多的是属于推理范畴的事物时一样肯定。的确,在我们此刻开始探究时,有必要将这一点尽可能地搞清楚。原因是:若品味没有固定的准则,若想象力未受某种固定规律的影响,那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就丝毫没有意义。为随意和想入非非的立法者制定规则,即使算不得荒谬,也一定会被认定是无用的。“品味”一词,像其他比喻术语一样,并不十分精确。通过品味知晓的远不是大多数人心目中能简易确定的想法,因此极容易导致不确定性和困惑。对这一混乱情况,有人鼓励以定义的形式加以补救,但我对此没什么想法。当我们定义时,我们并不是根据自然规律开拓思维去了解大自然所包含的一切,而是会陷入一种受限制的危险,即会局限于我们各自的观点。这些观点或产生于偶然,或来自我们的信仰,或源于我们对所面临事物的有限的、局部的理解。严格的规律制约了我们的探究,而我们在一开始就必须遵守这些条条框框。
  ——作茧自缚,既怕人笑又怕乱了写作规则,因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即使再精确的定义也无法完全解释所定义事物的特性;然而,如果只是让事物(按定义)顺其自然地发展,那我们探究的就是已有结论的事物,即没了超前性,而是遵循原有结论而已。毋庸置疑,我们必须承认探究和教学方法有时是不同的;然而,在我看来,最接近探究方法的教学法最好、最不可比拟;如果不满足于提供干瘪、无趣味的事实,就应该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因此,只要作者乐于做这些有意义的事,那他就能投身创造之中,且还会被指引着踏上探索的征程。
  要是撇去不必要的借口,“品位”一词不过就是这样或那样的思维能力而已,这些能力要么受想象和高雅艺术的影响,要么对它们做出了评判。我认为这是对“品位”一词最普遍的解释,且和任何特定的理论无关。对于此次的探究,我旨在寻找一些规则:它们能够影响想象力,能够适用于万事万物,并且能够为万事万物提供确定无疑、令人满意的论证方法。我想这就是品味的规则,那些只看表面现象的人或许认为这自相矛盾。然而,不管他们怎么看,品味在种类与程度上的确存在差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据我所知,人类所有天生的能力都与外在事物息息相关,这些能力包括:感觉、想象、判断,其中首要的是感觉。对此,我们不得不假设:每个人的器官构造都几近相同,这样,人类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就相同了,或差别甚微。令我们感到满意的是:眼睛对光的感受一样,味蕾对甜味的感觉也相同,痛苦、伤心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人体所有的自然特性和喜好都一样,诸如对大小、软硬、冷热、粗糙和光滑的感受。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如果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象理解感觉,怀疑的过程将使任何事物的推理成为徒劳和无用,甚至怀疑过程本身也使我们对我们的理解能力产生怀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身体对所有物种而言所产生的形象都相同,而且,人类还用自然、简单且适当的方式培养着自己对不同事物的感受,包括喜悦和痛苦。如果否定这一切,那同样的原因、方式和种类就将产生不同且荒谬的效果。首先,让我们从味觉方面想一想,因为我们正在谈论的问题正是得名于此。人们都说醋是酸的,蜜是甜的,芦荟是苦的;由于人们在这些方面的特征上达成了一致,因此在对这些事物带给人的感受是痛苦还是快乐上毫无异议。他们都说甜代表快乐,酸和苦代表不快乐。他们的这些观点并无差异。然而,真正品味、揣摩隐含之意时,却没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我们都能够理解这些措辞,如厌恶的脾性、痛苦的表情、恶毒的咒骂、悲惨的命运等。我们也非常理解以下这类事情,如甜美的性情、亲切的人、美妙的境遇等。无可否认,习惯以及其他原因使得原本自然而然品味出的愉悦与痛苦产生了一些偏差。因此,我们得将与生俱来的品味与后天获得的品味区分开来。有这样一个人,通常情况下,他更偏爱香烟味,而不大喜欢甜食;更钟爱醋的香味,不大喜欢牛奶的腥味。然而,这样的品味并未对他造成困惑,他明白香烟和醋并不甜,同时他也知晓是习惯让他的味觉认同了这彼此并不相容却令他愉悦的两类事物。我们甚至能跟这样的人仔细地谈论品味。但我们真的能寻到一个视烟草和糖同味、无法区分牛奶与醋的人吗?换言之,他认为烟草和醋是甜的,牛奶是苦的,糖是酸的。如果他真这样认为,我们就可直接认为这人的器官出毛病了,味觉不灵了。我们不可能和这样的人谈品味,就像我们不可能和“否认各部分相加等于整体的”人推论品质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会说他们疯了,而不是说他们的观点错误。此外,还有两种例外:一是我们没有质疑普遍原则;二是我们不能断定品质与品味之间各种各样的原则。因此,当人们提到品味时,品味本身是毫无争议可言的,而有争议的是:没有人能够解释一个人从某特定事物中获得喜悦和痛苦的程度。
  这实在不容置疑。但我们也有足够清楚的理由争论:有些东西天生讨人喜欢,而有些东西天生让人厌恶。然而,当我们谈论一个特殊或长期形成的口味偏好时,必得了解此人的习惯、偏好以及他身心的健康状况,然后才能得出我们的结论。
  人们一致的看法并非局限于味觉。视觉中得到的愉悦,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光明比黑暗更讨人喜爱。夏季,当大地裹上绿装,天空明亮晴朗,人就会感到格外高兴;而使一切都变了样的冬季则不然。我从没比较过人、兽、鸟和植物展现的美丽。即使问100个人,他们也很难立即得出哪一个更美丽。这一过程中,尽管一些人会认为某物并未达到美的预期标准,或者认为其他的东西更美。但我想没有人会认同鹅比天鹅还美,也不会有人狂想到弗里斯兰的母鸡比孔雀更漂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后天习惯与联系不会像影响味觉一样影响视觉,那么视觉上得到的愉悦就不会很复杂,也不会让人很迷惑,于是也更能为大家普遍接受与认同。它通常不会为视觉以外的原因改变。然而,世间万物并不会像它们呈现给视觉那样自发地呈现给味觉。味觉常作用于食物和药物,并根据其具有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特性,关联分析,从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味道。因此,鸦片产生的醉生梦死对土耳其人充满诱惑。烟草弥漫的慵懒与麻醉成为荷兰人的最爱。陈酿的酒之所以能够让世人喜欢,是因为人们能借酒忘却未知的忧愁、顾虑和当前的不幸。若它们“一醉解千愁”的特性消失,单留其味,那对它的喜爱就可以完全忽略。茶和咖啡等一系列药物一起从药剂师的店铺搬上了餐桌。开始时,人们并未意识到它们能用于取乐。这些药物产生的神奇效果使我们频繁地加以取用,这种频繁带给了我们愉快,并最终定性为愉悦。但这丝毫未困扰到我们的推理,因为我们最后总会分清那习惯了的滋味与它本身的味道。描述未见过的水果时,你不太可能说道:它的味道就像烟草、鸦片和大蒜那样甜,令人舒服。即使你是长期使用这类东西,并从中得到了极大乐趣的人。人们大都记得最初开心的理由,从而以此为标准体会他们感受到的所有感觉,并且根据该标准调节情感与评价。假设有一个人,他的味觉受到了严重损害,黄油和蜂蜜也比不上他从鸦片中获得的愉悦。现在,我们递给他一个洋葱。毫无疑问,与令人作呕的洋葱相比,他会更喜欢黄油和蜂蜜。他不愿意尝一小口洋葱,也不愿意去尝那不熟悉的药的苦味。这表明,于万物,他的味觉与其他人天生一样,很多事物对他与对其他人也仍然一样,唯有在一些特殊点上,他的味觉才失灵了。判断新事物时,他觉得味觉受到了天生行为的影响,或者说是那些普遍的原则的影响,即使新事物的味道和他喜欢的味道相同。因此,感官中得到的愉悦,不论其高低,也不论其是否早已知晓,都是一样的。视觉如此,味觉如此,最易引起歧义的感觉也是如此。
  ……



前言/序言


  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孔子到释迦摩尼,人类先哲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将这些优秀的文明汇编成书奉献给大家,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造福人类的事情!1901年,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联合哈佛大学及美国其他名校一百多位享誉全球的教授,历时四年整理推出了一系列这样的书——《Harvard Classics》。这套丛书一经推出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赞扬,并因其庞大的规模,被文化界人士称为The Five-foot Shelf of Books——五尺丛书。
  关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们不得不谈一下与哈佛的渊源。当然,《Harvard Classics》与哈佛的渊源并不仅仅限于主编是哈佛大学的校长,《Harvard Classics》其实是哈佛精神传承的载体,是哈佛学子之所以优秀的底层基因。
  哈佛,早已成为一个璀璨夺目的文化名词。就像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学院,或者山东曲阜的“杏坛”,哈佛大学已经取得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地位。哈佛人以“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自豪。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从1636年建校至今,哈佛大学已培养出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奖者。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记录。它还培养了数不清的社会精英,其中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哈佛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人文的奇迹。
  而将哈佛的魅力承载起来的,正是这套《Harvard Classics》。在本丛书里,你会看到精英文化的本质:崇尚真理。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正代表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和方向。
  哈佛人相信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人文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恒的智慧,所以哈佛人从来不全盘反传统、反历史。哈佛人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碍人对真理的追求。
  对于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的丛书,丛书主编查尔斯·艾略特说:“我选编 《Harvard Classics》,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可以说,50卷的《Harvard Classics》忠实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类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和勇气。而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
  这套丛书内容极其丰富。从学科领域来看,涵盖了历史、传记、哲学、宗教、游记、自然科学、政府与政治、教育、评论、戏剧、叙事和抒情诗、散文等各大学科领域。从文化的代表性来看,既展现了希腊、罗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苏格兰、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也撷取了中国、印度、希伯来、阿拉伯、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文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年代来看,从最古老的宗教经典和作为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到东方、意大利、法国、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英国、德国、拉丁美洲的中世纪文化,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苏格兰、西班牙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再到意大利、法国三个世纪、德国两个世纪、英格兰三个世纪和美国两个多世纪的现代文明。从特色来看,纳入了17、18、19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权威文献,收集了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随笔、历史文献、前言、后记,可为读者进入某一学科领域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套丛书自1901年开始推出至今,已经影响西方百余年。然而,尽管民国时期的文化人士对这套丛书大加赞赏,很遗憾的是中文版本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未能面市。
  2006年,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了《Harvard Classics》全套英文版本,这套经典著作才得以和国人见面。但是能够阅读英文著作的中国读者毕竟有限,于是2010年,我社开始酝酿推出这套经典著作的中文版本。
  在确定这套丛书的中文出版系列名时,我们考虑到这套丛书已经诞生并畅销百余年,故选用了“哈佛百年经典”这个系列名,以向国内读者传达这套丛书的不朽地位。
  同时,根据国情以及国人的阅读习惯,本次出版的中文版做了如下变动:
  第一,因这套丛书的工程浩大,考虑到翻译、制作、印刷等各种环节的不可掌控因素,中文版的序号没有按照英文原书的序号排列。
  第二,这套丛书原有50卷,由于种种原因,以下几卷暂不能出版:
  英文原书第4卷:《弥尔顿诗集》
  英文原书第6卷:《彭斯诗集》
  英文原书第7卷:《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效法基督》
  英文原书第27卷:《英国名家随笔》
  英文原书第40卷:《英文诗集1:从乔叟到格雷》
  英文原书第41卷:《英文诗集2:从科林斯到费兹杰拉德》
  英文原书第42卷:《英文诗集3:从丁尼生到惠特曼》
  英文原书第44卷《圣书(卷Ⅰ):孔子;希伯来书;基督圣经(Ⅰ)》
  英文原书第45卷《圣书(卷Ⅱ):基督圣经(Ⅱ);佛陀;印度教;穆罕默德》
  英文原书第48卷《帕斯卡尔文集》
  这套丛书的出版,耗费了我社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首先,翻译的工作就非常困难。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我们向全国各大院校的数百位教授发出翻译邀请,从中择优选出了最能体现原书风范的译文。之后,我们又对译文进行了大量的勘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和精炼。
  由于这套丛书所使用的英语年代相对比较早,丛书中收录的作品很多还是由其他文字翻译成英文的,翻译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的译文还可能存在艰涩、不准确等问题。感谢读者的谅解,同时也欢迎各界人士批评和指正。
  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中文读本,也期待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影响西方百年的经典图书,可以拨动中国读者的心灵,影响人们的情感、性格、精神与灵魂。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文字翻译比较难理解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评分

文字翻译比较难理解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评分

伯克的经典作品,拿来写论文。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应该不错,还没看,当摆设了。

评分

非常好,是正版,价格合理,质量上乘。

评分

  全面阐述了伯克的政治思想,不乏自由保守主义的见解,对西方历代政治人物有较大影响。

评分

10本99简直是神,而且居然叠加好多券可以,厉害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哈佛百年经典·第35卷:伯克文集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