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2013版)》共分4章,在2006年试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章,院前日常急救与应急工作流程一章,重点阐述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和突发事件应急报告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使得内容更加完整、实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常见危重病的院前诊疗常规
第一节 循环系统
一、心脏骤停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
三、急性左心衰竭
四、高血压急症
五、心律失常
第二节 呼吸系统
一、支气管哮喘
二、呼吸衰竭
第三节 消化系统
上消化道出血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二、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第五节 神经系统
一、急性脑血管病
二、癫痫大发作
第六节 意外伤害
一、坠落伤
二、爆炸伤
三、枪伤
四、电击
五、溺水
六、中暑
七、急性中毒
八、过敏反应
九、动物性伤害
第七节 外科急症
一、创伤
二、颅脑损伤
三、胸部损伤
四、四肢损伤,
五、烧烫伤
第八节 妇产科急症,
一、阴道出血
二、产后出血
三、胎膜早破
四、急产
五、宫外孕
第二章 常见急性症状院前诊疗常规
一、休克
二、头痛,
三、胸痛
四、腹痛
五、高热
六、呼吸困难
七、气道异物
八、眩晕
九、躁狂行为
十、呕血
十一、咯血
十二、昏迷
十三、抽搐
十四、小儿热性惊厥
十五、腹泻
第三章 院前急救技术操作
一、心肺复苏
二、心电图检查,
三、电除颤/转复术
四、气管插管术
五、环甲膜穿刺/切开
六、临时体外无创起搏术
七、吸氧术
八、吸痰术
九、导尿术
十、机械辅助呼吸术(便携式呼吸机使用技术)
十一、股静脉穿刺术
十二、胸腔穿刺术
十三、气道异物阻塞清除术
十四、洗胃术
十五、三腔两囊管应用
十六、创伤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外伤固定术)
十七、搬运伤员的技术
十八、转运传染患者的防护与消毒隔离
第四章 院前日常急救与应急工作流程
一、院前出诊人员班前准备工作流程
二、院前日常急救工作流程
三、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救援指挥流程
四、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上报的工作程序
精彩书摘
(1)呼吸及心跳骤停抢救。包括清除呼吸道异物,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快速建立输液通路及注入抢救药物等,心、肺复苏是脑复苏的基础,心、肺复苏的同时必须设法维持足够的血氧分压,尽可能减少缺氧性脑损害带来的脑功能障碍。
(2)出血及休克抢救。对开放性四肢大血管损伤、失血休克者迅速止血、抗休克等。休克伤员须迅速建立多条输液通道,这是抢救休克的关键,大量晶、胶体液的及时灌注,即可在代偿期纠正休克,一旦进入失代偿期,则必然会出现水及电解质失衡,甚至危及生命。在补液时还要特别注意晶胶比例及电解质的补充,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碱性液体,以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止血技术包括加压包扎、指压、止血带、钳夹和血管结扎止血等,对于一般出血,采用加压包扎效果良好,对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伤员则应采用止血带止血,尽可能为血管吻合创造条件,但一定要标明使用止血带的时间,避免引起肢体坏死。
(3)颅脑损伤。以颅高压症状明显者,早期降颅压的主要措施仍为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同时加用利尿剂,早期大剂量的应用地塞米松及人体白蛋白可减轻脑水肿,在颅脑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时,应遵循先抗休克,后用脱水剂的原则,抗休克时应尽量使用全血、血浆、右旋糖酐等胶体溶液,这样既可以纠正休克,又不至于加重脑水肿。
(4)气胸急救。包括封闭创口、胸腔穿刺抽气和闭式引流等。
(5)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挤压综合征的救治,ARDS常发生于创伤、休克、毒气吸人、胃内容物误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感染时,一旦发生则危及生命,抢救中应确保呼吸道畅通,积极纠正休克,维持血氧饱和度,并积极完成其他早期处理,以防止发生ARDS。
(6)骨折固定。对一般骨折伤员,妥善固定能避免搬运过程中骨折端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及器官,同时可减少脂肪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四肢骨折的伤员,采用夹板固定方便、快捷,可减少伤员的痛苦及输送中骨折端的进一步损伤,夹板的松紧应适宜,以免引发医源性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对脊椎骨折的伤员,为避免引发或加重截瘫,必须按照要求实行整体搬运。对发生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伤员应及时切开减张,以保全伤肢功能,对主干血管损伤,肢体离断或不完全离断者,在进行有效止血、抗休克的同时应对创面及残端妥善处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后送,以确保再植的成功率。
……
前言/序言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2013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