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多个历史版本精心编校,查漏补缺
特别收录图书插画大师、岭南画派名家卢延光、蒙复旦等手绘插画近千幅,弥补大陆梁羽生武侠小说无插画之憾,具有收藏和阅读价值
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书名,印装精美,具有历史感和艺术性
梁羽生(1924~2009),本名陈文统,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1949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生前任职于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他博闻多见,涉猎甚广,对历史颇有研究,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也很深,还下得一手好棋,写过不少棋评。
在梁羽生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影响广泛,五十多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历久不衰。从1954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开始,直到1984年宣布“封笔”。其中,《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自成一家,不落俗套。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梁羽生——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
——羊城晚报
“《名家插画重现梁羽生经典作品》”
——晶报
“《看或不看,武侠就在那里?》”
——山东商报
“《奇正相生讲述政治童话-评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
——新华书目报
“《梁羽生作品集》插画完整版本全新上市”
——新浪读书
“《(朗声插画版)梁羽生作品集》全新上市”
——网易读书
“《梁羽生作品集》再推朗声插画版”
——新华书目报
第一章 恩仇未了相思债 利害云何骨肉情
第二章 颠倒是非施诡计 洞穿黑白仗良朋
第三章 求荣反辱亲情断 仗义扶危友道坚
第四章 情真戏假争权位 李代桃僵脱网罗
第五章 物归原主销悬案 货运边疆出怪招
第六章 行同禽兽凌孤女 幸有神驹救主人
第七章 单骑闯阵留残命 妖妇迷魂夺证供
第八章 浪子伤情寻故侣 边城浴血振军威
第九章 滚子还家情怅惘 掌门断案费思量
第十章 盟心忍令沾泥絮 情劫应嗟逐彩云
第十一章 何当重订三生约 只是难堪七载爵
第十二章 弹指传烽消罪孽 惊雷绝塞了恩仇
京都震远镖局总镖头韩威武准备六十寿辰之际挂刀归隐,不料却在这时碰到了重大难题,镖局荣辱系于一旦,不得不请来“辣手观音”杨大姑相助。原来震远镖局本是韩家与戴家合办,当年戴家因与小金川义军来往,被清廷追捕而避难出走,杨大姑之弟,投靠了清廷的杨牧乘机夺取了戴家的股份,成为震远镖局的大股东。这次杨牧又想借机让徒弟闵成龙成为总镖头,将震远镖局控制在清廷手中。
杨大姑的到来使韩威武存有一线希望。这时,杨牧之子杨炎与女友龙灵珠来到京都面见杨牧,意图劝说父亲辞官归隐,却被杨牧以父子之情骗得他们交出康熙的一份遗诏,准备以此换取更大的名利。幸好杨大姑之子齐世杰及时揭露了杨牧的阴谋,杨炎痛心疾首,自知父子之情无法继续。
齐世杰会同武林异人快活张等挫败了杨牧勾结白驼山少主宇文雷控制震远镖局的阴谋,使镖局再度回到戴家后人手中,杨炎却从丐帮得知他正被天山派以欺师灭祖、残害同门的罪名追捕,而他曾深爱的冷冰儿与义父缪长风已上天山为他说情,不禁心中茫然,不告而别,独自前往天山。
龙灵珠一心牵挂杨炎,追赶途中遇到宇文雷,一番恶战后幸得逃脱,却又遇上追拿杨炎的天山派石天行、丁兆鸣、石清泉、陆敢当等人,被他们当成杨炎同党所擒,押往天山。途中石天行、丁兆鸣前往为榆林大侠归元祝寿,石清泉趁单独看管龙灵珠之机意图逼奸,幸得江上云相救,并令石清泉写下认罪书,令陆敢当签名作证。石天行、丁兆鸣在归途中被宇文雷和白驼山主的小妾穆欣欣所擒,幸好孟华及时赶到,救出二人。
江上云和龙灵珠来到回疆,正遇上清军攻打哈萨克首府鲁特安旗,江上云被清军乱箭所伤,那份认罪书也落入穆欣欣手中。
龙灵珠在前往天山途中又被天山派所擒,快活张化装成清军将领武毅从白驼山主宇文博手中骗走认罪书,这时杨炎也已抵达天山。
天山派大会上,由执法长老石天行审问杨炎、龙灵珠,石天行宠爱儿子,一心护短,审判一度相持不下。不久,江上云等人先后来到天山,并出示认罪书。在人证物证面前,石清泉自知罪责难逃,跳崖自杀,石天行也随之跳下悬崖。
而这时宇文博等人乘机偷袭天山,焚烧天一阁,重伤天山派长老钟展。代理掌门人唐嘉源与宇文博决战,双方难分胜负。孟华及时赶到,打败了宇文博,唐嘉源自知武功才干难以执掌天山派,许下谁杀死宇文博便为天山派掌门之令。
孟华与杨炎兄弟和好如初,天山派对杨炎与冷冰儿之情也由诽谤转为理解和支持,但冷冰儿却被宇文博所擒,龙灵珠在废了段剑青武功之后也不知去向。杨炎不知该如何在两个曾经爱过的女子中作出选择,心头茫然不知所措。
此时清军在抚远大将军丁兆庸和御林军统领卫长青的带领下大规模围剿鲁特安旗,杨炎扮作清兵夜入敌营,意欲刺杀丁兆庸与卫长青,却遇到生父杨牧。闵成龙得知后向卫长青告密,杨牧震惊于心爱弟子的背叛和自身危险境地,又感于父子亲情的温暖,幡然悔悟,父子一道杀死了闵成龙,又挟持卫长青前往刺杀丁兆庸。此时孟元超率领义军杀入清营,恶战中杨牧身受重伤,在把杨炎托付给孟元超后含笑而逝,卫长青死于龙灵珠鞭下,清军不战而退,鲁特安旗解围。
孟华、快活张、齐世杰为救冷冰儿齐上白驼山,在冰洞中,齐世杰勇斗宇文博,难分胜负。此时,杨炎、龙灵珠也进入冰洞,一番苦斗,杨炎力诛宇文博。冷冰儿从囚牢中走出,却令大家吃惊不已,原来她已自削青丝,决心遁入空门。令众人欣慰的是,冷冰儿并不消极颓废,她要去小金川继续同义军一起战斗。
杨炎陪龙灵珠回到藏边龙则灵家中,老人逝期在即,临终前将外孙女的终身托付给杨炎。孟华奉天山派之命,来请杨炎回天山出任掌门一职,但龙灵珠没有陪杨炎回归天山,她与杨炎订下了另一个“七年之约”。
……
翻开书本,那股特有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瞬间唤醒了我许多关于少年时代在旧书摊翻找武侠小说的记忆。这套书的开本和装帧设计,让人感觉既怀旧又现代。我喜欢它对细节的尊重,比如扉页的设计,往往蕴含着一些出版方的小巧思。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插图的出现时机把握得非常精准,它们并非简单地插在文字之间,而是巧妙地出现在高潮迭起之处,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让情感的宣泄更加淋漓尽致。可以说,这套书的整体阅读节奏感非常好,插画与文字的交替,就像是武功套路中的虚招和实招,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读完之后,那种满足感和回味悠长感,是很多普通版本无法给予的。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武侠迷,我追随梁羽生老先生的文字已经很多年了,但这一版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我以前读的版本多是纯文字版,脑海中的画面全靠想象构建,但有了这些名家插画的辅助,人物的形象立刻具体化了,某些关键场景的冲击力也大大增强。插画师的风格似乎是融合了古典工笔和写意水墨的特点,既有工整的细节描绘,又不失江湖儿女的洒脱。特别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不失侠女的英气,处理得十分微妙和到位,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将文字的意境与视觉的艺术完美结合的方式,无疑是向经典致敬的最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
评分我特别想赞扬一下这个版本的收集价值。市面上梁先生的作品版本众多,但能做到如此精美装帧和高质量插画结合的实在不多见。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梁羽生先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的现代诠释。从内容本身的文学价值我就无需多言,但这一版本的面市,让新一代的读者能以更直观、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接触到这些经典,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对于老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升级收藏的机会,让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故事,穿上了一件更华丽、更值得珍藏的外衣。这种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是出版界非常值得鼓励的行为。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是值得收藏级别的。从书脊到封面设计,都透露着一股低调的古典韵味,与梁羽生先生作品的传统武侠精神内核完美契合。我特别留意了字体排版,行距和字号的选择非常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老读者来说尤其重要。很多老版武侠小说在印刷上比较粗糙,但这一版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墨色饱满均匀,即使是细微的笔触也能清晰可见。我甚至反复摩挲了几次封面,那种细微的纹理处理,让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突出,即便是与现代装帧的图书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这不仅是一套武侠小说,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名家插画版”这个定位的认真负责。
评分这套书的插画简直是神来之笔,每一个画面都仿佛能把人瞬间拉进那个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我最欣赏的是,画师对人物神态的捕捉极其到位,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是主角的英气勃发,还是配角的狡黠阴险,都跃然纸上。尤其是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那种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即便是静止的画面,也让人能感受到血与火的洗礼。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手感极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体现了出版社对经典作品的尊重。阅读的时候,时不时停下来欣赏一下精美的插图,更能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代入感,简直是一种视觉和文字的双重享受。可以说,这套插画版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艺术鉴赏之旅,为梁羽生先生的经典武侠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评分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熟读古文、擅于对联,8岁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在广西桂林中学 年轻时的梁羽生 读完高中,在中学时就喜欢写词。因日军侵扰返乡,适逢数位粤籍学者避难蒙山,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而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曾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后随师返穗,考入岭南大学 (今广州市)国际经济专业。1949年定居香港,经校长介绍,于《大公报》任副刊助理编辑,迅即提正,并成为社评委员会之成员。1950年底,附属香港《大公报》的《新晚报》创刊,梁羽生被调至《新晚报》工作。是年,他的父亲在家乡受诬告被拘押,不久便被错杀,享年五十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要员反复邀请梁羽生回乡省亲,梁羽生要求对父亲一案重新甄别,隐然有不平反则不回乡之意。经查,陈信玉属错杀,蒙山县政府下文平反)。1954年初,因“吴公仪与陈克夫国术表演暨红伶义唱筹款大会”轰动非常,顺势撰写《龙虎斗京华》,是为“新派”武侠小说之源头伊始。此后笔耕不辍,至一九八三年《武当一剑》止,共连载武侠小说三十三部,又《绝塞传烽录》与《剑网尘丝》出版时均被一分而二,《武林三绝》仍在修订之故,今传者三十四部。封笔前后并曾推出部分小 梁羽生笔下作品(19张)说的修订本,但均未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代表作。 [4]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是新武侠小说之始。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已有雏形。2005年在浸大演讲时,他首度公开解释笔名由来,指由于南北朝分“梁”先于“陈”,也是文人辈出时代,故取姓“梁”,结合台湾友人赠句“羽客传奇,万纸入胜;生公说法,千古通灵”成名。 退隐江湖 从1954年开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 1000万字。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话》、《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梁羽生先生于1987年移居澳大利亚,数年后归信基督教。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受聘为深圳市楹联学会的名誉会长。2006年12月回香港参加天地图书出版公司30周年活动时就曾突然中风,手脚活动不便。及后一直在陈秉达疗养院中疗养。在患病2年多后,梁羽生先生于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逝世,享年85岁。 作家地位 梁羽生的功绩,在于开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新派”不仅是他们自命的,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旧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自始至终为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雅的报纸和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武侠的读者,还缺少知识分子,而主要是下层的“识字分子”。当时武侠小说的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卖解艺人,看的人虽多,却始终算不得名门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顿时改观,各大报也都以重金作稿酬,争相刊登,读者也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港、台、新、马,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随后,关于武侠小说的专门研究也渐成热潮,与纯文学相比美。 梁羽生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响。 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伯明翰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相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
评分可以
评分杨大姑的到来,使韩威武存有一线解危的希望。这时杨牧之亲生子杨炎也来到京都,面见杨牧,其目的是劝说父亲辞官归隐。几番试探中,却被杨牧识破真相。杨牧以父子之情骗得杨炎交出康熙的一份遗诏。这遗诏本是龙灵珠送与杨炎,作为换取杨牧辞官之用。然杨牧却准备以此换取更大的名利。这时杨大姑的儿子齐世杰揭露了杨牧的阴谋,杨炎痛心疾首,自知父子之情无法胶续了。
评分梁大师精品,值得一读。
评分慕名而买,没怎能看过梁羽生小说
评分杨大姑的到来,使韩威武存有一线解危的希望。这时杨牧之亲生子杨炎也来到京都,面见杨牧,其目的是劝说父亲辞官归隐。几番试探中,却被杨牧识破真相。杨牧以父子之情骗得杨炎交出康熙的一份遗诏。这遗诏本是龙灵珠送与杨炎,作为换取杨牧辞官之用。然杨牧却准备以此换取更大的名利。这时杨大姑的儿子齐世杰揭露了杨牧的阴谋,杨炎痛心疾首,自知父子之情无法胶续了。
评分梁羽生的经典武侠小说
评分东西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在梁羽生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影响广泛,五十多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历久不衰。从1954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开始,直到1984年宣布“封笔”。其中,《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