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时代周刊》前总编辑 沃尔特·艾萨克森经典之作
传奇再现历史创造者 《创造者:从富兰克林、比尔·盖茨到爱因斯坦和伍迪·艾伦》带我们认识所处的世界和它经历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曾说过:“若要描述历史,就应着眼于那些创造了历史的人物。”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从现场记者到《时代周刊》总编辑,最后出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总裁,这么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赋予他最敏锐的观察力和讲名人故事的能力。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美国历史,并将推动历史的传奇人物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解读。他们中有人因为强硬而立命,有人因善于妥协而开创历史,有人让思想穿越万物,还有人坚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有人认定“心性使然”。
艾萨克森并未拘泥于这些人物的生平,而是撷取了他们生活中的片段,巧妙地揭示他们个性中的不同方面,呈现其他传记作家所无法挖掘的人物层次感。他指引我们透过这些个人成就,认识创造、改变、未来的含义,展示美国这个国家的独创性、坚韧的力量和智慧。
作者简介
沃尔特·艾萨克森: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美国阿斯彭研究所首席执行官,美国《时代周刊》前总编辑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总裁。其作品包括《史蒂夫·乔布斯传》、《本杰明·富兰克林》、《爱因斯坦传》、《智者》等。
精彩书评
令人叹服的作品!生动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科克斯书评》
目录
引言 我眼中的写作生活
第一章 美国开国元勋
富兰克林及其领导艺术
国父们眼中的神
对人类舆论的尊重
最佳配角
微妙的平衡
第二章 治国者
聪明绝顶的麦克乔治 ·邦迪
基辛格及其现实主义的由来
他回来了
重新评价基辛格
詹姆斯 ·贝克是智者吗
马德琳 ·奥尔布赖特的战争
科林 ·鲍威尔:优秀的战士
乔治 ·特尼特:迎合他人
第三章 美苏新纪元
我们又见面了
戈尔巴乔夫的挑战
是的,他是说真的
弄懂罗尼
第四章 白宫旧主
希拉里:以牙还牙
克林顿:矛盾综合体
第五章 怀有敬畏之心的反抗者
爱因斯坦的上帝观
质疑权威
心怀好奇:重新看待科学
原子弹:不相信爱因斯坦
最后的探索
第六章 科技时代
探寻真正的比尔 ·盖茨
安德鲁 ·格鲁夫的激情
如何改变人类
我们的世纪和未来的世纪
世纪人物:创造历史和未来
第七章 新闻业新闻人的使命
最保守又最自由
编辑的感知力
过于热闹的一生
回归新闻业的本质
第八章 插曲:新闻业的秘密
伍迪 ·艾伦:“心性使然”
第九章 新奥尔良:我的爱
我的小时候
如何再创奇迹
后记 收复未来
致谢
精彩书摘
探寻真正的比尔· 盖茨
比尔· 盖茨六年级时,父母断定他需要接受心理咨询。他与母亲玛丽总有冲突。母亲是一个外向的女人,认为儿子应该照她说的去做。盖茨的卧室在地下室,那里一团糟,她几次让他打扫未果,最后放弃了这徒劳的要求。每次母亲叫他上来吃饭,盖茨都置之不理。“你在做什么呢?”她有一次冲着电话分机喊道。
“我在思考。”他喊着回话。
“在思考?”
“是的,妈妈,我在思考。”他狠狠地说,“你从来没有思考过吗?”据盖茨回忆,父母给他请的心理医生是“一个很冷静的人”。“他每次和我聊完之后都会给我弗洛伊德的书看,我那时的确开始对心理学着迷了。”一年的治疗加上一系列的测试之后,那位咨询师得出了结论。他告诉玛丽说,“你的目标无法达成了,你最好适应比尔的状态,因为就算你打他也没有用。”据盖茨的父亲回忆,妻子玛丽很固执也很聪明:“但是她还是转变了态度,接受了与盖茨较真是徒劳的这一现实。”
很多电脑公司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从哈佛辍学后开办微软公司的21 年来,41 岁的威廉· 亨利· 盖茨三世(比尔· 盖茨全名)曾经击垮过全球许多开发桌面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竞争者。现在他正大胆地致力于将微软由一个软件公司拓展为媒体与内容公司。
在此过程中,盖茨积累了239 亿美元(上周五的数据)的财富。1996 年微软股票上涨88%意味着他创造了超过109 亿美元的票面价值,相当于每天3 000 万美元,这使他成了当时的世界首富。但是盖茨的身份远不止于此。他还是当代的爱迪生和福特,一个由技术家转型的企业家,一个承载了数字时代的人。
盖茨的成功源于他的个性:才华横溢(虽然有时会惊世骇俗)、动力十足、好胜心强、热情四射。微软公司也有这样的特点。“比尔· 盖茨的个性决定了微软的文化。”他的智力搭档内森· 麦沃尔德(Nathan Myhrvold)说。尽管盖茨已经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商业名流,但是他个人对所有人(除了亲密的朋友们)而言,仍然难以捉摸。
盖茨之所以如此神秘莫测,有一部分是天性使然。打开微软界面,在对话框中输入“比尔”,看计算机用语怎么描述它:他有“不可思议的操作能力”和“无线的带宽”,善于“平行操作”和“多任务处理”。看看他的办公桌,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用两台电脑工作,其中一台有4 个用于排列来自互联网的大数据的窗口,另一台用于处理上百封电子邮件,将他的思路整理成网的备忘录。他处理数据时极为严谨,会让人觉得他的大脑是数字化的:没有人的粗心和计算机的模糊,数兆二进制脉冲的脑力将输入的数据瞬间转化为正确答案。
“我认为人的智商没有什么特别的。”盖茨在他办公室附近的单排商业区里的一个冷清的印度餐馆吃晚饭时说。他似乎连吃饭时也在做着多项工作;他双手灵活,一顿饭中来回换着手拿叉子,无论用哪只手都能轻松地比比划划或者记笔记。“所有构成认知和情感的脑神经都是以二进制运作的,”他解释道,“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机器上复制大脑的模式。”现实生活是以碳为基础的,电脑是以硅为基础的,但是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最终我们能够编码人类基因,在碳基础的系统里复制自然界创造智慧的方法,”他承认这个概念有点惊世骇俗,不过他开玩笑说这也有可能只是骗人的,“这就好比把别人的产品逆向加工以应对挑战一样。”
盖茨对整个宇宙的意义会更大吗?无论是忙碌着还是谈笑着,他都口若
悬河。他挥舞着手,餐馆中回荡着他洪亮的声音。“也许宇宙只是为我而存在呢?这点你也说不准。”这种说法颇具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理论和英国剧作家汤姆· 斯托帕德(Tom Stoppard)式的幽默嫁接而成的风范。盖茨开玩笑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必须承认我太走运了。”他开怀大笑,眼睛闪烁着光芒。这可是机器做不到的(我以为是这样):对其处境自娱自乐,放声大笑,乐在其中。
真的吗?难道人的灵魂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甚至也许是神圣的东西吗?盖茨突然面无表情,声音戛然而止,双手交叉置于腹前,习惯性地前后摇晃起来——他这个怪癖在微软被竞相模仿,开会的时候会议室里就好像围坐着一圈欣喜若狂的不倒翁。最后,盖茨好像是从机器人状态回过神来一般,回答说:“我没有依据,”他继续摇啊摇,“我没有依据。”
寻找灵魂的依据是比尔· 盖茨的智力操作系统深处的任务,这项任务对这个大男孩来说也称得上一个挑战。
盖茨的父亲回忆道:“他小的时候常常在摇篮里前后摇啊摇。”和矮小蜷缩的比尔不一样,盖茨的父亲是一个高大魁梧、让人想拥抱的人。他退休前是律师,还住在坐落在西雅图郊区的华盛顿河畔一所通风的房子里,那是比尔· 盖茨长大的地方,父亲将他唤作“特雷”。(“特雷”一名来源于“三点的纸牌”,不过现在这位父亲已经习惯被人称作“老比尔”了。)
老比尔说,盖茨的母亲玛丽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善于社交和打理生意,供职于很多学校和机构的理事会,其中包括华盛顿大学、联合劝募协会、美国西部电信和第一洲际银行。1994 年,玛丽去世后,西雅图市市政府便以她的名字为通向他们房子的大道命名。
比尔· 盖茨的父亲说:“特雷对社交信心不足,我记得他曾为邀请一个女孩参加毕业舞会而焦虑了两个星期,后来被拒绝了。但是玛丽不是这样的,她是社交圈的明星,她可以(很随意地)走进一个房间……”老比尔有着与儿子一样的露齿笑容,一样模糊不清的眼镜后都有一双闪耀着光芒的眼睛。但是现在,就那么一会,他竟然要落泪了。他的脑子不像计算机。他的双臂交叉于胸前,开始轻轻地摇动。
老比尔起身去拿玛丽和她母亲的照片。因为都爱玩牌,每周日一大家人吃过晚饭后,他们会组织玩桥牌、猜词游戏和其他小比赛。“游戏很严肃,”老比尔回忆道,“重点在赢。”
老比尔在房子里漫步,为我指出更多装裱好的儿子的照片:小童子军特雷;特雷与长他一岁的姐姐克里斯蒂(如今是比尔的税务会计);与小他9岁的妹妹利比(现在住在几个街区外抚养她的两个孩子);与老比尔和他的新任妻子米米(西雅图艺术博物馆馆长);特雷在1994 年元旦的夏威夷婚礼上听威利· 纳尔逊(Willie Nelson)的音乐时,拥抱妻子梅琳达。
老比尔说:“他很忙,因此我们不经常见面,但是我们会一起度假。”感恩节是在华盛顿斯波坎市的克里斯蒂家过的,圣诞节时在加州棕榈泉(老比尔和米米在此有住所)打高尔夫。他们主要通过邮件交流。就在今早,他还收到了儿子的一封邮件,特雷在邮件中为父亲生动描述了要送他的生日礼物——一台复印机。
老比尔慢慢地走到一张桌子旁,那里放着他收集的一些暑期的照片,这些照片是他们和朋友在距此两小时车程的胡德海峡拍摄的,那里有一排名叫“君再来”的出租小屋,每逢暑期,他们都会与朋友去那里度假。那里有篝火晚会、家庭小品,还有盖茨家热衷的竞技小游戏。“周六有网球锦标赛,周日是我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包括各种游戏和其他活动。”老比尔回忆道,“比起团体活动,特雷更喜欢个人运动,比如滑雪。”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第三章 美苏新纪元
罗纳德·里根的批评者和支持者都知道里根有坚定的信仰,除此之外,还有对苏联人不折不扣的反感。直到我在1980 年对他的总统竞选进行报道时,才意外发现他个性中也另外一面:乐观向上、相信人性。一天,我在竞选专机上采访里根,他指着窗外可见的房屋与游泳池说,如果他能带着一位共产主义领导人乘直升机翱翔在美国郊区上空,然后带他去逛食品杂货店和购物商场,他就能让这位领导人不再信仰共产主义。他积极反共,却又和蔼乐观,这两个对立的特质在他开始与苏联时任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接触时此消彼长。我觉得这种关系很有趣。在他们两个人准备1987 年的第三次会晤时,我写了这篇开篇语,作为《时代周刊》的封面报道发表了。
创造者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