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

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一多<讲述> 著
图书标签:
  • 闻一多
  • 西南联大
  • 学术讲座
  • 文学
  • 诗歌
  • 教育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
  • 历史
  • 录音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07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313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字数:1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是《西南联大讲堂》从书4本中的一本,代表了中国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内容简介

  《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是由闻一多的西南联大授课讲义整理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屈原及其《楚辞》、诗的唐朝与唐朝的诗、郑临川论闻一多五篇。本书中收录的闻一多的讲义书稿代表了中国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求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并于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1922年7月,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学院美术系和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接受西洋美术教育。1925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国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
  先后出版诗集《红烛》《死水》,后来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日战争中随校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他的讲课很有感染力,极受学生欢迎。除了讲课和研究之外,他还积极投入到民主运动的洪流中。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亦被暗杀。

目录

永恒的怀念(代序)
第一编 先秦两汉文学
一、从美术观点看古代文学
二、论史诗
三、记言与记事
四、古代的音乐与诗
五、论《易林》
第二编 屈原及其《楚辞》
一、《楚辞》与神仙思想
二、《离骚》与“仙真人诗”
三、《楚辞》中的“兮”字说
四、论《九章》
五、论《天问》
六、论《九辩》
七、谈《楚辞》的分类
八、屈原论
第三编 诗的唐朝与唐朝的诗
一、诗的唐朝
二、王绩
三、初唐诗
四、陈子昂
五、盛唐诗
六、孟浩然
七、王昌龄
八、王维李白杜甫
九、大历十才子
十、孟郊
附录 郑临川论闻一多五篇
春江明月在,懿范讵能忘——回忆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教学
闻一多先生与唐诗研究
闻一多先生的唐代诗论
论闻一多先生选唐诗
闻一多先生的中华民族文学观

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 一、 时代洪流下的学术薪火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屈辱与抗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神州大地,古老的文明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批心怀报国热忱的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教育救国的使命,他们离开了沦陷的故土,跋涉千里,汇聚于西南边陲的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汇聚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顶尖学府精华的大学,虽然校舍简陋,条件艰苦,却燃起了中华民族学术薪火不灭的希望。 在西南联大那段艰苦卓绝却又群星璀璨的岁月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现代学术的巨匠,他们的名字至今依然闪耀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正是这群人,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坚韧,在战火纷飞中守护着知识的火种,为国家培养着急需的人才,也为民族的未来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二、 激扬文字,荡涤思想——一位斗士的课堂 闻一多先生,便是这群巨匠中一颗耀眼的星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不畏强权的民族斗士。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他将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与炽热的爱国情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三尺讲台。他的课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成为了一场激荡心灵、荡涤思想的精神洗礼。 闻先生授课的文字,是时代的记录,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呐喊。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从诗经的朴素到楚辞的瑰丽,从汉赋的雄放到唐诗的盛唐气象,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他的讲解不仅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更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本,而是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他能够将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生动,让那些沉睡千年的诗句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 然而,闻先生的课堂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的鉴赏。他深知,在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肩负的责任远不止于此。他的授课,处处闪耀着批判的锋芒和革命的激情。他会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紧密结合,借古喻今,深刻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对日妥协的卖国行径。他的语言,时而慷慨激昂,声色俱厉,时而沉郁顿挫,字字珠玑,都能深深地触动听者的心弦。学生们在他激扬文字的课堂上,不仅学习了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辨别是非,如何看待民族的命运。 闻先生讲授的《楚辞》,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他更会借屈原的忠而被贬,与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忠君与忠国之间的区别,以及在国家危难之时,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他讲解《诗经》,不仅仅是分析其艺术手法,更会从中挖掘出古人质朴的民族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与当下国人的精神进行对照。 他的课,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他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挑战他的观点。在那个压抑的时代,他的课堂成了一个自由思想的港湾,一个孕育批判精神的熔炉。学生们在听他讲课时,常常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内心深处被点燃,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三、 笔耕不辍,思想的火花 除了课堂上的口若悬河,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不仅在文学领域造诣深厚,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神话传说、民族艺术等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常常能够打破陈规,提出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并非是简单的搜集整理,而是试图从神话中挖掘出古代民族的精神信仰、世界观以及社会发展脉络。他认为,神话是民族心灵的结晶,是民族文化最原始、最纯粹的体现。他对于“神话与诗歌”关系的探讨,更是将神话的原始力量与文学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展现出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源头的高度关注。 闻先生对“诗歌的声律”的研究,也是独树一帜。他反对那种脱离内容的空谈声律,而是强调声律与诗歌的意义、情感的内在统一。他认为,诗歌的声律之美,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为了炫技。他对诗歌的音韵、节奏、平仄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试图从中找出中国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规律。 他对于“红学”的研究,也同样具有开创性。他不仅仅将《红楼梦》视为一部小说,而是将其上升到文化、社会、历史的宏观层面进行解读。他试图从《红楼梦》中解读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必然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这些研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纯粹的学术探讨,但无不渗透着闻先生深沉的家国情怀。他研究古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民族的根源,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对抗外来的侵略和民族的危机。他批判旧文化中的糟粕,更是为了清理思想的垃圾,为新文化的诞生扫清道路。 四、 批判精神与民族脊梁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授课期间,他的身份早已超越了一位普通教师。他是学生们心中高山仰止的导师,是同事们眼中敢言直谏的勇士,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以他特有的方式,在动荡的时局中,用知识和思想,点燃了一盏盏明灯。 他的课堂,是唤醒国民意识的阵地。他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解读,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他的批判,是对黑暗现实的挑战,是对腐朽制度的否定,是对不公义的声讨。 闻先生并非是一个空谈家,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他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的各项活动中,他的演讲,他的文章,都充满了战斗的力量。最终,他为了捍卫民主与自由,为了揭露国民党政府的罪恶,在昆明被特务枪杀,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并没有熄灭他所点燃的火种,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不朽的象征。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上,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五、 历史的回响与不朽的精神 《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所记录的,不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授课内容,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是西南联大那段艰苦而辉煌岁月的缩影。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传递着民族的精神,回响着时代的最强音。 阅读这本记录,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学者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担当,一位战士在黑暗岁月中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闻先生的授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是灵魂的震撼。他的文字,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这本记录,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人格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淬炼而成,如何将学术的严谨与政治的担当完美结合,如何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的信仰。闻一多先生的授课,永远不是沉寂于书本的文字,而是永远鲜活地存在于那些被他点燃过的灵魂之中,存在于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伟大征程之中。 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份永不褪色的精神遗产,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先生的学识渊博自不必说,但更打动我的是他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凛然正气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更没有为了个人前途而放弃原则。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学者风范,什么叫做胸怀天下。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处在那个时代,我能像他一样坚定吗?我能像他的学生们一样,在困境中仍然孜孜不倦地求知若渴吗?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但它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考空间。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坚守和不屈的精神。

评分

我承认,一开始我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来接触这本书的,毕竟“闻一多”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再加上“西南联大”这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背景,总觉得里面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然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沉淀。它没有那些煽情的段落,也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录着先生的授课内容。但正是这种“平淡”,让历史的真实感变得更加鲜明。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简陋的教室,听见先生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嗓音,看到学生们全神贯注的神情。那种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知识的火种依然被薪火相传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事业,往往并非诞生于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源于无数平凡日子的坚持与耕耘,源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评分

这段经历,真像是穿越了时空,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雨飘摇却又群星璀璨的年代。掩卷之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课堂记录,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那种为了民族存续而迸发的强大精神力量。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听到先生那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字字珠玑,句句铿锵。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点燃希望,唤醒民族意识。那些在战火纷飞中坚持的学子们,他们眼神中的光芒,对真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隔着文字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看到了他们在绝境中如何坚守信仰,如何用学术的力量对抗黑暗。它让我思考,在任何时代,精神的独立和对家国的热爱,都是多么宝贵。那种在大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贡献力量的思考,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书往往是冰冷的,充满了各种事件和数据,很难真正触及人心。但这本书却做到了。它用一种极其朴实的方式,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活生生地展现在我面前。先生的授课,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情感的传递,是信仰的播种。我能感受到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忧虑,对于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通过他的文字,穿越了漫长的岁月,依然能够深深地打动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脊梁,看到了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用知识和理想支撑起民族的未来。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个后人去铭记和传承。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力量。它不像那些网络小说那样,充斥着快餐式的娱乐和浅薄的情感,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琢磨。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先生的每一次授课,都仿佛是与古今先贤进行的一场对话,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惊叹于他广博的学识,也折服于他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讲授知识,更是在传授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这种能力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质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评分

大学或中学语文老师配书。看闻先生的讲义,只有佩服。

评分

质量还行,快递给力,总体来说还不错

评分

符合

评分

货还行吧,不过客服服务还不错!

评分

还没有看,搞活动买的。划算。

评分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这在宋代的史书志乘及众多的文人笔记、著述中,都有大量生动的记载。然而,最为完整、全面地反映北宋京城社会生活的,当首推《东京梦华录》。

评分

质量还行,快递给力,总体来说还不错

评分

好的作品,可以传播,印刷质量可以

评分

很不错 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