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厚厚的砖头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到那一长串的译者和校订者的名字,就知道这绝不是什么轻松的读物。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来对待它的,毕竟“前苏格拉底”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然而,在真正沉浸进去之后,我发现它的难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份考古报告,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哲学导览。那些残篇断简的呈现方式,那种近乎于“还原现场”的编辑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各种注释和背景资料。坦白说,如果你期望读到像罗素那样清晰流畅的叙述,帮你轻松地勾勒出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的宏伟蓝图,那你会大失所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整”,它逼着你直面历史的碎片和文本的残缺,让你真正体会到我们对早期思想的理解是多么依赖于后世的转述和猜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布满灰尘的遗址上小心翼翼地清理泥土,你不知道下一铲下去会挖出什么,但那种亲手触碰历史边缘的刺激感,却是无与伦比的。它考验的不仅是智力,更是耐心和对文本细微差别的敏感度。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选集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带有丰富研究性注释的古籍副本,而不是一本普及读物。它不适合作为了解前苏格拉底思想的入门读物,因为它要求读者本身就具备相当的哲学史知识储备和对学术争鸣的容忍度。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在其他地方对巴门尼德和恩培多克勒有了初步认识,并渴望深入挖掘原始文本和不同诠释路径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是一个巨大的、摆满了各种古代碎片的宝库,你需要自己动手,带着放大镜和刷子去整理和连接它们。它提供的是研究的工具和材料,而非现成的结论。读完它,你不会觉得自己“掌握”了前苏格拉底哲学,但你会深刻地体会到研究这门学科的艰辛与乐趣,以及我们对“最初的提问者”的理解是多么脆弱和多面。
评分从阅读的流畅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虽然专业,但在某些段落的节奏把握上显得有些生硬。特别是那些涉及自然哲学的术语,例如“无定形者”(Apeiron)或者“生成与消灭”(Becoming and Perishing),译者似乎过于拘泥于词源的精确性,导致句子结构在中文语境下显得冗长和拗口。虽然我理解在翻译古代哲学文本时,保持对原文结构的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但过度的直译常常牺牲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我不得不反复回看原文部分,才能理清中文语境下的逻辑链条。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总有一种需要“解码”的挫败感。如果说这本书的目标是让更广泛的哲学爱好者接触到这些源头活水,那么在某些语言处理上,或许可以增加一些更具引导性的润饰,而非完全依赖读者自身的学术背景去填补这些语言的鸿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处理得非常讲究,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血本的。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合着细小的希腊原文和对应的英文翻译,给人一种古老文献的真实触感。但这种“真实感”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阅读体验的断裂感极强。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在不同层级的文本间反复跳跃的循环:先是导论性的背景介绍,然后是某个哲人的引文,紧接着是一大段关于该引文出处和可靠性的学术争论,最后才是翻译。这种结构固然严谨,却像是在你的阅读流畅度上设置了无数个减速带。对于一个只想快速了解“水是万物的本源”这类核心观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高到令人眩晕。它不是在“解释”哲学,而是在“呈现”哲学研究的原始材料和学术困境。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旁听一场高级研讨会,而不是在享受一次轻松的知识探索之旅。每次合上书本,我需要的不是哲学上的启迪,而是精神上的小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反而是它在呈现“认识论的局限性”方面的努力。它并非自信满满地宣称“我们知道早期思想家到底想说什么”,而是通过大量的脚注和交叉引用,不断提醒读者:我们所读到的,是柏拉图的视角、亚里士多德的归纳,甚至是后世修辞家的再加工。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让整本书充满了“也许”和“可能”。我特别欣赏那些详细的文献评论部分,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更像是历史学家之间的辩论实录。比如,当讨论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万物皆流”时,不同的版本和解读差异巨大,这本书把这些争论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这迫使我必须对每一个结论都抱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它成功地消解了那些被神化了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形象,让他们重新变回了在爱奥尼亚海岸上,面对自然秩序进行初步思考的凡人。这比任何鼓吹他们有多么伟大的文字都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一篇考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先驱者们的长篇导论始,追溯了泰勒斯所发动的那场理智革命,经由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阿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者们的复杂的物理学理论而达到顶峰。该书详加剪裁、精审翻译,并予以专业评论,历史地展现了哲学思维本身发生、发育、发展、烟花、转变的进程。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精选600余条原文残篇和证言,附上英译文和从古希腊文直接译出的中译文,形成古希腊文-英文-中文三文对照文本,并针对一些重要概念术语以及不同译法以“译者按”形式做专门说明。本书中译本之出版将为国内学者研究前苏格拉底哲学提供最具权威的原文文献参考资料。
评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精选600余条原文残篇和证言,附上英译文和从古希腊文直接译出的中译文,形成古希腊文-英文-中文三文对照文本,并针对一些重要概念术语以及不同译法以“译者按”形式做专门说明。本书中译本之出版将为国内学者研究前苏格拉底哲学提供最具权威的原文文献参考资料。
评分帮助朋友买了,关键是一年也就这么一回打折的机会。
评分值得你花大价钱去购买的东西,往往就是这些和哲人对话的道路。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汉语学界前苏格拉底研究最好、最基本的参考文献。收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残篇600余则,中译者历时5年精心翻译,中译文直接译自古希腊原文,关键概念、不同译法及理解等附研究性注释,希、英、中三种语言文字对照,形成三种语言文字互勘格局。
评分汉语学界前苏格拉底研究最好、最基本的参考文献。收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残篇600余则,中译者历时5年精心翻译,中译文直接译自古希腊原文,关键概念、不同译法及理解等附研究性注释,希、英、中三种语言文字对照,形成三种语言文字互勘格局。
评分这是本好书,喜欢哲学的朋友,应该买一本看。
评分帮助朋友买了,关键是一年也就这么一回打折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