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济学系列教材:产业组织理论(第2版)

清华经济学系列教材:产业组织理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明志,柯旭清,罗金峰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66485
版次:2
商品编码:11521924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经济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3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产业组织理论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为“传统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竞争模型所不能分析的市场行为”。在过去三十年里,产业组织理论已经从经济学的一部分演进为一门为许多经济学家,以及诸如金融、营销及战略决策等领域的学者和学生所研究的独立学科。
  《清华经济学系列教材:产业组织理论(第2版)》全面地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垄断势力的分析,包括定价策略(第二章)、产品策略(第三、四章)、信息与广告(第五章),这一部分不涉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部分讨论寡头竞争市场的特点和企业的行为,首先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内容(第六章),然后用博弈论的思想介绍了寡头竞争模型(第七章)、企业的策略行为(第八章)和企业间的横向合并(第九章)。最后五章介绍了几个专题:双边市场与平台理论(第十章)、拍卖理论(第十一章)、企业间的纵向关系(第十二章)、网络与标准(第十三章)、政府管制与反垄断(第十四章)。书中选取了一些新的、贴近中国实际情况的案例,来帮助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
  《清华经济学系列教材:产业组织理论(第2版)》可以作为本科生高年级或是硕士生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公司战略等课程的辅助资料。

作者简介

  李明志,1967年生,南开大学数学系学士(1987)、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1990)、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经济学博士(1999)。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电子商务。
  
  柯旭清,1980年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士(2002)、硕士(2004)、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经济学博士。
  
  罗金峰,1989年生,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士(2011),目前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完全竞争市场
1.1.1 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分析
1.1.2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1.2 市场力量
1.2.1 垄断行为
1.2.2 勒纳指数与市场力量
1.2.3 垄断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1.3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
1.3.1 旧产业组织理论
1.3.2 新产业组织理论

第2章 垄断定价
2.1 统一定价
2.1.1 需求弹性与垄断定价
2.1.2 多工厂垄断厂商的产量决策问题
2.2 价格歧视
2.2.1 价格歧视的必要条件
2.2.2 价格歧视的种类
2.3 两部收费
2.4 交通成本与跨地区价格歧视

第3章 多产品与耐用品垄断
3.1 多产品垄断
3.1.1 产品质量选择
3.1.2 捆绑销售
3.1.3 搭配销售
3.2 耐用品垄断
3.2.1 厂商对商品耐用期的选择
3.2.2 出租、出售与科斯猜想

第4章 产品差异化与垄断竞争
4.1 垄断厂商的横向与纵向差异化
4.1.1 横向差异化:Hotelling的线性城市模型(空间模型)
4.1.2 垄断厂商的纵向差异化
4.2 垄断竞争模型
4.2.1 空间模型:Salop的环形城市模型
4.2.2 代表性消费者模型

第5章 信息不对称与广告
5.1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5.2 关于质量的有限信息
5.2.1 质量不确定性与次品问题
5.2.2 声誉与标准化
5.3 市场信号传递
5.3.1 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
5.3.2 价格作为质量的信号传递
5.3.3 担保与保证
5.4 关于价格的有限信息
5.4.1 搜寻成本与垄断定价
5.4.2 价格离散
5.5 广告
5.5.1 广告与信息
5.5.2 广告强度

第6章 博弈论初步知识
6.1 博弈论基本概念及表述
6.1.1 基本概念
6.1.2 博弈的分类
6.1.3 博弈的表述
6.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2.1 占优策略
6.2.2 重复剔除劣策略
6.2.3 纳什均衡
6.2.4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6.3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6.3.1 扩展表述博弈的纳什均衡
6.3.2 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6.3.3 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第7章 寡头竞争模型
7.1 古诺竞争
7.1.1 古诺-纳什均衡(Cournot-Nash equilibrium)
7.1.2 古诺-纳什均衡的性质
7.1.3 存在N个企业时的古诺一纳什均衡
7.2 伯川德竞争
7.2.1 伯川德悖论(Bertrand Paradox)
7.2.2 产品差异化时的伯川德竞争
7.2.3 存在生产能力约束时的伯川德竞争
7.3 古诺模型与伯川德模型

第8章 策略性行为
8.1 领导者模型
8.1.1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8.1.2 价格领导模型
8.2 进入博弈
8.2.1 一般的进入博弈
8.2.2 信息不对称时的进入博弈
8.3 进入遏制
8.3.1 限定价格
8.3.2 限定产量
8.3.3 生产能力扩张

第9章 卡特尔与横向兼并
9.1 卡特尔与合谋
9.1.1 N个企业的古诺一纳什均衡——一个特例
9.1.2 卡特尔模型
9.2 重复博弈
9.2.1 有限次重复博弈
9.2.2 无限次重复博弈与无名氏定理
9.3 横向兼并
9.3.1 兼并的意义
9.3.2 兼并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第10章 双边市场与平台理论
10.1 双边市场中的网络外部性
10.2 垄断平台
10.3 平台竞争
10.4 双边市场与反垄断

第11章 拍卖理论
11.1 拍卖的基本形式
11.1.1 第二价格拍卖
11.1.2 第一价格拍卖
11.2 收益等价原理
11.2.1 基本拍卖中的收益
11.2.2 收益等价原理

第12章 企业间的纵向关系
12.1 企业间的纵向关系
12.2 纵向一体化
12.2.1 纵向一体化的历史背景
12.2.2 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12.2.3 纵向一体化引发的问题
12.3 纵向约束
12.3.1 纵向约束的原因
12.3.2 纵向约束对福利的影响
12.4 一种特殊的纵向关系:特许经营
12.4.1 特许经营的基本问题
12.4.2 中国特许经营概况

第13章 网络与标准
13.1 网络外部性
13.1.1 网络外部性的定义
13.1.2 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
13.2 消费者预期与临界规模
13.2.1 消费者预期(consumer expectation)
13.2.2 网络的临界规模
13.3 新旧技术转换的博弈
13.4 标准与兼容的博弈
13.4.1 标准之争
13.4.2 合作与兼容
13.4.3 进入者跟随在位者

第14章 政府管制与反垄断法
14.1 自然垄断理论
14.2 政府管制
14.2.1 管制的概念
14.2.2 管制政策介绍
14.3 规范垄断势力的法律手段——反垄断法
14.3.1 垄断力量的来源
14.3.2 垄断的问题与反垄断的内涵
14.3.3 美国的反垄断法
14.3.4 全球范围的反垄断立法进程
14.3.5 反垄断法在中国
14.3.6 政府管制与反垄断法的区别与联系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言
  产业组织理论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市场的运作和绩效,以及处于市场中的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应用微观经济学领域还包括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非竞争性市场上所发生的现象。作为分析的起点,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学过的有关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
  1.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市场中经济个体(买者和卖者)的数目足够大,每个经济个体都很小,因此单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即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 (2)产品是同质的(homogeneous),即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一样的; (3)买卖双方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 (4)企业可以取得同样的生产技术,并可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市场价格是给定的,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即厂商在自己的生产能力范围内可以尽可能地多销售产品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1.1.1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分析
  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最大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关于需求曲线,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把价格p当成自变量,数量q当成因变量,则需求曲线D(p)表示在给定价格下消费者的总需求量;第二种方式是把数量q当成自变量,价格p当成因变量,这样需求曲线P(q)表示消费者对第q个产品的最大支付意愿。,如图1.1所示,消费者愿意为购买第一个商品支付p1,为第二个商品支付p2,……。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CS)衡量消费者在购买每单位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加总起来就得到总消费者剩余,在图中表现为需求曲线与直线p=pc之间的区域abc。用公式表示即CS=∫pcD(p)dp,其中CS为消费者剩余,pc为均衡价格,为需求等于零时的价格。
  第1章导言
  产业组织理论(第二版)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供给曲线反映了厂商生产每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边际成本也可以理解为厂商售出每单位产品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这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类似。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随着数量的增加,厂商“愿意接受的价格”将上升,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将下降。。如图1.1所示,厂商生产第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为c1,生产第二个商品的边际成本为c2,……。与消费者剩余类似,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PS)衡量厂商在售出每单位产品时所收取的价格和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将所有的生产者剩余加总就得到总生产者剩余如无特殊说明,在本书其余部分不再区分消费者剩余与总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总生产者剩余。,在图中表现为直线p=pc和供给曲线之间的区域bcd。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的运营利润(operating profit),即销售收入pcQc减去可变成本。从生产者剩余中扣除固定成本,就得到净利润。
  图1.1完全竞争市场的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为总剩余(total surplus)。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需求等于供给时,市场达到均衡。此时企业将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来制定其产量水平。
  为了讨论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下面我们引入几个有关资源配置的概念: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PO)或者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PE),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PI)和潜在帕累托改进(potential pareto improvement,PPI)。
  �~ 帕累托最优(有效): 对于某种资源配置方式,如果没有哪种可行的方法使一方得到改善的同时又不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那么这种配置方式就是帕累托最优。
  �~ 帕累托改进: 如果从配置A转为配置B能使一方得到改善,而同时又不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那么这种转变就是帕累托改进。
  �~ 潜在帕累托改进: 如果从配置A转为配置B使一方不仅能补偿另一方,而且还能使自己得到改善,但是双方却没有进行这种转变,那么这种潜在的转变称为潜在帕累托改进。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时总剩余CS+PS达到最大,从而是帕累托最优。如图1.2所示,均衡时总剩余为图中abd部分。可以证明,任何偏离均衡的产量都会减少总剩余。
  图1.2均衡时总剩余最大
  首先假设产量Q1  接着看产量Q2>Qc的情况,假设价格定为p2。此时消费者剩余为ap2g部分,生产者剩余为p2fd减去fhg,总剩余为ap2g+p2fd-fhg=abd-bhg,显然小于abd。此时也存在着bhg部分的福利净损失。
  但是,用总剩余的变化来评价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消费者福利的准确测量应是补偿性变更量(compensating variation)和等价性变更量(equivalent variation),消费者剩余只有在收入效应不显著的情况下才可近似使用关于补偿性变更量、等价性变更量和收入效应等概念的具体解释请参考Geoffery A. Jehle和Philip J. Reny,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Addison-Wesley Press, 1998。。
  (2) 使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前提是需求和供给曲线不仅代表私人收益和成本,而且代表所有的社会收益和成本。如果存在外部性,情况就不同了。例如,在存在负的外部性(如污染)时,外部社会成本就没有反映在供给曲线上,这意味总剩余高估了社会福利。
  (3) 当使用总剩余变化的衡量标准时,意味着我们不考虑交易的收益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情况,即假设对社会来说,一元的消费者剩余等于一元的生产者剩余。但是,这个假设并不一定能被广泛接受。例如,人们可能会认为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比生产者剩余的增加要重要。
  1.1.2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阿罗和德布鲁(1954)证明了完全竞争市场体系中存在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Walrasian equilibrium)Arrow and Debreu,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Econometrica 22: 265-290.。而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则说明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之间的相互关系。
  �~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
  如果所有人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那么所有的互惠交易都将达成,并且市场均衡结果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个人不需要知道其他人的需求和偏好情况,只要根据自己的偏好以及产品的价格来决定需求和供给,在一定条件下就能达到一般均衡,而且这种一般均衡必然是帕累托最优的。这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指出,市场体系中仿佛存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各种追求私利的人们最终达到经济和谐。。
  但是,这种帕累托有效配置有可能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社会需要政府通过收入和其他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公平的目标。例如,政府可以实行所得税制度或者提供公共服务。这又引发了新的问题: 政府的这种干预是否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或者说,公平和效率之间是否存在着冲突?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给出了答案。
  �~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
  在凸性偏好的假设下,任何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都是关于商品的某种初始配置后的竞争性均衡结果。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指出,在凸性假定下(这排除了规模报酬递增),任何帕累托最优配置都能通过选择正确的价格而由市场实现 。前提条件是可以通过一次性总付税(lump sum tax)的手段重新配置初始资源。然而,现实生活中要实现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总而言之,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说明瓦尔拉斯均衡配置必属于帕累托有效,而第二基本定理则说明帕累托有效可以通过瓦尔拉斯式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的有关假设很难同时满足。当厂商的数量或买方的数量较少时,他们就有了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当厂商的数量唯一(称为生产者垄断)或者买方的数量唯一(称为买方垄断)时,他们就是市场价格的唯一决定力量。
  1.2市场力量
  当厂商能够影响市场价格时,它面临的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如果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价格,需求也不会降到零,我们称此时的厂商具有“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具有市场力量的厂商制定的最优价格将高于边际成本,从而获得正的利润。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厂商市场力量的大小:
  �~ 厂商的数量。当市场中厂商的数量较多时,单个厂商的市场力量相对就小,极端的情况是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没有任何市场力量。当厂商的数量较少时,厂商的市场力量相对就较大,极端的情况是完全垄断市场,市场上只有一家生产者,它是市场价格的唯一决定者,拥有强大的市场力量。
  �~ 市场需求的弹性。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厂商的市场力量就较小;市场需求弹性较小时,厂商的市场力量就较大。需求弹性主要取决于替代品的多少及产品本身的特性等。
  �~ 政府对进入的限制。出于以下考虑,有时候政府会给予厂商独占的特权: (1)自然垄断行业有关自然垄断的内容,请参照本书第14章。; (2)垄断厂商作为政府收入的来源; (3)知识产权保护,如专利和版权等。
  �~ 结构性因素。当行业具有以下结构性特征时,通常认为该行业是具有进入壁垒(entry barrier)的: (1)规模经济。如果进入者以较大规模进入,将导致市场价格降低,从而新进入者可能无利可图;而以较小规模进入会导致进入者的平均成本高于在位者(incumbent),从而也会使新进入者无利可图。 (2)进入成本。如果进入所需的固定成本很高,并且进入后,该成本就成为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那么新进入者将不会轻易进入,从而在位者能够保持市场力量。推销新产品所需要的巨额广告费用就是一个例子。 (3)绝对的成本优势。如果在位者拥有原料来源(如上好的煤矿)或关键的技术专利,那么在位者对新进入者就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从而能够保持较大的市场力量。 (4)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和产品差异化。当消费者需要付出转换成本来使用产品时,他们通常不愿意再转向新的厂商。消费者的转移成本通常来自于学习成本、配套产品的投资、网络资源的丧失、对产品质量和厂家信誉的了解等。转换成本使得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当产品有差异化时,消费者就不会认为不同的产品是绝对的替代品。如果消费者认为现有的产品更适合自己,那么即使有新的进入者,在位者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市场力量。
  �~ 厂商间的相互作用。在位的厂商通常能够采取一些策略来阻止新厂商进入,以保持市场力量,如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或者生产超过垄断产量的产品来提高对手进入的成本和降低对手进入后的收益等。
  1.2.1垄断行为
  当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时,垄断出现了。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市场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即
  maxQ π(Q)=TR(Q)-C(Q)=PQ-C(Q)(1.1)
  由一阶条件dπ(Q)dQ=0可得dTR(Q)dQ=C′(Q),即
  MR(Q)=MC(Q)(1.2)
  这是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垄断厂商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垄断产量Q。
  对MR(Q)进行变形,可得
  MR(Q)=d[P(Q)Q]dQ=P+QdP(Q)dQ=P1+dP(Q)dQ·QP(1.3)
  将式(1.3)代入式(1.2)中,可得
  P1+dP(Q)dQ·QP=MC(Q)(1.4)
  记ε=-dQdP(Q)·PQ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则式(1.4)可改写成
  P1-1ε=MC(Q)(1.5)
  整理得
  Pm=MC(Qm)1-1ε(1.6)
  式(1.6)就是垄断厂商的定价原则。由于Pm≥0,因此有ε≥1。这表明,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产量组合一定处于需求曲线上需求有弹性的部分。
  1.2.2勒纳指数与市场力量
  整理(1.6)式可得
  L=Pm-MC(Qm)Pm=1ε(1.7)
  L为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LI),由经济学家Abba Lerner于1934年提出。勒纳指数用于衡量垄断力量,它等于垄断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与垄断价格的比率。勒纳指数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弹性越大,市场产品之间越有竞争性,垄断程度便越小;弹性越小,垄断程度也越高。
  由于 ε≥1,因此0≤L≤1。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有P=MC,因此L=0,说明企业完全没有市场力量。L越大,则厂商的垄断力量也就越大。表1.1列出了美国某些行业的勒纳指数。
  表1.1美国某些行业的勒纳指数
  行业谷类产品软饮料浓缩炼奶蒸馏水炒咖啡
  勒纳指数0.7170.5950.5930.5710.507
  行业奶油麦芽饮料香烟人造冰冰激凌
  勒纳指数0.5000.4890.4260.3800.332
  资料来源: Sanjib Bhuyan and Rigoberto A. Lopez, “Oligopoly Power in the Food and Tobacco Industr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9 (August 1997), pp. 1035-1043.
  现实生活中很多厂商具有市场力量,如电信行业和电力行业的企业,基本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电脑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独霸天下;还有一些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行业,如中国电信市场中三大运营之间的激烈竞争
  ;可乐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明争暗斗。下面给出一个具有市场力量的厂商的案例研究。
  专题1.1本专题改编自Jeffrey Church & Roger Ware,Industrial Organization和Luis M.B. Cabral,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相关章节,以及中国黄金网上的信息(http://www.gold.org.cn)。钻石卡特尔: 戴比尔斯(De Beers)
  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始建于1870年。从那时起,这个被奥芬海默(Oppenheimer)家族统治的企业控制了世界钻石市场的可观份额。戴比尔斯拥有南非的所有钻石矿,并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坦桑尼亚政府进行合资,因此直接控制了近50%的世界钻石年产量。同时,戴比尔斯还通过和其他生产者签订独家市场协议来控制另外25%的世界供应量。在协议中,其他生产者同意将大部分钻石产品卖给戴比尔斯以伦敦为基地的中央销售组织(central selling organization, CSO)。
  戴比尔斯的市场力量和统治地位应该归功于塞西尔·罗德斯(Cecil Rhodes)。罗德斯意识到,不加约束的竞争将导致“过度生产”,引起价格下降,特别是对于钻石来说,除了工业用途的低档宝石外,钻石几乎没有实际用途以保持高价位。因此,1888年罗德斯通过合并南非的两个最大的钻石矿来建造戴比尔斯的统一钻石矿,并继续在南非购买钻石矿,最终控制了世界钻石总产量的90%。
  1934年成立CSO是为了削弱不受戴比尔斯控制的钻石矿之间的竞争。CSO是采矿场和钻石加工者的中介,包括来自于戴比尔斯的钻石矿在内,世界钻石的80%都在CSO里加工。同时,CSO通过严格管理供应量和库存额度来保持钻石的高价。这要求CSO不仅要收购卡特尔成员的产品,而且还要努力把公开市场供应的钻石和卡特尔成员“漏出”的钻石全买下来,这些所谓的“漏出”的钻石是卡特尔成员绕开CSO擅自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的。当需求低时CSO积累库存,需求高时出售部分库存。1996年CSO的销售额约占全球未加工钻石市场(76亿美元)的75%。
  戴比尔斯的高市场份额和对钻石矿生产量的控制表明它能够实施相当大的市场力量。正如一个交易商所描述的: “多年来,钻石交易商和加工者对戴比尔斯毕恭毕敬,因为它是他们的唯一钻石来源。”没有钻石来源,要想进入市场进行竞争并消除戴比尔斯的市场力量是不可能的。此外,许多钻石生产者认为现在的卡特尔结构对整个行业有利。除了稳定的价格,戴比尔斯还是钻石广告的主力军。稳定的价格和广告都是行业的“公共品”: 所有的钻石生产企业都从中受益,而只有戴比尔斯为此支付成本。
  另外,戴比尔斯的市场力量还体现在它能够对试图退出卡特尔联盟的成员进行报复。1981年,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宣布该国(世界最大的工业钻石供应商)不再通过CSO销售钻石,同时,与两个安特卫普经纪商和一个英国经纪商签订了合同。两个月后,大约100万克拉的工业钻石涌入市场,价格从每克拉3美元跌到1.8美元。尽管这种剩余供应的来源无从考察,但人们仍相信这是戴比尔斯显示其控制力的方式。对戴比尔斯而言,这次行动的代价是巨大的。1983年,Zaire要求与戴比尔斯重新续签合约。然而这次签订的合约远不如初始合约的条件优惠。
  俄罗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钻石生产。起初,俄罗斯人同意把产品卖给戴比尔斯公司,保持卡特尔的完好无损。然而在1963年,当反种族隔离的法律限制了苏联与南非公司进行交易的时候,此项协定就被削弱了。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政治混乱和卢布贬值进一步疏远了俄罗斯产品与戴比尔斯公司间的联系。在失去了对俄罗斯钻石供应控制后不久,由于卡特尔操作的不灵活性,澳大利亚的阿尔杰尔矿藏(当时按体积来算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矿藏)也与戴比尔斯公司分道扬镳,接下来,加拿大的新世界级矿藏也选择不依赖戴比尔斯公司而进行直接供货。
  在努力维持对供应控制的同时,戴比尔斯公司开始高价购买二级市场的钻石,但是由于成本的限制,这项策略只实施了很短的时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戴比尔斯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最高值90%下降到了60%。2000年,戴比尔斯公布了一项策略上的转变,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戴比尔斯品牌下的独立市场的运作,这意味着他们不再能够控制钻石市场了。
  1.2.3垄断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均衡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在完全垄断市场,垄断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进行定价,使得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很自然地,我们预期垄断厂商的这种行为将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下面我们就从福利角度分析垄断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如图1.3所示,完全竞争时的产量为Qc,价格为Pc;完全垄断时产量为Qm,价格为Pm。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主要表现在: (1)垄断厂商生产的产品数量Qm要少于社会最优产量Qc; (2)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成为厂商的利润。即消费者剩余由abPc减少为aePm,而生产者剩余由Pcbd增加为Pmefd。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的部分为PmegPc,又称为塔洛克四边形(Tullock quadrangle)。同时,社会总剩余没有达到最大化,出现福利净损失bef,称为哈伯格三角形(Harberger triangle)。
  图1.3垄断与福利净损失
  从某种角度看,垄断与税收对消费者造成的影响是类似的,所不同的是,垄断使得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转移,而税收使消费者剩余向政府转移。然而,某些学者(如Posner,1975)指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要大于图1.3中的哈伯格三角形。其原因在于,只要存在着正的垄断利润,厂商就有动机花费其中一部分垄断利润用于获得、保持以及实施垄断力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寻租行为(rent seeking)。例如,厂商可能会对政府进行游说,促使政府立法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使政府放弃反托拉斯的立案调查。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垄断利润减少,原本可用于有效生产的资源被浪费,从而增加了社会福利净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垄断厂商的无效率行为与完全竞争厂商无效率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是不同的。无效率的完全竞争厂商是无法在市场上生存的,而无效率的垄断厂商却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并赢利。因此,垄断厂商可能无法(也无动力)像完全竞争厂商那样有效地生产,因为缺乏比较对象,垄断厂商很难对内部生产效率进行监督。Leibenstein(1966)称这种现象为X无效性(X-inefficiency)。
  以上讨论了垄断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成本。然而,垄断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 (1)规模经济。Oliver Williamson(1968)指出,如果产业中的企业合并成为一家垄断企业后能够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那么成本节约的部分能够较容易地补偿垄断所带来的配置无效率。(2)对研发(R&D;)的投资。Schumpeter(1965)认为市场力量是促进研发投资的一个必要条件。他指出,如果没有垄断利润的诱惑,那么企业将没有足够的激励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而且,如果配置的无效性有可能带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那么就不应该过分地强调配置有效性,因为正是这种创新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3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本节部分取材于李明志,王佳.市场力量的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经济纵横》2003年增刊: 15~18。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实证和案例分析为主的“旧产业组织理论”和基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
  1.3.1旧产业组织理论
  旧产业组织理论具有经验主义性质,形成了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CPP: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paradigm)。按照这个范式(图1.4),市场结构(市场上买主和卖主的数量、产品差异程度、成本结构、供给者垂直一体化、进入壁垒等)决定行为(包括价格、研究与开发、投资、广告等),行为产生市场绩效(效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比率、创新、价格水平、就业水平等)。这一范式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产业间的实证规律。
  图1.4结构、行为与绩效
  1.3.1.1SCP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基本的SCP研究方法需要估计下面的方程
  πi=α+β1CONi+β2BE1i+β3BE2i+…+βN+1BENi(1.8)
  其中式(1.8)左边的变量πi是衡量第i个产业中企业绩效的指标,可以用前面介绍过的三个指标(经济利润经济利润等于企业的收入减去所有投入品的机会成本。、勒纳指数和托宾q值托宾q值等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有关托宾q值的详细内容可参考Jeffrey Church和Roger Ware,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 Strategic Approach,第428页。)来代替;右边的变量衡量产业i的市场结构。具体来说,CONi是行业i中企业集中度的估算值,变量BE1i,BE2i,…,BENi衡量“进入壁垒”,即企业进入行业i的难易程度。系数β1,β2,…βN+1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加以估计,代表每个结构变量的边际变化对企业赢利能力的影响。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不错,收货快,很喜欢,价格合适,正版书

评分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的不错的不错的不错的不错的不错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可以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