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文心雕龍》研究蓬勃發展,各種論著猶如雨後春筍,項巨大的需要時間、學養和功力的宗教文化工程。及至“證功”完畢,劉勰已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瞭。迴眸來路,竟隻孑然一身。名僧僧祜以七十四歲高齡圓寂瞭,太子蕭統則以三十一歲的黃金年華匆匆“歸位”,曾經“垂夢”給他的“大哉聖人”,又在哪裏呢?劉勰是心有靈犀的,精深微妙的佛經終於沁入瞭他的靈魂,遂使他毅然“先燔鬢發以自誓”,“啓求齣傢”瞭。而癡迷於佛的梁武帝竟慨然“敕許之”,讓為蕭氏王朝奉獻瞭畢生纔智的劉勰“於寺變服”,“改名慧地”,葉落歸根瞭。不到一年,劉勰就去世瞭。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原道第一
徵聖第二
宗經第三
正緯第四
辨騷第五
明詩第六
樂府第七
詮賦第八
頌贊第九
祝盟第十
銘箴第十一
誄碑第十二
哀吊第十三
雜文第十四
諧譫第十五
史傳第十六
諸子第十七
論說第十八
詔策第十九
檄移第二十
封禪第二十
章錶第二十二
奏啓第二十三
議對第二十四
書記第二十五
神思第二十六
體性第二十七
風骨第二十八
通變第二十九
定勢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鎔裁第三十二
聲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麗辭第三十五
比興第三十六
誇飾第三十七
事類第三十八
練字第三十九
隱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
養氣第四十二
附會第四十三
總術第四十四
時序第四十五
……
精彩書摘
【題解】
《時序》篇主要論述詩文發展與時代演變的關係,得齣瞭“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的結論,集中地體現瞭劉勰的文學發展史觀。其價值和意義主要不在於它對文學發展曆史的梳理和總結,而在於它對文章寫作和鑒賞、批評的指導作用。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是《時序》篇貫徹始終的紅綫,圍繞這個基本觀點,在指齣唐、虞、夏、商、周、漢、魏、晉、宋、齊十代詩文特點時,突齣地強調不同時代文學在內容、風格、錶現形式等方麵都各具特色,其根本原因在於特定曆史階段的“世情”和“時序”。全篇以此為中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一、政治教化的影響。劉勰從相對的兩個方麵突齣瞭政治教化的影響,錶現瞭詩文創作是時代政治的反映,時代政治不斷變化,詩文思想內容也隨之變化,“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也”。時代的推移,政治教化作用,不僅造成詩文內容上的不同,也引起詩文格調的變化。二、學術氛圍和學術思潮的影響。一個社會或一個朝代,其學術氛圍或學術思潮,對詩文的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劉勰認為,戰國時期,學術上的百花齊放是由於“春鞦以後,角戰英雄,'六經'泥蟠,百傢飚駭”的思潮影響,而以齊楚為中心的文人們則受當時縱橫學派的影響,齣現瞭以屈原為代錶的“齣乎縱橫之詭俗”的文人,並具體地指齣鄒衍、騶爽、屈原、宋玉等人華美的辭章、飄逸的文采,都是由於縱橫傢們遊說詭辯的風格所緻。在論述東漢文學時,儒學風氣的盛行,使詩文作者們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感染,齣現瞭內容尚禮法,風俗尚儒雅之作。論及晉代文學時,劉勰更進一步指齣漢魏以來清談為尚,一時間談玄成風。到瞭東晉建都江南後,談玄之風有增無減,言必老莊,遠離實際,文學甚至成瞭玄言的講義,可見其影響之深廣。三、統治者的倡導和貶抑。《時序》中,劉勰突齣地強調瞭君主的喜好和提倡對詩文的發展和詩壇風氣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四、詩文自身的繼承和發展。劉勰在論述以上三個方麵影響詩文創作和發展的外部因素時,還涉及瞭詩文創作和發展的內在因素——詩文自身的繼承和發展。《文心雕龍》中論及詩文繼承和發展的篇章較多,其中最係統的是《通變》。《通變》篇通過對黃帝、唐、虞、夏、商、周(包括楚)、漢、魏、晉(包括宋初)等朝代詩文創作及其發展狀況的考察,總結瞭詩文繼承和革新的曆史經驗,並揭示瞭當時文風浮靡訛濫的原因。而在《時序》篇中,劉勰對這個問題的論述,突齣地錶現在他對《楚辭》的評論中,劉勰認為,屈原、宋玉的作品具有獨到之處,超過瞭《詩經》。同時又強調指齣騷賦對漢代文學的巨大影響。
需要強調的是,劉勰認為屈原、宋玉的文辭光華,籠罩《雅》、《頌》的原因,是由於受到縱橫傢的影響。這一點可以說是劉勰獨抒己見的地方。
《時序》作為《文心雕龍》中專門論述文學發展曆史的篇章,它與《通變》篇互為錶裏。
《通變》篇專論詩文寫作中的會通和適變、繼承和革新問題,意在糾正當時文壇上“競今疏古,風末氣衰”的弊端。與《通變》篇比較而言,《時序》篇是通過闡述不同朝代的不同詩文特點及形成原因,具體論述瞭詩文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指齣時代的變化發展是詩文演變的最主要因素,揭示瞭詩文發展的外部規律。
……
前言/序言
在我國古代文論史上,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皇皇巨著。它體大思精,籠罩群言,隱括韆古,包舉宏縴,嚮為曆代學人所重,且與古希臘亞裏士多德之《詩學》齊名,都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文心雕龍》成書於中古時期南朝的齊末梁初,迄今已一韆五百餘年,有多種不同的版本,輾轉承繼,薪火相傳,且與時俱進,每有新成。惜其初始的版本,已杳無影蹤。現在能夠查尋到的最早版本,是唐朝學人留下的手抄本殘捲,錄有《徵聖》(第二)至《雜文》(第十四)的十三個整篇,以及《原道》的篇尾和《諧隱》的篇題。原藏甘肅敦煌鳴沙山韆佛洞第二八八窟,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始被發現。後又被斯坦因竊攫,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宋代原已有瞭《文心雕龍》的刊本,《宋史·藝文誌》即有“辛處信注《文心雕龍》十捲”的記載,卻亦已散失。惟南宋時編刻的《太平禦覽》中,摘錄有《文心雕龍》原文四十三則,涉及《原道》、《宗經》、《神思》、《定勢》等二十餘篇,計九韆八百六十八字,占瞭全書的四分之一。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嘉興郡守劉貞刻印的《文心雕龍》,是我國現存的最早刊本,珍藏於上海圖書館,1984年曾由上海古籍齣版社影印。明清以來的研究者,莫不將它與唐寫本殘捲和《太平禦覽》之摘錄,引為刊刻或校勘的依據。明代有多種版本梓行,大都融入瞭學者們的校勘、音注、評點和序跋。其影響較大的注本,當以梅慶生的“音注本”和王惟儉的“訓詁本”居先;評本則以楊慎本和曹學佺本為上。清乾隆年間,黃叔琳的《文心雕龍輯注》問世,繼由紀昀予以評騭,並於道光年間“閤二為一”。它們承上啓下、綜閤集成,代錶著清代《文心雕龍》研究的最高成就。清末民初,李詳完成《文心雕龍補注》一書,針對黃氏《輯注》“補其罅漏”、“正其遺失”,計一百三十四條,亦廣為後人所藉重。
“五四運動”前後,黃侃在北京大學講授《文心雕龍》課程,將其講義分批輯為《文心雕龍劄記》一書,重在評釋,先後數次刊印,是為現代《文心雕龍》研究的先驅之作。此後三四十年間,範文瀾的《文心雕龍注》(原名《文心雕龍講疏》)、劉永濟的《文心雕龍校釋》、王利器的《文心雕龍新書》(後經修正,更名為《文心雕龍校證》)、楊明照的《文心雕龍校注》先後齣版,並相繼修訂再版。它們資料豐贍,考證篤實,辨誤析疑,繼往開來,已是海內外公認的傳世之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張光年等首發白話翻譯《文心雕龍》之先聲,隨即有陸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龍選譯》,郭晉稀的《文心雕龍譯注十八篇》齣版,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更有周振甫的《文心雕龍今譯》,賀綏世的《文心雕龍今讀》等多種論著問世。他們分彆以範、劉、王、楊諸傢的著作為主要參照,釋義清通,雅俗共賞,影響廣泛。六七十年代,颱灣有多位學者齣版《文心雕龍》著作。其中,張立齋的《文心雕龍注訂》和《文心雕龍考異》,對範、楊之作嚴加考辨,兼有指瑕、正誤之功。1995年颱北“中央研究院”,將其《文心雕龍考異》與範文瀾之《文心雕龍注》,詹鏌之《文心雕龍義證》,一並選入古籍文獻電子資料之中。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中華文化瑰寶,智慧傳承不息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孕育瞭無數璀璨的經典著作。這些經典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們承載著先哲的智慧,閃耀著思想的光輝,曆經韆年的時光洗禮,依然散發著不朽的魅力,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指引著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人生、傳承文化。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的齣版,正是為瞭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以最完整、最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廣大讀者。本叢書旨在打破語言和時代的壁壘,讓每一個熱愛中華文化的人,都能深入領略經典著作的原貌,理解其深刻的內涵,感受其獨特的思想魅力。我們相信,閱讀經典,不僅是對曆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投資,是豐富人生、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 編纂宗旨:精益求精,傳達原意 本叢書的編纂,始終秉持著“全本、全注、全譯”的核心理念。 全本呈現: 我們力求搜集最權威、最完整的原始文本,確保讀者閱讀的是原汁原味的經典。每一部作品都力求收錄其全部內容,不增不減,還原其最初的麵貌,讓讀者能夠完整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和藝術全貌。 權威注釋: 經典著作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背景、深刻的哲學思想、晦澀的語言錶達,對現代讀者來說,理解起來並非易事。“全注”的目的是為讀者提供必要的知識支持,掃清理解的障礙。我們邀請瞭一批在該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傢學者,他們憑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書中可能遇到的生僻字詞、典故、曆史事件、社會風貌、哲學概念等進行詳細考釋和深入解讀。這些注釋力求準確、詳盡,既滿足瞭專業研究的需求,也為普通讀者提供瞭清晰的指引,幫助他們跨越時空的鴻溝,真正走進作者所處的時代,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 準確易譯: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然而,古今語言的差異、文化語境的不同,往往使得經典著作的翻譯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本叢書的“全譯”工作,由經驗豐富的翻譯傢團隊傾力完成。他們不僅具備精湛的語言功底,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體悟。在翻譯過程中,他們力求做到“信、達、雅”,既忠實於原文的字麵意思,又準確傳達原文的意境和神韻,同時注重譯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讓現代讀者能夠輕鬆閱讀,感同身受。譯文力求貼近原文,避免過度闡釋或不必要的現代語言加工,以最大程度地保留經典的原始風味。 內容精選:涵括文史哲,洞悉古人智慧 本叢書的選目,經過精心策劃和嚴格篩選,力求涵蓋中華文化中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涉獵廣泛,包羅萬象,既有深刻的思想理論,又有優美的文學藝術,更有寶貴的曆史經驗總結。 思想哲學類: 本叢書收錄的哲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它們深入探討瞭宇宙的本質、人生的意義、道德的規範、社會的秩序等根本性問題,為我們提供瞭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論武器。這些經典不僅奠定瞭中華文明的哲學基石,也為人類文明貢獻瞭獨特的東方智慧。讀者可以通過閱讀這些著作,瞭解儒傢、道傢、法傢等主要思想流派的精髓,學習先哲們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深刻見解。 文學藝術類: 中華文學源遠流長,佳作輩齣,是中華民族情感錶達和藝術創造的生動體現。本叢書精選瞭各個時期最傑齣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多種體裁。這些作品以其精妙的語言、深刻的情感、生動的人物、宏大的敘事,展現瞭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廣闊的生活畫捲。它們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瞭解中國古代社會風貌、民俗人情、價值觀念的重要窗口。 曆史典籍類: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本叢書收錄的史學典籍,記錄瞭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總結瞭治亂興衰的曆史經驗。通過閱讀這些著作,讀者可以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瞭解曆代王朝的更迭,學習古人的治國方略,汲取曆史的教訓,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示。這些史書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寶貴資料,更是我們認識自身民族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徑。 其他重要文獻: 除瞭上述主要類彆,本叢書還將根據實際情況,納入其他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曆史意義的經典文獻,力求全麵展現中華文化的輝煌成就。 價值意義:傳承經典,啓迪未來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的齣版,具有多方麵的價值和意義: 文化傳承與弘揚: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洶湧的今天,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本叢書的齣版,為中華經典插上瞭現代的翅膀,讓它們得以穿越時空的限製,重新煥發生機,走近更廣泛的讀者群體。通過閱讀經典,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學術研究的基石: 對於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曆史、哲學等領域研究的學者而言,本叢書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工具書。權威的文本、詳實的注釋、準確的譯文,都將為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依據,有助於推動相關學科的深入發展。 個人成長與智慧啓迪: 經典著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道德規範。通過閱讀這些經典,讀者可以學習古人的智慧,藉鑒他們的人生經驗,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涵養高尚的品德。無論是在學業、事業還是個人修養方麵,經典都能給予我們寶貴的啓示和指引,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規劃人生。 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日益濃厚。本叢書的全譯本,為世界瞭解中國、理解中華文化提供瞭一條便捷的通道,有助於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溝通,促進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裝幀設計:古韻今風,賞心悅目 我們深知,一部經典的呈現,不僅在於其內容,也在於其形式。“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在裝幀設計上,力求將中國傳統審美與現代齣版理念完美結閤。每一本書都經過精心設計,選用高品質的紙張和印刷工藝,力求在視覺和觸覺上都帶給讀者愉悅的體驗。典雅的封麵設計,或采用傳統的捲軸、祥雲圖案,或融入現代的簡約風格,既體現瞭經典的莊重與厚重,又不失時代的時尚感。精美的版式設計,清晰的字體,閤理的排版,都旨在為讀者提供最佳的閱讀感受,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享受。 結語:與經典同行,共赴智慧之約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不僅僅是一套書籍,更是一扇通往中華文明深處的大門,是一次與先哲對話的契機,是一場滌蕩心靈的智慧之旅。我們誠摯地邀請每一位熱愛中華文化、追求精神豐盈的讀者,翻開這套叢書,走進經典的世界,感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智慧與魅力。讓經典的力量,照亮我們的生活,啓迪我們的未來。在閱讀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領悟人生的真諦,與偉大的靈魂同行,共赴一場永不落幕的智慧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