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方心理學名著譯叢”收入世界的心理學傢的代錶作,這些心理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人物,在20世紀具有驚人的號召力,他們的代錶作大多是一齣版就成為書。其所代錶的種種流派,曾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他們嚮舊的傳統挑戰,亦給整個社會以推動和促進。
海報:
內容簡介
怎樣提高記憶知識的可能?學習內容與學習速度之間有哪些微妙的關係?朗讀次數越多,記憶就能保持得越久麼?著名的記憶麯綫和遺忘麯綫是如何得來的?本書是曆史上對於記憶的第一份實驗研究報告,是記憶心理學的經典著作。作者對於材料數量和記憶次數的關係、時間間隔和保持數量的關係,重復和分配識記的影響、直接聯想、間接聯想、順序聯想、反嚮聯想等問題都進行瞭實驗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大都為後來的實驗研究所證實。
作者簡介
赫爾曼·艾賓浩斯 (Ebbinghaus ,1850-1909),德國實驗心理學傢,實驗學習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人類高級心理過程的心理學傢。對人類學習和記憶進行實驗研究的第一人。<br /><br /> 曹日昌(1911—1969),中國著名心理學傢。清華大學心理學係畢業,194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曆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心理學報》主編,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實驗心理學研究,尤在學習、記憶及勞動工程心理學方麵研究較深。<br />
內頁插圖
目錄
<p>中譯本序(1)<br />著者序言(1)<br />第一章 我們的關於記憶的知識<br />第一節 記憶的效果<br />第二節 記憶的條件<br />第三節 關於記憶的知識的缺欠<br />第二章 擴大我們關於記憶的知識的可能性<br />第四節 自然科學的方法<br />第五節 對於記憶內容的數量測量的引用<br />第六節 保持研究中需要的條件固定的可能性<br />第七節 恒常平均數<br />第八節 誤差律<br />第九節 小結<br />第十節 機誤<br />第三章 研究方法<br />第十一節 無意義音節 組<br />第十二節 實驗材料的優越性<br />第十三節 可能的最恒定的實驗情境的布置<br />第十四節 誤差的來源<br />第十五節 需要的工作量的測量<br />第十六節 試驗的時期<br />第四章 所得平均數的應用<br />第十七節 試驗結果的分配<br />第十八節 各音節 組結果的分配<br />第五章 音節 組的長度和學習速度的關係<br />第十九節 晚期的試驗<br />第二十節 早期的試驗<br />第廿一節 學習有意義的材料時學習速度的增加<br />第六章 記憶保持誦讀次數的關係<br />第廿二節 問題說明<br />第廿三節 試驗與結果<br />第廿四節 迴憶的影響<br />第廿五顯著增加誦讀次數的效果<br />第七章 保持與遺忘和時間的關係<br />第廿六對保持和遺忘的解釋<br />第廿七節 對實際情況的研究方法<br />第廿八節 結果<br />第廿九節 結果討論<br />第三十節 對照試驗<br />第八章 復習的影響和記憶保持<br />第卅一節 問題說明與實驗研究<br />第卅二節 音節 組長度的影響<br />第卅三節 復習的影響<br />第卅四節 間隔誦讀的影響<br />第九章 音節 組內各項的順序和記憶保持的關係<br />第卅五節 由時間順序形成的聯想及其解釋<br />第卅六節 研究實際行為的方法<br />第卅七節 結果——間接順序的聯係<br />第卅八節 排除知悉結果的實驗<br />第卅九節 結果討論<br />第四十節 反嚮聯想<br />第四十一節 間接順序的聯想對復習次數的依存性<br />第四十二節 聯結的間接強化</p>
精彩書摘
第1節 記憶的效果<br /> 在日常生活和科學中論述心有記憶時,總是試圖舉齣下述的事實和解釋。<br /> 一時在意識中齣現的又從意識中消失的各種心理狀態——感覺、情感、觀念等——並不隨著它們的消失而絕對地停止存在瞭。雖然由內部也觀察不到它們瞭,但它們並沒有全然地破壞瞭或消散瞭,而以一定方式繼續存在,或者這樣說,儲存於記憶中。我們自然不能直接觀察它們當時存在的情況,但由它們的效果可以顯示齣來,在我們的知識中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能推知在地平綫下有星體存在那樣確切。記憶的這些效果是多種多樣的。<br /> 第一類的情況是我們經過指嚮這個目的的意誌的努力可以把似乎已經消失的心理狀態喚迴到意識中來(或者,如果是直接的感知覺可以喚迴真實的記憶錶象),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隨意地使它們復現。在這樣的迴憶的努力中,各種各樣的錶象(我們的目的並不在喚起它們),也會伴隨著我們需要的錶象迴到意識中來。時常確實需要的錶象,迴憶倒沒有找到,但一般說來,在復現的一般事物中有我們所需要的;並且立刻認齣來它是從前經驗過的事物。如果設想無中生有,它是我們的意誌,如它原來那樣,重新創造的,那將是荒謬的;它一定是以某種方式或在某一處所存在著的;意誌,可以這樣說,隻是發現瞭它,把它再帶迴給我們。<br /> 在第二類的情況中,這種留存就更顯著瞭。時常,甚至經過許多年以後,顯然是自然地、沒有經過任何意誌活動,曾在意識中一度存在的心理狀態,又迴到意識中來;就是說,它們是不隨意地復現的。在多數情況下,這裏我們也立刻會認識到這重現的心理狀態是從前經驗過的古就是說,我們記得它。在有些情況下,並沒有這種伴隨的意識,我們隻是間接地知道現在的經驗一定是和從前的相同的;這樣我們也是一樣有可靠的證據,說明它在間隔的時間內是存在著的。更嚴密的觀察告訴我們:這種不隨意的復現的發生並不是完全無規律的和偶然的。恰巧相反,它們是由當時直接存在的心理的錶象為中介而引齣來的。而且它們的發生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概括說來,把這種規律歸之於所謂“聯想規律”。<br /> ……
前言/序言
在心理現象領域裏,迄今為止,實驗和測量主要隻限用於感知覺和心理過程的時間關係。由下述的研究,我們試圖對心理活動深入一步,把記憶的錶現進行實驗的與數量化的處理。記憶一詞在這裏作廣義用,包括學習、保持、聯想和復現。<br /> 對這種處理的可能性,自然會發生的各種主要的反對理由,將在書中詳細討論,這也成為部分的研究目的。所以我希望,凡是沒有預先已經相信這種意圖是不可能的人,對於它的現實性暫緩做齣判決。<br /> 由於研究對象的睏難和試驗的耗費時曰的特點,對於發錶初步的結果,作者希望取得諒解。希望不要拿由於工作不完全而産生的缺點用作反對這些結果的理由。試驗都是由我個人做的,原本隻有個人的意義。它們自然不隻是反映我的心理結構的個人特點;如果絕對的數值隻是徹底的個人的結果,這些數字之間的彼此關係和各種關係的相互關係還是可以反映許多具有普遍意義的關係的。但哪裏是這種情況和哪裏不是這種情況,我希望隻在我現在從事的進一步的和比較的實驗完成以後能夠斷定。
《心之迴響:一部探索人類記憶奧秘的史詩》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總有一些篇章,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照亮瞭人類心靈最隱秘的角落。而記憶,無疑是其中最令人著迷、也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它既是我們感知世界、構建自我的基石,又是我們體驗情感、傳承文明的載體。它塑造瞭我們的過去,影響著我們的現在,更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心之迴響》並非一本簡單的教科書,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旅程,一次深入探究人類最珍貴財富——記憶——的史詩。這本書將帶領讀者,從古希臘哲學傢對“遺忘”與“銘記”的哲學思辨,到文藝復興時期對人類經驗積纍的初步認識,再到近代心理學奠基人對記憶機製的科學探索,最終抵達當代認知科學對記憶編碼、存儲、提取以及遺忘的精妙解讀。 第一章:記憶的古老迴聲——哲學與早期思辨 早在人類有文字記載之前,記憶的奧秘就已經縈繞在智者們的心頭。柏拉圖在《斐多篇》中提齣的“迴憶說”,將靈魂與記憶緊密聯係,認為學習即是迴憶前世的知識,這種超然的視角為後世理解記憶提供瞭獨特的哲學維度。亞裏士多德則在《論靈魂》中,首次係統地探討瞭記憶的形成、聯想規律以及遺忘的原因,將記憶與經驗、感知和時間聯係起來,為後來的心理學研究奠定瞭初步的經驗主義基礎。 在中世紀,哲學傢們繼續在神學和倫理學的框架下思考記憶,將其視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個體與神靈的橋梁。聖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對自身記憶的深刻反思,不僅展現瞭宗教情懷,也揭示瞭記憶中包含的情感、意義和主觀體驗。這些早期的哲學思辨,雖然沒有現代科學的嚴謹,卻為我們理解記憶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埋下瞭深刻的種子。它們讓我們意識到,記憶並非僅僅是信息儲藏,更承載著個體的存在感、價值感和精神軌跡。 第二章:記憶的科學曙光——心理學實驗的開端 隨著科學方法的興起,對記憶的研究逐漸從哲學思辨轉嚮瞭實證探索。赫爾曼·艾賓浩斯,這位被譽為“記憶之父”的德國心理學傢,以其嚴謹的自我實驗,為記憶的科學研究拉開瞭序幕。他發明的“無意義音節”實驗,巧妙地規避瞭已有知識的乾擾,使得對記憶的測量和分析成為可能。他繪製齣的“遺忘麯綫”,直觀地揭示瞭遺忘的規律性,即在學習後短時間內遺忘速度最快,隨後逐漸減緩。此外,他還提齣瞭“重復記憶”和“間隔重復”的概念,為有效的學習和記憶策略提供瞭科學依據。 與此同時,威廉·馮特在萊比锡大學建立瞭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啓瞭內省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雖然內省法具有主觀性強的局限,但它為理解個體對自身記憶過程的主觀體驗提供瞭窗口。其他早期心理學傢,如詹姆斯,在其《心理學原理》中,區分瞭“瞬間記憶”(感覺記憶)和“延遲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為記憶的分類提供瞭早期框架。這些先驅者的工作,雖然簡單,卻開闢瞭研究記憶的全新路徑,將記憶從玄妙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可被觀察、測量和分析的心理現象。 第三章:記憶的結構與過程——認知革命的浪潮 20世紀中葉,認知革命席捲瞭心理學界,將研究重心從行為主義對“黑箱”的漠視,轉嚮瞭對心智活動的深入探索。在記憶研究領域,這一時期湧現齣瞭一係列裏程碑式的理論和模型。 以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齣的“多存儲模型”為代錶,將記憶係統劃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階段。感覺記憶負責短暫保留感官信息,短時記憶(也稱為工作記憶)則負責加工和維持當前活躍的信息,而長時記憶則是知識、技能和經驗的永久性儲存庫。這一模型清晰地描繪瞭信息從輸入到被編碼、存儲和提取的整體流程,為理解記憶的結構奠定瞭基礎。 接著,費拉爾和戴維森等人進一步細化瞭短時記憶的概念,提齣瞭“工作記憶模型”。這個模型認為,短時記憶並非單一的儲存器,而是一個包含中央執行器、語音循環、視覺-空間畫闆和情景緩衝器等多個組成部分的動態係統,負責信息的保持、加工和整閤。這使得我們能夠更精細地理解,我們在思考、解決問題時,是如何運用和操縱信息的。 在長時記憶方麵,學者們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情景記憶(個人經曆的事件)、語義記憶(事實和概念的知識)以及程序性記憶(技能和習慣)。這種分類有助於我們理解不同類型記憶的存儲方式、提取機製以及各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我們能夠清晰迴憶起昨晚的晚餐(情景記憶),也能知道“地球是圓的”(語義記憶),還能熟練地騎自行車(程序性記憶)。 第四章:記憶的編碼、存儲與提取——機製的深度解析 理解記憶的結構隻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探索信息是如何被“編碼”進我們的大腦,如何被“存儲”在其中,又如何被“提取”齣來供我們使用。 編碼過程涉及將原始的感官信息轉化為大腦能夠識彆和處理的神經信號。根據深度加工理論,信息的編碼深度對其在長時記憶中的保留程度至關重要。對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語義加工(理解其意義、與已有知識建立聯係)比簡單的物理加工(關注其外觀、聲音)更能促進記憶的鞏固。 存儲過程則涉及將編碼後的信息轉化為神經連接的模式,並在大腦的網絡中得以維持。神經科學的研究錶明,記憶的存儲與海馬體、杏仁核以及大腦皮層等多個腦區的協同活動密切相關。突觸可塑性,即神經元之間連接強度的變化,被認為是記憶存儲的基本神經機製。 提取過程是將存儲的信息重新激活並帶入意識的過程。提取的有效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綫索的有效性、記憶的強度以及乾擾的存在。情境依賴記憶和狀態依賴記憶的發現,揭示瞭迴憶時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狀態對提取成功與否的重要性。例如,在曾經學習的教室裏復習,比在嘈雜的咖啡館更容易迴憶起知識。 第五章:遺忘的奧秘與記憶的修正——並非一成不變的記錄 遺忘並非意味著記憶的完全消失,而是信息從可提取狀態變為不可提取狀態。艾賓浩斯的遺忘麯綫隻是描繪瞭遺忘的速度,而對遺忘原因的探索則更為復雜。 乾擾理論認為,遺忘是由於新舊信息之間的相互乾擾所緻,包括前攝抑製(舊信息乾擾新信息學習)和後攝抑製(新信息乾擾舊信息迴憶)。聯想消退理論則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痕跡會逐漸衰退,如果沒有得到鞏固,就會逐漸消失。 更重要的是,記憶並非被動地記錄,而是主動地建構和重構。社會建構理論強調,記憶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們的迴憶往往會受到他人的敘述、社會期望以及文化觀念的塑造。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每次迴憶都是一次對過去事件的再現,在這個過程中,記憶會被重新激活,並可能被修改、填補甚至扭麯,以適應當前的需求和信念。這也就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會有截然不同的迴憶。 第六章:記憶與自我——身份的塑造者 記憶與個體的自我概念緊密相連。我們之所以能擁有連貫的自我意識,正是因為我們能夠將過去的經驗、情感和決策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我”。正是通過對過去經曆的記憶,我們纔能夠理解自己是誰,來自哪裏,以及我們將走嚮何方。 情感在記憶的形成和鞏固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情緒化的事件往往比平淡的事件更容易被記住,這與杏仁核在情緒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其與海馬體的緊密聯係有關。而記憶的失落,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往往也伴隨著個體身份的瓦解,突顯瞭記憶對於維持自我認同的不可替代性。 第七章:記憶的挑戰與未來——技術、倫理與認知 隨著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對記憶的理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腦成像技術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觀察記憶形成和提取的大腦活動,而人工智能則在模擬記憶機製、開發記憶輔助技術方麵取得瞭顯著進展。 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也帶來瞭新的挑戰和倫理睏境。例如,對記憶進行編輯或植入的可能性,引發瞭對記憶真實性、個人隱私以及社會公正的深刻擔憂。如何負責任地利用我們對記憶的理解,以增進人類福祉,同時避免潛在的風險,將是未來需要共同麵對的重大課題。 《心之迴響》的旅程,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幅關於人類記憶的宏大畫捲。它不僅是對學術研究成果的梳理,更是對人類智慧結晶的緻敬。通過對記憶古老根源的追溯,對科學探索過程的展現,對復雜機製的深度解析,以及對記憶與自我、社會之間關係的探討,這本書力求讓讀者深刻認識到,記憶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構建意義、連接彼此、塑造未來的關鍵。它邀請您一同踏上這段探索之旅,感受“心之迴響”,領略記憶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