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经典译丛:中国文献史》是俄国汉学家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写的一部中国文献介绍类的汉学读物。在当时的背景下,把中国文献介绍给俄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按照专题,把中国文献分为儒家文献(其中又按时间把儒家分为两个时期),道家文献,佛教文献,历史与地理著作,律法文献,语言学、批评、古代。
瓦西里 ?帕夫洛维奇 ?瓦西里耶夫(1818--1900)是19世纪俄罗斯汉学界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先后在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汉学专业授课,对于汉学的发展壮大和俄罗斯汉学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差别较大,这也是它与埃及文字的不同之处。埃及文字的书面语同口语是一致的。汉字的情况恰好相反,至今尚未写作或出版过任何一本与口语表达相一致的书面语著述。朗读汉语作品时,如果听众是文盲,那么他根本听不懂书中所写的内容。这并不是由于听众不理解文章,而是因为汉语作品并非写给人听,而是让人自己去阅读: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作品不是用口语书写,而是按照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模式的书面语。
问题在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会因为说话人的亲人、朋友和同乡不明白他的话,而像与聋哑人对话一样逼他写出来。有些人在阐述汉语的这一特点时根本不明所以。实际上,中国有很多方言土语。除了固有词汇,每个词汇和短语(“走”这个词北京的东城区说“去”,西城区说“开”——著者注)都有各自的发音和称谓:北京人说“十”,甘肃人说“四”(在北京,油毡子是一种“漆布”——著者注)。这样一来,如果对话双方都不懂书面语,在无法猜测对方说话的内容或者不熟悉彼此发啬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请翻译帮忙,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对话。因此在全中国范围内书面语就起到了桥粱的作用。在我们看来,指责中国人愚蠢、不接受字母表的观点并不正确。中国人接触字母表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4世纪,而且对它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如何能让当时的所有人都会书面语呢?
汉语书面语同口语的区别在于,书面语中的词在一个听力最好的中国人(欧洲人就更不用说了——著者注)听来均是单音节,它们或者由一个韵母构成(e,u.iu等——著者注),或者由声母与带有上述韵母合成的音节构成(ba. bu,be),或者后面再加上一个声母(ban,ben),或者只有声母n,ng,因此经常(某些外来音节除外——著者注)会出现听不懂但能读懂的状况。例如,众所周知,一个“yi”音在汉语中就有一百多个汉字与之相匹配,不但每个字意义不同,而且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也各不相同;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两个中国人在对话,当一方说出“yi”音后,他就可以断定对方知道自己想说“一个”。书面语“一”的意义不在口语中使用。但是如果再按照四声发音(这是一些完全不同的词语,夹杂我们的字母和陌生发音——著者注),那么就需要在前面或后面补充上另一个单音节词,这样才能组成一个新词,例如:一个,衣裳,意思,早已,礼仪,所以,等。
但是因为这些发“yi”音的汉字书写各不相同,所以即便只有一个字,没有任何汉字与其组成词语,读者也能明白其意义。对此我们会另做叙述。口语中所说的某种树木、石头、鸟类等,一般由两部分构成——词根(一般为形容词——著者注)和词缀。但是书面语中只使用发音和对应该意义的词根;为了不必专门写出树木、石头、动物等词汇的全称,往往将这些单音节词的标志和意义结台起来;也就是说,书面语中往往使用单音节词。读者一读到带“木”字旁的“樟”,就知道这是“樟脑”的意思,与带“王”字旁的“璋石”和带“犬”字旁的“香獐”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单音节词来源于双音节词(双音节词中的形容词在单音节词中作名词用——著者注)。
我们不应该忘记,古汉语的词大都是数量不多的单音节词;虽然是单音节词。但是在不同语境中因词根的不同而意义各不相同——即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实词素,与原来的单音节词构成双音节词,以及加上一个虚词素,作为前缀或后缀构成双音节词。汉字的词根可以不考虑词源(死,使之死——著者注)形式和句法形式,不过由于书写的不同,曾经出现过的各种词义都得以保存。例如“节”字,原意为“截断”,然后有了“节子”(竹子和树木上的疤痕——著者注);后来我们又知道,“jie”字可以指“界线”“节制”“戒条”,甚至“戒律”等。发音同为“Jie”的汉字书写却各不相同,所以千万不要混淆。汉字的意义非常多,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天或地”意指“天与地”(“喝”与“使之喝”,立与“使之立”——均用一个字表示——著者注)。在此我们以“对”字为例进行解释。“对”是“对立的”(敌对的——著者注)或者“相关的”的意思,但是我们想象一下贴在门上的对联的“对”,它可能是“对立的”和“相关的”的意思,因为“对”可以释义为“对答”“反驳”。这就说明,即便汉字的意义是确定的,但是它在应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都可能具有其他意义,例如,“道”字意指“道理…方法”‘道德”。此外,如果我们说,汉语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中的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类似文学上的迂说法——著者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书面语单音节词就不能彼此,合构成双音节词。相反,与口语相比,这种结合在书面语中使用更多,不过往往让人听不懂。例如,在口语中习惯说“喜欢”,书面语中却变为“欢喜”,然后出现了“喜新”“新欢”“欢欣”“欣悦”等口语中根本不使用的词。
上文中曾说过,声母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地方发音各不相同(“是”与“系”——著者注),书写也不相同,而这成为保存有方言(特别是中国古代各诸侯国的文字①——著者注)的书面语的共同财产。
由此我们明白,一方面,词的构成除了存在于单音节字中的本义外,还会出现其他词根的变换;另一方面,同一个词根的本义应该有不同发音的汉字相对应。而这恰恰是造成汉字同音字较多的原因。
如果认为,以副词为首的单音节词没有任何变体,即单音节词始终如一,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是一部厚重而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气魄,勾勒出中国古代典籍的流变脉络。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叹服,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和文献考据,更是在描绘一部“活的”文化史。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文献的整理、流传、以及思想演变的细致剖析,使得原本枯燥的文献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文本的源流考证,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失落的经典是如何被重新发现、整理和传承的。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泛泛而谈的文化普及读物,这本书是真正深入骨髓的学术探索,对于任何想系统了解中国思想源流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书中的一些理论框架构建得极为精妙,能有效帮助读者建立起宏观的认知结构,避免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迷失方向。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行文的古典韵味所吸引。那种沉稳、内敛又不失力量感的文字风格,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士大夫的案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的年代顺序堆砌,而是将文献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学术争鸣紧密地结合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史料时的那种平衡和审慎,既不偏颇,又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书中对于特定时期“学派”之间文献的互相影响和吸收,分析得入木三分。举例来说,在论述魏晋玄学对早期佛教经典的本土化改造时,作者引用的文献旁征博引,论证链条严密无懈可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操作系统”,一旦掌握了这个系统,再去阅读任何单篇的古籍都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它需要的不仅是阅读,更是深入的思考和印证。
评分每一次重读这本书的不同部分,总能发现新的理解层次。初读时,可能侧重于把握其宏观的时间线索;二读时,则会聚焦于其中某个特定朝代或学派的文献细节。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支撑力”。它像一个坚实的知识地基,支撑起我对整个中国思想史的理解大厦。作者在阐述文献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化”方面,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揭示了文献在不同权力结构下如何被重塑和利用。这种对权力与文本关系的剖析,使全书的学术深度远超一般文献综述。对于希望深入研究中国思想史或文化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几乎是案头必备,其提供的参照系和方法论工具的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推荐”二字来衡量的,它更像是一次与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令人称道,作为一本学术力作,它保持了必要的庄重感和易读性之间的平衡。字体的选择、页边距的控制,都显示出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内容方面,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汉文文献的接纳与改造时,视野相当开阔,没有局限在汉族中心论的窠臼中。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献”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汉字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辐射力的体现。书中对于一些失传文献的重建性研究,如根据后世引用推测原貌的尝试,充满了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支撑,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本书无疑是当代中国学研究领域中一座坚实的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后来的研究者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真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者而言,这份“挑战”恰恰是最大的“馈赠”。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每一个章节,尤其是关于手抄本和雕版印刷技术对文献保存和传播影响的论述,简直是打开了我全新的视角。作者对于文献学技术细节的关注,比如抄写错误对文本的影响、不同抄本之间的校勘关系等,体现了一种工匠般的细致。我最佩服的是,作者能将如此庞杂的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使得读者在面对如织的文献网络时,仍能抓住主干。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方法论”指南,教会我们如何科学、批判性地对待我们继承下来的浩瀚典籍。读完后,我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求真”精神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