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在中医药人才辈出,特别是在当前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中医,他们热爱中医药事业,苦心钻研岐黄仁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中医人形象,为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张奇文教授等结合当前中医药的大好形势和名中医的成才之路,又主编了《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四辑)》,相信该书出版后将对宣传中医,抢救中医学术,继承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培养新一代名中医,促进中医传承,进一步解决中医后继乏术等问题,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是历史学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因此,这本巨著是21世纪青年中医和有志于发扬中医药学的人们的必读之书,是一部值得中医教育家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
——邓铁涛
目录
博览各家勤临证 发微学说求实效
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医之大者 天下为公——我的成才之路
实践“临床史观”的体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审时应天 通汇古今
为中医肛肠学科建设奋斗
融汇中西求其精——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我的学医道路
医海泛舟 孜求仁术
万古江河竟自流
十年能树木 终生才树人
荃蕙蔽匿兮 胡久而不芳
我的医路心语
博学圆融恕仁精诚
岐黄之路费思量
揽胜壶天云锦 扬芬榕医精诚
继承临证路漫漫
救人育人两任担——我的杏林生涯
……
精彩书摘
(十)临证求精,思维独特
精于四诊合参诊病、善用脏腑八纲辨病、创立多元化论病、创新观论病四个方面是余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思辨特点。余临证中重视问诊、望诊及脉诊;运用脏腑与八纲论治相结合分期辨治慢性肾衰竭;积累了多元化的论治经验,应用大方复治法取得良效;临证善于辨证,以证立法,施法灵活,依法选方;在选方用药上,尚有古方新用、化裁古方、创制新方的创新观。
1.精于四诊合参诊病
余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在中医诊察疾病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中,在诊治慢性肾衰竭疾病时余尤为重视问、望及切诊。《灵枢·本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也认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通过诊察形体、面色和舌脉等外在变化,就可以了解体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和阴阳的消长,弄清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从而为“辨证”提供依据,是临证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亦是以象测藏。象与藏,即表象与本质。“有诸内必形诸外”,临床证候(象)是人体组织器官(藏)在病理状态下的外在表现。
2.善用脏腑八纲辨病
余运用脏腑与八纲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矛盾,来认知此病的病因、病机与发展变化规律。慢性肾衰竭病情复杂,疾病发展不同阶段机理错杂,病常损及多脏多腑,其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阴阳可变可转化,辨证准确方能定准治则,用药方能有的放矢。余认为慢性肾衰竭多由慢性肾病日久发展而来,在慢性肾病阶段,虽然临床表现特点不尽相同,但就其疾病演变过程分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三焦气化失司密切相关,尤其脾肾虚损是慢性肾病的病机关键。从慢性肾病发展至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贯穿其始终。诸如慢性肾衰竭病人临床上所出现的腰痛膝软、乏力贫血等均由脾虚肾虚日久所致,此为慢性肾衰竭之本虚。而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肾虚气化不利,浊不得泄,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湿浊内蕴,日久必化为浊毒,湿浊毒邪内蕴日久致血络瘀阻为患,临床出现脘闷纳呆、食少呕恶、少寐烦热、舌苔垢腻或舌紫瘀斑等症,此为本病之标实。余尤其强调,慢性肾病发展至慢性肾衰竭阶段,大多已有湿浊郁久化毒,湿毒入血,血络瘀阻的病理改变。这些病理改变虽然源于正虚,但其留滞停蕴,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耗损,使慢性肾衰恶化。因此以脏腑八纲的辨证方法论治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血络瘀阻、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为慢性肾衰竭病机演变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慢性肾衰竭病势缠绵,证候多变,难以速愈。但在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如慢性肾衰竭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等阶段,其虚实的变化亦有一定规律,分期分阶段的论治经验是余“由果论因”,注重病证的条分缕析,即注重“审证求因”重要的临床思维方式的结果。同时,余在实际临证时,既守上述经验归纳总结的常法,但亦有变法,灵活变通。所谓“知常达变”亦是余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之一。因病有常证与变证,治有常法与变法,药有常方与变方。常是变的依据,变是常的演化,因此要动态辨治疾病。慢性肾衰竭的发生与发展既有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同时又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的正确领导下,祖国医学重见光明。“团结中西医”定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毛主席提出了“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制定了中医政策,使中医工作重新纳入了国家的卫生事业。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北京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各省创建了中医学院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全国各县市普遍成立了中医院。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和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开展继承工作。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又评选出了首届30名国医大师,相继为他们和名老中医在全国建立了220个传承工作室,并建立了64家学术流派工作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使中医的基本理论、整体观念和个性化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受到重视和发展。不仅振奋了中医界,也使青年中医看到了中医的光辉前景。尤其是中医药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疾病,不仅疗效高、病程短、费用低,并且很少出现后遗症,震动了全国人民,同时也震动和影响了全世界,使世界人民信中医,用中药治病乃至办学校,成立中医医疗、研究机构,派人来中国学习中医蔚然成风。目前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了中医药协作和合作关系。中医药在国内外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形势。
全国名老中医张奇文教授,忠于中医事业,退而不休,为了总结和传承中医学术,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三辑《名老中医之路续编》,该书的出版震动了全国,影响了世界。现在中医药人才辈出,特别是在当前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中医,他们热爱中医药事业,苦心钻研岐黄仁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中医人形象,为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张奇文教授等结合当前中医药的大好形势和名中医的成才之路,又主编了《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四辑)》,相信该书出版后将对宣传中医,抢救中医学术,继承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培养新一代名中医,促进中医传承,进一步解决中医后继乏术等问题,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四辑)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