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薛定谔之猫》讲述了在黑夜里,叙事者看到一只猫,这只猫跟他一起呆了一年时间,最终消失了。这只不死不活或者说又死又活的猫让他开始思考人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去设想那些如果当初我们的选择变了之后可能发生的故事。这就像是一场在平行宇宙和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中穿梭的奇妙旅行,让人联想到童年、命运、记忆、欲望、死亡和哀悼。
作者简介
法国知名学者。
目录
中文版序
序曲
第一部
第1章 有两次
第2章 当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时候
第3章 偷偷地
第4章 皮影戏
第5章 白夜
第6章 没头没尾
第7章 无处
第8章 胡桃树之屋
第二部
第9章 奥卡姆的剃刀下
第10章 天狼星的视角
第11章 猫之日
第12章 叫我薛定谔
第13章 变身为女子的猫
第14章 有两个家的人……
第15章 反一猫:假设
第16章 无人之景
第17章 完美的故事
第三部
第18章 艾弗雷特是永恒的
第19章 胡子的形而上学
第20章 作为可能的可能之可能性
第21章 要耕种我们的花园
第22章 角和象牙
第23章 薛定谔之梦
第24章 几个等待清点的纸板箱
第四部
第25章 真之实在
第26章 换一个故事
第27章 就当是
第28章 一滴忧伤
第29章 作为结语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这有违常识。但是,说到科学,大家最终承认它并不总能为我们提供正解。因为也是它曾经告诉我们,比如说,地球是平的。而且一只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这种说法貌似也很难让人消化。量子力学所建立的毋庸置疑的法则(一个原子可以既是裂变的也可以是未裂变的)和同样毋庸置疑统治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法则(在我们这个世界,一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显然是矛盾的。在经典物理学的法则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或多或少和习见的经验给出的直观数据是相符的。
为了试图缓解或解决这个矛盾,学者们挖空心思想了很多方案。我就把它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由一人,司以称他们为“实在派”——像薛定谔、爱因斯坦都属于这一派,他们认为尽管量子力学是正确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然而它还是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的确缺乏一些元素,可以让它超越或消除由它所导致的荒谬的悖论。但另一些人——尤其是尼尔斯·玻尔和他学院的同事们,也就是所谓的“哥本哈根学派”,轻而易举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理由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实在”这个概念本身根本就不严谨。物理的使命,他们重申,并不是生产和我们自发形成的对“可能”以及“逼真”的标准相符的映像,而是旨在找到有效的程序去计算现象(尽管这是基于一个貌似荒诞的基础,不管这个基础有多荒诞),对它们进行预测或产生影响。因此,“叠加原理”公然嘲弄了所有关于实在的可接受的观念,而这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它的野心从来都不是要和实在相符;重要的是它必须有可操作性,只要人们要它做的事可以正常运行。
情况就是这样。
似乎是这样。
所有问题,如我们所见,都来自作用于量子世界的规则和左右经典世界的原则之间的矛盾。所谓的“退相干①原理”以其简单的内涵轻描淡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旨在解释量子世界的物体失去了它们的特性——或者说:获得了它们所欠缺的特性,因为它们和环境j直在相互作用,迫使它们明确自身的状态,这些物体因此失去了不确定的特征,当人们离开由这一原则统治的微观世界而进入经典物理大行其道的宏观世界,“叠加原理”就会渐渐失去它的全部价值。
所以,那些支配光子、电子、质子行为的原则和乒乓球、滚球还有足球的运动是很不一样的。两个世界和平共处,各自有适用于各自的理论原则。在薛定谔之猫这个案例上,所有的悖论都源自那个离经叛道的想法,因为两个世界——微观和宏观的世界——都被关在了一个盒子里,让人以为同样的原则同时作用于二者。而事实上,因为“退相干”现象的存在,二者截然不同:在类似的情况下,对一个原子适用的,对一只猫而言或许并不适用。
如果我们坚持死抠那些方程式的表述,把“叠加原理”当真,认为它可以支配任何等级的任何现象,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在现实中,所有事物同时都以相悖的形式存在;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薛定谔之猫所拥有的是多么奇怪的命运:命悬生死之间,只有当人们去观察它的时候才知道它是生是死。因此,它有可能在两种相反的形态中存在,产生自身的两种样子,就像一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在这个世界里,所有实在都在分解,扩散成无数个化身——在此情况下,分身的猫就像它们镜中的像,每个镜像都在不停分岔的时间道口上走失,隐藏了所有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总和。
……
前言/序言
《薛定谔之猫》 引言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物理学概念的科普读物,也并非对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和他著名的思想实验的直接解读。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程,探索了那些介于已知与未知、存在与虚无、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幽微地带。我们将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宏大的哲学思考之间穿梭,寻找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普遍真理,以及生命本身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第一章:日常的迷宫——不确定性的角落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对周遭的世界有着清晰的认知,认为事物都有明确的界限,我们的选择都导向确定的结果。然而,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舞台。早晨的选择——是喝咖啡还是茶?出门时选择哪条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开启一段完全不同的轨迹。 我们从一个寻常的清晨开始,主角是一个名叫“艾尔”的普通人。他如同我们中的大多数,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对未来有着模糊的规划,对过去有着细微的遗憾。但这个早晨,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静谧,一种难以言喻的悬置感。或许是昨夜的一场雨,让街角的咖啡馆散发出更加浓郁的香气;或许是窗外一只鸟的鸣叫,恰好落在了一个极其特殊的音节上。这些细小的异样,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预示着某种潜藏的改变。 艾尔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一种“可能”的状态。他可以按照既定的路线去上班,参与那些熟悉的会议,处理那些早已预料之中的文件。然而,另一种选择也同样鲜活地存在着:他可以推开那扇从未真正意义上踏入过的侧门,去探索那条通往未知的小巷;他可以拨通那个一直犹豫是否该联系的电话,去倾听一个久违的声音。这两条道路,如同平行宇宙般在他面前展开,而他却无法同时行走于两者之上。 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源于外部的强迫,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挣扎。我们常常被“如果……会怎样”的念头所困扰,那些未被采纳的选择,那些被遗忘的可能,就像幽灵一样萦绕在我们心头,提醒着我们生命轨迹的多样性。本书将在第一章中,通过描绘艾尔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可能”的岔路口,来揭示这种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悖论,而是存在主义的体验,是我们个体自由意志在面对无限可能时所产生的微妙张力。 第二章:模糊的边界——观察者效应的寓言 在物理学的领域,“薛定谔之猫”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提出了观察对状态的影响。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往往在我们“观察”的那一刻,就悄然地改变了其原有的状态。 艾尔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个名叫“莉娜”的女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本尚未被完全翻阅的书,充满了留白和想象的空间。他们曾有过交集,有过瞬间的心动,但终究因为种种原因,渐行渐远。现在,他们再次相遇,但彼此心中都保留着对对方过去的印象,这些印象,如同厚重的滤镜,影响着他们对当下互动的解读。 艾尔记得莉娜曾经的笑容,那笑容在记忆中是温暖而明亮的。然而,当他再次看到莉娜时,她脸上的表情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艾尔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她是不是还在为过去的某件事情烦恼?”这个想法,如同一个无形的探针,立刻改变了艾尔与莉娜交流的方式。他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试图去“安抚”那份他假想出来的忧伤,而不是以一种更开放、更直接的方式去回应莉娜当下的状态。 而莉娜,或许也在观察着艾尔。她可能记得他曾经的意气风发,但眼前的艾尔,似乎多了几分沉静。她可能会想:“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挫折?”这种解读,同样会影响她与艾尔的互动,使她选择了一种更加保守、更加疏离的姿态。 本书将在第二章中,通过描绘艾尔与莉娜的重逢,来展现“观察者效应”在人际关系中的现实体现。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解读他人的行为,在我们“观察”的那一瞬间,就可能已经构建了一种新的现实。这种观察,并非冰冷客观的科学测量,而是充满了主观情感、过往经验和当下心境的交织。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壁垒,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视角,无意识地塑造了彼此的“存在状态”。 第三章:叠加态的情感——爱与失去的交织 猫在箱子里,是生是死?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问题,更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困境。我们常常同时拥有爱与失去的感受,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叠加共存。 艾尔对莉娜的情感,就如同这种叠加态。他对莉娜有着深切的眷恋,他怀念过去在一起的日子,也期待着未来的可能性。然而,现实的阻隔,时间的流逝,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又让他不得不面对“失去”的可能性。他爱着她,却也可能永远失去她。这种爱与失去的叠加,让他的情感世界变得复杂而微妙。 他会回想起他们曾经一起走过的街道,阳光洒在他们的肩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那一刻的喜悦,清晰而真实,仿佛仍在他眼前。然而,当他试图抓住那份喜悦时,现实的冰冷却又一次将他拉回。他知道,那条街道,那段时光,都已经成为过去,而莉娜,也早已不再是那个可以轻易牵手的人。 这种情感的叠加,让艾尔感到一种无力的挣扎。他渴望抓住那份爱,却又无法逃避失去的阴影。他生活在一种“爱着,但可能失去”的叠加态中,这种状态既让他感到痛苦,又让他体会到一种深刻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本书将在第三章中,深入探讨这种情感的叠加状态。它并非要求我们去选择爱或失去,而是去理解和接纳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感如何在我们的内心共存。通过艾尔的情感历程,我们将看到,爱,本身就蕴含着失去的可能,而失去,也常常让我们更加珍视曾经的爱。这种叠加态,是生命情感的常态,也是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拥有复杂而深刻情感的根源。 第四章:量子纠缠的低语——缘分与连接的神秘 在量子力学中,两个粒子可以处于一种“纠缠”状态,无论它们相隔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改变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而在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存在着这种难以解释的“纠缠”? 艾尔和莉娜,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有着各自的生活,但他们的生命轨迹却在冥冥之中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连接。或许是一次偶然的网络新闻,让艾尔看到了莉娜的近况;或许是一首熟悉的旋律,让莉娜想起了与艾尔共同的某个片段。这些“巧合”,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量子纠缠”,在彼此的生活中投下涟漪。 一次,艾尔在浏览社交媒体时,无意间看到了一张莉娜参与的公益活动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笑容依旧灿烂,但眼神中多了一份成熟的坚定。这张照片,瞬间触动了艾尔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仿佛感受到了莉娜身上某种积极的能量,一种他曾经深爱过的特质。他立刻感到一股冲动,想要联系她,想要告诉她,他看到了,他为她感到高兴。 而另一边,莉娜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她感到沮丧和迷茫。就在这时,她突然想起了一件过去和艾尔在一起时,艾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那句话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句话如同一个启示,帮助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她不禁在心中默念了艾尔的名字,仿佛他的存在,本身就带有一种奇妙的“支撑”力量。 本书将在第四章中,通过描绘艾尔与莉娜之间那些难以言喻的“巧合”和“感应”,来探讨人与人之间那种神秘的“量子纠缠”。它不是在宣扬宿命论,而是试图去捕捉那些超越日常逻辑的连接,那些让我们感到“羁绊”的瞬间。这种纠缠,让我们相信,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依然可能在某种层面上相互影响,相互呼应。 第五章:概率的舞蹈——选择与责任的权衡 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对概率的舞蹈。我们无法预测结果,但我们依然需要做出选择,并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 在故事的结尾,艾尔面临着一个真正的选择。他是否要跨越那些曾经的隔阂,主动去联系莉娜,去探索那份可能存在的感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他内心的挣扎,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如果他选择主动联系,那么他可能迎来一段新的可能,也可能面临一次失望的结局。如果他选择沉默,那么他将永远保留那份“未被证实的可能性”,将它封存在记忆的匣子中,让它成为一生的遗憾,也可能是一份永恒的美好。 这种选择,不是在“有”和“无”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决定,而是在“可能”与“可能”之间权衡。每一次选择,都像是一次概率的计算,我们投入情感、勇气和期待,然后等待结果的揭晓。然而,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本书将在第五章中,深入探讨选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每一次的选择,积极地参与到自身命运的创造中。即使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我们无法完全掌控未来,但我们依然拥有做出选择的自由,以及为之承担责任的勇气。这种“概率的舞蹈”,正是生命最迷人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在未知中前行,在不确定中成长。 结语:打开“箱子”的勇气 《薛定谔之猫》并非要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索的旅程。它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不确定性,去理解那些模糊的边界,去感受那些叠加的情感,去体会那些神秘的连接,以及去拥抱那些充满风险的选择。 最终,无论我们是选择打开那个“箱子”,还是选择继续等待,我们都需要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而我们,作为这个探索的主角,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也肩负着无尽的责任。这部作品,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相的渴望,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勇敢,也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不确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