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学批评导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大学资源共享配套教材》系统讲授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以及文学批评的历史和功能、文学批评方法论、文学批评的写作三部分。分别讲述了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心理批评、文体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文化批评等批评方法的理论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批评主体、写作技巧及批评文本样式。
《文学批评导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大学资源共享配套教材》突出当代性、对话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广泛吸收中外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理论成果,及时追踪和反映当前文学批评的新发展;同时以开放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评述不同的批评方法,并通过展示各批评方法的操作层面,有效指导批评者的实践活动。
内页插图
目录
文学批评的性质
一、文学批评的思维性质
二、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
第一部分 文学批评的历史和功能
第一章 文学批评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实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第二节 西方古代文学批评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
一、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
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第二章 文学批评的功能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二、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二、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二、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二部分 文学批评方法论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第一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历史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四、社会历史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第三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社会历史批评评述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
第四章 印象批评
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
一、西方印象批评
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三、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
第三节 印象批评之应用
一、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
二、中国印象批评举
第四节 印象批评评述
……
第三部分 文学批评的写作
精彩书摘
三、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印象批评理论开始进入我国。中国的印象批评是在借鉴西方印象批评特别是法郎士的印象批评和继承中国传统注重个人感觉与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印象批评在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留学回国的批评家对印象批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尝试以个性化、感性化的方式撰写批评文章。另一次则是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中国文坛批评的“异化”,一些年轻的批评家重新挥舞印象批评的大旗,将批评称为文艺的“第九个缪斯”。
(一)中国现代印象批评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新文学发轫之时,茅盾就怀着极大的热情介绍西方的印象批评。熟稔中西文化,宣扬个性文化和美文伦理的周作人则从域外直接引进印象批评的定义和原则在国内大力宣传。他直承法朗士、赫兹利特等人的观点,力主一种完全凭借对作品的直觉印象并由此生发感受而进行鉴赏的批评方法。周作人认为:“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著者对于某一作品的印象与鉴赏,决不是偏于理智的论断。”①周作人在评论他所喜爱的作品时常常将自己的性格和体验浸润其中,讲究个人的主观印象与体悟。他认为批评是直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查,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为此,周作人提出“诚”和“谦”的批评原则,主张尊重读者与批评家个人的趣味。茅盾和周作人的介绍和推荐为印象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印象批评的发源地法国归来的李健吾娴熟地将印象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成为中国印象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健吾认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或意义的创造性活动。“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离不开实际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却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种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种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②自我是批评的最高准则,丧失了自我也就丧失了批评。李健吾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印象批评,而且自觉地从事大量的印象批评实践,两本《咀华集》的问世显示了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实绩。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除李健吾外,朱光潜、沈从文、梁宗岱、李广田等人的批评主张和实践也都体现了印象批评的某些基本特征。不过,中国现代印象批评既借鉴了西方印象批评的原则,又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批评的熏染,并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批评的影响,由此具有某种不纯性。稍后的抗日烽火使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为抗战服务的功利性批评中,因此印象批评在当时未得到充分发展,其影响和作用远不及社会历史批评。但中国现代印象批评所执著的那种主观的、感性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当代印象批评
在中国当代文坛,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大潮的涌起,人们的怀疑意识和个性意识得以增强,当时的一些批评家大胆否定现存的权威,主张重新认识和估价真理。随着个性的高扬,批评家们努力扬弃批评的惰性,要求在批评中追求自我、表现自我。一部分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重视批评的独立品格的批评家开始重新审视印象批评,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吴亮的《文学的选择》就是这种探索的代表之一。收入书中的数十篇论文虽然比较宽泛,有些论点显得不够严密,但全书不乏独特的感受和新颖的见解。吴亮认为,批评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描述性的,不是评判性的,而是创造性的。批评与其说是对文本的阐释,不如说是对文本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
贺兴安的《评论:独立的艺术世界》更是集中地显示了印象批评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的延续和拓展。贺兴安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评论家应该是艺术家的兄弟姊妹,或者就是别一种艺术家”①。并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品格,它不能只是亲近对象,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足的主体,凭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去感受对象,充分体现批评主体的人格、情怀、艺术感觉等,使批评成为“第二次创造”。从贺兴安对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的评论“青年奋击者的壮美诗篇”中可以看到这一点。整个评论犹如一首抒情与哲理交相辉映的散文诗,真切的感受里蕴含着评论家的气质、情怀和理想,挥洒自如的联想则体现评论家鲜明的评论个性。整篇评论既联系着小说来展开,又充盈着评论家个人的感受和激情,评论于是变成了创造。
……
文学批评导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大学资源共享配套教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