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在民國(修訂版)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孫鬱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1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92222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196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3

在民國(修訂版)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在民國(修訂版)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在民國(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時代文人與狂士,不論桀驁不屈還是抱殘守缺,都一直張揚著獨立的個性,始終追求著特行的解放與自由。孫鬱長時間地在濁黃的紙捲中翻閱,不時進行平靜思考,終於對“在民國”的風流人物有瞭新的認識。透過“狂士們”、“夜梟聲”、“同人們”、“在路上”、“未名社舊影”、“《語絲》內外”、“古道西風”、“月下詩魂”、“新舊之變”、“故都寒士”等話題,陳獨秀、章太炎、錢玄同、魯迅、周作人、鬍適、劉半農等人的身影和心神,不再神秘。對於我們這個時代而言,前人們都是卓越不凡的,但,他們也是一個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作者簡介

  孫鬱,本名孫毅,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曾做過知青、文化館館員、記者。80年代末在魯迅博物館研究室工作;90年代初調到《北京日報》文藝部做副刊編輯達十年之久;2002年到魯迅博物館主持工作至今,現為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20世紀7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80年代起轉入文學批評和研究,長期從事魯迅和現當代文學研究。《魯迅研究月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主要著作有《魯迅與周作人》、《魯迅與鬍適》、《魯迅與陳獨秀》、《周作人和他的苦雨齋》、《張中行傳》等。

目錄

狂士們
夜梟聲
同人們
在路上
未名社舊影
《語絲》內外
古道西風
月下詩魂
新舊之變
故都寒士
在政治的邊緣
後記

精彩書摘

  故都寒士
  一
  張中行辭世時97歲,算是高齡者。他晚年講起過去的生活,難忘的竟是鄉下的土炕和烤白薯。中國的鄉村社會可留念的東西不多,對他而言,僅是某種生活方式而已。但那種生活方式給他帶來的淳樸和智慧,又是書齋裏的文人所沒有的。土的和洋的,在他那裏交織得很好。算起來,他是晚清的人,早期生活還在舊王朝的影子裏。對於鄉下人來說,時光和時代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流年碎影》講起他的齣身背景,有這樣一段話:
  我是清朝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十二月十六日醜時(午夜後一時至三時)生人,摺閤公曆就移後一年,成為1909年1月7日。其時光緒皇帝和那位狠毒糊塗的那拉氏老太太都已經見瞭上帝(他們都是戊申十月死的),所以墜地之後,名義是光緒皇帝載湉的子民,實際是宣統皇帝溥儀(戊申十一月即位)的子民。
  由於他齣生在鄉下,早期記憶就多瞭一種鄉土的氣息。他一生沒有擺脫這些鄉土裏質樸的東西。關於傢鄉的環境,他有很好的記錄。在描繪那些歲時、人文的時候,他的心是很平靜的,既非歌詠也非厭棄,而是透著哲人的冷峻。比如鄉野間的人神雜居,關帝廟和土地廟的存在,都是鄉土社會恒常的東西。舊時代的鄉下,孩子記憶裏的美麗都是那些東西,張先生涉獵這些時也沒有特彆的貢獻在那裏。隻是他描述過往的生活時,那種態度是平和的。在迴憶錄裏,像“五四”那代人一樣,照例少不瞭對歲時、節氣、民風的關照。他對婚喪、戲劇、節日、信仰的勾畫,差不多是舊小說常見的。比如對楊柳青繪畫的感受,完全是天然的,靠著直覺判斷問題,與魯迅當年的體味很是接近:
  臘月十五小學放假之後,年前的準備隻是集日到鎮上買年畫和鞭炮。逢五逢十是集日,年畫市在鎮中心路南關帝廟(通稱老爺廟)的兩層殿裏,賣鞭炮的集中在鎮東南角的牲口市。臘月三十俗稱窮漢子市,隻是近午之前的匆匆一會兒,所以趕集買物,主要在二十和二十五兩個上午。傢裏給錢不多,要算計,買如意的,量不大而全麵。年畫都是楊柳青産的,大多是連生貴子、喜慶有餘之類,我不喜歡。我喜歡看風景畫和故事畫,因為可以引起並容納遐思。這類畫張幅較大,還有四條一組,價錢比較高,所以每年至多買一兩件。
  迴憶舊時的生活,他絲毫沒有誇大幼時記憶的地方。寫童心時亦多奇異的幻想。在他的筆下,幾乎沒有八股和正宗的文化的遺痕,教化的語調是看不到的。我注意到他對神秘事物的瞭望,有許多含趣的地方。比如對鬼狐世界的遐想,對動物和花鳥世界的凝視,都帶著詩意的成分。他那麼喜歡《聊齋誌異》,談狐說鬼之間,纔有大的快慰的。那神態呈現齣自由的性靈,也是鄉土社會與潦倒文人的筆墨間碰撞齣的智慧的召喚。講到農村的節令、族屬、鄉裏,冷冷的筆法也含有脈脈的情愫。他不太耽於花鳥草蟲的描寫。雖然喜歡,卻更願意瞭望沉重的世界,那裏纔有本真吧。談到鄉下人的生活,主要強調瞭其中的苦難。中國的農民實在艱難,幾乎沒有多少平靜的日子。天災,人禍,連年的飢餓等等,都在他筆下閃動著。當他細緻地再現那些不堪迴首的往事時,我們幾乎都能感受到他散發齣的令人窒息的氣息。《流年碎影》裏的生活,苦多於樂,災盛於福,是慘烈的。那些被詩人和畫傢們美化瞭的村寨,在他的視野裏被悲涼之霧罩住瞭。
  德國作傢黑塞在小說裏寫過諸多苦難的襲擾,在殘疾和病態裏,人的掙紮和求索,帶有悲涼的色彩。可在那悲涼的背後,卻有亮亮的光澤在,那是不安的心在搖動,給人以大的欣慰。我看張中行的書時,也嗅齣瞭苦而鹹的味道,朦朧的渴望是夾雜其間的。但他沒有德國人那麼悠然,中國的鄉間不會有溫潤的琴聲和走嚮上帝的祥和。鄉村社會的大苦,練就瞭人掙紮的毅力,誰不珍惜這樣的毅力呢?所以一麵沉痛著,一麵求索著,就那麼苦楚地前行著。他常講起叔本華的哲學。那個悲觀主義的思想者的思緒,竟在空無的土地上和中國的沉寂裏凝成瞭一首詩。
  農民的勞作,在天底下是最不易的。但更讓人傷感的是人的命運的無常。鄉土社會的單純裏也有殘酷的東西,他後來講瞭很多。印象是《故園人影》裏,勾勒瞭幾個可憐的好人,在那樣貧窮和封閉的環境裏,一切美好的都不易生長。許多人就那麼快地凋零瞭。於是感嘆道:人生,長也罷,短也罷,幸也罷,不幸也罷,總的說,終歸是太難瞭。這難的原因,是人的欲望,沒有多少達成的齣口。大傢都在可憐的網裏無奈地存活著。飢餓、災荒、兵亂,沒有誰能夠阻止。村民的阿Q相多少還是有些。所以,張中行從鄉下走齣,其實也是尋夢,希望從外麵的世界找到什麼。但農民的樸素和真摯,還是濃濃地傳給瞭他。晚年講到故土的時候,他還不斷稱贊道:鄉下的簡樸、無僞的生存方式,是閤乎天意的。大可不必鋪張浪費。要說故鄉給他帶來瞭什麼,這算是一點吧。
  我有時在他的文字裏,就感受到瞭一股強烈的泥土和流水的氣息。不論後來的學識怎樣地增長著,林間小路的清香和青紗帳裏的風聲,還是深嵌在那流轉不已的美文中。中國的讀書人,大凡從鄉野裏走齣的,都有一點泥土的氣味的。孫犁如此,趙樹理如此,張中行亦如此。在講著那麼深的學問的時候,還能從他那裏隱約地領略到剝啄聲和野草的幽香,實在是太有意思瞭。
  二
  時間是1925年,他到瞭通縣師範學校讀書。這一改變命運的選擇,在他日後的迴憶裏一直有非同尋常的分量。通縣在北京東郊,離帝京隻幾裏之遙。新的教育之風也恰是在此時傳入過去。《流年碎影》詳細地介紹瞭那時所學的課程和校內情況,史料的價值很大。我對北京現代教育的脈絡的瞭解,是從他的自傳那裏纔知曉一二的。
  據劉德水考據,通縣師範是一所老學校。“1905年,清順天府在通州新城西門以裏,原敦化堂和法華庵兩個相鄰的廟宇的基礎上,創辦東路廳中學,培養師資人纔,設有師範班,這是通縣師範的前身與搖籃。當時,校捨殘破,學生不多。1909年改為東路廳師範學堂,設初師班和後師班,後師即完全師範,也稱中師。1914年,改為京兆第三中學,名義為中學,實為師範編製。1920年,順天西路廳師範由盧溝橋遷同州,與京兆三中閤並,仍名京兆師範學校。”一個從鄉下來的人,突然沐浴在新風之中,知道瞭曆史、科學、男女、都市等概念,思想的變化是可想而知的。除瞭學習文、史、地、數、理、化、生物、教育、法律、醫學、圖畫、音樂、體育、英語外,還第一次與魯迅、周作人、張資平、徐枕亞等人的文學作品相逢,而且也讀瞭一些外國人的小說,眼界大開。那時說不上什麼專業意識,業務的生活就是雜覽。古典的,外國的,大凡好的都細細體味。人最初瀏覽的快樂,日後是常常思念的。他在幾篇文章裏,多次提及瞭這些。
  師範學校的一些老師也給他留下瞭很深的印象。他接觸瞭幾個有趣的老師,比如孫楷第、於賡虞,都是有學問的人。孫氏是搞史料的大傢,於氏則有文學的天賦。尤其是於賡虞,那些怪異的審美方式,對日後他的閱讀經驗是有一點作用的吧。老師有舊式的,也有新式的,我以為他是喜歡有趣的那一類的。師範學校的教育有新也有舊,如果他一開始讀私塾,受舊式教育,情調大概也會有遺老氣也未可知的。他是因為新的不好,纔嚮舊的文學求美,這於他是特彆的。像於賡虞那樣的新式人物,並未勾起他對新文學的神往,原因是過於枯澀,不好理解。他這樣迴憶道:
  他是文學革命後寫長條豆腐乾狀的新詩的,詞語離不開地獄、黃塚、死神、魔鬼等,所以有人稱為魔鬼派詩人。可是名聲不很小,連《中國新文學大係》也給他一席地,說他有《晨曦之前》、《魔鬼的舞蹈》、《落花夢》等著作。他教課如何,已經都不記得,隻記得人偏於瘦,頭發很長,我當時想,詩人大概就是這樣,所謂披發長吟是也。而其所吟對我卻有反麵影響,是新詩過於晦澀,或說古怪,情動於中,想讀,或進一步想錶達,隻好躲開它,去親近舊詩。
  於氏是他接觸的第一個搞新文學的老師,卻沒有什麼趣味留在自己的心裏,這在他是一個刺激也許是對的。新文學最初給他的是這樣的印象,真是奇怪的事情。我由此也理解瞭他到北大之後,沒有為新文學的熱潮所捲動的原因。在他思想深處,是有一種理性的力量的。他喜歡的是常識和平靜的東西。不過那時候他對文學和學術還談不上什麼高的見地,不過有朦朧的感受罷瞭,而他難忘的感受卻是男女之情。
  張中行在17歲時由傢裏做主,和一位鄉下的女孩子結婚。彼此是談不上什麼感情的。但到瞭師範學校,新女性的齣現對他則是個大的誘惑,漸漸生齣愛慕之情。他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
  因為其時是風氣半開,女性可以上學,男女卻不能同校,從學生到教師和員工,也是清一色的男性。這樣,我們這個校門之內,就成為標準的太平天國式的男館,就成為理有固然。通縣還有女師範,校址在鼓樓往東,我們間或走過門前,嚮裏望望,想到閨房和粉黛,總感到有不少神秘。星期日,女師範同學三三五五,也到街頭轉轉,於是我們就有瞭狹路相逢的機會。映入眼簾,怎麼辦?據我觀察,我們是裝做非故意看,他們是裝做並未看。印象呢,她們的,不知道,我們的,覺得柔婉,美,尤其鼕日,肩上披著紅色大毛圍巾,更好看。但我們有自知之明,其時上學的女性稀如星鳳,我們生遐想,可以,存奢望是萬萬不敢的。想不到政局的變化也帶來這方麵的變化,新齣現所謂(國民)黨員和黨部,有些人,性彆不同,可是同名為黨員,同齣入黨部,就有瞭接近的機會。得此機會的自然是少數;有機會,男本位,看準目標進攻,攻而取得的更是少數。但少不等於零,到我畢業時候,隻計已經明朗化的,我們男師範有兩個。如果同學在這方麵也可以攀比,這二位是離開通縣,有文君載厚車,我們絕大多數則是肩扛被捲,對影成二人,其淒慘不下於名落孫山瞭。
  早期記憶的這種痕跡,能如此真切地寫齣,就看齣他可愛的一麵。如果說幾年師範的生活讓他遇到瞭新的內容的話,則詩文之美和異性之美是最主要的。在詩文方麵,他讀瞭古典和周氏兄弟的作品,養成瞭一種自娛自樂的習慣。在男女之情方麵,他知道瞭自己的那種婚姻生活是有大問題的,沒有愛和美的存在。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有瞭嚮新生活挺進的渴望。知識的意義,在他那裏怎麼估量也不算大。求知和娛情,從此成瞭他一生離不開的話題。
  六年的師範生活,可說的很多。其中北伐的勝利,對他也是個大的影響。革命勝利,群情激昂,大傢都捲入精神的狂歡裏。他在環境的熱度裏,思想也一度是熱的,相信瞭三民主義,並和同學一起,集體加入瞭國民黨。不過,他隻是盲從,跟著彆人走,待到意識到黨派的東西與自己心性甚遠時,就自動地退將齣來。那一次的精神的熱,在他後來的描述裏,是有悔意的。他甚至自嘲那是一種無知,他同代的人中,是很少有過類似的反省的。
  新的,並不一定是好的。許多年後憶及此事,他這樣嘆道。
  三
  1931年7月21日的《北京大學日刊》刊載瞭錄取的新生名單,在那裏我發現瞭他的名字。那是他與這所學校發生聯係的開始。在閱讀當年的《北京大學日刊》的時候,有趣地感受到瞭那時學校的氛圍。北大的特點和人際狀況從那些短篇的文字裏都流散齣一些。這是極為難得的資料,對比先生後來寫下的迴憶錄,似乎還是太簡單瞭。
  他入學的時間是8月底和9月初。學校的布告(三)明確規定,新生於9月10日前報到,過期取消入學資格。那一年北京地區錄取74人,上海25人,南昌10人。這個數量不多。
  原因是宿捨緊張,或是校力不足。在另一個布告裏,明確規定,新生住處緊張,自己解決宿捨。待新宿捨竣工後,再考慮入學居住。張中行在《沙灘的住》裏,寫到瞭租房的情形。他不久與楊沫同居,也是彼時的環境所緻。所以在他入學的時候,北大的情形與“五四”前後還是大為有彆瞭。
  那時候學校呈現齣兩種趨勢。一是學生抗日的激情濃濃,救國的空氣彌散在四周。教室裏的人為窗外的事變所吸引。國政腐敗,導緻青年騷動,這是自然的瞭。校園裏各類抗敵協會和組織十分活躍,不知這些對他的影響如何,我們已無從知曉瞭。另一個是學員氣味的濃厚。所學的知識幾乎和當下的流行文化沒有關係。他所在的國文係,必修課有:“中國文字聲韻概要”,教員是瀋兼士和馬裕藻;“中國詩名著選”,教員是俞平伯;“中國文名著選”,教員是林損;“中國文學史概要”,教員是馮淑蘭。課時如下:黨義2小時,國語4小時,外國語6小時,普通心理學或邏輯2小時,科學概論或哲學概論2小時。應當說,課程不多,學生的自學空間是大的。次年之後,所學漸多,劉半農講“語音學”和“語音學試驗”,瀋兼士授“中國文字及訓詁”,商承祚開設“甲骨鍾鼎文字研究”,錢玄同則是“說文研究”和“中國聲韻沿革”,馬裕藻為“清儒韻學書研究”,魏建功乃“古音係研究”等。中日韓音韻及濛古、滿洲語的研究也在課堂上齣現,都是些很專業的學問。此外,周作人的近代散文的解析,鬍適的文學寫作的輔導,廢名的小說寫作研究,都是開闊視野的課。對張中行這樣纔23歲的青年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周作人和鬍適的課雖然新,但也帶有舊學的痕跡,可謂古風勁吹。請看他入學時那一期的《北大學生月刊》的目錄,就能知道彼時的學術風氣瞭。那一期的創作詩作者11人,隻有一人寫新詩,其餘均為五古、七律、詞之類。24篇文章裏,涉及現實問題的隻有6篇,其餘則是宋詞研究、音韻研究、民俗研究、哲學研究等。應當說,校園裏濃烈的學究氣,一下子就把年輕的他俘虜瞭。
  新的、摩登的有沒有呢?那是自然的瞭。比如音樂賞析、美術寫生、體育比賽、文學創作,在校園的一角也是占有位置的。《北京大學日刊》的廣告裏就寫有各類文體活動的動態。這些想必對許多青年是有吸引力的,但對張中行的誘惑是有限的。因為那時他的年齡畢竟比中學考生要大幾歲,成熟的地方多些,是能夠坐穩闆凳,潛心於學術的。楊沫後來的迴憶錄似乎能證明他的特點。
  幾年的課下來,他收獲自然很大,對老師的印象也是深的。眾人的差異和高低也看齣來瞭。鬍適清澈,周作人駁雜,錢玄同高古,劉半農有趣,瀋兼士平淡。學人的存在也是個風景,看和欣賞都有收獲。張中行一下子就被那些有學問的人吸引住瞭。學人的世界也是人世間的一個投影,高明的與平凡的都有,自然也讓人想起許多空幻和無奈。人在精神的殿堂裏也會有失落和痛楚,他後來也是一點點明白的。在講到馬裕藻的時候,他寫道:
  馬先生早年東渡日本,聽過章太炎講國語言文字的課。在北大,我聽過他講“文字學音篇”,記得還有薄薄的一本講義,其內容想來就是由其業師那裏來的。馬先生口纔不怎麼樣,講課學生感到既不生動流利,又不條理清楚。比如也是章氏弟子的錢玄同,講課就正好相反,生動而條理清楚。他身為一係之主,在授業解惑方麵並沒有什麼建樹。有的人,如顧頡剛,口纔也不行,可是能寫。馬先生應該有能力寫,更有機會寫,可是沒見過他寫過什麼。我有時感到奇怪,比如說,他同紹興周氏兄弟過從甚密,何以就沒有受到一點感染?與周氏兄弟比,錢玄同也屬於多述而少作的一群,可是究竟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傳世,馬先生是連這一點也沒有。當然,辦學,多集些有知有識之士來為人師,也是一種事業。
  他在文章裏,高度評價瞭周作人和錢玄同,描繪瞭許多有趣的老師。對那些水平一般的人也並不貶斥。學界的門檻雖高,一旦進去,也能感到高山與平原、小溪和湖泊。人的多樣與學識的高遠,在那裏是能夠體察到的。張中行是個識人的人,對學識與為人的看法都很獨到,評價也算忠厚。許多年後,當那一代人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纔感到,自己當年經曆瞭一個神異的時代。北大的當年,精神的深和思想的大,後來竟沒有得到延續,在他是一個無奈和痛苦。晚年的時候,能和他一同分享這些的人,已經不多瞭。
  四
  20世紀30年代的北平,政治忽冷忽熱,學術氣依舊濃,隻是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距離已很遠瞭。北大為核心的幾所大學沉浸在純粹的學問的環境裏。左翼的文化,在北平沒有大的勢力,一些逍遙派的旁觀者的學人成瞭校園裏的核心人物。張中行進北大時,讀書救國的主張在校園裏也時可看到,但為學術而學術的思潮也是暗中湧動的。那時京派學人的思想開始引起他的注意。不僅一些學術著述他漸有涉獵,那些雍容華貴的美文也給他諸多的啓示。從京派文人那裏,他知道瞭學識與人生境界的關係。這奠定瞭他一生的精神基礎。談張中行的一生,是不能不講他與京派文化的淵源的。
  京派裏的許多人物,和他的關係都不淺。廢名、俞平伯、江紹原、魏建功都是他的老師也是朋友。那時京派文人講純粹的學識,注重性靈的錶達和趣味的書寫。張中行由此懂得瞭言誌的文學比載道的藝術更為重要。左翼文學的血氣和激烈之音,在他看來是速朽的存在,不必於此多用力氣。人不能離開根本的問題而求救於玄學和烏托邦的衝動。他甚至對魯迅那樣的作傢的錶現亦有懷疑,以為過於跟著風氣走,於生命是個大的損失。倒是周作人的衝淡,廢名的神異,俞平伯的平實,讓他頗為快慰,自己呢,也暗自覺得那是一條光明的路。
  你看他《負暄瑣話》裏描寫的人物,大多是京派的要員,有的後來很少被文學史提及。但那些人的音容笑貌、學識和文采,被寫得楚楚動人。幾乎沒有八股的痕跡,喧囂的成分亦少。這些人曾是青年張中行的精神眷戀對象,他在那些人與事裏,得到的慰藉一定不少的。不過這個圈子也有很大的毛病,就是搞小說創作的人不多,飛揚的創造氣較稀,人也殊乏幽默,青春的氣息有限。張中行後來在審美上的古典化傾嚮,以及對現代主義和非理性藝術的排斥,都能從這裏找到根據的。
  京派學人是都有一些獨立性的,又低調地生存。不過他們也有兩個特點,一是有閑,二是有錢。相對富裕,是可以不顧及生存問題,專心於學問的。而那些學問也可以超齣利害的關係,身上還有諸多的情調在。在學問上大傢各有所長,文字也風格不同。張中行在北大得到最多的啓示,是這種京派的氛圍和不溫不火的人生狀態。北大的好處是還有一點遠離事功的天地,能夠去想時代之外的事情,不必急於做社會問題的解析,去指導現實社會。他的老師多是在一方麵有所專長,純然的學者。俗世的那些東西在他們那裏是看不到的。自然,在對世風的看法上,他們可能迂腐,弄齣笑話的也不是沒有,可在自己專業領域裏的精神,以及心不外騖的純淨感,是感動瞭青年張中行的。
  最讓他佩服的是京派教員的文章。那些散淡清幽的文字和幽深的學問,對他都是一個洗禮。原來學術文章還可以成為美文,能散齣藝術的力量,這在他是一個驚喜。他的文章生涯也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作文上取周作人的雜學與平淡,得廢名的深奧與古樸;氣象上襲鬍適的博雅與開闊,顧隨的儒風與清醇;還有熊十力的幽玄,錢玄同的明快,對他都有所熏陶,使他漸得要義。不過那些也是文風上的東西,在生活上他就沒有這些人那麼悠閑和高貴氣。其實京派學人是有洋派和中土派之分的,即西洋氣與東方氣之分。像硃光潛、林徽因、金嶽霖那個圈子,他就沒有機會接觸,或說在審美的方式上是有距離的。在哲學的層麵上,他傾嚮西哲的東西;而美感的錶達,卻是中土的。就像周作人在知識上是個世界人,而意象的呈現則是東方的一樣。他所欣賞的鬍適、劉半農等都有一點這樣的特點。你看徐誌摩、鬱達夫、巴金這樣的人,他之所以不太喜歡,或有所隔膜,乃是審美上非西方化的心理在起作用。由此嚮上推論,他對激進主義文學和浪漫詩學的怠慢,以及不喜歡革命的文學作品,都是由從此延伸齣的意識所決定的。
  京派學人的領袖人物是周作人,對於其思想,張中行頗有興趣。後來他就是在老師周作人的影子裏亦步亦趨的。周氏反對革命的衝動,張中行也心以為然。周氏懷疑流行的文化,從邊緣的視角看事睹人,張中行也學會瞭類似的辦法。還有一個思路,彼此也很像,就是不相信社會運動能解決靈魂的問題,以為要靠科學和理性的沉思來辨彆是非,而且從人類的發展史看今天的變化,頭腦不為熱的東西所刺激。張中行後來常到周氏那裏請教,談的多是這類的話題。我們在彼此的文章裏,就能看見相近的題旨。所以,周作人身邊的朋友,大多也成瞭張中行後來的朋友。文章呢,也是一種流派的樣子,在血脈上是有繼承的關係的。其一是任意而談,無拘無束;其二是學問裏帶著詩意,文字溫潤有趣;其三是疑多於信,求知的靈動感四處閃爍,是有綿綿的情思的。幾十年後,當革命席捲一切的時候,我們幾乎已看不到這類文章瞭,新的八股代替瞭心性自由的錶達,文化一片蒼涼。在極度荒蕪的環境裏,張中行偶和友人談及文學與學術的現狀,連連搖頭,在心裏覺得,京派故人的文章好,現在的名流的文章差,那是沒有異議的。
在民國(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在民國(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喜歡民國的人和事,這本書很有深度,非常喜歡!

評分

很值得閱讀的一本書,瞭解民國那個動蕩的年代的年輕人是如何為這個國傢為這個民族奮鬥的,瞭解那一帶年輕人的思想,同時也瞭解陳獨秀、魯迅、鬍適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的真實生活中的樣子,和錯綜復雜的關係。

評分

挺好

評分

  真有收獲呀。看完這書,忽然覺得爸爸給我們宣傳帖中寫的介紹十分恰當:

評分

書沒看,封麵有好幾個黑指印,

評分

神速阿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民國時代文人與狂士,不論桀驁不屈還是抱殘守缺,都一直張揚著獨立的個性,始終追求著特行的解放與自由。孫鬱長時間地在濁黃的紙捲中翻閱,不時進行平靜思考,終於對“在民國”的風流人物有瞭新的認識。透過“狂士們”、“夜梟聲”、“同人們”、“在路上”、“未名社舊影”、“《語絲》內外”、“古道西風”、“月下詩魂”、“新舊之變”、“故都寒士”等話題,陳獨秀、章太炎、錢玄同、魯迅、周作人、鬍適、劉半農等人的身影和心神,不再神秘。對於我們這個時代而言,前人們都是卓越不凡的,但,他們也是一個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民國時代文人與狂士,不論桀驁不屈還是抱殘守缺,都一直張揚著獨立的個性,始終追求著特行的解放與自由。孫鬱長時間地在濁黃的紙捲中翻閱,不時進行平靜思考,終於對“在民國”的風流人物有瞭新的認識。透過“狂士們”、“夜梟聲”、“同人們”、“在路上”、“未名社舊影”、“《語絲》內外”、“古道西風”、“月下詩魂”、“新舊之變”、“故都寒士”等話題,陳獨秀、章太炎、錢玄同、魯迅、周作人、鬍適、劉半農等人的身影和心神,不再神秘。對於我們這個時代而言,前人們都是卓越不凡的,但,他們也是一個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民國時代文人與狂士,不論桀驁不屈還是抱殘守缺,都一直張揚著獨立的個性,始終追求著特行的解放與自由。孫鬱長時間地在濁黃的紙捲中翻閱,不時進行平靜思考,終於對“在民國”的風流人物有瞭新的認識。透過“狂士們”、“夜梟聲”、“同人們”、“在路上”、“未名社舊影”、“《語絲》內外”、“古道西風”、“月下詩魂”、“新舊之變”、“故都寒士”等話題,陳獨秀、章太炎、錢玄同、魯迅、周作人、鬍適、劉半農等人的身影和心神,不再神秘。對於我們這個時代而言,前人們都是卓越不凡的,但,他們也是一個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評分

樸素的書,帶我迴到那個年代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在民國(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在民國(修訂版)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